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

一轉眼,臺灣海峽之戰己經過去了10天,雖然這時戰爭停止了,但參戰各方的行動卻沒有停下來,鬥爭從來都不限於在戰場上,因此在這段時間裡,也連續發生了不少的事情。

首先當然是英法兩國拉隴清廷,全面終斷和華東政府的貿易往來,企圖徹底斷絕華東政府的物資來源。但清廷經過了認真的討論之後,婉言謝絕了英法兩國的這個提議。負責和英法兩國交涉此事的袁世凱直接告訴兩國公使,現在清廷沒有能力完成對華東政府的貿易封鎖,而且華東政府的【七日談】系列文章,己經引發了輿論對清廷的不利,如果淸廷還要強行終斷和華東政府的貿易往來,只會讓清廷在輿論上更爲被動,甚致影響到清廷的統治,因此只能拒絕英法兩國提議。

對清廷的態度,英法兩國當然是相當的失望,但也沒有其他辦法,畢競清廷還是一個獨立政府,有自己的決斷能力,英法兩國也不能強逼着清廷去做,只能自認失敗。

不過英法兩國很快又扳回來一局,荷蘭拒絕了德國的調停建議。

這個結果讓德國都覺得相當意外,因爲德國認爲荷蘭現在根本就無牌可出了,德國願意調停,荷蘭應該是求之不得,並且對德國感激涕零纔對。那知荷蘭政府協商之後,向德國表示暫時還沒有和華東政府談判講和的計劃,婉言謝絕了德國的調停建議。反而是在三天後,英法日俄荷五國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示表雖然遠征軍失敗了,但參與遠征軍的五國並不打算對華東政府妥協,並且將會採取一切手段,和華東政府對抗到底,不排除再次組建遠征軍,重新發動戰爭。

原來荷蘭和德國的關係雖然比較好,但一直也對德國有很深的防範心理,因爲德荷兩國相鄰,但國力相差懸殊,荷蘭自然要搞好與德國的關係,同時也會防着一手。這一次荷蘭就十分清楚,德國在這個時候出面調停,恐怕是沒安好心,不僅現在和華東政府談判,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恐怕是連德國都不好打發。

當然,現在荷蘭確實是沒什麼牌可打,政府也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因此雖然明知德國的調停是一個坑,也要跳進去,但就在這時,英法兩國向荷蘭提出,在這個時候,參與遠征軍的五國應該聯合起來,以一個整體來應對華東政府,任何一國都不應該單獨行動,只有這樣才能爲五國與華東政府的談判中爭取到較好的條件。

於是荷蘭政府又生出一絲僥倖心理,認爲既然有英法兩國帶頭,不妨試一試,也許真能夠讓自己少付出一點代價,這才婉言謝絕了德國,隨後又與英法日俄4國聯合發表不妥協的聲明,當然這主要是表達五國強硬的態度,在後面的博弈中,爭取一點主動,也爲自己增加下一步談判的籌碼。其實誰都知道,再組建一支遠征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看到了五國發出的聲明,華東政府到並不意外,因爲舊時空的經驗告訴穿越者,帝國主義都是不見棺材不流血的主,能夠乍忽一下,就決不會輕易妥易,當然華東政府也早有應對之策,因此一方面和德國溝通,請德國稍安勿燥,早晚還是需要德國的調停,另一方面也開始進行再次開戰的準備。

那知還沒兩天,美國向華東政府傳達英法兩國的希望談判的想法,英法兩國向華東政府提出的條件是,承認華東政府是正式國家,建立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承認華東政府佔據東三省的事實;承認華東政府佔據上海的事實,沒收的英法資產不予追究;不再支持日俄兩國繼續戰爭,並促使日俄兩國和華東政府談判,接受華東政府的賠款條件;華東政府不向英法兩國索取賠款,殖民地;華東政府開放長江封鎖,並保障英法兩國的利益。

原來英法兩國的表面雖然強硬,其實兩國政府都承受着相當大的壓力,由其是英國,一下子損失了14艘戰列艦,加上納土納羣島海戰,總計損失了18艘戰列艦,佔英國戰列艦總數的1/3強,雖然英國不算是元氣大傷,但這一下也足以讓英國疼好幾年的,因此英國的各媒體幾乎無一例外的對政府、國會、海軍部等口誅筆伐,在倫郭、曼徹斯特、利物浦等地,相繼發生了10餘起抗議政府、抗議海軍的遊行,反對黨也趁機落井下石,幾乎每天都在國會裡強烈的評擊現政府。

法國的損失雖然比英國小,但法國海軍的規模也要比英國海軍小得多,因此法國現政府承受的壓力也一點也不比英國小。

不過雖然在不斷的捱罵,但事還是要辦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收拾目前的亂攤子,當務之極當然是和華東政府談判,儘快結束戰爭。只是現在並不是和華東政府進行談判的好時機,因爲這時華東政府的風頭正勁,談判必會讓英法兩國付出重大的代價,因此必須爲自己找到一些籌碼才行。

不過英法兩國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發現華東政府面臨着物資難爲濟的局面,因此決定在經濟上對華東政府製造麻煩,首先鼓動清廷中斷和華東政府中斷一切的貿易往來,但清廷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膽量,回絕了英法兩國的鼓動。

但英法兩國並不認爲這是完全失敗,因爲英法兩國也明白,清廷現在根本掌控不了中國的局面,就算是真想中斷和華東政府中斷一切的貿易往來,實際也是做不到的,而且英法兩國的根本目地也並不是困死華東政府,只是爲自己在日後的談判中增加籌碼,至少這一次可以讓華東政府知道,英法兩國也找到華東政府的軟肋。

隨後英法兩國又鼓動遠征軍的其他三國,建立攻守同盟,共進同退,不單獨和華東政府進行談判,並發表了態度強硬的聲明,其實都是在爲自己製造聲勢,給華東政府施加壓力。

這時英法兩國也覺得差不多了,可以和華東政府進行談判的接觸,不過兩國總不能自己主動找華東政府談判,於是又請美國出面調停,當然只限華東政府與英法兩國。儘管遠征軍五國的聲明宣佈過任何一國都不單獨和華東政府進行談判,但聲明並非正式的法律文件,而且這個聲明在本質上只是爲英法兩國製造聲勢,而且就算是正式的法律文件,英法兩國也不會當聖旨供着,只要是對自己有利,該翻臉就翻臉,簡單來說,就是隻要能夠達到讓自己和華東政府以較好的條件進行談判的目地就行,什麼盟友,該賣的就賣。

當然現在英法兩國始終是抱成一團,這到不是英法兩國的關係有多好,實際上就在幾年以前,英法還是勢同水火,雖說近年來爲了共同的敵人德國而走近,但也沒好到交心交底的地步,只是現在面對華東政府,兩國都處於劣勢地位,因此只能抱團對抗華東政府,其實如果其中一方能夠獲得利益,就會毫不猶豫的將另一方賣了。

但美國總統羅斯福也知道,現在可不是朴茨茅斯談判那會了,這調停的活可也不是好乾的,何況上次朴茨茅斯談判,華東政府就對美國己經有些不滿,認爲在朴茨茅斯談判期間,美國過於偏向日本、俄國,如果這次再調停失敗,美國政府丟人還是小事,影響了和華東政府的關係就麻煩了。雖然這時美國對華東政府也是十分警惕,但從表面上看雙方的關係還不錯,經貿來往十分頻繁,而且由於遠東戰爭,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商業規模還得到了相當的擴大,因此美國政府暫時也不想破壞這種表面匯洽的關係。而且只爲了英法兩國,搞壞與華東政府的關係,那就實在是不划算。

於是羅斯福回覆英法兩國,希望兩國能夠初步確定可以接受的調停條件,這樣美國纔好進行周旋活動,否則只是空泛的去調停,恐怕是很難成功,那樣美國最多隻能替英法兩國向華東政府傳話,表達兩國希望談判的意圖,但不會以調停人的身份出現。

如果只是讓美國幫着傳話,就意味着英法兩國首先向華東政府服軟了,這是當然英法兩國不能接受的。必須要讓美國以調停人的身份介入,向各方發出調停建議,這樣英法兩國和華東政府才能對等起來。但美國又要求兩國必須確定可以接受的調停條件才肯出面,於是英法兩國又商議了一番,終於制定出了談判的條件,底線很明確,就是不能賠款,不能出讓亞洲的殖民地,而華東政府己經取得的成果,兩人也基本都認了,並以承認華東政府地位,不再支持日俄荷三國作爲對華東政府的讓步。說白了就是打算把清廷和日俄荷三國都賣了,換取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

而拿到了英法兩國的調停條件之後,羅斯福又和自己的幕僚們協商了一下,衆人都認爲可以一試,成與不成都無所謂,關建是可以借計試探一下華東政府的態度,如果華東政府接受了這個條件,則表示華東政府沒有改變地區局勢的野心,美國也可以稍稍放心;如果華東政府拒絕,則意味着華東政府在奉行對外擴張的政策,那麼美國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第三十七章 圈孑(下)第二七二章 戰爭開始(一)第八十三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下)第九十六章 青州之亂(九)第一四五章 徳國之行(二)第五一五章 穆棱河之戰(十一)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二二六章 後續影響(一)第二二九章 技術討論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訪問(五)第一一九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五)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六七零章 大獲全勝(一)第一六四章 外交之爭(下)第一一零章 接管天津(二)第一四二章 北倉之戰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四五八章 圍殲日軍(二)第六二八章 登陸日本(十)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三二五章 海參崴(八)第十三章 接管濟南(六)第一九五 訪問天津(七)第二二八章 近鄉情怯第二七六章 戰爭開始(五)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四十二章 造艦計劃(六)第三三八章 李鴻章來訪(十五)第四九五章 輿論風向第五五七章 接受談判(九)第一六零章 對日談判(五)第二六三章 反撲(三)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三四零章 李鴻章之死(一)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二八四章 會談(下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一四八章 徳國之行(五)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一)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一五五章 回師(下)第一六九章 備戰計劃第二六零章 根據地(二)第二九零章 漁人行動(二)第一三六章 海軍假期(七)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五八一章 進攻瀋陽(五)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五十九章 殲滅(四)第五五八章 地主聯盟(二)第四二三章 進攻北京(二)第五九一章 上海租界(三)第五二四章 反圍剿(四)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四五五章 處罰(上)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五十六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七)第一一七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三)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一五七章 天津見聞(二)第六一零章 滿洲里戰役(三)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動(九)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四二五章 停戰期(六)第一九四章 訪問英法(五)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四零七章 旅順攻略(四)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四八四章 登陸作戰(六)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三七四章 上海(二)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二三二章 總結(下)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一六零章 對日談判(五)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九十六章 青州之亂(九)第一二六章 天津會議(下)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二零五章 反擊(上)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一五七章 訪徳使團(四)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來訪(十八)第一六六章 新艦下水(二)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
第三十七章 圈孑(下)第二七二章 戰爭開始(一)第八十三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下)第九十六章 青州之亂(九)第一四五章 徳國之行(二)第五一五章 穆棱河之戰(十一)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二二六章 後續影響(一)第二二九章 技術討論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訪問(五)第一一九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五)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六七零章 大獲全勝(一)第一六四章 外交之爭(下)第一一零章 接管天津(二)第一四二章 北倉之戰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四五八章 圍殲日軍(二)第六二八章 登陸日本(十)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三二五章 海參崴(八)第十三章 接管濟南(六)第一九五 訪問天津(七)第二二八章 近鄉情怯第二七六章 戰爭開始(五)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四十二章 造艦計劃(六)第三三八章 李鴻章來訪(十五)第四九五章 輿論風向第五五七章 接受談判(九)第一六零章 對日談判(五)第二六三章 反撲(三)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三四零章 李鴻章之死(一)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二八四章 會談(下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一四八章 徳國之行(五)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一)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一五五章 回師(下)第一六九章 備戰計劃第二六零章 根據地(二)第二九零章 漁人行動(二)第一三六章 海軍假期(七)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五八一章 進攻瀋陽(五)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五十九章 殲滅(四)第五五八章 地主聯盟(二)第四二三章 進攻北京(二)第五九一章 上海租界(三)第五二四章 反圍剿(四)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四五五章 處罰(上)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五十六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七)第一一七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三)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一五七章 天津見聞(二)第六一零章 滿洲里戰役(三)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動(九)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四二五章 停戰期(六)第一九四章 訪問英法(五)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四零七章 旅順攻略(四)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四八四章 登陸作戰(六)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三七四章 上海(二)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二三二章 總結(下)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一六零章 對日談判(五)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九十六章 青州之亂(九)第一二六章 天津會議(下)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二零五章 反擊(上)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一五七章 訪徳使團(四)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來訪(十八)第一六六章 新艦下水(二)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