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鹽井

第691章 鹽井

通渭附近的青唐鹽井每年都在萬斤以上,每日都有數百斤鹽產出。

章越曾視察青唐鹽井,但見是大口淺井。

這樣取鹽手段很落後,開鑿的手段非常笨拙,粗陋,且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這樣的淺井沒有解決固井的問題,是沒辦法取得地下較深的鹽滷。

章越記得宋朝四川鹽井一年一千六百餘萬斤,他們已經開始放棄了這樣大口淺井的採取方式。

蘇軾曾撰文一篇名爲《蜀鹽說》的文章,其中寫到‘自慶曆皇以來,蜀始創‘卓筒’。用圓刀鑿山如斗大,深者至數十丈則鹹泉自上’。

也就是說慶曆年間,川蜀發明了卓筒井。

這卓筒井顧名思義,就是井口只有竹筒那麼大,卻向下可以挖得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那麼深,當時不僅僅是蘇軾,連範鎮也曾大力地稱讚過此井。

章越坐鎮熙州之後,得知青唐蕃部已擁有鹽井者爲貴,每次爭戰都圍繞着鹽井。章越當即從四川尋找鹽工。

之後章越佔了木徵幾個鹽井,雙方討價還價後,章越最後給木徵每個月五十貫以息事寧人。

其實章越看不上區區幾口鹽井,他真正要的卻是這幾口鹽井附近的鹽源。

然後章越便從川蜀請經驗豐富的鹽井工匠來青唐鑿井。

井匠是位五六十歲的老翁,名叫徐阿大,他打了半輩子的井,如今被請至青唐來。

從四川漢中至陝西,要翻過秦嶺,其中有不少道路,比如著名的子午穀道,後來因楊貴妃要吃荔枝,被稱作荔枝道。

但如果不走這條路,而至青唐,可以走祁山道,這條道比較有名,因爲諸葛武侯後半生奮鬥的七出祁山而廣爲人知。

祁山道的終點在天水郡,也就今日的秦州城。

章越派人將徐阿大接至秦州,再讓彭經義安排了車馬,派了兵卒護送一路抵至渭源堡。

章越還親自出城迎接,以表示對徐阿大的重視。

章越款待徐阿大一頓酒飯,席上徐阿大突然感慨蜀中取鹽的不易。

徐阿大道:“啓稟龍圖,山西解鹽的鹽池,党項的青白鹽,晾曬之即可食用,而淮揚之鹽取之於大海中,晾曬之後亦可成鹽,這天下唯有蜀中之鹽取之最難,此鹽深藏地下,不經過艱難開鑿鹽井和繁複辛勞的採滷是不能得鹽的。”

“然而朝廷官吏們卻不思解鹽,海鹽成鹽之易,而蜀中百姓取鹽之難,動則對鹽井橫徵暴斂,而不加體會百姓之痛苦,這是老朽所不忍的,老朽之言無足輕重,但龍圖所言卻可以上達天聽,還請龍圖可憐可憐我蜀中百姓吧!”

徐阿大說完,一旁陪宴的王厚,黃好義等都老大的不高興。

咱們請你從蜀中到青唐來,可是爲了開鑿這裡的鹽井的,但你卻提這些作什麼?我們有必要爲你這事上疏官家馬?

再說蜀中的事,我們如今也管不着啊。

章越示意手下不必多言,然後道:“老人家,蜀鹽之弊,章某知之已久,官鹽難買,私鹽難賣,故百姓長時食淡,以至於到處都是白髮少年。”

“如果能廢除民間打井鹽禁造福百姓,此爲善也!”

徐阿大聽了感激地道:“龍圖有心了。”

章越委黃好義負責鹽井之事,次日黃好義與徐阿大視察渭源鹽井。

二人一路邊走邊聊,黃好義問道:“鑿井出水,爲何淡淺鹹深呢?”

徐阿大道:“宇內凡輕者多居上,濁者多居下,淡猶輕,所以在鹽之上。正如山高於江河,江河高於海,故而江河之水淡也,海之水鹹也。”

黃好義猛然點頭。

徐阿大看了青唐蕃部在山中所挖得鹽井搖頭道:“伱看這都是淺井,不過數丈深,就算向下十幾丈,亦多是淡鹽,真要挖鹽井,必須三十丈以上方得鹹鹽出。”

黃好義想了徐阿大方纔之言恍然道:“確實如此,挖得越深,取得滷水越鹹。”

徐阿大抓了一把鹽井裡新打出鹽水,點點頭讚道:“好鹽!若是可以大舉出鹽,還能行之川蜀啊!”

黃好義一擊掌道:“對啊,川蜀缺鹽,若能將渭源富餘的鹽行銷至川蜀,這也是一條財路阿!那還等什麼立即開鑿鹽井吧!”

徐阿大道:“不急!先選鹽脈!鹽脈選不好,一切都白忙。”

當即徐阿大與黃好義在山中轉圈,最後行至一地道:“這裡好,此處三牛對馬嶺,不出貴人即出鹽井。”

黃好義拍腿大笑道:“這裡都是蕃部哪有什麼貴人,必是鹽井無疑。”

數日之後,章越便從城中調來百餘名竈丁,井匠。

徐阿大先選鹽源之處,命人先用鐵錐鑿井,鑿了有碗那麼大時,便用中間鑿空的硬竹以用鐵系之然後用鐵錐打入。

這期間要好些日子的功夫,待硬竹筒打穿二三十丈,是爲大眼。

大眼的作用是隔絕淺層的淡水。

之後再用硬杆從竹筒裡深入往下鑿井,這番鑿井用一等特殊的圓銼,裡面有一把直刃,在十幾名鹽匠的提舉下將圓銼高高舉起,再重重地落下。

用圓銼的重力和撞擊力將井底的岩石擊碎,如此一直往下再打二三十丈,這就是小眼。

打到這裡時,筒匠用特製的鹽車從井中汲出滷水。

章越來此視察了幾趟,因爲鹽井靠近木徵領地,章越命了一百名蕃軍在此守衛,還修了烽火臺。

等滷水打出來時,烽火臺已是修葺好了,而且幾口卓筒井上方都搭蓋好了草棚。

徐阿大與黃好義等人都是滿臉笑開花的樣子,徐阿大親自捧出一碗剛打上來的滷水,章越嚐了一口,感覺甚鹹。

果真比淺井打出的淡滷水好了許多。

徐阿大向章越稟告道:“龍圖你看,這井打出的滷水,一桶能出三碗以上的鹽,而淺井打出鹽連一碗都不到啊!”

章越大喜握住對方如同枯木般的手道:“這是多虧了老人家你啊!”

確實看了這卓筒井後,章越由衷地感慨起這個時代的勞動人民,他們身上所承載的那份辛勤和偉大。

章越誇完了徐阿大,但見黃好義也是站在他身後擠眉弄眼的,隱約地暗示章越,他的功勞也是挺大的,還不快誇我兩句。

見此一幕,章越不由失笑。

正所謂鹽井在手,天下我有。

章越不斷地從川蜀召來鹽工,如今山上的卓筒井不斷開鑿,好似敵樓般的木棚不斷的增多,而從河邊順着山坡鹽工所居的茅草屋也是一排排地修建起來。

隨處可見絞手們揮汗如雨地絞動着羊角車,甩開了膀子將軲轆轉得飛轉,汗水從臉上,脖子上流淌至腰背,胳膊上,而擡手們擡着幾百斤重的鹽桶,行於井房和竈房之間。

山麓下不斷新建鹽鍋房裡,大鹽鍋支起,柴火被燒手一把把地堆入,上百口鹽竈終日都燃着青煙,飄蕩在鳥鼠山上,好似大霧般遮蓋了整片山脈。

見這一幕,章越由衷地感慨。

青唐之鹽,古稱漳鹽,早在先秦時便記載,因產自戎部中,周禮稱之爲戎鹽,再因鹽之甘美,又稱之爲飴鹽。

之後此地陷入吐蕃,漳鹽因此荒廢,如今煮鹽之景又再現於漢土。

章越好好誇獎了黃好義一番,對方這次確實是督鹽有功。除了黃好義,彭經義二人外,還有呂廣在章越身邊起草文書。

章越與呂大防有舊,韓絳失勢,呂大防被貶後,呂廣便跟了章越。

呂廣此人有眼力勁,同時文章寫得好,章越便將文書委給對方。

此人也是很是賣力,將文書整理得是井井有條。

章越見此人可以用,又將部分賬目之事委他來辦,對方依然辦得不錯。

有時候爲了勸農桑,章越常會親自下田,與僱農與屯軍們開墾荒田,修建水渠,幹完活後還與衆士卒們一起閒聊。

同時鑑於渭水中下游水土流失的緣故,章越還與士卒們一併沿着渭水河谷裡遍栽樹木。

很多事情章越都親力親爲,眼見連知州之尊都親自下田耕種,衆人還有什麼話好說,都是賣命地幹活。

整個渭源堡都是一番蒸蒸日上的景象。

時光也到了八月,青唐正式地入了秋。

而軍報消息也不斷從通遠軍那傳來,原來樑乙埋不甘心天都山之敗,決定重建天都軍監司,並在南牟會點集兵馬,準備乘着宋朝新據此地,立足未穩之際,重新奪回蘭州會州,再直搗通遠軍。

郭逵聞訊後立即上疏官家稟告此事,讓陝西各路派精銳兵馬進駐秦鳳路。

而郭逵本人親率五千人馬駐紮在甘谷城,派兵馬副總管向寶另率軍三千駐於通渭。

同時高遵裕與新任秦鳳路經略安撫司走馬承受李憲率三千兵馬駐紮於定西城,而王韶本人與大將王君萬率軍五千駐通遠軍。

連身在渭源堡的章越,也可以感受到什麼是大戰一觸即發的緊張之感。

西夏國相樑乙埋率大軍而來,到時候定有一番大戰。

而就在這個時候,章越與木徵的談判正好破裂。得知了西夏已經出兵的蘭會之後,木徵聯絡熙河兩州蕃部準備攻打渭源,慶平二堡。

不得不說,木徵時機把握得很好。

(本章完)

第402章 爲官一任造福百姓第379章 心底話第328章 授等第1005章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兩更合一第405章 鈔法第1029章 黃裳,元吉第416章 政事堂論政第942章 贈詞予卿第594章 章呂之比第626章 狀元必出寒門第789章 打到底爲止第1006章 元隨傔從(兩更合一更)第306章 讀漢書第592章 明道先生第630章 天子之恩(兩更合一更)第156章 客人第336章 見王安石第884章 讒言第957章 整頓河北兵馬第520章 重聚第911章 故鄉第868章 事先第1040章 上門認錯第965章 你回去和遼主交待吧第648章 屈身通判第253章 王珪第626章 狀元必出寒門第790章 成功的辦法第650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1033章 Showhand是一種智慧(兩更合一更)第808章 書信第774章 喂餅第946章 翁婿主張第938章 底線和規矩第114章 太學包子第830章 平洮州之戰第869章 王安石的推舉第493章 公用錢第222章 結童入學,白首空歸第912章 返程第704章 熙河經略安撫使路第416章 政事堂論政第848章 問話第15章 孝經第263章 真相第212章 照料第900章 縱火和救火第800章 各自用力第217章 拜訪第348章 朝會第174章 老師的話第914章 安排第775章 入岷州第326章 入對第30章 用六第808章 書信第412章 貪婪第420章 有錢人家第184章 好事第480章 好男兒要離家出走第180章 撞見第965章 你回去和遼主交待吧第814章 閱兵第435章 臨潭書絕壁第667章 初出茅廬第76章 飯堂第146章 學詩第1026章 名將氣度第1017章 書局第797章 受賀第483章 翁婿第271章 科舉與寒士請假第209章 再見郭師兄第1026章 名將氣度請假第794章 短兵相接第231章 鹿鳴宴第962章 遼宋談判交鋒第235章 結識第551章 分歧第523章 言事第928章 尷尬的沈括第632章 呂公弼第223章 圈子第998章 有個宰相的親戚(兩更合一更)第173章 傳頌第250章 君心似我心第374章 執經第799章 加官晉爵第728章 推恩第586章 籌碼第294章 及第之日第916章 安排差事第8章 三字經第432章 又見故人第5章 破案(感謝書友歷史啥時真實盟主)第243章 心意第782章 金牌之下勒令退兵第332章 雪泥鴻爪
第402章 爲官一任造福百姓第379章 心底話第328章 授等第1005章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兩更合一第405章 鈔法第1029章 黃裳,元吉第416章 政事堂論政第942章 贈詞予卿第594章 章呂之比第626章 狀元必出寒門第789章 打到底爲止第1006章 元隨傔從(兩更合一更)第306章 讀漢書第592章 明道先生第630章 天子之恩(兩更合一更)第156章 客人第336章 見王安石第884章 讒言第957章 整頓河北兵馬第520章 重聚第911章 故鄉第868章 事先第1040章 上門認錯第965章 你回去和遼主交待吧第648章 屈身通判第253章 王珪第626章 狀元必出寒門第790章 成功的辦法第650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1033章 Showhand是一種智慧(兩更合一更)第808章 書信第774章 喂餅第946章 翁婿主張第938章 底線和規矩第114章 太學包子第830章 平洮州之戰第869章 王安石的推舉第493章 公用錢第222章 結童入學,白首空歸第912章 返程第704章 熙河經略安撫使路第416章 政事堂論政第848章 問話第15章 孝經第263章 真相第212章 照料第900章 縱火和救火第800章 各自用力第217章 拜訪第348章 朝會第174章 老師的話第914章 安排第775章 入岷州第326章 入對第30章 用六第808章 書信第412章 貪婪第420章 有錢人家第184章 好事第480章 好男兒要離家出走第180章 撞見第965章 你回去和遼主交待吧第814章 閱兵第435章 臨潭書絕壁第667章 初出茅廬第76章 飯堂第146章 學詩第1026章 名將氣度第1017章 書局第797章 受賀第483章 翁婿第271章 科舉與寒士請假第209章 再見郭師兄第1026章 名將氣度請假第794章 短兵相接第231章 鹿鳴宴第962章 遼宋談判交鋒第235章 結識第551章 分歧第523章 言事第928章 尷尬的沈括第632章 呂公弼第223章 圈子第998章 有個宰相的親戚(兩更合一更)第173章 傳頌第250章 君心似我心第374章 執經第799章 加官晉爵第728章 推恩第586章 籌碼第294章 及第之日第916章 安排差事第8章 三字經第432章 又見故人第5章 破案(感謝書友歷史啥時真實盟主)第243章 心意第782章 金牌之下勒令退兵第332章 雪泥鴻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