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

其實宮本直拓所說的這個辦法,伊藤博文也不是沒有想過,但伊藤博文更是十分清楚,這個辦法對自己的名譽可不是隻有一些影響,而是幾乎毀滅性的。

本來在遠東戰爭之後,伊藤博文親自參與日本和華東**的上海談判,簽定了鉅額的賠款條約,當然就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輿論一度將伊藤博文指爲日本的李鴻章。不過《上海條約》的簽定,是在日本己耗盡了戰爭資源,連本土都被華東**侵佔部份,在戰場上幾乎不可能取得勝利的背景下。而且好歹還能說成是停止戰爭,恢復和平,讓華東**從日本本土撤軍,而且當時日本**上下基本達成了不惜一切代價停止戰爭的共識,因此在條約簽定之後,日本的**要員都表示對伊藤博文的支持,還有一些報紙也極力的爲伊藤博文辯護,因此纔算是免強帶過去了。

但在遠東戰爭失敗之後,日本民間對華東**就充滿了仇恨情緒,因爲日本實在是輸得太慘了,連部份本土都被人民軍佔領了幾個月,死傷無數,最後還賠償了近10億日元,那一樣不招人恨,而日本**爲減少自己的責任,轉移國內的矛盾,也刻意的推波助瀾,進一步在日本國內加強對華東**的敵視、仇恨情緒宣傳,因此現在整個日本社會都充次着對華東**的敵對、復仇氛圍,徹底擊敗華東**,爲日本復仇,奪回遠東戰爭果實等等言論,就連學校,幼兒的遊戲也是打敗華東**,振興皇國的內容。這也就發生了情報人員參與對災民安置營的恐怖襲擊行爲之後,日本**只能拼命抵懶,而拒絕向華東**道歉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內的輿論環境,決不允許日本向華東**道歉的。

而在這種輿論環境下,伊藤博文出訪華東**,並向華東**屈服,是無論如何也塘塞不過去了,那麼也可以想像在國內等待他的將是何等猛烈的風暴。結束恐怕是比李鴻章還慘。

伊藤博文是明治維新的元老之一,雖然沒有列入明治維新的前後三傑,但被尊爲長州五傑之一,而且前後三傑實際在明治的前10年間均己死去,伊藤博文則是從尊王攘夷開始,一直到現在,幾乎慣穿了現代日本的建立、發展,由其是在明治10年開始,他基本主導了日本所有的重大事情,爲日本做出的貢獻、功績絲毫也不在前後三傑之下,就現在的日本來說,僅有山縣有朋一人能夠和他相提並論。因此伊藤博文自然是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這次如果不是日本陷入危急之中,伊藤博文也不會出頭再任首相,而更願意隱居在幕後遙控。

本來參加上海談判,對伊藤博文來說就己經是拿自己的名譽冒險了,只是當時的形勢所迫,伊藤博文也不得不親自出面談判,好在是後來有驚無險,讓伊藤博文平安的渡過去了,但伊藤博文可不想再來第二次。

見伊藤博文遲疑不語,宮本直拓就知道他擔心什麼,道:“先生如果擔心名譽受損,我看大可以先和內閣羣臣以及軍方商議,取得共識之後,也就不必擔心了。上次上海談判,不就是如此嗎?何況對華東**妥協之後,大可以向英國施壓,收回日本的海關控制權,也是大功一件,足可以抵消。”

伊藤博文點了點頭,宮本直拓說的到也有些道理,雖然現在的局勢不像上海談判前那麼危急,但日本也同樣是策手無策,除了向華東**妥協,確實沒有別的辦法,只要是內閣能夠達成這個共識,也就不用擔心自己的名譽受損,另外如果收回日本的海關控制權,也能夠抵消向華東**妥協。

而見伊藤博文有些被自己說動,宮本直拓又道:“先生請恕我直言,先生這次出任首相,原非所願,只是局勢所迫,先生恐怕也不會在這個位子上久坐。”

伊藤博文點點頭,道:“不錯,我這次出任首相,本來只是救急,而且在任首相之前,己經和軍方達成協議,一但局勢穩定,就辭去首相之位,並支持軍方的人接任。”

宮本直拓道:“這次的危機,就是軍方的人擅自行動造成,可見軍方內部矛盾紛爭何等激烈,又何等的肆意妄爲,將首相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給軍方,豈是日本之福。”

伊藤博文苦笑了一聲,道:“你說的這個道理,我又何償不知道,只是這個協議是在我任首相之前就己達成,也不好反悔,何況我和軍方的關係十分微妙,如果這次反悔,只怕是後患無窮,也非是日本之福。”說到這裡,伊藤博文心中忽然一動,以他和宮本直拓的交往經歷來看,宮本直拓可不是隨便亂說話的人,既然他提到了這個問題,恐怕是己有解決的辦法了,於是道:“你有好辦法嗎!”

宮本直拓微微一笑,道:“先生只說是支持軍方的人接任首相,但軍方是包括海軍、陸軍兩個部份啊!”

伊藤博文的眼睜一亮,頓時明白了過來,立刻道:“妙計、妙計。”

說白了宮本直拓建議就是利用日本陸海軍的矛盾,從中取事。日本陸海軍不和,是明擺着的事情,而日本陸軍介入政治的程度較深,對日本政治有相當的影響力;相比之下,日本海軍和政治並沒有太多的交集,除了在爭奪軍費或制定海軍戰略的時候,因此支持軍方的人接任首相,通常是指陸軍一系的人,這是因爲有不少日本政治家都是陸軍出身,如維新三傑中的西鄉隆盛、還有山縣有朋、桂太郎等,而海軍中從政的人不多,但這並不表示海軍不屑首相的位置,只是海軍在政治方面的力量太單薄,無法和陸軍、政友會這樣的政治勢力相抗衡。

而在這個時候,陸軍因爲情報人員的擅自行動造成這次危機,使得陸軍的聲望大跌,也讓海軍有機會角逐首相的寶座,如果政友會再支持由海軍系統的人出任首相,是完全可以成功的。這樣一來政友會藉助海軍的力量壓制陸軍,而海軍爲了保住首相的位置,在政壇和陸軍抗衡,也需要藉助政友會的力量,那麼在海軍主導的日本新一屆內閣裡,政友會還可大有可爲的。同時自已也可以借向華東**妥協的機會,辭去首相,再次退居到幕後。

雖然一點就透,但伊藤博文也不得不佩宮本直拓的頭腦,畢竟是他想出的這個辦法,因此道:“宮本君,還是你有辦法啊!我終於可以放心了。”

宮本直拓卻沒一點喜悅之色,又道:“先生,還有一點需要萬分注意,雖然和華東**的妥協是權宜之計,但我認爲這次到是可以來個假戲真唱,真的就此緩和我們日本與華東**的關係,並發展我們雙方之間的經貿往來。”

伊藤博文呆了一呆,道:“此話怎講。”

宮本直拓道:“現在日本是幾大勢力的夾縫間生存,就必須左右逢源,趁勢而爲,借力打力,和各大勢力保持良好關糸,至少不能敵對,利用各大勢力之間的矛盾,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切忌徹底倒向一方,或是與一方徹底爲敵,這樣使日本失去在幾大勢力間騰挪閃轉的空間,雖然現在英國確實對日本的幫助極大,但他們幫助日本的目地不過是利用日本牽制華東**,替他們火中取栗而已,但和華東**長期爲敵,並不利日本的利益。”

伊藤博文沉思了一會,才道:“遠東戰爭之前,其實是英國扶植日本對抗俄國,你似乎並未反對,反到是十分支持的,只是提醒我要防備華東**,而現在英國扶植日本對抗華東**,你卻如此反對,不知道這是什麼道理。”

宮本直拓道:“此一時,彼一時啊,俄國雖然強大,但其主要精力還是在西方而非東方,而且內部矛盾極多,因此日本挾甲午勝利的銳氣,以一國之力,並且又得到英國的全力支持,僅僅只是與俄國的遠東地區對抗,看起來雖然十分冒險,但實際上勝算極大,事實上如果不是華東**中途介入日俄之戰,日本其實己經是勝券在握了。而遠東戰爭之後,華東**獲利巨大,實力大增,日本則躉元氣大傷,此消彼漲,現在華東**的實力己經遠強過日本了,而且雙方只有一海之隔,華東**又無需傍鷲,可以全力對付日本,就算是日本有英國的支持,恐怕也難以與華東**相抗衡啊!”

伊藤博文想了一想,搖了搖頭,道:“宮本君,你說華東**可以心無傍鷲,可以全力對付日本,我看這話有些不妥吧,就算英法美諸國不能牽制華東**,但你可別忘了,現在中國的大部份地區、人口依舊是被清國統制着,華東**佔據的只是小部傷,雖然清國己經腐敗之極,但畢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就算不是華東**的對手,但也能夠對華東**起到相當的牽制作用吧,如果日本能夠和清廷聯手,再得到英法等國的支持,我想也未心不能和華東**對抗吧。”

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四一四章 北京攻略(十)第七十七章 陸軍編制(一)第二八八章 全面展開(三)第三五五章 徳國特使(三)第四五一章 遼陽之戰(十三)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三八四章 足球比賽(五)第六八零章 結束戰爭(一)第五十一章 上海新區(四)第二九三章 開荒(一)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五二三章 談判(一)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三八七章 對馬海戰(十三)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一六四章 年終(上)第十二章 接管濟南(五)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第二零四章 正面進攻(中)第一八八章 護僑行動(十)第五十四章 上海新區(七)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六)第三十七章 談判(上)第四三零章 戰爭再啓(一)第十三章 怪異的軍艦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四零八章 旅順攻略(五)第五八四章 張作霖歸附(三)第二八四章 會談(下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二零二章 英國干涉(四)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一九四章 訪問英法(五)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三六九章 餘波未平(六)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一一一章 接管天津(三)第二五八章 公審大會(三)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五八一章 進攻瀋陽(五)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五四九章 接受談判(一)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四三五章 進京(二)第二三九章 王家寨第一二一章 秋收行動(十)第一七七章 德國之行(九)第六七五章 大獲全勝(六)第一二六章 反擊(下)第四零二章 談判破裂(三)第五七八章 進攻瀋陽(二)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二四三章 王家寨(五)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來訪(十八)第三八七章 對馬海戰(十三)第五零五章 清廷招撫(二)第一六七章 新艦下水(三)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七十一章 金融(二)第四四七章 遼陽之戰(九)第二九八章 脅迫(三)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四五七章 山海關(三)第七十章 工作開展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動(二)第四十七章 天津分治(五)第二二五章 舞會(下)第六二二章 登陸日本(四)第四一二章 旅順攻略(九)第四零二章 談判破裂(三)第六十五章 艦上見聞第四零九章 旅順攻略(六)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第二八四章 會談(下第一九零章 訪問英法(一)第四三五章 戰爭再啓(六)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十六章 接管濟南(九)第一六五章 新艦下水(一)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四八九章 登陸作戰(十)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二章 制度(一)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
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四一四章 北京攻略(十)第七十七章 陸軍編制(一)第二八八章 全面展開(三)第三五五章 徳國特使(三)第四五一章 遼陽之戰(十三)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三八四章 足球比賽(五)第六八零章 結束戰爭(一)第五十一章 上海新區(四)第二九三章 開荒(一)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五二三章 談判(一)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三八七章 對馬海戰(十三)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一六四章 年終(上)第十二章 接管濟南(五)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第二零四章 正面進攻(中)第一八八章 護僑行動(十)第五十四章 上海新區(七)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六)第三十七章 談判(上)第四三零章 戰爭再啓(一)第十三章 怪異的軍艦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四零八章 旅順攻略(五)第五八四章 張作霖歸附(三)第二八四章 會談(下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二零二章 英國干涉(四)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一九四章 訪問英法(五)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三六九章 餘波未平(六)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一一一章 接管天津(三)第二五八章 公審大會(三)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五八一章 進攻瀋陽(五)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五四九章 接受談判(一)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四三五章 進京(二)第二三九章 王家寨第一二一章 秋收行動(十)第一七七章 德國之行(九)第六七五章 大獲全勝(六)第一二六章 反擊(下)第四零二章 談判破裂(三)第五七八章 進攻瀋陽(二)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二四三章 王家寨(五)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來訪(十八)第三八七章 對馬海戰(十三)第五零五章 清廷招撫(二)第一六七章 新艦下水(三)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七十一章 金融(二)第四四七章 遼陽之戰(九)第二九八章 脅迫(三)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四五七章 山海關(三)第七十章 工作開展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動(二)第四十七章 天津分治(五)第二二五章 舞會(下)第六二二章 登陸日本(四)第四一二章 旅順攻略(九)第四零二章 談判破裂(三)第六十五章 艦上見聞第四零九章 旅順攻略(六)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第二八四章 會談(下第一九零章 訪問英法(一)第四三五章 戰爭再啓(六)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十六章 接管濟南(九)第一六五章 新艦下水(一)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四八九章 登陸作戰(十)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二章 制度(一)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