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

對此最興奮不是帶兵打仗的那些武將們,反而是康棣這個文人。作爲張鏑的好友,他不計個人得失,義無反顧的跟隨南下,但打仗的事他不會,經營管理的事一時也幫不上忙,很有一種“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

不過在造火銃的過程中,他卻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他原本從張鏑口中聽說過“火竹筒”這種火器,當時就很有興趣,對於用銅鐵造銃則更加癡迷。一頭就紮了進去,與工匠同吃同住,有問題虛心求教,如有所收穫就都記在自己的筆記上,張鏑也爲這種精神所感動,畢竟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都務虛而不務實,能這樣熱愛並踐行實用技藝的實在太少見了。普通工匠很少識字,技藝多爲口口相傳,一旦後繼無人就很容易失傳。但文人就不一樣,可以將技藝原原本本的寫下來,千百年後人們還能看到學到,所以康棣這樣的人才是可以將火器發揚光大的希望所在。

“礪鋒大才,能想出火銃這樣的神物,將來必能成我大宋之軍國利器!”這日張鏑一進門康棣就誇上了。

“不如同去試它一試?”

“正合我意!”

命人將兩具盞口銃、兩具碗口銃擡出,這盞口銃只有十幾斤重,碗口銃也就三十多斤,一般一個成人就可以提着走,但若像火竹筒一樣裝在長杆上單兵射擊卻又顯得笨重了些,所以按設計主要用途還是布在船上的。

張鏑與康棣先帶人將大校場清場,立了幾塊大木板作爲標靶,又請了胡隸和衆將領一起來觀看試銃。幾名士卒找了幾個木架,將銅銃固定好,再往銃管中裝填火藥,用木棍捅緊壓實,又塞入小卵石、鐵渣之類的小顆粒硬物,仍舊壓實。

引線點燃,絲絲的蔓延,點燃銃膛裡的火藥,火藥劇烈膨脹,發出震耳欲聾的爆響,銃膛內的石子、鐵丸如暴雨一般潑灑到二三十步外的大木板上,頓時將寸許厚的木板打的千瘡百孔。

四隻銃都試過,威力比起原本簡陋的火竹筒是強了不止一星半點,蓋因金屬銃管更耐壓力,可以放入更多的火藥,不必擔心一下就炸裂了,射程自然也更遠,而且還能重複再放。不過缺點還是很大,過了五十步之外就完全說不上準頭,幾十上百的銃丸以大扇面鋪開,並不是向前直射,距離一遠就沒了力道,別說不能將木板打穿,大部分銃丸早就偏離目標了。

而且盞口銃和碗口銃射程並沒有太大差別,碗口銃雖然裝藥多,銃丸也更多,近距離可能威力更大,但過了五十步照樣無力。看來也就接弦之時打上一波,消滅近前的敵人而已,想要破船太難了。

在衆將讚歎聲中,只有張鏑輕輕地嘆了一口氣,身旁的康棣齊禍看透了他的心思,悄聲道:“礪鋒可是嘆這銅銃射程不足?”張鏑點點頭表示默認。

“不妨事,且再打兩銃看看吧!”康棣略帶神秘的笑了笑,而後對着不遠處試銃的幾名士兵吩咐道:“換大石丸!”

士兵們應命擡出一個大木箱,一打開,變魔術一般取出了幾百顆二寸許直徑的小圓球,將圓球填入裝好火藥的碗口銃銃管中,大小正好合適。

原來康棣琢磨了很久,也取了火竹筒之類的實物試驗,早就發現了散彈射程不足的問題,就在燒製泥範之時另外讓人制作了一個陶模,專門壓制出大小均勻的幾百顆泥丸,在窯中燒製後就成了碗口銃的專用彈丸。

大木板被遠遠的挪到了百步之外,兩門碗口銃先後發銃,二中其一,一寸厚的木板被打出一個巨大的洞。

再往後挪至二百步遠,銅銃的準頭很低,連發四五銃才中其一,仍將木板打飛一角。

“太好了,就是需要這樣遠,子華可記一大功!”張鏑讚道。

康棣答道:“不敢居功,皆衆人之力。此物雖尚不完善,但威力初成。若將其列於我軍戰船之上,以銃口內銜大石彈,照準賊船底膀,依序施放,打過一銃又打一銃,平水面打去,以碎其船,最爲便利。今後水戰,又何懼蒙韃!”

此時銃炮之類剛剛萌芽,張鏑已經走在時代之先,但他也未想道同一管銃還可分散彈和石彈兩種打法。散彈殺敵面廣但射程太近,實彈一發只中一處,但力量集中可以射遠。雖然這只是一層窗戶紙,說白了大家都知道了。原理雖然簡單,但貴在能率先發現,也只有康棣這樣一直鑽研才能得出。

衆人好奇的看那一箱石彈,一個個燒製的大小勻稱,邊角還稍稍打磨過比較光滑,放入銃管當中剛好填充,不差一點,氣密性很好,難怪能打的遠。

這些石彈都是兩寸左右,並沒有更小的,也就是說只能供碗口銃用,沒有適合盞口銃的,這倒不是因爲漏做了,而是因爲盞口銃本身口徑比較小,適合打人不適合打船,而現在這兩種銃精度又沒有達到幾十上百步外擊中目標的程度,所以還是以散彈攻擊二十步內的敵人比較適宜。

水戰時,先在較遠距離用碗口銃打大石彈,擊破敵船。待敵突進,則大小銃都裝散彈,重點攻擊敵軍人員。如此遠近搭配,形成交叉火力。

張鏑對校場試射的結果基本滿意,尤其是散彈與石彈分別搭配,是一個重要的啓發。回到工坊,與康棣又做了些交流。

康棣認爲當前的火器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首先是火藥的配方還應更細更純,現今的火藥太粗太雜,嚴重影響藥力。其次銃管還能加粗加長,可令射程威力繼續增加。最後一點是銃丸和火藥量要試驗出一個最合適的搭配量,建議火藥定量、彈丸定重,射程就能更好調節。

張鏑聽後恍然大悟,有一種“火器還能這麼操作”的感覺,這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道理,康棣比任何人都熱愛火器,精心鑽研,頗有所得,短短時間近乎成了火器專家。

爲此,張鏑略一思索就對康棣道:“子華,所謂術業有專攻,我有意將火器作坊的事交你專管,不知子華兄能否屈尊?”

“固所願也,不敢請爾!能擔此任,榮幸之至!”康棣會心一笑,爽快答應。

對於堂堂進士,擔任一羣工匠的頭兒確實有點屈尊,不過康棣滿不在乎,樂而爲之,他本就不是迂腐之人,否則也不會拋下功名利祿跟着張鏑來到昌國這海外島嶼。他一心要做一些實事並且深信火器將是改變這個時代的致勝之寶。

張鏑望着康棣堅毅的神情,忽然想起許久以前杜神仙送給他的一句話,“禦敵之術在於水,克敵之術在於火”。這克敵之火,莫不是火器的火?張鏑自顧的自點點頭,堅定了信心。

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二百八十一章 山雨欲來(四)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十一章 奪船風波 寨主鄭狗之煩惱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二百二十六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一)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二百九十二章 各個擊破(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天安會的覆滅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三)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一百九十五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一)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二百十五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八)第一百八十二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六)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略大反攻(一)第四百零二章 戰略大反攻(四)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七十三章 浮橋計劃 禿蠻帶的新策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三百八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四百零三章 戰略大反攻(五)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十一章 奪船風波 寨主鄭狗之煩惱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七)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二百三十一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二)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八十三章 救援常州 戰陳墅生擒二將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十五)第五十四章 前鋒出海 敵人有馬我有船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一百三十一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二百七十五章 北元密探(九)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四百零四章 戰略大反攻(六)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四百十四章 白溝河 決戰(一)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三百五十二章 祥興北伐(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一百八十九章 建德之敗 蘭邑小城不堪守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
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二百八十一章 山雨欲來(四)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十一章 奪船風波 寨主鄭狗之煩惱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二百二十六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一)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二百九十二章 各個擊破(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天安會的覆滅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三)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一百九十五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一)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二百十五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八)第一百八十二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六)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略大反攻(一)第四百零二章 戰略大反攻(四)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七十三章 浮橋計劃 禿蠻帶的新策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三百八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四百零三章 戰略大反攻(五)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十一章 奪船風波 寨主鄭狗之煩惱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七)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二百三十一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二)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八十三章 救援常州 戰陳墅生擒二將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十五)第五十四章 前鋒出海 敵人有馬我有船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一百三十一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二百七十五章 北元密探(九)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四百零四章 戰略大反攻(六)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四百十四章 白溝河 決戰(一)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三百五十二章 祥興北伐(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一百八十九章 建德之敗 蘭邑小城不堪守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