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笨拙的戰爭

所有新建野戰營,不管屬於哪個家族,一律按照統一標準享受各項待遇和權利。

比如:新軍士兵只有籍貫還保留在原處,各家族塢堡應該按標準爲新軍士兵和其家屬提供糧食補貼。

但新軍士兵的管轄權完全在新軍軍方,與原家族完全無關,從他們加入新軍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對原家族的塢堡主承擔任何義務了。

作爲全脫產士兵,這實際上是剝奪了原塢堡主的部分權利,不過如今各營主官大多還是塢堡主出身,因此鮑、丁、張三家都沒有對此表示太大異議罷了。

新軍中另外一個得到擴張的是靖遠營的騎馬步兵,因爲真正的戰馬很難得,但質量較差的馱馬對徐家來說卻比較容易得到補充。

在莒州日照關係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靖遠營得以擴張到500人。

最終的結果就是,目前的新軍共有9個營(含兩個騎兵營)共4200人,此外莒州日照兩縣的塢堡主還可以提供三萬民兵。

如果極限動員,徐家可以得到總數八到十萬人的大軍!

豪強聯盟會議的最後階段,自封青州節度使的徐睦河洋洋得意的把這支武裝力量統稱問青州軍。

至此,徐家一躍成爲大周南遷之後,江北最龐大的獨立漢人勢力,同時也成爲第一個擁有十萬兵力的漢人武裝力量。

當然,這裡面水分多的嚇人。

第一,至少目前,青州軍只能算是搭了個框架,根本沒有總動員的能力。

這不是糧食或後勤補給問題(雖然這兩個問題同樣很嚴重),而是新加盟的塢堡主對聯盟的忠誠度非常可疑,他們是否真心跟徐家站在同一個戰壕裡都得畫一個大大的問號。

新加盟家族那所謂的12000戰兵和48000輔兵,其實都是徐睦河自說自話,然後強迫各家族答應而已。

到需要的時候,是否真能湊齊這麼多壯丁,現在根本是個沒譜的事。

第二,除新軍外,民兵的戰鬥力也不值得期待。

或許拿來剿匪還行,對抗登陸的倭寇應該就是能力的極限了,若是直接跟韃子野戰,那純粹是送菜。

徐睦河對如何訓練部隊沒有什麼心得,對如何提高軍隊戰鬥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去插手新軍的管理,然後學着兒子的方法,增加士兵人數後,就找一個目標,先讓士兵見見血。

就在徐世楊與文仲商議流民管理問題的時候,徐睦河迫不及待的發起了對青州府轄下,沒有派人來參加大會的臨淄、壽光、樂安、博興、高苑,共5縣豪強的進攻。

這種戰爭倒是符合新加盟各家族的利益。

實際上,江北的豪強之間,本來就經常會因爲爭水、爭地之類的理由發生衝突,留下血仇的都屬於正常現象。

在加上要對付的不是窮兇極惡的韃子,而是跟自己一樣戰鬥力的苦哈哈,青州軍民兵至少還佔有一個兵力優勢。

他們自然願意參與這種必勝的戰爭。

當然,塢堡豪強所有的弊病,新組建的青州軍無一例外全部都有,包括家族之間的矛盾問題。

因此戰爭早期,比較靠北的幾個縣沒有等待來自徐睦河的具體命令,就率先發起進攻。

然後……。

然後他們就被青州北方的塢堡主擋在塢堡圍牆之外……。

與之前徐世楊指揮的幾場戰鬥完全不同,青州軍的戰場初啼簡直是把所有戰場上能犯的錯誤犯了一個遍!

青州軍中第一個發起進攻的,是安丘、昌樂兩縣部分豪強對濰縣的進攻。

實際上,濰縣屬於萊州府轄下,根本不在徐睦河一開始的進攻名單中。

只是濰縣與青州捱得比較近,從地圖上看屬於萊州深入青州的突出部,天生被安丘、昌樂包夾,因此這兩縣的塢堡主完全無視了徐睦河的軍令,強行把青州的統一戰爭擴大化了。

問題在於,聯盟內的豪強輕易擴大了戰爭,卻沒能輕易獲得勝利。

除了一開始有幾個猝不及防的塢堡被攻克之外,青州軍在濰縣並未取得任何進展。

因爲還未秋收,兩縣豪強組成的青州軍一共只出動了1200人,攻陷幾個塢堡後,他們又在原地停留了幾天劫掠財物和人口,結果給了濰縣豪強提高警惕的機會。

青州軍再次發起進攻的時候,爲保衛家園而戰的濰縣地方民兵據守塢堡拼死抵抗,在付出幾十人傷亡的代價後,心思各異的青州軍暫停攻勢。

他們都開始期待盟友能衝在最前面承受抵抗者的怒火,然後自己再上去撿便宜……。

這種行爲自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青州軍方面期待的援軍並未按時感到,倒是堅守的濰縣軍得到了脣亡齒寒的其他地方塢堡主支援。

頓足塢堡圍牆外幾天,吃光了大部分攜帶糧食的青州軍開始撤退。

到此時爲止,青州軍在濰縣的行動雖然並未取得多大進展,卻也沒有吃什麼虧。

但是,這些聯盟的新成員實在太高估自己掌控部隊的能力了。

敵前撤退哪是想走就能走的事?

在撤退過程中,青州軍並未安排強有力的後衛部隊——或者說,各懷鬼胎的青州軍塢堡主根本就沒有安排後衛。

結果,當濰縣豪強軍大着膽子發動反擊之後,來自安丘、昌樂的青州軍直接崩潰了……。

……

莒州,徐睦河行營。

自從青州聯盟大會開始後,徐睦河就把徐家的大本營從第一屯搬到莒州縣城。

青州軍真正的主力:包括4200新軍,5000徐家民兵,5000日照民兵在內,接近15000人都在這裡集結。

在經過修復的原莒州縣衙內,莒州、日照的野戰營長、塢堡主或塢堡管理層匯聚在這裡聽取戰況報告。

“進攻並不順利。”

一個書辦捧着傳令兵送來的報告,對青州軍真正的核心大聲念道:

“濰縣方向攻下3個塢堡,但因爲援軍不至,我軍已經崩潰,目前還不知道傷亡了多少人,不過估計不會少於500!”

“他們應該感謝濰縣塢堡沒有騎兵。”徐睦河冷冷的評價道:“只要有200騎馬兵,那些傻瓜一個都逃不掉!”

書辦擡起頭看了家主一眼,發現他沒有繼續點評的意思,於是接着念道:

“臨淄和壽光方向的進攻也沒有取得進展,我軍所有人都頓足不前。”

第499章 春天6第240章 回家2第727章 父子第19章 塢堡主們第385章 滅蝗2第171章 人第336章 下一個目標第661章 暴秦1第143章 遣周船第370章 棄守第698章 吉爾吉斯山3第464章 人口!人口!1第456章 索倫部第123章 新軍第655章 南北2第78章 獲勝第387章 道義與利益第407章 宣傳第504章 新的一年3第82章 文與武第161章 臨!安!第368章 選擇第380章 銀術可的想法第339章 退路第632章 南下1第694章 開明士紳第185章 正道第510章 各方4第41章 矛盾第340章 缺點第591章 隴西之戰3第602章 倭奴戰爭4第532章 射擊1第30章 望理解並配合第720章 大帝國4第90章 嚴肅軍紀第606章 十八年了第607章 內外有別第370章 棄守第521章 晉省1第467章 美泉宮第485章 會見第193章 戰鬥第670章 大周孤忠1第157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分目標第55章 總攻開始第666章 暴秦6第727章 父子第707章 南征7第282章 最後一擊1第655章 南北2第186章 主戰派的野心第719章 糧食第567章 根絕完顏第18章 宗祠第338章 韃子的鹽第475章 和平第386章 滅蝗3第506章 新的一年5第233章 天下3第99章 宣言第421章 移民車隊2第437章 財務制度第548章 國制第469章 三級兵役制度第697章 吉爾吉斯山2第234章 分裂第751章 民心1第89章 剿匪第64章 冬季1第426章 戰爭之神第501章 春天8第382章 背叛第763章 晨輝第677章 邕州1第185章 正道第231章 江南亂局第358章 準備戰鬥第226章 公主第201章 朝陽第115章 塢堡血戰5第53章 炮灰2第744章 殺徐世楊1第291章 葬禮第556章 黑店第169章 招攬第423章 叛徒第686章 封禪第688章 四處擴張2第540章 兵力第559章 三沙1第7章 歡呼第237章 槍與槍第172章 困難第532章 射擊1第621章 興慶府2第343章 女真的應對第671章 大周孤忠2第743章 突發第454章 向北航行
第499章 春天6第240章 回家2第727章 父子第19章 塢堡主們第385章 滅蝗2第171章 人第336章 下一個目標第661章 暴秦1第143章 遣周船第370章 棄守第698章 吉爾吉斯山3第464章 人口!人口!1第456章 索倫部第123章 新軍第655章 南北2第78章 獲勝第387章 道義與利益第407章 宣傳第504章 新的一年3第82章 文與武第161章 臨!安!第368章 選擇第380章 銀術可的想法第339章 退路第632章 南下1第694章 開明士紳第185章 正道第510章 各方4第41章 矛盾第340章 缺點第591章 隴西之戰3第602章 倭奴戰爭4第532章 射擊1第30章 望理解並配合第720章 大帝國4第90章 嚴肅軍紀第606章 十八年了第607章 內外有別第370章 棄守第521章 晉省1第467章 美泉宮第485章 會見第193章 戰鬥第670章 大周孤忠1第157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分目標第55章 總攻開始第666章 暴秦6第727章 父子第707章 南征7第282章 最後一擊1第655章 南北2第186章 主戰派的野心第719章 糧食第567章 根絕完顏第18章 宗祠第338章 韃子的鹽第475章 和平第386章 滅蝗3第506章 新的一年5第233章 天下3第99章 宣言第421章 移民車隊2第437章 財務制度第548章 國制第469章 三級兵役制度第697章 吉爾吉斯山2第234章 分裂第751章 民心1第89章 剿匪第64章 冬季1第426章 戰爭之神第501章 春天8第382章 背叛第763章 晨輝第677章 邕州1第185章 正道第231章 江南亂局第358章 準備戰鬥第226章 公主第201章 朝陽第115章 塢堡血戰5第53章 炮灰2第744章 殺徐世楊1第291章 葬禮第556章 黑店第169章 招攬第423章 叛徒第686章 封禪第688章 四處擴張2第540章 兵力第559章 三沙1第7章 歡呼第237章 槍與槍第172章 困難第532章 射擊1第621章 興慶府2第343章 女真的應對第671章 大周孤忠2第743章 突發第454章 向北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