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九章 接受談判(一)

就在人民軍開始從朝鮮半島撤軍的時候,美國再次向華東政府傳來調停的建議,這一次羅斯福希望華東政府能在不預設前提條件下,接受美國的調停,和俄日兩國進行停戰的談判,當然談判的內容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也就是說,美國希望華東政府放棄要求日俄兩國必須接受賠款作爲談判的前提條件,但賠款的要求可以在談判中提出來,而至於最終到底賠不賠款,賠多少,那就看各方在談判桌上的表現了。

原來在人民軍取得第二次鴨綠江之戰的戰利之後,日本政府也知道大勢已去,日本在戰場上徹底失利,戰爭己無法再進行下去了,只能選擇談判講和,因此日本政府立刻回覆美國,表示日本願意接受羅斯福總統的調停建議,但拒絕將賠款作爲談判的前提條件,日本政府還表示,如果華東政府堅持要將支付賠款作爲談判的前提條件,那麼日本將會與華東政府死戰到底,也決不妥協。

而在另一邊,俄國也像美國表達了同樣的態度,就是不能接受華東政府提出的必須支賠款的條件。

日俄兩國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也不完全是虛張聲勢,而是得到兩國的盟友英法兩國在背後的大力支持。

其實早在人民軍攻佔哈爾濱之後,英法兩國就開始討論戰爭的結束問題。畢競從大局上來看,華東政府取得戰爭的勝利基本已成定局,而且還將從中收穫大量的利益,不僅佔領了東北三省,獲得了廣泛的發展空間,而且還佔領俄國的遠東重鎮海參崴,並同時削弱了日俄兩國的實力,可以說在戰爭結束之後,華東政府在遠東地區己是當之無愧的地區首強。

但英法兩國在遠東都有重大的政治經濟利益,華東政府的崛起,顯然對兩國都是不利的,因此必須要對華東政府進行必要的遏制才行。於是兩國協商之後認爲,宴迫使華東政府將佔領的地區都吐出來基本是不現實的,但必須阻止華東政府通過戰爭獲得大量的賠款。

華東政府爲了這次戰爭,也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並且借入了大量的外債,這也是目前唯一可遏制華東政府戰後發展的方法,就是決不能讓華東政府獲得賠款來償還借債。華東政府爲了償還這些外債,就必須以停止或延緩發展時間爲代價,這樣可以讓日俄兩國也贏得喘息的時間,恢復國力,至少能在亞洲牽制住華東政府,不讓華東政府一手遮天。因此英法兩國決定,將盡一切努力,採取各種手段,使用各種資源,也要幫助日俄兩國避免賠款。

而對英法兩國的這個態度,日俄兩國自然是歡迎的,畢竟仗打到了這一步,兩國不僅在軍事上幾乎都輸得一乾二淨,而且造成國內的經濟崩潰,並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危機,如果再要支付賠款,華東政府顯然是肯定會獅子大開口的,就算國內撐過這一關,但沒有10年以上的時間,國力恐怕都是無法恢復過來,因此能夠不賠款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而且俄國甚致產生了一絲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藉助英法兩國的支持,迫使華東政府將海參崴歸還給俄國,畢竟海參崴是俄國在遠東地區的核心城市,和果失去了海參崴,俄國在遠東地區基木就失去了着力點,恐怕很難保住遠東的土地。於是向英法提出,華東政府必須將海參崴交還俄國做爲談判的前提條件。並要求得到英法的支持。

不過俄國的這個要求遭到了英法兩國的強硬拒絕。因爲英法兩國都十分清楚,要求華東政府放棄賠款,還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想叫華東政府把海參崴吐出來,基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了,一來是海參崴是人民軍付出犧牲代價打下來的,如果就這樣吐出來,華東政府對軍隊是無法交待的;二來華東政府自從登陸以來,一直都是維護中華利益而自居,這也是華東政府得以在中國大陸立足生存下來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在佔領海參崴之後,華東政府在中國大肆宣揚自己的收復失地之功,如果將海參崴再交出來,那麼華東政府這幾年來建立起的民族利益保護者形像將轟倒塌,因此華東政府將會不惜一切代價,也決不能把海蔘葳再讓出來的。

另外從英法兩國心裡來說,也不希望俄國再得到海參崴。爲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德國,現在英法兩國己經走得很近,基本就差簽定最後的同盟條約了。而俄國也是兩國對抗德國戰線上的重要一環,只有將俄國也拉入到這個同盟中來,才能形成對德國的兩線夾擊之勢,取得戰略優勢。但俄國近年以來儘管因爲與奧匈帝國爭奪巴爾幹半島的主導權,而與一向支持奧匈帝國的德國不和,但兩國的關係並沒有惡化,德國也一直都在想辦法拉隴俄國,恢復三皇同盟,但這幾年俄國一直將精力、資源都投向東方,和法國的結盟更像是利用法國來牽制德國,好讓俄國騰出手來經營東方。這當然不是英法兩國所希望的情況。

現在到是一個好機會,因爲在失去了海參崴之後,俄國也將徹底斷絕經營東方的念頭,只能乖乖的回到西方,幫助英法兩國在東線牽制德國。因此英法兩國都十分強硬的向俄國表示,兩國不支持俄國要歸還海參崴作爲談判的條件,並且禁止俄國在談判中提及與歸還海參崴有關的事項,否則英法兩國都將拒絕支持俄國,由其是法國,甚致威脅將停止給俄國的貸款。

而現在的俄國也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因爲如果沒有英法兩國的支持,俄國根本無力獨自對抗華東政府,由其是現在俄國的經濟己到了崩潰的邊緣,全靠法國的貸款吊着條一命,如果法國停止對俄國的貸款,俄國必將進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整個社會都將陷入混亂,因此俄國也只能忍氣吐氣,放棄將海參崴收回的最後希望。

英法日俄四國取得了統一的決定之後,又和美國展開了積極的協商,畢竟美國是這次三方的調停人,如果得到了美國的支持,那麼談判也就大有希望了。

而美國總統羅斯福也不希望華東政府再獲得鉅額的賠款,畢競讓華東政府在遠東獨大,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不過既然美國是這次談判的調停人,那就不能偏向某一方,至少在表面上要做到立場中立。

於是羅斯福想出這樣一個辦法,既要求華東政府放棄將賠款作爲談判的前提,但各方可以在談判中去協商賠款的事項。這樣華東政府也挑不出什麼毛病。而且如果現在就堅持要求華東政府放棄賠款作爲談判的前提,那麼這次談判恐怕就很難成行,畢竟華東政府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如果不能立刻展開談判,而讓戰爭繼續進行,顯然是對日俄兩國不利的。

聽了羅斯福的意見之後,英法日俄四國經過了協商,也都同意了,畢競如果這樣雙方都堅持自己的立場,那麼就只能僵持下去,遲遲進不了談判的節奏,因此不如各讓一步,先讓談判啓動起來再說,下一步在談判桌上再想辦法。於是羅斯福將這個建議又發給華東政府。

收到了美國的新建議之後,華東政府的也立刻招開內閣會議,討論美國提出的這個新建議。最終衆人認爲美國的這個建議是可以接受的,儘管賠款不是談判的前提,但只要是在談判桌上能夠談,華東政府就有很大的勝算,畢竟現在華東政府己經掌握了足夠多的籌碼,而日俄兩國還有什麼牌可打?因此完全可以接受,先啓動談判,畢竟戰爭進行到這一步,華東政府也付出了不少代價,如果能夠儘早結束戰爭到也不錯。

不過肖建軍提出,轟擊日本沿岸的艦隊巳經出發了,這本來是在鎮南浦登陸時就做出的決定,以打擊日本本土,向日本施加壓力,迫使日本走上談判桌來。而這個時候艦隊也應該差不多到了日本沿海,即然是要談判,是否將艦隊招回來。

但夏博海和秦錚都認爲這個時候不應該招回艦隊,而是讓艦隊繼續完成這次的任務,打擊日本本土,不僅戰果要大,而且聲勢還要造得越大越好,這樣可以讓華東政府在將要舉行的對日本的談判中佔得主動。

反正現在華東政府只是收到了美國的新建議,但還並沒有回覆,因此也可以說華東政府還沒有表示接受美國的新建議,這樣華東政府的艦隊攻擊日本本土,也並不算有違國際公約,等艦隊完成了這次任務之後,再答覆美國也不遲。

wωw ¸тTk an ¸C○

內閣會議結束之後,軍委也立刻給艦隊下令,要求艦隊在這次行動中必須摧毀日本的三個港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華東政府的目地。

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四七五章 外交爭鬥(四)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二四九章 天誅(六)第四零七章 旅順攻略(四)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一七八章 南洋鉅富(五)第五一八章 突擊行動(上)第一四六章 訪問(六)第二五一章 八國聯軍分裂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六七五章 大獲全勝(六)第三七九章 對馬海戰(六)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語(下)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五)第一八四 商務招標(二)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四三九章 遼陽之戰(一)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三九六章 全面開戰(五)第五七四章 談判(二)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四二九章 撤軍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六九二章 再度出擊(三)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二七二章 陰島(三)第四四零章 進京(七)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五)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二七五章 朝鮮半島危機(下)第三三零章 李鴻章來訪(七)第一四七章 徳國之行(四)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五十八章 上海新區(十一)第五九二章 濟南衆態(二)第五十一章 上海新區(四)第四九六章 發展大計(上)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四章 制度(三)第二二八章 近鄉情怯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一一九章 農村調查(五)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三七一章 德國的收穫(上)第二七一章 陰島(二)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四十三章 錦州之戰(一)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第二二九章 技術討論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三四零章 李鴻章之死(一)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十九章 接管濟南(十二)第八十一章 戰前(下)第六三五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七)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二三九章 王家寨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三十一章 市長上任(三)第五九四章 濟南衆態(四)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六七二章 大獲全勝(三)第八十一章 陸軍編制(五)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四四二章 遼陽之戰(四)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四八四章 登陸作戰(六)第二零四章 懲罰行動(上)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三十九章 談判(下)第三十五章 陸軍盤點第五二五章 談判(三)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七章 移交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二六六章 進城(二)第六零八章 滿洲里戰役(一)第二四一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四)第二二五章 舞會(下)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四五一章 外交斡旋(八)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三七六章 上海(四)第四七五章 山海關之戰(四)第四十二章 出擊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
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四七五章 外交爭鬥(四)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二四九章 天誅(六)第四零七章 旅順攻略(四)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一七八章 南洋鉅富(五)第五一八章 突擊行動(上)第一四六章 訪問(六)第二五一章 八國聯軍分裂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六七五章 大獲全勝(六)第三七九章 對馬海戰(六)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語(下)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五)第一八四 商務招標(二)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四三九章 遼陽之戰(一)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三九六章 全面開戰(五)第五七四章 談判(二)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四二九章 撤軍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六九二章 再度出擊(三)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二七二章 陰島(三)第四四零章 進京(七)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五)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二七五章 朝鮮半島危機(下)第三三零章 李鴻章來訪(七)第一四七章 徳國之行(四)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五十八章 上海新區(十一)第五九二章 濟南衆態(二)第五十一章 上海新區(四)第四九六章 發展大計(上)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四章 制度(三)第二二八章 近鄉情怯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一一九章 農村調查(五)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三七一章 德國的收穫(上)第二七一章 陰島(二)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四十三章 錦州之戰(一)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第二二九章 技術討論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三四零章 李鴻章之死(一)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十九章 接管濟南(十二)第八十一章 戰前(下)第六三五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七)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二三九章 王家寨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三十一章 市長上任(三)第五九四章 濟南衆態(四)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六七二章 大獲全勝(三)第八十一章 陸軍編制(五)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四四二章 遼陽之戰(四)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四八四章 登陸作戰(六)第二零四章 懲罰行動(上)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三十九章 談判(下)第三十五章 陸軍盤點第五二五章 談判(三)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七章 移交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二六六章 進城(二)第六零八章 滿洲里戰役(一)第二四一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四)第二二五章 舞會(下)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四五一章 外交斡旋(八)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三七六章 上海(四)第四七五章 山海關之戰(四)第四十二章 出擊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