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

詩曰:

大道何曾有曲斜,奈何走得路兒差。

南波北浪稱登岸,東客西賓認到家,

盲棒無聲焉有喝,皮囊已爛豈昭光;

若教走透真消息,影影風風何處拿?

v

話說孫小聖,受孫大聖指點,不覺妄心忽盡,邪念頓消。但招去鐵棒,失了護身之寶,未免慌張。又聽得孫大聖臨行說,原在你耳中。似信不信,急向耳中摸索。只見一個繡花針端然在內;又恐怕不真,取出來迎風一晃,依舊是—條金箍鐵棒。喜得個孫小聖滿心鬆快道:“祖大聖神通廣大如此,我佛如來又不知如何微妙?我倚着這條鐵棒便打到天宮,真取禍之道也。”又思量道:“祖大聖說,不修正果,終屬野仙;又說,他之前車,即我之後轍。莫非我之正果也要取經?”又想道:“與我戴這個金箍兒卻是爲何?且取下來看看。”用手去除,就似生根一般,莫想得動!心下着驚道:“祖大聖說是我的魔頭,我想這箍兒定然是個寶貝,後來必有應驗,今日且由他。”自此之後,已上天下地,各處遊行,卻亂念不生,安心在洞府修養不題。

且說孫大聖同金星奏復玉帝敕旨,自回永安宮,遂將花果山又生石猴孫小聖、鐵捧復興之事,報與佛師唐三藏知道。唐三藏大驚道:“自我佛慈悲造了大乘妙法真經,命我歷萬水千山求取到中國,宣揚善果,以正空門。經今已是二百餘年,自應人天胥化,無聲無臭,不識不知。爲何令此頑石不點頭而又生心?若使世愆不盡,未免歸罪於佛法無靈,豈不辜負昔年功行!”孫大聖道:“傳經固我佛之慈悲,墮落自衆生之孽障,世間種種不消,故天地心心相續。”唐三藏道:“迷人失路,蓋緣指點差池;白雪成冰,終是洪爐不旺。我與你莫貪極樂,須念沉淪,且上長安一探真經度世的消息何如?”孫悟空道:“足見佛師慈悲,但不知怎樣去好?”唐三藏道:“當年觀世音菩薩臨長安尋求取經人時,皆變作疥癩僧人;我與你要去也須如法。”孫悟空道:“佛師所見不差,須往一探。”二人遂駕雲直至南瞻部洲大唐國界,將雲頭按落一看,卻是鳳翔地方。二人搖身一變,變作兩個疥癩僧人,仍作師徒稱呼:唐三藏假稱大壯師父,孫悟空喚做吾心侍者。二人變化停當,遂撞入城內各處觀看。原來唐朝自貞觀年間求取大藏真經回來之後,人情便崇信佛法,處處創立寺宇,家家誦唸經文,皆謂舍財可以獲福,佈施得能增壽。遂將先王治世的君臣父子、仁義禮樂,都看得冷冷淡淡,不甚親切。此時,乃唐憲宗元和十四年,那唐憲宗剛明果斷,先用高崇文擒了蜀中劉-,後又用裴度、李-削平淮蔡,擒了吳元濟,威令復振,也算做唐朝一代英主。只是聽信奸佞,既好神仙,又崇佛教。崇佛教,又不識那清淨無爲、善世度民之妙理,卻只以禍福果報聚斂施財,莊嚴外相,聳惑愚民。使舉世之人希圖來世,妄想他生,不貪即嗔,卻將眼前力田行孝的正道都看得輕了。所以有識大臣、維風君子往往指斥佛法爲異端,髡緇爲邪道。這也有以自取,不要怪他。正是:

源水常清淨,流來漸漸渾,

貪多心久佞,想妄性成昏。

開罪在樑武,歸愆到世尊。

自從來白馬,滿地是非門。

卻說唐三藏與孫悟空,進了鳳翔門各處觀看,果然是中華大國,人物繁華,貨財茂盛,市井中十分鬧熱,到處皆有庵觀。訪知法門寺是個大叢林,二人遂一徑尋來。到了寺前一看,只見山門上橫着“敕建法門禪寺”六個金字,真個魁梧。只見:

山門雄壯,兩行鬆檜列龍虯;大殿巍峨,千尺奐輪張日月。仙壇法座,儼然白玉爲臺;丹陛雲墀,疑是黃金布地。鐘鼓樓高,殿角動春雷之響;浮屠塔峻,天際飄仙梵之音。佛案前祈求夾雜,男女之簪履相加;講堂中議論紛紜,賢愚之耳目共接。士夫之車馬喧闐,雖不清幽;僧衆之袈裟鮮麗,果然富貴。

唐三藏與孫悟空走進山門,將到大殿,早有知客看見他二人疥癩行藏,忙迎住問道:“你二人何來?”孫悟空答道:“我師徒行腳到此。”知客道:“想是要投齋了。”唐三藏道:“齋倒不消。”知客道:“你既不投齋,到此何干?”唐三藏道:“一路行來,因見寶剎叢林茂盛,法侶衆多,不知有甚高僧在此主教?得能如此興旺,故特來訪問。”知客道:“你雖遠方僧人,倒也有些見識。果然我這大寺裡師,原有大來歷,與衆不同。”唐三藏道:“佛法平等,有甚大來歷與衆不同?”知客道:“我說與你知道,你纔信我。我這大唐開國的太宗皇帝,曾死去還魂,因見冥司善惡報應,修建水陸大會超度幽魂,十分信心。感得觀世音菩薩親臨法壇,指點道:‘這小乘教法,超度不得幽魂。我佛如來有大乘妙法真經三藏,如有德行高僧求取回來,方可度得亡者昇天。’太宗皇帝大喜,因命高僧陳玄奘法師歷萬水千山,去了十四年,果然求得三藏真經回來,流傳中國,所以佛法日盛一日。”唐三藏聽了,與孫悟空微笑道:“這唐玄奘法師後來怎麼了?”知客道:“這陳玄奘法師因功行洪深,證了佛果,後來就坐化在我這法門寺,遺下佛骨佛牙,至今尚藏塔中。每三十年一開,開時則時和年豐,君民康泰。今又正當三十年之期,蒙今上憲宗皇帝要遣官迎至長安禁內觀看。旨已下了,只候擇日便要迎去。”唐三藏嘆息道:“這唐玄奘我認得他,何曾坐化?哪有佛骨、佛牙在此塔中?是誰造此妄言誣民惑世?”知客道:“陳玄奘法師去今二百餘年,說認得他,豈不是妄言!這塔中的佛骨、佛牙,歷歷有據可驗,怎爲惑世誣民?你遠方僧人說些大話,只好窮鄉下邑哄騙村愚之輩,怎到我們大叢林師跟前搗鬼?”唐三藏道:“這也罷了!且問你這師偉號什麼?有甚法力?”知客道:“我這師諱無中,道號生有,就傳的是陳玄奘第六代衣鉢,求來的三藏真經無一不通。每每登壇說法,說得天花亂墜,地-金蓮,五侯盡皆下拜,天子連連點頭。故錢財山積,米穀川來,金玉異寶,視如糞土,綾羅錦繡,只作尋常;若非道高德重,安能致此?”唐三藏道:“生有法師登壇講些什麼經典?”知客道:“他不講小乘,就講的是求來的三藏真經。”唐三藏道:“幾時方得登壇?”知客道:“明日恰是講期,你不信,也夾在人中聽一聽,自然明白。”唐三藏道:“如此甚妙!”送別了知客出來,與孫悟空嘆息說道:“我與你一番求經度世的苦功,倒做了他們造孽的公案,這卻如何?”孫悟空道:“這當家俗僧或不知佛法,故就世情誇獎。且到明日,看那生有法師登壇講些什麼,再做道理。”唐三藏點頭,遂借一個小庵住下。

到次日,依舊到法門寺來觀看。只見講堂中鐘磬喧闐,香菸繚繞,許多僧衆誦經功課;正當中早已搭起一個講壇,壇上設了法座,十分齊整。不一時,那些聽講的挨擠而來,何止百百千千。也有鄉紳學士,也有公子王孫,也有豪富財主,也有商賈農工,也有深閨女子,也有藩婦村姑。不分男女,都夾雜一堂,守候登壇。只候到日色將午,方見幢幡寶蓋,鼓鈸音樂,簇擁着生有法師出來,高登法座。唐三藏將那法師上下一看,只見他生得:

流月爲容,孤雲成像。六根朗朗,未必無塵;雙耳垂垂,足徵有福。身穿八寶袈裟,色相莊嚴;手執九環錫杖,威儀端肅。頭頂上毗盧帽,四六方方方光豔;頸項中菩提珠,百八顆顆顆明圓。香花燈燭迎來,儼然尊者;寶蓋幢幡送上,果是法師!

那生有法師高坐法壇之上,先誦持了一回神咒,然後將法華經宣念一段,先念,又逐字兒詮釋一遍,便算做講經了。講完,又敘述余文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因,今生作者是。佛經中千言萬語,總要人爲善修行。人世上爲禍爲福,皆自作自取。如何叫做爲善?佈施乃爲善之根;如何叫做修行?信佛乃修行之本。若有善男信女,誠能佈施信佛,自能爲官爲宰,多福多壽;今之貧窮禍夭,皆不知信佛佈施之過也。況六親眷屬總是冤愆,富貴功名如同泡影。大衆急宜猛省,無常迅速,莫待臨時手忙腳亂。”說罷,令大衆迴向唸佛,下了臺,依舊幢幡寶蓋,鼓鈸音樂,衆僧簇擁送入後堂去了。那些聽講的賢賢愚愚,貴貴賤賤,無一人不讚嘆道:“好法師!講得明白。”都留銀錢,寫緣簿,歡歡喜喜而去。正是:

道化賢良釋化愚,無窮聾聵幾真儒。

一朝墮入慈悲障,萬古貪嗔不得除。

唐三藏與孫悟空聽完了講經出來,不覺嘆息道:“我佛一片度世慈悲,卻被愚僧如此敗壞,則我求取此經來不是度世,轉是害世了!必須現身說法,痛掃邪魔,方不失本來之念。”孫悟空道:“這法門寺雖是個大叢林,終屬外郡;或者帝王都會自有高僧,且到長安看看光景,便知的確。”唐三藏依言,遂同駕祥雲,不一時到了長安大國。

他二人且不人朝,竟走到洪福寺來。原來這洪福寺自從唐三藏成佛昇天之後,相傳出過活佛,便爲有名古剎,士夫遊賞不斷,當家師父十分興頭。這日,唐三藏二人進到殿上,只見許多僧人領着許多工匠,在那裡收拾:牆階倒塌,從新修砌;壁泥剝落,重加灰粉;樑色湮淺,再加彩畫;佛金淺談,復爲裝裹。鬧哄哄做一團,竟無人招接他二人。他二人看了半晌,不知何故。忽見一個老和尚立着閒看,因上前打一個問訊問道:“老師父,殿上修整爲甚這般要緊?”那老和尚答道:“二位想是遠方來的,不知中國之事。當今憲宗皇帝深好佛法。鳳翔法門寺有陳玄奘祖師遺下佛骨、佛牙,藏在塔中。每三十年一開,時和年豐;今又正當三十年,例應開看。憲宗皇帝有旨,叫文武百官領衆迎來入禁瞻禮。這陳玄奘祖師原是本寺出身,迎來時先要在本寺住-,故預先收拾齊整。”唐三藏道:“當今皇帝既好佛法,當修正道,爲何沒一個高僧指點,使他墮入邪魔?”老和尚聽了驚訝道:“皇上敬迎佛骨,是佛門中第一件善事,怎麼說是邪魔?早是老僧聽見,若對他人說,必惹大禍!你二人身帶殘疾,又出言不慎,快往別處去吧!在此不當穩便。”唐三藏見如此光景,便不再問,竟同孫悟空走了出來,商量道:“求經原是奉我佛法旨,今善緣變做惡跡,豈是如來之意!須再上靈山訪問我佛,當作何救度,庶不致流禍後世。”孫悟空道:“佛師所言不差。”師徒遂現了原相,復駕雲往靈山去問世尊。正是:

天何言哉地何言,三藏經文無乃繁。

有字何如無字好,木窮根本水窮源。

唐三藏同孫悟空,駕雲徑上靈山。唐三藏原是我佛弟子,今雖成佛,仍不時在座下聽講往來慣的,不用傳報。故這日徑到我佛蓮座前,合掌禮拜道:“昔年弟子歷萬水千山,求取真經,送上東土,指望消愆滅罪。不期衆生貪嗔癡詐,轉借真經妄設佛骨佛牙之名,上愚帝主,下惑臣民,使我佛造經慈悲與弟子求經辛苦,都爲狡僧騙詐之用。故孔門有識之士,往往指爲異端,豈不令佛門敗壞!望我佛慈悲,如何救度?”世尊答道:“我這三藏真經,義理微妙,一時愚蒙不識,必得真解,方有會悟,得免冤愆。可惜昔年傳經時,因合藏數,時日迫促,不及令汝將真解一併流傳,故以訛傳訛,漸漸失真。這也是東土衆生造孽深重,以致如此。”唐三藏又合掌禮拜道:“世尊既有真解,何不傳與弟子?待弟子依舊傳送到長安,以完前番取經的善果。”如來道:“東土人心多疑少信,易於沉淪,難於開導。若將真解輕輕送去,他必薄爲不真。反不能解了。必須仍如求經故事,訪一善信,叫他欽奏帝旨,苦歷千山,勞經萬水,復到我處求取真解,永傳東土,以解真經,使邪魔外道一歸於正。這個福緣應高於山,這個善果直深於海矣!昔年求經,虧觀世音菩薩尋取你來。今你既有心要求真解度世,也須到東土尋取個求解善信,方可完成勝事。”唐三藏道:“弟子雖不才,既蒙我佛慈悲,敢不努力!但不知此去可有因緣?”如來道:“若無因緣,汝爲何來?因緣若無,汝爲何去?”唐三藏聞言大悟,又合掌禮拜道:“謹領金旨。”臨行又跪求道:“前番之行,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隨事指點,皆合我佛之心。弟子法力有限,此去茫然,尚望我佛慈悲,分付一二。”如來道:“來之程途,汝所經歷,自然知道,不須再記。但要叮嚀那求解人:求解與求經不同。求經,文字牽纏,故生多難;求解,須直截痛快,不可遲疑,又添掛礙。前觀世音上長安時,我有五件法寶與他。一件是錦-袈裟,一件是九環錫杖,雖受持者免墮輪迴,不遭毒害,然尚是莊嚴外飾;又有金、緊、禁三個箍兒,收伏妖魔未免近術,今日俱用他不着。但有木棒一條,遇着邪魔野狐,只消一喝便不敢現形。”因命阿儺、伽葉取出來,付與唐三藏。果然好一條木棒:

檀凝爲體,規削成形。比之拄杖而短不過頭,較之揮麈而長不齊眉。喝來無口,善聽者聰;打去隨心,不當曰瞎。講得通,宛小龍女幾朵天花;答不出,實大和尚一條光棍。

唐三藏領了木棒,命孫悟空執着,又合掌禮佛三匝,而後退去。才走離寶殿不遠,後面阿儺、伽葉趕來說道:“你前番取經,你說不知道規矩,不曾帶得人事,只送我一個紫金鉢盂,輕賤取去,所以度不得世,救不得人。今番求取真解人來,須先與他說明,多帶些人事來送我,方有真解與他;若不帶來,莫怪臨時-勒。”唐三藏道:“遵旨。但恐路遠,不便攜帶。”送別了出來,走到山腳下,金頂大仙接住道:“聞得旃檀尊者奉旨上長安尋取求解之人,倘尋着須叫他快些來,不要又似尊者前番叫我守候十餘年。”唐三藏道:“佛旨緊急,不敢久稽。”遂別了,同孫悟空駕祥雲依舊向長安而來。正是:

不知自寶還珠櫝,又向天涯踏鐵鞋。

不知唐三藏此去訪得着求解人否,且聽下回分解。

第37回 笑和尚傳咒卻邪 惡閻羅授方超生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01回 花果山心源流後派 水簾洞小聖悟前因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22回 唐長老逢迂儒絕糧 小行者假韋馱獻供第39回 到靈山有無見佛 得真解來去隨心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16回 弄陰風熱心欲死 灑聖血枯骨回春第04回 亂出萬緣 定於一本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10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22回 唐長老逢迂儒絕糧 小行者假韋馱獻供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27回 唐長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騙第37回 笑和尚傳咒卻邪 惡閻羅授方超生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31回 掃清六賊 殺盡三尸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01回 花果山心源流後派 水簾洞小聖悟前因第34回 惡妖精口中設城府 莽和尚腹內動干戈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14回 金有氣填平缺陷 默無言斬斷葛藤第20回 黑風吹鬼國 狹路遇冤家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10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27回 唐長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騙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05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03回 力降龍虎 道伏鬼神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33回 冷雪方能洗慾火 情絲系不住心猿第31回 掃清六賊 殺盡三尸第11回 後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第18回 唐長老心散着魔 小行者分身伏怪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24回 走漏出無心 收回因有主第07回 大顛僧盡心護法 唐三藏顯聖封經第08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30回 造化弄人 平心脫套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07回 大顛僧盡心護法 唐三藏顯聖封經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22回 唐長老逢迂儒絕糧 小行者假韋馱獻供第22回 唐長老逢迂儒絕糧 小行者假韋馱獻供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39回 到靈山有無見佛 得真解來去隨心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34回 惡妖精口中設城府 莽和尚腹內動干戈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29回 顛倒陰陽 深窮造化第31回 掃清六賊 殺盡三尸第10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28回 鑿通二氣無寒暑 陷入陰陽有死生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18回 唐長老心散着魔 小行者分身伏怪第11回 後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14回 金有氣填平缺陷 默無言斬斷葛藤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24回 走漏出無心 收回因有主
第37回 笑和尚傳咒卻邪 惡閻羅授方超生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01回 花果山心源流後派 水簾洞小聖悟前因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22回 唐長老逢迂儒絕糧 小行者假韋馱獻供第39回 到靈山有無見佛 得真解來去隨心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16回 弄陰風熱心欲死 灑聖血枯骨回春第04回 亂出萬緣 定於一本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10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22回 唐長老逢迂儒絕糧 小行者假韋馱獻供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27回 唐長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騙第37回 笑和尚傳咒卻邪 惡閻羅授方超生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31回 掃清六賊 殺盡三尸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01回 花果山心源流後派 水簾洞小聖悟前因第34回 惡妖精口中設城府 莽和尚腹內動干戈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14回 金有氣填平缺陷 默無言斬斷葛藤第20回 黑風吹鬼國 狹路遇冤家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10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27回 唐長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騙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05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03回 力降龍虎 道伏鬼神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33回 冷雪方能洗慾火 情絲系不住心猿第31回 掃清六賊 殺盡三尸第11回 後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第18回 唐長老心散着魔 小行者分身伏怪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24回 走漏出無心 收回因有主第07回 大顛僧盡心護法 唐三藏顯聖封經第08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30回 造化弄人 平心脫套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07回 大顛僧盡心護法 唐三藏顯聖封經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22回 唐長老逢迂儒絕糧 小行者假韋馱獻供第22回 唐長老逢迂儒絕糧 小行者假韋馱獻供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39回 到靈山有無見佛 得真解來去隨心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34回 惡妖精口中設城府 莽和尚腹內動干戈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29回 顛倒陰陽 深窮造化第31回 掃清六賊 殺盡三尸第10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28回 鑿通二氣無寒暑 陷入陰陽有死生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18回 唐長老心散着魔 小行者分身伏怪第11回 後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14回 金有氣填平缺陷 默無言斬斷葛藤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24回 走漏出無心 收回因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