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佈在蓋州沿海的十艘巨船,儼然等候在海面之上(漢明大黃袍493章)。明末的水師,沒有了當初南洋盛行時的地位,深諳這邊水性的山東水師提督率領着一衆人,強勢在蓋州登陸了。船上的人紛紛下船,四處張望着。
“爵爺人呢?”
“二娃子,你還記得爵爺長什麼樣啊。”一個揹着杆步槍的少年穿着在山東休整時候換上的軟甲,這海上的天氣,已經很冷了。剛剛上岸,海風呼呼地倒灌進衣服之中,冷颼颼的,讓他不覺加緊了咯吱窩。
“那咋不記得。這才幾年,當初楊爺和咱們在那暖和地兒種田的時候,天天看得到。”二娃子小心得數了數領到的十來發子彈,眼睛都直了。“唉,三胖子,你瞅瞅,這爵爺發的子彈,可比孫大人那土方法搞出來的精緻多了嘿。”
一邊的人推搡到,堵着裡幹什麼,還不快些往前走點。一個壯漢瞥了眼身板瘦小的二娃,嬉笑道:“別研究子彈了。子彈再好,這打槍的人水平差,打不準有什麼用。”他推了推槍膛,將一發子彈塞了進去。
二娃和那壯漢也熟識。他們這五千人,都是在澳洲打獵的能手,用這木託膛線槍,打獵也有倆三年了。不過這壯漢摸槍的時間,比二娃可多了一年,理所當然的成爲了五十支分隊的小隊長。
壯漢的話,讓二娃臉一紅,憋着口氣,聳着肩就溜開了。五千人陸陸續續的上岸之後,天色便已經亮了。蓋州以北的荒野,歷來就是戰場,所以忽然空降了一支大軍,也沒有任何的消息流傳出去,按照原定的計劃,緩緩入了一處以及隱秘開發好的山丘之中。
再次接應的五百屯衛,分發着糧食。這裝糧食的袋子都是楊帆設計的,可以掛在身上。裡邊的土豆如同一個個地雷似的,糧食分散到每個人身上,這樣便不必再分出更多的人負責運糧了。更加可以增加小分隊的機動性。
一騎飛至,楊帆望了望青山之中隱隱藏匿的大軍。直接飛至山腰之上。
剛剛集合的五千青壯,看到這個從天而降的人,先是一愣,然後趕緊舉起手中的槍,直直地瞄準着楊帆。
“放下!是爵爺!爵爺來了!”最前端的人首先認出了楊帆的面容。將槍放下來。人羣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互相傳告着,“是爵爺來了。”
“唔,爵爺。真的是唉。”
楊帆看着這五千青壯,一個個都揹着槍,有些激動地問道:“槍。好使嗎?”
“好使!打鳥,一打一個準兒。”
“對,澳洲那塊的野豬,打得都嗷嗷叫!”
楊帆笑道:“好使,那打野豬皮好使嗎?”
這些人豎舉着槍。應和道:“好使!咱們的命都是爵爺給的,指哪打哪!對不對,兄弟嗎?”他們在最困惑無助的時候,是楊帆幫助的他們,帶着他們遠赴南洋。在大明王朝都拋棄他們的時候,楊帆沒有拋棄他們。這份恩,一直銘記在心裡。這些人,肯因爲楊帆的一封信,再度遠洋回到故土,不是想着建功立業。而是想着幫助楊帆。
“對!爵爺讓打哪,子彈就往哪裡飛!”
一聲聲高亢的應和聲,在秋日下,格外的暖人心。楊帆點頭道:“那便好。當初我們離開故土。是無奈。那麼這次,當我們,重新踏上這片熱忱的土地時,任何敵人,都將倒伏在我們的子彈下!”楊帆擡手一揮,“我們。不懼任何人!”
“沒錯!誓死效忠楊爵爺!”
“誓死效忠!”
一聲聲高喊,不爲大明,不爲百姓,他們曾經是流民,如今,還是。但是隻要楊帆在,只要楊帆還需要他們,就算沒有槍,沒有炮,那顆熾熱的心,還是會不遠萬里過來。這便是恩情。
這一戰,必將書寫下壯麗輝煌的篇章!楊帆登臨高處,喝道:“聽我軍令!全軍,出擊!”
這一場戰前動員,聽起來,就像是許久未見的老友們,一聲聲的問候,不必用太多的語言去修飾,因爲他們手中的槍,便是他們的資本。山上大軍開拔,緩緩朝遼陽挺進。八萬騎兵圍城瀋陽,那麼,這五千傳奇槍手,就會攻打遼陽。
至於遼南,這裡的漢人居多,正在從登州海上驅兵趕來的川浙大軍,將會從旅順口,一步一步拔下這顆虎牙。這個遼東,戰事一瞬間達到了巔峰。
還趕在前往遼陽的范文程此時已經心亂如麻。他沒想到,楊帆的膽子竟然如此之大。這麼多年,從來都只有他們攻打大明的份,哪有反過來抵禦的時候。過河卒,他不清楚如今瀋陽到底遭受到了什麼。但是他的預感很準,楊帆確實動手了,所以纔會星夜趕回遼陽。
遼東有多少大清的八旗精兵,或許大明和大清的執政者心裡都有數。八萬鐵騎,這還是沒有算上漢八旗以及蒙古八旗軍的。但是如今這個權力中心剩下多少精兵,范文程心裡有數,他以爲楊帆等人不知道,因爲一支派往了蒙西,還有一支,征戰在朝鮮。
兩邊的一共八萬大軍撇去之後,瀋陽剩了不到兩萬,遼陽還有兩萬,想必如今應該派去增援盛京了。范文程只能暗自祈禱,這回盛京城能夠安然無恙。遠水救不了近火,這蒙西和朝鮮的大軍,已經來不及了。他能夠做的,便是讓耿仲明回遼南集結大軍,然後自己先行回遼陽督戰,一定要破開大明的包圍圈。
他回想起那天有些可笑的象棋,臉上蒙上了一層死灰。飛天相,過河卒……貌似最後將軍的是楊帆那手隔三將軍的當頭炮,想到這裡,他不覺感到一陣陰寒。這麼多年謀劃遠見,卻在這次,被人戲弄於股掌之間,到底,那炮,指的是什麼……他猜不透。
一時間,風起雲涌,一場民族與民族的鬥爭,一場國運興衰的大戰,點燃了!新生的大清朝,不好過,來自楊帆的施加,大明的危機,卻是剛剛安定的朝局,在東北大戰剛啓,也是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