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霜筠雪竹鐘山寺(兩更合一更)

第688章 霜筠雪竹鐘山寺(兩更合一更)

七月的開封府。

天已從酷熱開始轉涼。

崇政殿外,三人正輪流等候官家的召見,他們不是別人正是這一次在陝西立下大功的章直,章楶,蔡確三個。

韓絳雖被罷相,但走的時候沒有忘記這三人。

章直,章楶幫他平定了慶州兵變,而蔡確,章楶又是他的幕下,出力甚多。

所以韓絳改任時上疏極言三人之功。

官家一聽召三人回京賜見奏對。

三人都不是第一次面聖,但章楶和蔡確二人心情都有些激動,唯獨章直倒是還好。

內侍不時從殿前臺階下來吩咐交代幾句覲見時要說的話,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到第幾處青磚要下拜等等。

章直覺得以往面聖似沒有這麼多規矩的,但如今倒是繁文縟節……不對,是官家的威儀是越來越重了。

想起二人同窗的日子,二人身份懸殊不可同日而語。

但他至今還念着這份交情,可官家呢?

片刻後三人得准入對,章直進入殿中,卻見十幾名官員站在殿中,其中紫袍佔了多半。

章直看了裡面有文彥博和王安石。

參見下拜之後。

官家在御座上言道:“你們都是從陝西來的,有什麼軍情,民情,大可奏來供朕與大臣們參詳。”

官家說完三人一時不敢答。

王安石道:“如今攻略橫山,或從秦鳳或出河湟之間尚有爭議,你們先將此事與陛下道來。”

章楶出面道:“啓稟陛下,自趙元昊作亂以來,便屢出鄜延、環慶兩路,之所以如此是這兩處利於西夏進兵,而不利於我守。反觀我軍要攻西賊,即便是攻克橫山,但也要面對七百里瀚海,難以深入,實爲勞師遠征。”

“反觀党項若出秦鳳路攻我,亦爲勞師遠征,故而趙元昊至趙諒祚起兵至今,沒有大舉攻過秦鳳路一次,便是這個道理。”

“臣聽聞兩軍要在利於我軍之地與敵搏殺,而不是利於敵軍之地進行交戰,若党項從鄜延、環慶出兵,我軍亦從這兩軍進軍,豈非中了党項人之謀,相反我軍能經營蘭會站穩腳跟,再渡過黃河北進,党項則顧此失彼了。”

聽完章楶這一番話,官家點了點頭。

一旁馮京則問道:“陝西之募役法如何?聽聞民生艱苦可有?這爲百姓者本是稅供已重,坊郭戶和官戶不加稅賦,卻加百姓之稅賦可行否?”

蔡確答道:“確實如所言,陝西民生頗苦,如果所稅的民戶不應使多,而應使少,這纔是便民之意。”

“可是我見陝西民生雖苦,但不至於如傳聞中太過於艱難。臣以爲朝廷可以於年景好的時候多收一些稅,使剩錢有富裕,到了凶年之時,再多賑濟百姓,這是合於先王之法的。”

“若說陝西稅賦到底重不重,臣以爲是不重的,但是兼併卻是過重,加之眼下天災之故,令不少兼併家竊取了朝廷的恩惠。其實以陛下與政府對百姓的恩惠,還要更勝過三代之時,可是如今豪強之暴戾,卻遠遠勝過亡秦之時。”

蔡確此言一出,文彥博,馮京等官員不由側目。

馮京方纔問這話是什麼意思?

韓絳之所以要辭相的原因之一,便是在收取下戶免役錢和免役寬剩錢上與王安石意見相左。韓絳擅自在陝西拒絕此法,導致了王安石的不悅。

但是呢?

蔡確受到韓絳舉薦之恩,如今面君卻幫了王安石說話,這不是捅了韓絳一刀嗎?

不過蔡確這一奏對,卻極合官家的心意。

右班官員之首的樞密使文彥博道:“這幾日在京師聽說不少,說董氈,木徵,俞龍珂等一向恭順本朝,自先帝時,這幾人便時時進貢不絕。”

“王韶一到青唐,說是收復了俞龍珂,倒不如說他本就是宋臣,甚至還逼反了董氈,木徵,這功勞從何議起。在古渭七八年,用了朝廷這麼多錢,便是討伐這些效忠於我宋室的蕃部嗎?”

“你們三人誰可以將情況與官家道來?”

章直一愣當即奏道:“此爲不實……”

章直此言一出,文彥博便有些不高興,這話不是指的自己堂堂樞密使在說瞎話嗎?章直定了定神道:“啓稟陛下,青唐蕃部雖多是漢種,但蕃化已久不知華夏之禮,故而畏威而不懷德。”

“董氈,木徵之前雖是恭順,但貪圖的不過是本朝的封賞而已,實無真正效忠之心。臣以爲要真正以青唐爲根本,進取党項,必須在當地編戶齊民,或者在熙州,會州,通遠軍行府兵之制……”

章直這話聽得文彥博,王安石都皺起了眉頭。

文彥博不高興,自不用多說,王安石也不高興是因爲在陝西設立府兵之制是韓琦建議實行的,王安石主張則是保甲法。

保甲法在熙寧三年時,便已推行。

王安石道:“而自古皆募營兵,遇兵事息即罷,本朝冗兵冗將之多,正在於不罷。如今朝廷行保甲法正可以革除此弊,既可與募兵相參,還可省卻養兵財費。”

“府兵之制實不必再舉。”

章直聞言與辯,這保甲法推行在內地還可以,但推行在秦鳳路卻不行。

章直正要出言,卻見上首的官家動了動身子……

幾位宰執們便停了言語,宦官示意三人可以結束奏對了。

隨後章直三人則告退出了殿外。

之後官家退至便殿,王安石一人卻請留身奏事。

王安石留下後對官家道:“陛下,臣請求去!”

官家聞言心想不知道王安石又受哪門子氣了,來找自己請辭。

官家安撫道:“風俗敗壞,難以矯正,事有牽頭,卿爲何求去?需體念朕的意思,不必聽那些人言。”

王安石道:“陛下,是臣材薄,恐誤陛下之意。陛下請看歷代中興之主,豈有爲政數年至今仍風俗不變,綱紀不立否?臣爲執政已兩年仍是如舊,實難勝任。”

官家道:“前代之主都是衰敗方生,人情急迫,故而解之不難,而本朝積弊已是百年,更之哪裡有一朝一夕之功。如今當力行不改,只要徐徐爲之,人情漸變矣。”

王安石道:“當今所患乃小人猶不肯洗心革面,若陛下能洞見一切,操利害而馭之,哪裡小人敢爲邪。只要朝廷之人不肯爲邪,則風俗立變。”

官家心想,王安石求去,是否因韓絳之故?

“西北邊事?卿如何見?”

“陛下當初許韓絳舉一方之事屬之,以此運籌邊事無礙,以後皆可爲之。至於橫山未下,乃是契丹陰出兵之故,非戰之罪,何況章越,王韶收蘭會二州之地數百里,此爲意外之喜,此皆仰仗陛下廟劃得當。”

頓了頓王安石又言道:“臣以爲陛下憂勤衆事,可謂至極,然而事兼以德,德兼以道,陛下要明道御衆,而不應該憂勞治事,若無道正之,雖憂勤然卻不能事事皆治也。”

“陛下與臣討論帝王之道,垂拱無爲,觀衆臣之情僞……”

官家聽着王安石之言語,心底感慨。

他觀衆御下的衆大臣中或多或少都有權位之心,唯獨兩個例外,一個是王安石,另一個則是章……章直,當然司馬光也可以算一個,不過他卻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他們這幾人是真正以治道爲己任,一心一意爲了國家社稷,而不是爲了自己權位而謀劃。

官家與王安石相處越久,越是能夠明白這一點,這樣的臣子何其難得。自己能得之何其有幸。

似王安石與自己說這番話,全然是治國之道,換了第二個臣子是不會與自己講的。王安石如今是有求退之心,但他更希望作爲皇帝的官家能代他行變法之事,自己便可以放手了。對於王安石來說,全無戀棧權位之心。

可是如今官家捫心自問,自己還是真離了王安石不行,至少身邊沒有一個臣子可以頂得上。

官家問道:“今日上殿三位臣子,卿觀之如何?當委以什麼重任?”

王安石略想了想道:“章楶熟悉邊事,又系出望族,日後可以爲一方帥臣,如今可使爲漕司之事,日後經略陝西時會用得此人。”

官家聞言欣然,當堂將王安石所言錄下。

王安石道:“至於蔡確精明幹練,雖當初仕官有些小瑕,但不妨礙大用,可命他開封府管勾公事,以雜事斷其才能,若有功再提爲御史。”

官家讚道:“朕也看這蔡確甚是聰明,能體會朕意。”

王安石道:“至於章直忠義正直,此番若無他,慶州必釀鉅變。此人品行可稱棟樑之才,但處事太直。陛下可以將他放在身邊,用之地方反容易折損。”

官家道:“朕讓他爲其叔當年所任,舉爲崇政殿說書,正好令郎同官,此豈不是美事?”

王安石的兒子王雱如今正好任崇政殿說書。

王安石道:“陛下若有意提舉他,不如改爲同知禮院。”

官家是一心想給章直升官,但卻給王安石所阻不由腹誹,是否當年人家沒當成伱家女婿,故而擋着人家。或者純粹是與章越有過節?

官家故意道:“是了,這三人可與章越關係非淺,你看他如何?”

王安石則道:“章越是陛下心腹,臣不敢論之。”

官家聽王安石這話好像說了,又好像沒說。

官家最後道了句:“可惜呂惠卿明年十月方能回京。”

從崇政殿退下後,章直,蔡確三人許久沒逛汴京都是興致很高,相約去樊樓吃酒。

章直心底雖惦記着妻子,但礙不住蔡確的面子還是同往。

三人坐在樊樓的高樓上,看着汴京中的繁華,那等車水馬龍之景,是陝西這樣邊地遠遠看不見的。

從戰火硝煙中歸來,三人看着這番景色,享用這樊樓上的美酒佳餚,聽着美貌女子彈奏着的小曲,簡直恍若隔世。

蔡確舉起酒盞對章直,章楶二人道:“當年我中進士後離開汴京,發誓在地方一展抱負,等我再至京師時,要讓人人都知道我蔡確的名字,如今才稍稍有了些許指望。”

章直道:“故而蔡叔便在殿上言募役法的不是?”

蔡確聞言不由失笑道:“好個阿溪,你的名字有個直字,還真是直也。可是你是度之的侄兒,我便答你。”

“阿溪,這世上能留之青史,成就一番的事業的有兩等人。”

“哪兩等?”

蔡確道:“一等是不擇手段,一等是不改初衷,爲此二者之人,不是梟雄,便爲英雄。阿溪,你一定要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對着他,尋求一條最短的捷徑猛撲過去。”

章楶道:“此言差異,這世上只有一條路,那便是不改初心。”

蔡確一哂言道:“質夫可知,富在術數,不在勞身;利在勢居,不在力耕。不改初心而取之?你看天下勞勞碌碌的人多了去了,他們也是不改初心,身在直中取了,但勞身力耕的百姓,最後富貴了嗎?”

“不改初心,說得容易,但若無智慧定力爲之,都半途而廢了。”

章楶道:“我又不願富貴,此生但求問心無愧而已。”

蔡確聞言笑了笑,自斟了一杯酒飲之道:“若是能始終行之,這杯酒我敬你。”

章直則想了想道:“其實在我看來,只要在發心上不改初心,行事的手段可以不擇手段,這才正途。”

蔡確,章楶皆點點頭。

三人正說話間,有人上樓面對章直道:“閣下可是章籤判?我家相公有請!”

章直一看帖子,原來是王安石來邀請自己。

蔡確看着章直露出羨慕妒嫉的神色。章楶也是心道,今日殿上三人其實章直答得並非最好,看來對方即便不成爲王安石的女婿,也同樣能得到王安石的賞識阿。

章直露出爲難的神情,不是他不願去,而是生怕見王雱。而且聽說蔡卞與王家姑娘已經成親,但蔡卞在外爲官,京裡沒有宅子,因此王家姑娘搞不好還在王安石家中。

到時候章直可是老尷尬了。

蔡確看章直還不想去,露出恨鐵不成鋼的神情,他在桌下猛踢了章直一腳。

章直這才明白知蔡確提醒自己,千萬不可露出猶豫之色。

章直道:“得相公相邀,下官不勝惶恐,只是初至京師,空手何以上門?”

對方笑道:“無妨,我家相公不會計較這些,只要章籤判上門即是賞臉了。”

下人說得很是客氣尊重。相府的下人最是有眼力勁,從對方的神情上可以看出王安石對章直的器重了。

當即章直辭別蔡確和章楶,跟着王府下人來至王安石府第。王安石這座府第在內城,是王安石升任宰相後,官家賜給他的。

章直抵至王安石府中,下人引他至西廡之小閣中。

王安石正獨坐在小閣閉目盤坐,也不看書,也不批改公文,只是坐在那而已。

章直知王安石在打坐,亦在他對面坐下,然後擡眼打量小閣。

章直看到閣中小窗上題着一首詩,寫的似乎是‘霜筠雪竹鐘山寺,投老歸歟寄此生。’

章直輕輕地將詩在口中吟出。

“此詩乃我半年前自參知政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偶然所提。”王安石不知什麼時候已是醒來出聲言道。

章直恍然,他看向眼前的王安石。

他當年在江寧從學於王安石時,自是知道鐘山寺上霜筠雪竹可稱盛景,而王安石在拜相之時,面對百官登門道賀時能寫下這首詩,足見他見趣之高,絲毫不爲外物所沾染。

章直道:“相公此詩觀來,可知佩玉而心若槁木,立朝而意在東山。”

王安石笑了笑道:“也沒有謝安那麼高,真正視富貴如浮雲,幾人可以爲之。”

王安石道:“此番叫你來,是告訴你,官家欲讓你爲崇政殿說書,卻爲我所阻,只是抑授爲同知禮院,你可會因此事怪我?”

章直道:“朝廷之安排必有用意,下官豈敢質疑。”

不過章直想到留京陪伴娘子,還是頗爲高興的。

王安石看章直如此,欣然點點頭道:“當初令叔欲留京,倒是我三番五次欲讓他離京。因令叔處事手段渾圓,能忍怒耐譏,治事又綜理微密,可以由小及大,若爲邊臣,唯有陶士行比得上。地方纔是他盡才的地方,絕不可因貪圖一時的安逸而居於京師。”

“但你不同,固然是剛直不阿,但難免好鋼易折。我讓你同知禮院,便是要讓你多讀些書,磨一磨自己的性子。至於崇政殿說書固然是長伴君前,但也是處於天下最險惡的是非之地,以你的性子多半會得罪人,不論你與官家交情如何,都會壞事。”

章直這才恍然。

他先前聽說韓絳,吳充都有推舉章越趁着這一次立下大功回京授職,但也是給王安石所阻。

時人都說王安石小氣,因當初國子監的事章越頂撞過他,故意阻他仕途。

但如今不聽他說這樣一番話,還真不知他安排用意在哪裡。

章直道:“下官替吾叔謝過相公了。”

王安石道:“這些都是小事而已,今日讓你來此是告訴你,老夫對你期望甚重,即便不能爲翁婿,但亦無礙於此。”

“爲政兩年,但見流俗實難以更易,老夫身在中樞也是力不從心,但盼他日多幾個敢作爲的大臣能輔之。”

(本章完)

第15章 孝經第275章 爲何偏偏是你第76章 飯堂第306章 讀漢書第747章 人選第67章 媒婆(第二更)第443章 折辱夏使第95章 辦法第57章 神童詩第1042章 論孟第419章 變革第407章 與民無利與國有利第28章 借書第72章 食店第78章 知識就是金錢(兩更合一更)第910章 夢筆山下第207章 不累心第753章 心腹之患第513章 重新啓用第34章 進益第745章 嫉妒第782章 金牌之下勒令退兵第475章 效太宗皇帝第732章 師兄弟第122章第747章 人選第534章 知人之難第955章 憨叟第899章 呂惠卿的變通?第1032章 閩地一寒門第117章 大學之大義第455章 人才第1051章 王半山第876章 處置辦法第802章 歷史的大勢第483章 翁婿第299章 菊花落英否?第440章 未雨綢繆第108章 男女(感謝楠木的咖喱番書友大賞)第727章 回京?第343章 下聘第116章 安定先生第217章 拜訪第684章 滿嘴流油第234章 蔡襄第622章 找我何事第72章 食店第48章 寒門之難(第一更)第997章 章家和吳家(兩更合一更)第832章 質疑與肯定第969章 駐真定府第308章 心流第237章 團圓第856章 回府第120章 歐陽家的公子第82章 雪景第819章 誰支持?誰反對?第811章 不能示之能第513章 重新啓用第941章 分歧第853章 委屈你出山助朕第314章 六論第1059章 懟一懟官家第1056章 宰相家的郎君(第一更)第820章 市易法利弊第550章 章惇和曾布第366章 先生第137章 府元第475章 效太宗皇帝第968章 何爲百年運第216章 靠自己第530章 商議第142章 宴集第1035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第310章 青松第641章 曾呂隔閡第217章 拜訪第735章 想做的事第682章 封賞第983章 刺殺第1028章 卿且坐此位(第二更)第512章 不可用之第731章 佈置第217章 拜訪第791章 淺攻的抉擇第537章 熙寧元年第333章 人情第679章 報捷第455章 人才第342章 五百貫第292章 贈花第86章 爭口氣(兩更合一更)第80章 莫欺少年窮第494章 國士待之第1050章 呂六的心事第250章 君心似我心第833章 獎率三軍第146章 學詩第419章 變革第431章 入潼關
第15章 孝經第275章 爲何偏偏是你第76章 飯堂第306章 讀漢書第747章 人選第67章 媒婆(第二更)第443章 折辱夏使第95章 辦法第57章 神童詩第1042章 論孟第419章 變革第407章 與民無利與國有利第28章 借書第72章 食店第78章 知識就是金錢(兩更合一更)第910章 夢筆山下第207章 不累心第753章 心腹之患第513章 重新啓用第34章 進益第745章 嫉妒第782章 金牌之下勒令退兵第475章 效太宗皇帝第732章 師兄弟第122章第747章 人選第534章 知人之難第955章 憨叟第899章 呂惠卿的變通?第1032章 閩地一寒門第117章 大學之大義第455章 人才第1051章 王半山第876章 處置辦法第802章 歷史的大勢第483章 翁婿第299章 菊花落英否?第440章 未雨綢繆第108章 男女(感謝楠木的咖喱番書友大賞)第727章 回京?第343章 下聘第116章 安定先生第217章 拜訪第684章 滿嘴流油第234章 蔡襄第622章 找我何事第72章 食店第48章 寒門之難(第一更)第997章 章家和吳家(兩更合一更)第832章 質疑與肯定第969章 駐真定府第308章 心流第237章 團圓第856章 回府第120章 歐陽家的公子第82章 雪景第819章 誰支持?誰反對?第811章 不能示之能第513章 重新啓用第941章 分歧第853章 委屈你出山助朕第314章 六論第1059章 懟一懟官家第1056章 宰相家的郎君(第一更)第820章 市易法利弊第550章 章惇和曾布第366章 先生第137章 府元第475章 效太宗皇帝第968章 何爲百年運第216章 靠自己第530章 商議第142章 宴集第1035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第310章 青松第641章 曾呂隔閡第217章 拜訪第735章 想做的事第682章 封賞第983章 刺殺第1028章 卿且坐此位(第二更)第512章 不可用之第731章 佈置第217章 拜訪第791章 淺攻的抉擇第537章 熙寧元年第333章 人情第679章 報捷第455章 人才第342章 五百貫第292章 贈花第86章 爭口氣(兩更合一更)第80章 莫欺少年窮第494章 國士待之第1050章 呂六的心事第250章 君心似我心第833章 獎率三軍第146章 學詩第419章 變革第431章 入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