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團結

所有新加盟的塢堡主都在用仰視的目光看着徐世楊。

而徐世楊也在打量着他們。

略有些不同的是,徐世楊是在考慮用什麼態度面對這些新加盟以及以後可能會“新加盟”進來的其他塢堡主。

按照以往他的想法,最好當然是通過利益交換,把所有這些人都團結在一起,組成一個以自己爲首,緊密的聯盟。

而非徐睦河所做的那樣,強行吞併,人爲製造聯盟內部隔閡。

徐世楊更是不想打現在這種毫無意義的戰爭,在他眼裡,江北的所有漢人都應該團結起來,畢竟大家都已經這麼慘了,也只有團結起來纔有可能救亡圖存。

他原來的那個位面,歷史上兩個重大轉折,一個明末不就是因爲抵抗韃子的各勢力之間不團結甚至習慣性內鬥,結果讓韃子佔了天下。

而三百年後,那個偉大的黨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卻選擇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御外辱,從而取得輝煌的勝利。

兩個重大歷史階段不同的結果,一直影響着曾經作爲歷史愛好者的徐世楊。

他也曾經暢想過,即使沒有超越時代的幫助,另一個位面的明末,若是晉王、延平郡王以及李來亨等闖系餘脈能團結一致,未必不能挽天傾。

然而,他們就是無法團結一致,甚至互相之間還是隱隱的敵對關係,這不僅嚴重消耗了本來就處於劣勢的抗敵勢力,還讓敵人獲得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徐世楊不認爲自己的部隊能成爲另一個時空的TG那樣能頂着世界第一空軍硬撼裝甲部隊的輕步兵巔峰。

因此他更加希望避免出現明末那種外敵環肆,自己卻還在內亂的可悲場面。

這是徐世楊之前所有政策的基礎,爲此他儘可能避免發動一場統一戰爭吞併其他塢堡,直到徐家的前任家主,自己的大伯投敵罪證確鑿,他才逼其退位,即使這樣他也還留下了長房系統的幾個兄弟。

之後擴大地盤的時候,他也是選擇組成聯盟,讓聯盟內的其他土豪家族也能獲得一些利益,以便維持這個聯盟的團結。

這個政策執行起來,擴張速度慢的驚人,但徐世楊自認爲自己避免了內戰消耗,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今天見到這些外系塢堡主之後,徐世楊發現自己想的可能有些偏差。

比如說,他總是以爲,對相當於一個小軍閥的塢堡主來說,維持自身的獨立性本身就是最大利益。

強制他們加入一個聯盟,並且要求他們按統一標準行動,應該拿出很大一份利益來進行交換。

但徐睦河的做法與徐世楊的想法完全不同,他給外系塢堡主的交換條件,其實是:加入我,我纔不會消滅你,不加入我,我就會主動攻擊你。

結果,現在看起來,成果居然不錯。

徐睦河憑藉戰勝韃子的威名召集全青州的塢堡主,這就真的來了大半,如果不是青州北部塢堡主聽到消息時間晚,徐家定的時間太急,他們可能也不會成爲青州軍的敵人(徐世楊高度懷疑老爹這麼做是故意製造一個敵人)。

之後的戰爭中,新加盟的塢堡主進展不順,徐睦河又殺雞儆猴寫滅了聯盟內十幾個塢堡主,其他人居然也沒有明顯的反抗。

徐世楊猜測,這可能是因爲江北十幾年的混亂,造成大部分人寧願接受一個暴君也想要和平的緣故?

畢竟,去過江南的徐世楊看的很明白,江北塢堡主的生活,可能比江南中小地主還要差許多。

那句矯情的話是怎麼回事來着?

最差勁的統一也比最好的分裂強?

感覺互相打量的時間差不多了,自封青州節度使的徐睦河第一個開口問道:

“世楊,急着召集大家來是有什麼急事嗎?”

“父親,還有在座的諸位。我剛剛從江南迴來,在這裡,我想大家宣佈幾個消息。”

徐世楊結束思考,站起來大聲說道:

“第一,江南發生一件大案,韃子派往朝廷的使節團50多人已經被人全部殺死。”

現場頓時一片嗡嗡聲,所有人都在猜測,這朝廷到底是怎麼回事。

怎麼突然之間就變得這麼生猛了,殺韃子使節?

這真是朝廷能做得出來的?

不過,一些反應比較快的人,立刻擡頭看向徐世楊。

要說殺韃子,眼前這個年輕人完全可以說是目前的大周第一吧?

而且,他剛剛從江南迴來……。

徐世楊卻也沒有多解釋什麼,只是繼續說下去:

“不管朝廷怎麼想,接下來韃子有可能瘋狂報復,我不敢確定韃子能殺進江南,但無路如何,我們在齊省都算是首當其衝。”

“做好準備吧,準備迎接十多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韃子進攻!”

……

北方。

由於距離的原因,地處遼東的金國仍然不清楚江南發生了什麼。

金國皇帝和女真貴族們從使節團那裡得到的最後一個消息是,大周已經基本同意了和親的提議,只是雙方在陪嫁的人口方面仍然有些爭執。

好處是錢的方面已經完全沒問題了。

即使是那些叫囂着要北伐收復中原的主戰派,現在爭取的似乎也只是先把歲幣運過來,之後再討論和親陪嫁人數問題。

這種明顯拖時間的小伎倆有用嗎?

當然沒有,拖時間是要有能改變局面的實力,那纔有意義。

比如說,對大金,由於有了210萬貫兩匹(包括和親陪嫁的50萬)的財富可以期待,很多以前不太敢做的事,現在就可以執行了。

金天會十一年,周建興十三年六月初八。

金國皇帝完顏吳乞買親自領兵數萬北伐,與北方黑龍河流域的索倫人(也是生女真的一部分)共主博木博果兒展開一次大戰。

當女真人下定決心,生女真是沒有能力對抗的。

戰爭的結果是索倫人遭受了慘痛的失敗,金軍橫掃整個黑龍河流域,摧毀索倫人的部落、農田。

殺死包括博木博果兒本人在內數萬人,劫掠丁口7000,分配給各勃極烈補充損失。

得勝而歸後,完顏吳乞買下令徵集全部糧草,各部休整一個月,準備西征,先解除西方韃靼人的威脅。

第514章 試射第205章 節度使的命令第239章 回家1第456章 索倫部第469章 三級兵役制度第237章 槍與槍第252章 大生產1第411章 開城之戰1第236章 工廠1第526章 俘虜第519章 最後通牒第671章 大周孤忠2第527章 晉省2第673章 慘案第416章 擴張第99章 宣言第537章 等待第177章 紀律第594章 機會第24章 未來1第474章 第一次掃北2第759章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第251章 權利第453章 鐵錢第244章 局勢第36章 女權第552章 野店1第459章 佈局1第83章 結盟提議第737章 陰謀1第156章 時局圖2第636章 自己跳到碗裡來第128章 訓狼第654章 南北1第117章 勝利第78章 獲勝第379章 女真人的準備第95章 未來是咱們的第287章 醉酒的黑旋風第673章 慘案第481章 推進戰略第652章 開戰之前第725章 麻六甲2第40章 午夜故事會第712章 勝利果實1第464章 人口!人口!1第128章 訓狼第392章 伐高麗4第213章 行動開始第34章 安排第210章 標杆第238章 工廠2第465章 人口!人口!2第171章 人第5章 夜戰2第407章 宣傳第129章 聯盟之首第330章 佔領第383章 災害預警第6章 勝利第32章 浮來山情況第496章 新春3第335章 克金州第40章 午夜故事會第718章 大帝國3第463章 遼陽之戰2第29章 包圍第414章 高麗1第381章 狙擊手第415章 高麗2第597章 戰爭1第276章 穩住第570章 遼北攻略5第239章 回家1第104章 開始第196章 開始變了第239章 回家1第717章 大帝國2第669章 金陵之戰,其實沒打起來2第186章 主戰派的野心第14章 各自的心思第40章 午夜故事會第344章 遼南佈局第390章 伐高麗2第535章 大同城下第688章 四處擴張2第482章 籌備大戰1第513章 擊發槍2第223章 條例第393章 伐高麗5第301章 海盜行動2第456章 索倫部第646章 賈時飛的野心第2章 夜間第619章 興靈6第211章 新人事安排第572章 北行記4第209章 武器生產第391章 伐高麗3第71章 徐世柳
第514章 試射第205章 節度使的命令第239章 回家1第456章 索倫部第469章 三級兵役制度第237章 槍與槍第252章 大生產1第411章 開城之戰1第236章 工廠1第526章 俘虜第519章 最後通牒第671章 大周孤忠2第527章 晉省2第673章 慘案第416章 擴張第99章 宣言第537章 等待第177章 紀律第594章 機會第24章 未來1第474章 第一次掃北2第759章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第251章 權利第453章 鐵錢第244章 局勢第36章 女權第552章 野店1第459章 佈局1第83章 結盟提議第737章 陰謀1第156章 時局圖2第636章 自己跳到碗裡來第128章 訓狼第654章 南北1第117章 勝利第78章 獲勝第379章 女真人的準備第95章 未來是咱們的第287章 醉酒的黑旋風第673章 慘案第481章 推進戰略第652章 開戰之前第725章 麻六甲2第40章 午夜故事會第712章 勝利果實1第464章 人口!人口!1第128章 訓狼第392章 伐高麗4第213章 行動開始第34章 安排第210章 標杆第238章 工廠2第465章 人口!人口!2第171章 人第5章 夜戰2第407章 宣傳第129章 聯盟之首第330章 佔領第383章 災害預警第6章 勝利第32章 浮來山情況第496章 新春3第335章 克金州第40章 午夜故事會第718章 大帝國3第463章 遼陽之戰2第29章 包圍第414章 高麗1第381章 狙擊手第415章 高麗2第597章 戰爭1第276章 穩住第570章 遼北攻略5第239章 回家1第104章 開始第196章 開始變了第239章 回家1第717章 大帝國2第669章 金陵之戰,其實沒打起來2第186章 主戰派的野心第14章 各自的心思第40章 午夜故事會第344章 遼南佈局第390章 伐高麗2第535章 大同城下第688章 四處擴張2第482章 籌備大戰1第513章 擊發槍2第223章 條例第393章 伐高麗5第301章 海盜行動2第456章 索倫部第646章 賈時飛的野心第2章 夜間第619章 興靈6第211章 新人事安排第572章 北行記4第209章 武器生產第391章 伐高麗3第71章 徐世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