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

聽完了秦錚的總結之後,衆人對東北的現狀也終於有了一個清醒的認知,雖然從總體來看,東北的局勢大體尚可,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危機,絕不容放鬆。

這時夏博海道:“我認爲對俄國的軍事行動可以開始了,現在英法日荷都己經簽約成功,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因此對俄國的軍事行動也宜早不宜遲,如果東北那邊的軍隊數量不夠,還可以從山東這邊抽2、3個師去增援,總之必須儘快壓服俄國,否則就容易遲則生變。”

肖建軍道:“好,會議結束之後,軍委馬上向東北戰區發令。”

夏博海道:“不過這一仗必須要打好,打得漂亮,否則我們和其他國家簽定的條約履行,就有可能發生變化。”

秦錚道:“這一仗我們是有充份的把握,不過如果能夠增援2個師,是最好不過了,不是我們的軍事力量不足,而是現在東北的地方治安牽扯了部隊相當大的精力,一但攻佔下新的地區,就又需要軍隊駐守。”

夏博海點了點頭,道:“這個容易,我們會給東北戰區足夠的支持,老肖,這事馬上就辦,給東北戰區增派兩個師去。”

肖建軍道:“放心吧,增派軍隊和發令一起處理。”

遊明錢道:“現在可是12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在這個時候發動對俄軍的進攻,合適嗎?”

肖建軍道:“沒有什麼合不合適的,打仗還能講好天氣嗎?氣溫超過30度、底於5度就不打仗了?我們的人民軍可不是草莓兵,該打仗的時候,就是天上下刀子,也一定要打。而且在不適合戰鬥時節發動進攻,正好也可以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秦錚道:“這一點大家到是大可以放心,我們的部隊在東北己經過了一個冬天,而且專門進行過冬季的戰鬥訓練,另外還有比較齊備的防寒保暖措施和裝備,因此完全可以在這個時候作戰。”

夏博海道:“作戰的事情就這樣決定了,但成立國民警衛軍,還有向東北增加人員的事情,還需要再討論。”

現在還是戰爭時期,因此軍事行動可以直接由戰時工作組直接決定,而成立國民警衛軍,還有向東北增加人員則都需要在元老議會中討論。

接着是由王雲鵬介紹這五年以來,華東**的工作情況。

當然在這5年中,華東**確實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基本可以說是從零基礎上,建成現在這樣一個功能大體完善齊備的政治體。社會秩序基本安定,華東**的統治也得到了較爲廣泛好的支付。

在農業方面,山東己經全面完成了土地分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普遍提高,而且在各級**的指導下,各地都完成了一批水利項目的建設,加上華東**又引入了部份未來,或當代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種植方法,因此在這幾方面的綜合因素下,現在山東的農作物土地畝產出量都很高,大部份地方都達到土地的最高出產量,有不少地方的農民都感嘆自己種了一輩子的地,這幾年是收成最高的。

不過這種產量的提高還是十分有限的,通常只比往年提高20-30%,最大的提高幅度也都在50%以內,遠遠沒有實現成倍數的增產。這也很正常,因爲農業生產主要是靠肥力,而在目前還沒有化肥的情況下,只靠自然有機肥,農業生產是不可能大面積的出現翻倍的增漲。不過儘管如此,華東**還是實現了糧食自足。雖然在這5年裡,華東**向外購買了大量的糧食,但那是爲了貯備和遠東戰爭準備,並非是自己生產不足。

在工業方面雖然這5年的時間中,有1年半是參加遠東戰爭,但華東**仍然基本完成了在成立之初制定的第1個5年計劃,37個大的工業、基礎項目基本全部完成,包括鋼鐵廠、機械廠、發電廠、造船廠、修建鐵路、港口等大型工業、基礎項目當然這37個工業、基礎項目中,有超過一半的建設年份超過5年,有的甚致達到了10年,因此現在只能算階段性建成,但己經部份投產,並開始產生效益了。

儘管這5年的時間並未能在山東完全實現工業化,其實要全面實現工業化,也不是短短五年內能夠完成的,但畢競是給華東**打下了一個極好的基礎,而且隨着各國賠償款的到位,華東**將獲得較爲充足的發展資金,因此在未來5年,華東**的工業化將會有一個飛躍性的發展。

當然在發展過程中,華東**遇到的問題也有不少,首先是發展的不平衡,第1個5年計劃,37個大的工業、基礎項目基本都集中在青島、天津、濟南、煙臺等少數幾個大城市,僅青島就佔到9個,而其他山東省的大部份地區則都沒有粘到邊,現在青島、天津己經有幾分現代都市的樣子了,有部份城區都用上了電燈和自來水,但山東的其他城市變化並不大,或者乾脆就沒有什麼變化。

而且在第1個5年計劃的第二年,華東**就開始開拓河湖根據地,但並沒有在河湖根據地投資過一個項目,因此現在河湖根據地的很多產品都需要山東這也供應。

不過在發展之初,在資金、技術、技術人員都不充足的情況下,集中大部份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少數幾個城市進行重點發展,先解有無問題,也是一個正確的發展計劃。不僅可以快速打造出一批近代工業製造企業,積累技術、經驗,培養技木、管理人員,而且還能自產一部份工業產品。在這次遠東戰爭中,人民軍所用的絕大部份武器和所有配套使用的彈藥都能夠自產,而且還俱備軍艦的組裝、製造能力和維修能力,這也是華東**能夠打贏遠東戰爭的重要因素之一,否則盡是靠幾艘現代軍艦,華東**是不可能蠃得遠東戰爭的勝利。

但這種不平衡發展也造成了巨大的不公平,因此在短期內雖然有利,而從長期來看,危害性還是不小,因此在第2個5年計劃中,要在重點發展和均衡發展中,選擇好一個平衡點。

而就目前來說,華東**遇到的最大問題也是人員的問題,和東北地區只是缺少管理人員不同,華東**可以說是什麼人都缺。

這是由於穿越者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近現代化的工業化國家,這個跨度對這個時代還是以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爲主體的中國來說,步子確實是邁得有些大了一點。因爲工業化需要大批有一定文化、自然科學知識的產業工人,以及管理者。而在這個時代,有文化的人到是還能夠找出一些來,但絕大多數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士子,讓他們當工人,是不可能的,而要有一定自然科學知識的人則是鳳毛麟角了。

穿越者中的非軍事人員大約有3500多人,目前大體可分成三類,一類是在**機構中工作,這類人是最多的,大約有2200多人;一類是在華東**開辦的工廠、企業、公共設施中工作,這類人大約在1000左右;還有一類則是自主創業,這類人最少,只有300多人。

只靠這些人當然是不可能管理好一個國家的,即使只是一個山東省,因此無論是在**機構,還是工廠、企業,都需要大量做爲基層管理人員的歸化民。

當然,如果只是工人,實在不懂自然科學知識,也可以對付着用,只要聽話就行,而且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的學習。但管理人員就不同了, 不僅是需要文化、自然科學知識,關建是在思想理念上要和華東**保持一致,不僅要認同華東**的統治,而且還要認同華東**的政策和治國理念,這一條几乎是把這個時代所有的清廷的官員、士子們都斃掉。

現在華東**任用的做爲基層管理人員的歸化民大體分爲3類,第一類就是華東**自己培養,而培養又分爲兩種,一種是學校培養,接受過糸統的學習,文化、自然科學知識較高,在華東**還未成立時,就開辦了希望學校,當時主要是招收的孤兒,後來華東**穩定下來以後,改爲招收歸化民,以及少部份投靠華東**的士紳人員的子女,現在希望學校已爲華東**培養出大約4000名畢業生,全部都在**機構或工廠、企業中任職,並且以後每年可以穩定的爲華東**提供大約1000名左右的畢業生;另一種則是以退伍軍人和培養的工人,這些人在部隊或工廠裡學習過一定的文化知識,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在社會實踐中積累了相當管理、協作經驗,目前大約有2500人左右。

總體來說,這一類人的優點在於政治上可靠,對華東**的忠誠度也很高,並且高度認同華東**的政策和治國理念,而且無論是學校、工廠還是部隊,都養成了尊守紀律,行事認真、作風嚴謹的好習慣。但缺點在於,畢業的學生太過年輕,基本都在20歲以下,文化、自然科學知識雖然較高,但缺乏社會實踐經驗,需要在工作中進行一段時間的磨練才能擔當大任。而退伍軍人和工人的文化素質低是硬傷,雖然在基層工作尚能應對,但到了更高的層級,就力有不逮了。

另外,人民軍成立以來,還沒有大規模的退役人員,退伍軍人實際是在戰場上負傷,殘疾,無法在軍隊中繼續服役的軍人,不僅數量有限,而且殘疾也制約他們向更高的層級發展。

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應(一)第一三零章 外調(四)第一八零章 開平煤礦第二一零章 奇襲威海衛(四)第三零一章 革命者(六)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動(二)第四四五章 外交斡旋(二)第二八九章 年終會議(五)第一四三章 北倉之戰(二)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二一零章 奇襲威海衛(四)第四四二章 遼陽之戰(四)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三四五章 財政工作報告(二)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四十一章 勝利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四二八章 進攻北京(七)第八十三章 災民(三)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十章 備用計劃第四九八章 輿論再變(一)第六十九章 睡不着的人(三)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七十三章 進攻赤峰(上)第六零四章 西安之行(四)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六十四章 大沽口會議(五)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二七五章 朝鮮半島危機(下)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二六五章 進城(一)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七零八章 日本的選擇(二)第一零八章 考查(五)第五十九章 遠東戰爭結束(中)第六五五章 遠東遠征軍(二)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五七三章 預備會議(八)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五九零章 農場巡視(五)第三十五章 陸軍盤點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五七零章 進駐縣城(三)第三二五章 海參崴(八)第三四七章 財政工作報告(四)第二零二章 作戰計劃(下)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五十九章 上海新區(十二)第二十二章 接管濟南(十五)第五八四章 張作霖歸附(三)第五五二章 接受談判(四)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五六二章 夜襲(三)第二八六章 全面展開(一)第四四零章 遼陽之戰(二)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三七四章 對馬海戰(一)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二一四章 青島攻略(三)第五四二章 未來計劃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一三一章 海軍假期(二)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六十九章 工業(六)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一九三章 巴達維亞(一)第五六九章 進駐縣城(二)第九十章 安置營(六)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三七九章 上海(七)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一一九章 秋收行動(八)第五八零章 進攻瀋陽(四)第二十六章 錦州告急(五)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
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應(一)第一三零章 外調(四)第一八零章 開平煤礦第二一零章 奇襲威海衛(四)第三零一章 革命者(六)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動(二)第四四五章 外交斡旋(二)第二八九章 年終會議(五)第一四三章 北倉之戰(二)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二一零章 奇襲威海衛(四)第四四二章 遼陽之戰(四)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三四五章 財政工作報告(二)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四十一章 勝利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四二八章 進攻北京(七)第八十三章 災民(三)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十章 備用計劃第四九八章 輿論再變(一)第六十九章 睡不着的人(三)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七十三章 進攻赤峰(上)第六零四章 西安之行(四)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六十四章 大沽口會議(五)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二七五章 朝鮮半島危機(下)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二六五章 進城(一)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七零八章 日本的選擇(二)第一零八章 考查(五)第五十九章 遠東戰爭結束(中)第六五五章 遠東遠征軍(二)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五七三章 預備會議(八)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五九零章 農場巡視(五)第三十五章 陸軍盤點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五七零章 進駐縣城(三)第三二五章 海參崴(八)第三四七章 財政工作報告(四)第二零二章 作戰計劃(下)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五十九章 上海新區(十二)第二十二章 接管濟南(十五)第五八四章 張作霖歸附(三)第五五二章 接受談判(四)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五六二章 夜襲(三)第二八六章 全面展開(一)第四四零章 遼陽之戰(二)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三七四章 對馬海戰(一)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二一四章 青島攻略(三)第五四二章 未來計劃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一三一章 海軍假期(二)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六十九章 工業(六)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一九三章 巴達維亞(一)第五六九章 進駐縣城(二)第九十章 安置營(六)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三七九章 上海(七)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一一九章 秋收行動(八)第五八零章 進攻瀋陽(四)第二十六章 錦州告急(五)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