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

有兵有馬,一路上終於不再那麼艱難和危險。趁着唆都和范文虎的追兵都忙着與胡、袁所率領的疑兵在四明山中兜着圈子,張鏑護着二王的隊伍快速向婺州行進,沿途經過諸暨、浦江、義烏,行程接近二百里。

三四百人的隊伍比較顯眼,所以假稱是舉家南遷的朝廷官僚帶着家屬回鄉路過,近期南下避禍的官員多了去了,甚至多有當朝顯貴,就比如左丞相留夢炎,在竄回衢州老家路過婺州時,車馬煊赫,從人數百,一眼望不到頭。那架勢,可比張鏑他們氣派多了。在此背景下,這支男女老幼間雜的隊伍便沒那麼顯眼,加之刻意低調,走了幾日也沒引起太大的注意。

到了婺州地界,爲保萬全,張鏑並不帶人直接進城,而是將隊伍安置在城外東關,自己先去看看城內情形,萬一婺州已經先一步投降了元廷,自己不知覺闖上去豈不是自投羅網嗎。等確認城中無異,再去求見父母官、知州劉怡,請他妥爲安置才行。

只帶了兩個從人,穿着便裝,一起騎馬緩轡慢行了七八里,遠遠看到了城東側九層高的萬佛塔,此塔國初所建,據此二百多年,是爲婺州的標誌。張鏑曾多次登臨眺望婺江,見到了它就彷彿見到了家,這畢竟是張鏑生長於茲的故鄉,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切感。下了馬,從旌孝門入城,城內安堵如故,大宋亡國的消息都還沒傳到這裡呢,因爲臨安城中的投降儀式還未舉行,謝太后詔諭全國降附元軍的命令也還未下達,所以至少目前,距離臨安三百里的婺州城還是大宋的國土。

故鄉還未淪陷,真是讓人寬慰的好消息。張鏑放寬了心,先派一名從人去東關報信,自己則決定前去求見知州劉怡,先找了紙筆寫下一封名刺,往州衙投送。

名刺正中用大字寫着晚生張鏑,左側小字寫了婺州南七坊玉泉巷,右側寫着乙亥恩科、文林郎、汀州通判。

對於婺州州衙,張鏑並不陌生,當年他就是是經婺州官府舉薦進的臨安太學,說起來上一任婺州知州趙與植還算與他有師生之誼。但趙與植已於前年去職,現任知州劉怡並無太深的交情,只不過作爲本地俊彥,張鏑這個名字劉怡肯定不會陌生,彼時賈似道倒臺,徵召張鏑免解進京參加恩科的詔令還是經由婺州轉達的。所以一見這名帖,劉怡並不輕忽,讓下人客氣的請張鏑進來相見。

進了後衙,劉怡起身相迎,先說一通官面寒暄的話,無非是久聞令名、渴慕相見,果然才俊少年之類的。張鏑也不多話,開門見山就請知州屏退從人,有要事相告。劉怡雖然疑惑,但還是變得鄭重些,依言讓下人退出房外。

張鏑取出益、廣二王的信物,還有提舉王府事楊鎮的親筆手書。劉怡看罷臉色大變,肅然不已,恭敬的奉還信物,請張鏑明示。張鏑便將二王需暫時入城落腳,妥善安頓的要求提出,並強調保密。劉怡滿口應承,保證妥帖。

不久便有幾乘小轎悄悄擡入府衙,自然就是兩宮太妃及益、廣二王。其餘兵馬及隨從數百人則安排到城東廂一處舊營,一切都是悄悄進行,並不引人注目。

兩宮二王及一幫從人跋涉多日,終於有個落腳之處,便打算先休整一二日再定行止。

所謂“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從地理位置上看,婺州差不多是兩浙二府十二州軍的中心地帶,兼之水陸交通四通八達,最是要衝,所以從臨安南下,必然先到婺州。

不過而今之勢,婺州也非久居之地,很快就需撤離。大方向上自然還是要繼續往南,不過往南也有很多種走法。第一條路可從西南經由衢州、禮賢縣(今江山)取道七百里仙霞嶺入閔。第二條路則直往東南下溫、臺,既可過縉雲、仙居而下,也可取道處州循甌江水路復行三百里到溫州,這條線路相對便捷省力,張鏑更傾向於此。

……

駐紮城東兩日,張鏑動議繼續南走,不過知州劉怡卻以車駕未備、糧秣未足建議多留幾日。張鏑雖想早點動身,但準備周詳點再走也有道理,而且兩宮、二王都要休息,故而不好催的太急。

這天,有一人自稱是知州劉怡的幕客,前來求見。張鏑以爲是劉怡的準備工作做好了,忙請人迎入。

“不知劉明府是否……”張鏑正欲相問,卻被來人打斷。

此人行色匆忙,進門便單刀直入:“州城有變,請速爲計!”

“什麼!”張鏑大驚,手不自覺按到了刀柄。

“路上再說,將軍快去調兵,遲了恐來不及了!”

來人說的急迫,神色不像作僞,張鏑依言就匆匆出門點集兵馬。一路上三言兩語,這號稱劉怡幕客的文士將一個突發情況說了個梗概。

此人自稱浦陽陳復,是劉怡幕僚不假,但卻不是來爲劉怡傳話,恰恰是來揭露劉怡的奸謀。

“昨日有客自北來,與劉某密談一夜,恰逢我當值,故而知道。今晨我去劉某書房有事稟報,無意聽見他二人言語,竟是暗通北虜,要劫奪二王以爲奇功!”

原來就在張鏑南下前後腳的功夫,伯顏便派遣了兵部郎中崔文卿、王世英率領步騎三千人逆富春江而下,沿路招降未附州縣。婺州的北鄰、建德府知府方回已經獻城歸附,崔、王隨即引軍南來,下一個目標就是婺州。前日部隊已過蘭溪,西距婺州城不過五六十里。元軍先派了婺州知州劉怡的一名舊相識進城遊說,便是陳復所言與劉怡密談一夜的那位。劉怡立場本不堅定,被說動了心,就想學着方回“投效聖朝”,而當時二王遷避婺州的事並未傳出,伯顏只知他們已逃亡浙東,這支元軍當然也無從得知消息。劉怡覺得奇貨可居,正好一不做二不休,將二王獻出,在新主子面前立個大功。

當陳覆在書房門口聽到隻言片語,奔來報急時,城內早就已經派人西去與元軍聯絡上了,這時候三千元軍只怕已到城下,甚至進了城中了……

第三十八章 浮海東行 三矢退敵彰神勇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一百九十九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五)第三十一章 頓解燃眉 十萬金帛隨船至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五十四章 前鋒出海 敵人有馬我有船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狗急跳牆(二)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一百五十四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上)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二)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一百八十四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八)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三百七十五章 權力的遊戲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十五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八)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三百十五章 招安還是求和第四十四章 驚聞惡訊 廣州港貨船被扣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三百零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
第三十八章 浮海東行 三矢退敵彰神勇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一百九十九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五)第三十一章 頓解燃眉 十萬金帛隨船至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五十四章 前鋒出海 敵人有馬我有船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狗急跳牆(二)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一百五十四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上)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二)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一百八十四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八)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三百七十五章 權力的遊戲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十五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八)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三百十五章 招安還是求和第四十四章 驚聞惡訊 廣州港貨船被扣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三百零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