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章 外調(四)

於是各國首先將這個方案上報給自己的**,而各國的**又經過了一番交流勾通之後,也同意了公使們的這個建議,並授權公使們實施,而公使們又經過一番協商,最後公推由英國公使朱爾典領頭,來負責這件事情。

得到了衆人的推薦,朱爾典也立刻分兩條路線行動起來,一條是在長江流域各省,聯絡各國商人,也包括中國商人,主要是讓他們出資,畢竟要說服袁世凱到南方來,必須要拿出一些實際的利益來,要不然憑什麼說動他,另外要在南方自立,也需要足夠的資金才行。

當然,朱爾典本人在北京,不可能到長江流域去招集各國的商人協商,因此這項任務還交給法國駐漢口領事弗南負責,因爲現在上海己被華東**佔領,儘管沒有取消各國設在上海的領事館,但都在華東**的眼皮底下,不好行事。而在長江流域,除了上海之處,就屬漢口的租界最大,不過漢口租界是以法租界爲主,因此這件事情只能交給漢口法國領事弗南負責。

另一條則是在北京,一方面要說服袁世凱,讓他甘心到南方去開創新局面;另一方面如果袁世凱答應了,還要運作讓清廷派袁世凱去南方,畢竟現在清廷還大體控制得住局面,袁世凱不能私自去南方,除非是想反叛。當然這些事情就由朱爾典本人負責。

安徽巡撫恩銘派遣軍隊在長江公然攔截華東**的船隊,立刻引起了各省外國商人的恐慌,因爲恩銘的這次冒失行爲,很有可能引發華東**和清廷的武裝衝突,這樣的局面是外國商人們都不願看到的,其實雖然華東**佔領上海,沒收了大批商人的產業,但由於華東**重視發展經濟,而且內部的經濟秩序良好,並且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廉政,行政效率也高,因此經商、投資的環境都要遠於以前,各國商人仍然可以在上海經商,賺到大量的財富。

不過外國商人雖然願意和華東**進行商業來往,但卻並不希望華東**再控制長江流域的其他省份,而是最好保持現在的局面,儘管華東**控制長江流域的其他省份之後,各國的商人仍然可以在華東**治下經營獲利,甚致會收穫更多的利益,只要服從華東**的管理。

但各國的商人不願意服從華東**的管理,準確的來說,是不想放棄在中國經商的特權。各國的商人在清廷管轄的地方是有高人一等的特殊權力,甚致在他們的國內都沒有。清廷一般不能對他們進行強制管理,公平只存在於外國商人之間,而中外之間發生糾紛,十有八九都是外國商人勝出。而在華東**的治下,外國商人是沒有任何特權的,有不少外國商人在上海經商時,由於高人一等的習慣使然,結果觸犯了華東**的法律,而受到了相應的懲罰,就連領事館交涉也沒有用,因此對各國的商人來說,都是寧願少賺一點錢,但也不願放棄高人一等的特殊權力。

弗南招集各國商人協商解決這次危機時,商人們自然都頗有興趣,不過弗南提到,想在中國南方扶植一位強而有力的統治者,需要商人們出錢資助時,就沒有人出聲響應了,畢競現在還不是最危機的時刻,讓商人們掏錢,可沒有那麼容易。

不過在華東**出兵佔安徽省之後,商人們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畢竟誰都不知道華東**的目標是什麼,僅僅只是一個安徽省嗎?而且清廷地方官員的無能,也讓商人們意識到,中國南方確實需要一位強而有力的統治者,因此也不用弗南勸說,商人們就主動解囊相贈,而且還拉來了不少中國商人。

其實大部份中國商人也不願意華東**的統治,儘管在華東**的治下,中國商人可以獲得和外國商人同樣的地位,但這對中國商人的吸引力不大,因爲中國商人的背後,往往都有官方的支持,因此在許多方面,也有不少特殊權力,即使是和外國商人的博奕,也可以依託官府的支持,有來有往,而並非不堪一擊,這些條件在華東**顯然是沒有的。在華東**裡,既使是元老經商,也必須尊守相當的法律制度,**對經濟、商業有一定的扶植,但扶植並不等於是特權。

在另一個方面,華東**的土地制度,也是讓大部份中國商人們望之卻步的重要因素。由於中國人習慣對土地的渴望,因此中國商人往往也同樣是大地主,儘管他們在商業上的收入遠遠超過了土地的收入。而華東**的土地制度顯然是侵犯了這些商人的切身利益,自然不希望華東**的統治,而維持目前的局面,一方面和華東**經商交來,可以獲得大量的財富;另一方面自己仍可以保持現在的地位、家產、土地。而華東**佔領安徽,也讓中國商人看到了危機,清廷顯然是指望不上了,南方需要一位新的,強而有力的統治者,才能對抗華東**,保護商人。

於是長江流域各省的中國商人們也都支持公使們提出的這個建議,並且也願意爲此出資。結果在中外商人們的慷慨解囊之下,很快就籌集到了300餘萬兩白銀,資金和物資基礎就這樣初步建立起來。

而朱爾典在北京也展開工作,他親自趕到天津去拜訪袁世凱,勸說袁世凱放棄北京,到南方去開創一片新的基業,儘管現在袁世凱在北京可算位極人臣,但只要華東**一出兵,清廷必然滅亡,那時袁世凱手裡的一切資本都將化爲烏有,因此不如趁着現在資本還在,都轉移到南方去,重新開創一番新的事業,而華東**出兵之後,注意力必將集中在北方,袁世凱則可以趁機整合南方各省,大可做出一番功業來,而只要袁世凱有這個意思,各國可以向袁世凱提供支助。

聽完了朱爾典的講說之後,袁世凱也不禁又驚又喜,其實他也看得出來,清廷的大勢己去,滅亡只是早晚的事,連慈禧都在經營山西、陝西,準備再次南狩之行,而袁世凱當然不會爲清廷殉葬,因此自然要爲自己找一條後路。

袁世凱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投降華東**,畢競元老們都是以華夏後裔自居,可以算是由中國人建立的國家政權,而且在各方面也確實比清廷強得太多了,因此投降華東**,從大方面來說可以算是棄暗投明,從小方面說是趨吉避凶,都是很正確的選擇。

只是這個想法雖好,但袁世凱不清楚華東**對自己的投降是什麼態度,準確的說是自己投降了華東**,會得到什麼樣子的待遇。儘管袁世凱還並沒有和華東**進行實質性的接觸、協商,但老實說袁世凱的信心可並不怎麼足。袁世凱一直都相當關注華東**的情況,因此對華東**的軍政體制都有相當的瞭解,華東**是施行軍政分離的體制,和清廷的巡撫、總督軍政財權一把抓的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袁世凱也對自己投降華東**進行了一個評估,認爲如果自己在華東**中進入行政體系,應該擔任省長,至少地是省會級市長;而在軍隊,則超碼應是野戰軍司令。但從華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可能性並不大,因爲現在華東**軍政兩方面的高層職務,行政方面的地級市以上主政官員、軍隊方面的師級以上指揮官,基本都是元老出任,而在地級市以下主政官員,師級以下軍官,雖然也任用本土歸化民擔任,但也基本都是由華東**自己培養的,別說是任用清廷的官員、吏員,就連歸順他們的士紳、地方豪強都沒有份,最多也就是在地級市中擔任一個部門負責人,或者是縣級主政官員的副職,這說明華東**清廷的官員、士紳是相當不信任的。

當然投降華東**的清廷官員並不多,最多也就是縣一級的官員,一直到華東**攻佔了安徽,纔有知州、知府級別的地方官員投降,而軍官就更少。但袁世凱並不認爲自已投降了華東**之後會開一個特例,至少要在投降之前先說清楚。但一來是現在清廷還能撐一、二年,因此投降的事情到也並不急迫,當然也不能無限度的拖下去,畢竟拖得越久,對自己就越是不利;二來這種事情也並不是很好溝通的,最難的地方是誰先提,因爲在通常的情況下,那一方先提就意味着喪失主動,袁世凱是希望華東**首先向自己拋出橄欖枝,提出招覽,這樣自己就可以順水推舟,但華東**顯然是並沒有這種意圖。

而袁世凱也曾指自己的幕僚,在私下裡試探過華東**的態度,但華東**並沒有接這個茬,要麼是還沒有這個意思,要麼是在等着袁世凱先開口,因此儘管現在袁世凱仍然和華東**保持着較密切的關係,但卻始終沒有跨出這一步。

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一九四章 巴達維亞(二)第四零六章 北京攻略(二)第一六三章 慶賀大會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四九九章 各方態度(二)第二七六章 戰爭開始(五)第二三四章 訪日艦隊(五)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四十六章 錦州之戰(四)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二)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二三五章 作戰計劃(三)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一六八章 決議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一二一章 晚餐(下)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二四八章 天誅(五)第一三四章 外調(八)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戰(四)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六)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三六一章 大戰之前(八)第五十三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四)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二九七章 革命者(二)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一一七章 秋收行動(六)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六零八章 西安之行(八)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一七二章 德國之行(四)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一四七章 徳國之行(四)第三零八章 備戰(二)第二五零章 創業(三)第五三零章 調查報告(上)第四九二章 襲取海參崴(一)第一九一章 訪問英法(二)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一九六章 訪問英法(七)第三五九章 大戰之前(六)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五一八章 突擊行動(上)第四三一章 戰爭再啓(二)第一八零章 開平煤礦第二零四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十)第一九四章 訪問英法(五)第一九三章 巴達維亞(一)第四九六章 發展大計(上)第二六九章 進城(五)第三九九章 談判(七)第一五七章 訪徳使團(四)第二零四章 懲罰行動(上)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二一三章 奇襲庫倫(七)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五零二章 調查(上)第二三一章 各方反應(五)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五九九章 濟南衆態(八)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二一一章 爪哇之戰(一)第五五七章 接受談判(九)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一九二章 登陸爪哇(四)第二一零章 奇襲庫倫(四)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五六九章 預備會議(四)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十三章 接管濟南(六)第一八六 商務招標(四)第四六四章 武昌之行(五)第八十七章 戰前準備(四)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第二七一章 根據地(十三)
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一九四章 巴達維亞(二)第四零六章 北京攻略(二)第一六三章 慶賀大會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四九九章 各方態度(二)第二七六章 戰爭開始(五)第二三四章 訪日艦隊(五)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四十六章 錦州之戰(四)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二)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二三五章 作戰計劃(三)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一六八章 決議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一二一章 晚餐(下)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二四八章 天誅(五)第一三四章 外調(八)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戰(四)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六)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三六一章 大戰之前(八)第五十三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四)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二九七章 革命者(二)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一一七章 秋收行動(六)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六零八章 西安之行(八)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一七二章 德國之行(四)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一四七章 徳國之行(四)第三零八章 備戰(二)第二五零章 創業(三)第五三零章 調查報告(上)第四九二章 襲取海參崴(一)第一九一章 訪問英法(二)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一九六章 訪問英法(七)第三五九章 大戰之前(六)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五一八章 突擊行動(上)第四三一章 戰爭再啓(二)第一八零章 開平煤礦第二零四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十)第一九四章 訪問英法(五)第一九三章 巴達維亞(一)第四九六章 發展大計(上)第二六九章 進城(五)第三九九章 談判(七)第一五七章 訪徳使團(四)第二零四章 懲罰行動(上)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二一三章 奇襲庫倫(七)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五零二章 調查(上)第二三一章 各方反應(五)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五九九章 濟南衆態(八)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二一一章 爪哇之戰(一)第五五七章 接受談判(九)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一九二章 登陸爪哇(四)第二一零章 奇襲庫倫(四)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五六九章 預備會議(四)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十三章 接管濟南(六)第一八六 商務招標(四)第四六四章 武昌之行(五)第八十七章 戰前準備(四)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第二七一章 根據地(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