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五章 戰爭再啓(六)

人民軍的陣地是一個倒三角形,而開戰以來,日軍的進攻都集中在人民軍的左、右翼陣地,而駐守後方陣地的1團除了一開始向日軍進行牽制進攻之後,就一直沒有受到攻擊,在後方陣地養精蓄銳,現在眼看着人民軍已經向日軍展開了反擊,1團當然也不能再閒着,也必須加入到進攻中來。

由於沒有日軍的糾纏,因此1團很快就超過了2團、3團,逼近了日軍的陣地,好在是這時日軍的陣地裡還有一個剛剛撤回來的聯隊守衛,雖然守不了先前那麼大的區域,但可以收縮防線,到還不至於全無抵抗之力。

這時攻守雙方的實力大體相當,雖然日軍在前面戰鬥中的傷亡要大一些,但卻是防守的一方,因此也可以抵消人民軍在兵力上的少許優勢。而且儘管1團一直在養精蓄銳,但這個日軍聯隊在戰鬥中的任務是擔任佯攻,也並沒有太大的消耗。

不過日軍最大的劣勢還是在於沒有火炮,而儘管1團在前面的牽制戰鬥中,己經消耗了大半的炮彈,但剩餘的小半炮彈也足夠完全壓制住日軍了。

由於日軍是在陣地裡堅守,又沒有能對迫擊炮有足夠的壓制力武器,人民軍的迫擊炮也可以從容的瞄準射擊,放棄炮擊的速度,而追求射擊的精準。因此炮彈一發發的落入日軍的陣地中,將日軍佈置的火力點,臨時據點一個一個的擊毀。幸好是大島久直的指揮部位置較爲靠後,而且隱蔽得很好,纔沒有成爲人民軍打擊的目標。

而只到這時,在指揮部裡的大島久直纔看清了人民軍使用的火炮,原來竟是一種短炮管的簡易式火炮,這就怪不得人民軍裡會有這麼的火炮,而又沒有被自己的偵察兵發現。不過大島久直仔細的觀察發現,儘管這種火炮沒有炮輪、護板,也沒有炮架,炮彈進退裝置,就是用一個三角架支撐一根炮管,而且竟然還是最老式的前填充方式,但用起來似乎十分方便,一炮接着一炮的發射,速度到還不慢。

其實在前一階段的戰鬥中,人民軍就在戰場上大量的使用了迫擊炮,不過當時日軍的注意力都被裝甲列車炮這種高大威猛的武器吸引,因此沒有注意這種小型火炮的威力,而雖然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武器,但大島久直是久經戰陣的人,自然很快就明白這種簡易火炮的價值所在。

儘管這種簡易火炮威力比同口徑的常規火炮要小得多,但卻勝在輕便靈活,攜帶方便,能夠跟隨步兵一起行動,僅是這一點優勢,就足以讓這種火炮在戰場上有立足之地了,而且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人民軍顯然已經大量裝配了這種火炮。想想以後人民軍可以擺脫火炮的拖累,輕裝上陣,在戰場上大範圍的快速移動,而且還能夠保證有足夠的火力支持,日軍想要應對這樣的軍隊,難度可真是不小啊。

而且再進一步的想想,海外華人不僅弄出了能夠將艦炮移上岸使用的裝甲列車炮,還弄出這樣輕便靈活,容易攜帶的簡易火炮,雖然這些武器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難度,只要是有成品,各國也包括日本在內,都能夠在1、2年時間內仿製出來。但海外華人的這些奇思妙想的整合能力確實令人感到恐懼,並且可以讓他們贏得短暫的領先優勢,而且誰知道他們還有那些奇思妙想的新式武器。這樣的對手,是日本能夠對付得了嗎。

想到了這裡,大島久直也不禁打了一個哆嗦,不敢接着再想下去了。

當然,現在的戰局也不容大島久直再胡思亂想了,因爲人民軍的炮擊已經將日軍的陣地轟開了幾個缺口,並向陣地發動了衝鋒。

當然,如果僅僅是如此,到還不算太嚴重,畢竟日軍在白刃戰還有定的優勢。但這時人民軍的左右翼部隊也都擺脫了日軍的糾結,進攻上來。在人民軍的三面夾擊之下,陣地裡的日軍也堅持不住,要麼倒地喪命,要麼向後敗退。而大島久直見大勢已去,也只下令撤退。

日軍終於全線撤退了,不過人民軍也沒有追趕,而是立刻就地馬上組織陣地,挖掘戰壕,準備防守,連戰場都來不及清理。

原來這時李立新已經收到了偵察兵的報告,日軍的後續軍隊己距離戰場只有不到15公里的路程,如果加快進軍,在1小時內就可以趕到戰場,儘管這時人民軍十分疲憊,炮彈也幾乎都打光了,但絕不能讓日軍通過這裡到達鳳凰城,因此必須堅守在這裡,只能抓緊時間佈置陣地防守。

好在是隻過了20多分鐘的時間,劉鐵己帶領6師趕到了戰場,人民軍不僅似是多了一個師的兵力,還帶來了大量的彈藥補濟和常規火炮,這樣也就不怕日軍再來進攻了。

於是人民軍這才能移一邊清理戰場,一邊佈置陣地。而經過了清點,剛纔一戰,人民軍共計擊斃日軍陣亡3054人,俘279人,而自身陣亡1123人,受傷1867人,失蹤21人。繳獲了步兵2158發,子彈3萬餘發。另外人民軍未能統計到的數據是,日軍還有4386人受傷,326人失蹤。

而一個小時之後,偵察兵再次報告,原來日軍竟然已經撤退了。因此劉鐵也鬆了一口氣,總算是截住了日軍。

原來大島久直帶領殘餘的日軍撤退之後,很快就和後續的日軍相遇,而日軍的主將野津道貫得知大島久直失敗之後,也大吃了一驚,沒想到人民軍的反應會這麼快,搶失一步攔住了日軍增援鳳凰城的道路,而且第9師團竟然就這樣被打殘了,減員多達7000餘人,基本己經失去了戰鬥力。

而且聽大島久直所說的人民軍的那種簡易火炮,野津道貫依稀到是有些印像,畢竟他是和人民軍交過手的,只是當時裝甲列車炮、自行火炮這樣的超大口徑火炮留給野津道貫的印像太過深刻,因此纔沒有注意到其他方面,但大島久直這一提醒,野津道貫纔想起一些來,他也是有豐富戰爭經驗的人,也能夠很快想像出這種簡易式火炮在戰場上的巨大作用。

於是野津道貫也不敢再前進,而是下令日軍暫停前進,並派出大量的偵察兵,去偵察人民軍的情況。時間不長,偵察兵回報,人民軍的兵力已增加到了兩個師,正在挖掘戰壕,佈置陣地,而且這一次帶來了大量的火炮。野津道貫聽了以後,考慮了一下,便下令退軍,把軍隊撤回到草河口去。

雖然這個時代的日軍也強調精神力量,經常玩“玉碎”,也是動不動就爲天皇盡忠,但總體來看還算是理智的時候佔大多數,打仗也講天時、地利、人和,不會明知不可能取勝,或是勝利的希望並不大,但還是寄希望於日軍完全靠精神力量來創造奇蹟。野津道貫經過分柝認爲日軍的勝算並不大。

首先從大格局來看,人民軍這是明擺着玩圍點打援的戰術,因此自己再向人民軍發動進攻,不是正好進入人民軍預設好的節奏嗎?而且雖然現在人民軍只有2個師,但防守的一方需要的兵力要少些,而自己這邊第9師團己經打殘了,也只剩下一個完整的師團,還有3個旅團,兵力上的優勢並不大,何況人民軍肯定是還有後續的兵力增援;再次就是第9師團被打殘,對日軍的士氣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而人民軍在取勝之後,士氣正盛,在這個時候再去進攻人民軍的陣地,顯然並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何況野津道貫也不知道,人民軍還會不會弄出什麼新武器來。

而儘管現在人民軍截斷了日軍的退路,但鳳凰城、九連城等地都還在日軍的手裡,而日軍決定放棄瀋陽之後,可以集中大約25萬左右的兵力,可以說是己經大有盈餘了,至少能夠再抽出10萬左右的軍隊來打通撤退的路線,因此局勢還並沒有到最危急的時刻,而自己也沒有必要採取冒險的行動,這到不是野津道貫貪生怕死,而是保存實力,用在關建的時刻。

當天下午,遼陽的大山岩就收到了野津道貫的報告,日軍增援鳳凰城的計劃己經失敗了,大山岩當然知道,現在的局勢還沒有到最壞的時候,日軍確實還大有機會打通撤退的路線,但這樣的後果是日軍將全線撤退,因爲遼陽離九連城的距離太遠,日軍有把握在短時間打通遼陽到九連城的道路,但決不可能長時間的確保這條路線的安全暢通,因此一但打通了線路,就必須全線撤退,至少要退到鳳凰城以東的地區才能確保安全。

但這就意味着日軍要放棄日俄開戰以來的絕大部份戰果,徹底退回到日俄剛開戰時的狀態,只是儘管是大勢所趨,但從表面上看,是日軍主動放棄這些成果,這個責任將是極爲重大的,因此這樣的重大決策,即使是大山岩也不能夠決定,甚致連建議都不能提,只能由國內下令,大山岩執行。於是大山岩發了一份長電給日本國內,將當前的局勢,包括增援鳳凰城失利的消息,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並請求國內的進一步指令。

第一九一 訪問天津(三)第五七五章 力排衆議第一九九 中標者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六四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二)第三一五章 錦州(三)第二十四章 挾持人質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第五八七章 隔空交手(三)第四五九章 圍殲日軍(三)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四八四章 登陸作戰(六)第九十九章 新根據地(二)第三五五章 徳國特使(三)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四零五章 旅順攻略(二)第二九七章 革命者(二)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五六四章 陰謀(二)第三零七章 反制行動(五)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五七二章 預備會議(七)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二一八章 青島戰役(三)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十三章 怪異的軍艦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作者發言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一一三章 接管天津(五)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五三三章 土地政策(一)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語(上)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三三七章 李鴻章來訪(十四)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二四八章 創業(一)第五二三章 談判(一)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四七七章 外交爭鬥(六)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三)第二九四章 漁人行動(六)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三三一章 海歸(二)第一百章 新根據地(三)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二)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六六八章 臺灣海峽之戰(九)第四十五章 導彈與炮彈(下)第五五三章 土地改革(八)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第二三三章 突破口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一二八章 分礦計劃(上)第九十章 青州之亂(三)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語(上)第四二一章 空降作戰(下)第一七四章 南洋鉅富(上)第三五九章 大戰之前(六)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五三零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一)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六四一章 日本本土作戰(一)第一零一章 新根據地(四)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三二七章 奉天會戰(上)第五五八章 地主聯盟(二)第三四三章 軍事計劃(下)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戰(十三)第二一八章 爪哇之戰(八)第四二四章 停戰期(五)第二零一章 英國干涉(三)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三三九章 工業成就(五)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三一六章 錦州(四)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第三一五章 軍隊擴編計劃(三)第二零四章 正面進攻(中)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一七五章 南下上海(五)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五六二章 美國(五)第九十章 青州之亂(三)第二四六章 王家寨(八)
第一九一 訪問天津(三)第五七五章 力排衆議第一九九 中標者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六四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二)第三一五章 錦州(三)第二十四章 挾持人質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第五八七章 隔空交手(三)第四五九章 圍殲日軍(三)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四八四章 登陸作戰(六)第九十九章 新根據地(二)第三五五章 徳國特使(三)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第六五一章 撤僑(三)第四零五章 旅順攻略(二)第二九七章 革命者(二)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五六四章 陰謀(二)第三零七章 反制行動(五)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五七二章 預備會議(七)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二一八章 青島戰役(三)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十三章 怪異的軍艦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作者發言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一一三章 接管天津(五)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五三三章 土地政策(一)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語(上)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三三七章 李鴻章來訪(十四)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二四八章 創業(一)第五二三章 談判(一)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四七七章 外交爭鬥(六)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三)第二九四章 漁人行動(六)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三三一章 海歸(二)第一百章 新根據地(三)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二)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六六八章 臺灣海峽之戰(九)第四十五章 導彈與炮彈(下)第五五三章 土地改革(八)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第二三三章 突破口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一二八章 分礦計劃(上)第九十章 青州之亂(三)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語(上)第四二一章 空降作戰(下)第一七四章 南洋鉅富(上)第三五九章 大戰之前(六)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五三零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一)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六四一章 日本本土作戰(一)第一零一章 新根據地(四)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三二七章 奉天會戰(上)第五五八章 地主聯盟(二)第三四三章 軍事計劃(下)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戰(十三)第二一八章 爪哇之戰(八)第四二四章 停戰期(五)第二零一章 英國干涉(三)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三三九章 工業成就(五)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三一六章 錦州(四)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第三一五章 軍隊擴編計劃(三)第二零四章 正面進攻(中)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一七五章 南下上海(五)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五六二章 美國(五)第九十章 青州之亂(三)第二四六章 王家寨(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