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你們兩家設計單位,依次把你們的方案拿出來,當着評審小組專家們的面,把你們設計方案好好的講一講,作個方案彙報,最後我們的評審專家們,會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對你們的方案進行評分。
當然這只是第一輪,我們還要深入考察,反覆比較之後才能決定花落誰家。嗯,流程就是這樣,你們兩家有沒有什麼意見?”說完,領導便將目光掃視全場,不過卻在林鵬身上停留了一秒鐘。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秒鐘,但林鵬卻看到了領導的眼神裡面,露出的期望之色,看來這位大領導也是希望林鵬能好好表現啊。
林鵬雖然沒有和這位領導直接對過話,可是這位領導應該也知道他,畢竟現在林鵬可是中國航空工業年輕一代設計師裡面,最優秀最突出的一個。
很多領導都知道他,再加上這一次一飛院的新殲轟設計方案,主要就是由他完成的氣動設計和總體設計,報上去的資料上都寫着他的名字呢。
當然林鵬是知道,原本歷史上沒有新殲轟機這個項目的,或許有也沒有最終落實,但這一次他重生後卻發生了改變,他不敢確實這一次他和唐總師一起搞出來的方案,是不是一定可以打敗六零一所。
畢竟這是國內兩大頂尖的飛機設計單位之間的巔峰對決,一個是西波音,一個是沈霍伊,實力不相上下。當然兩個單位術業有專攻,在轟炸機這方面西波音更有經驗。
但是沈霍伊現在也正在搞蘇30這種多用途戰鬥機的國產化工作,所以在殲擊轟炸機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礎,再加上沈霍伊早就在做四代機的預研,在隱身設計這一方面可以說比西波音更有底氣。
兩家單位的領隊人物,唐總師和黎總師都點了點頭,表示沒有什麼意見。
領導呵呵笑道:“好,那就先請咱們六零一所派一位代表上來爲專家組作方案彙報吧!”
在八十多雙目光的注視下,六零一所的首席專家黎天總師,邁着大步走上了主講臺。
要知道黎天總師已經是67歲高齡了,本來他是可以不用上臺,甚至可以不來的,畢竟他是資深的老專家了,那些專家組的專家有好多還不如他資歷深呢!
在國內航空界黎天總師是和一飛院的陳老,六一一的宋老他們一批的。
所以黎天總師這一親自上臺作方案彙報,頓時就讓人肅然起敬。
黎天總師走到主講臺上,然後親自打開了PPT,接着所有與會人員,就看到投影機在畫布上投射出一架很特別的戰機的三視圖來。
林鵬一看,心想六零一所,果然是以預研的四代機方案當中的一個三面翼方案改進而來的一架殲擊轟炸機方案。
因爲總體的氣動佈局沒有變化,就是一架三面翼的戰機。
六一一所從八十年代開始就對四代機進行了預研,先後提出過幾十種氣動佈局方案,當時被專家們認爲最有發展希望的,就是一處中等後掠角切尖三角翼正常佈局。
後來隨着M國隱身飛機資料被披露出來,中國航空界和空軍也開始重視起飛機的隱身性來,六零一所和六一一所,都開展了具有隱身性能的四代機的預研。
當然兩所的設計思路並不相同,六一一所在宋老的帶領下,發展出鴨式佈局方案,併成功的打敗了六零一所,成爲國產第三代戰鬥機的設計研發主機所,殲十戰鬥機這種鴨式佈局非常的成功。
後來宋老又提出了升力體配合邊條翼和鴨翼的小展弦比主翼雙發重型四代機氣動佈局。
而六零一所,則是結合黎天總師在戰鬥機隱身設計方面取得的成果,搞了幾個比較有優勢的四代機氣動佈局方案。
其中有兩個方案都是三面翼佈局,其中一個方案經過風洞試驗,結果顯示數據很理想,各方面的性能都是優秀的,於是六零一所又將一架殲八II戰鬥機改裝成了採用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的三面翼技術驗證機。
這架殲八IIACT驗證機,可以說是幫助六零一所,把四代機的三面翼氣動佈局給實際驗證了,這就好比是林鵬設計的那一架DSI進氣道新飛豹驗證機,所起的作用一樣。
按照當時的情況來推測,林鵬知道六零一所,可能已經完成了四代機的總體設計方案,雖然現在國家還沒有正式立項第四代隱身戰鬥機。
林鵬記憶中,後來黎天院士寫的自傳中,就講了關於六零一所在研製四代機過程中的一些情況,其中六零一所的三面翼佈局被稱爲雪號鳥。
這種三面翼的設計,不但有前置鴨翼,還有前伸邊條翼,主翼還是一種雙三角翼,其機動性是所有四代機方案中最強的。
在不使用矢量發動機的情況下,都可以達到六十五度的可控迎角,甚至有極端的情況下,九十度迎角都還有一定的控制力。
然後它還有類似於F22戰鬥機的加萊特進氣道,這種進氣道非常適合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機動,並且其垂尾也是採用全動雙垂尾設計。
現在黎天總師展示的新殲轟方案,正是一架三面翼的殲擊轟炸機,只不過它在雪號鳥的基礎上,又放大了一些,雙三角翼也變成了平直三角翼,全動雙垂尾變成了非全動的。
林鵬也知道六零一所爲什麼後來會在四代機的競標中失敗,最大的一個原因可能就是隱身性能不足。畢竟是三面翼的設計,先天在隱身方面就有缺陷,還有六零一所選擇的是加萊特進氣道,這個進氣道隱身肯定是大大的不如DSI進氣道。
所以這一次林鵬也有了信心,因爲六零一所還是這樣的氣動佈局,那對比起一飛院的方案來就更沒有隱身性方面的優勢了。
而且本來六零一所的四代機三面翼方案機身就很長了,現在改成殲擊轟炸機,又加長了兩米,達到了二十五米,這恐怕有點兒超了,至少林鵬覺得是這樣,因爲25米長的戰鬥轟炸機是個什麼概念?
哪怕是幾乎放棄了蘇27系列優秀飛行性能的蘇34戰鬥轟炸機,也只有23.3米長,前掠翼佈局的蘇47金雕機長也不到23米,六十年代M國海軍裝備的A5攻擊機也只有23.3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