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

詩曰:

治世爲君要聖明,聖明原賴道相成,

賢愚莫辨招災亂,邪正無分失太平。

佞佛但知希保命,求仙也只望長生,

長生保佑何曾見,但見君亡與國傾。

卻說唐三藏奉了佛旨,再上長安尋取求解之人,不敢怠慢,因與孫悟空商量道:“世道日邪,人心愈僞,不識從何處尋起?”孫悟空道:“佛門廣大,雖邪魔外道墮落者多,然一燈不昧,自有真修。我們須細細訪求,何愁不遇!”唐三藏點頭稱善,遂仍變作兩個疥癩僧人,師稱大壯法師,徒號吾心侍者,終日在長安市上訪求。

一日,走到正陽門,忽見朝門上大張皇榜,許多人民爭看。他師徒也雜在叢中觀看,只見皇榜上寫道:

爲尊崇釋教,敬迎佛骨,御內瞻仰,以弘,祈保國泰民安事:竊惟聖王御宇,雖賴治道精明,天下和寧,必仰佛恩保佑。昔太宗皇帝信心佛寶,求取真經,闡揚大道,故歷世享太平之福。朕承大統十四年於茲,時和年豐,皆仗我佛慈悲。茲當鳳翔法門寺三十年啓塔之期,萬民有幸,特遣文武百官率領僧衆人等,於四月八日躬詣塔下,謹奉三藏佛祖法龕遺留寶玉,迎入御內,朕親瞻仰,以展皈依之誠,上祈國泰,下保民安。

爾文武百官其敬承朕命毋忽。

元和十四年二月吉旦

唐三藏與孫悟空看了,恐怕露相,不敢十分嗟嘆,只隨衆到各寺觀看。只見那些和尚倚着皇帝好佛,遂各各逞弄佛法,以誆騙民財。也有將香焚頂的,也有澆油燃指的,也有妄言斷臂的,也有虛說臠身的,也有誦經拜懺的,也有裝佛造像的。這一攢數十爲羣,那一簇幾百作隊,哄得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這個散金錢,那個解簪珥,這個舍米麥,那個施布帛,全不顧父母飢寒,妻兒凍餒,滿肚皮以爲今日施財,明日便可獲福;誰知都爲這些遊僧口腹私囊之用,有何功德?唐三藏看了愈覺憮然道:“怎麼偌大長安,尋不出個清淨無爲的和尚來!”到了迎佛骨這日,天子免朝,早帶了六宮嬪妃、-女,坐於端門樓上,看文武百官俱奉旨去迎請,闔城黎庶,這日買也不買,賣也不賣,盡皆香花燈燭夾路聚觀。到了辰巳時,只見幢幡招展,寶蓋紛紜,仙樂平吹,御音齊舉,簇擁着八寶裝成的佛龕,逶逶迤迤而來,十分齊整。但見:

都會皆成選佛場,旃檀煙接御爐香。

連天鼓鈸驚仙仗,繞地幢幡近御牀。

萬佛袈裟朝北闕,百官冠蓋接四方。

但知夷狄多靈鬼,不識中華有帝王。

佛骨迎到闕下,竟大開了正陽門,讓衆僧口誦經文,手敲鼓鈸,一齊擁入,直穿着龍樓鳳閣,往來旋繞。憲宗在端門樓上與嬪妃觀看,以爲一時勝事。旋繞多時,隨傳命將佛骨仙龕高供在寶殿之上,敕衆僧退出,獨留生有法師伺候,又自臨殿上以禮開視,視畢大加讚歎,仍納入龕中供養。因問生有法師道:“既成佛爲何有死?既已死爲何留骨?”生有法師答道:“佛原無死,涅-者示盡也,骨何必留?留骨者表異也!今日萬歲因骨生信,因信起敬,因敬信而致永祚延年,佛之垂慈廣大矣!”憲宗大悅,命使殿賜齋,又賜許多合綺,然後命出。生有法師才退出朝門,早有文武百官圍繞禮拜。佈施的衣帛、米穀,堆山塞海。離了朝門,便是闔城百姓,香花燈燭,鼓鈸喧天,簇擁着直送至洪福寺中,又誦經拜懺,做法事、功德,有如鼎沸,燒香禮拜的男女擁擠不開。真是:

捨身不已又舍財,指望拋磚引玉來。

佛法何嘗全在此?貪愚墮落實堪哀!

唐三藏與孫悟空看了這些光景,不勝嘆息道:“君王果是好道,只可惜被這些愚僧鼓惑,以致好道不明,行此妖妄之事,並我佛度世慈悲,救人善念,都成愆孽矣!”孫悟空道:“邪魔成極,決無不衰之理,佛師且耐心守之,自然有變。”

果然激動了一位大臣。這位大臣是鄧州南陽人,姓韓名愈,表字退之,別號昌黎;官拜刑部侍郎,爲人忠直敢言,立身行己,但以聖賢自待。常對人說,世上若無孔子,我不當在弟子之列。今日見了憲宗迎請佛骨入大內,不勝感憤道:“孔子斥異端,孟子辟邪說。此非異端邪說而何?吾不斥之闢之,再有何人?”因懇懇切切上一疏道:

刑部侍郎臣韓愈爲請毀佛骨事: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流人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昔者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戍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推其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樑、陳、元魏以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竟爲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而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創議除之。當時羣臣才識不遠,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誼,推闡聖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神聖英武,數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爲僧尼、道士,又不許創立寺觀。臣當以爲高祖之志必行於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羣僧迎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請寺遞迎供養。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人之心,爲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事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爲羣,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爲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於境,不令惑衆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餘,豈宜令入宮禁。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行吊於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祓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不用,羣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爲,出於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

佛如有靈,能作禍患,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鑑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悃之至。謹奉表以聞。

憲宗看了此表,勃然大怒道:“韓愈這廝毀佛謗聖,就該萬死!”就要批旨加罪,方得文武百官一齊保奏道:“韓愈乃本朝好學賢臣,雖不明佛道,觸犯聖怒,然推原其心,實是爲國。尚望陛下開恩赦免,以闢進言之路。”憲宗道:“本內說好佛傷風敗俗,這也罷了;怎說好佛便致短祚,豈非謗君?”百官又苦苦勸諫,憲宗方纔依允,降旨將韓愈貶做潮州刺史,即日上任。羣臣謝恩而出。韓愈聞命大嘆道:“臣之一官一身何足惜?只可惜堯舜禹湯相傳的禮樂江山,都被這些妖僧鼓惑,弄做個髡緇世界,成何體統?”但天子的聖旨已下,無處申訴,只得悵悵去潮州上任。正是:

君耳若不聽,臣心徒自苦,

一日雖無功,千秋終有補。

且說唐三藏聞知此事,與孫悟空說道:“我佛萬善法門,不過要救世度人,實與孔子道德仁義相表裡,何嘗定在施捨?又何嘗有甚佛骨轟傳天下,使舉國奔走若狂?今日韓愈這一道佛骨表文,雖天子不聽,遭貶而去,然言言有理,垂之史策,豈非樑武之後,又是我佛門一重罪案。”孫悟空道:“愚僧造孽,原於佛法無損,韓愈此表,轉是求真解之機,且慢慢尋訪,自有緣法。”按下二人尋訪不題。

且說韓愈被貶到潮州,深怪佛法,他也不見和尚,和尚也不敢求見他。一日,因有公務到海上去祭神,天色晚了,離城五、六十里地來不及,要尋人家寄住。那山中人家都是茅檐草舍,恐褻官體,不便去住,只有一個小庵甚是幽雅。衆役稟知韓愈,韓愈道:“偶然寄住,就是庵中也罷。”擡到庵前,韓愈下了轎,舉頭一看,只見門上橫着一匾,上寫“淨因庵”三字,疏疏落落,大有古意。走進去,並無佛家莊嚴體貌,到了佛堂中,見上面供着一尊古佛。佛面前只掛着一盞琉璃,琉璃中一燈焰焰。供案上一個香爐,香爐中檀煙馥馥。其餘鐘磬經文之類,全然不見。東邊設着一張禪牀,西邊鋪一個蒲團,蒲團上坐着個半老僧人。那個僧人怎生模樣?但見:

形如槁木,而槁木含活潑潑之容;心似寒灰,而寒灰現暖融融之氣。穿一領破衲衣,曄曄珠光;戴一頂破僧帽,團團月朗。不聞唸佛,而佛聲洋洋在耳,未見參禪,而禪機勃勃當身。僧臘已多,而真性存存不老;世緣雖在,而凡情寂寂不生。智滅慧生,觀內蘊方知萬善法師;頭尖頂禿,看外相但見一個和尚。

那僧人看見韓愈入來,忙起身迎入佛堂,打個問訊道:“大人何來?山僧失於迎接。”韓愈道:“因祀神海上,歸城不及,要借寶庵下榻,故爾到此。”那僧人道:“只恐草榻非宰官所棲,荒廚無伊蒲之供,未免褻尊。”因分付侍者備齋。齋罷,遂送韓愈在東邊禪牀上安歇,自家卻在西邊蒲團上打坐。

韓愈因受佛骨之累,未免遷怒和尚,不甚接談。這日,在禪牀上坐了半晌,見那僧人默然打坐,全不動念。心下暗想道:“吾閱僧人多矣,不是趨承慣勢,便是指佛騙人;這個僧人二者俱無,頗有道氣,不可以其爲僧而失之。”復又走下禪牀到琉璃前閒步。那僧看見,也就立起身來陪侍。韓愈因問道:“老師大號?”那僧答道:“法名大顛!”韓愈微笑道:“老師大定,何轉名大顛?”大顛道:“竊見世之顛者,往往自以爲定。則小僧之大定以爲大顛,不亦宜乎?”韓愈聽了驚訝道:“高論所未聞也。”因又問道:“顛師既爲佛家弟子,爲何經文不設,鐘磬寂然?”大顛道:“欲鳴鐘磐,恐惹外塵;不設經文,爲存古佛。”韓愈聽了大喜道:“師言甚妙,佛旨瞭然,使天下尊宿盡如老師,我韓愈佛骨一表,亦可不上矣!”大顛聽見說出“韓愈”二字,亦驚問道:“莫非就是昌黎大人麼?”韓愈道:“正是韓愈。老師深山高衲,俗吏姓名如何亦掛齒頰?”大顛道:“韓大人山斗重望,孔孟真傳,方今海內一人耳。小僧雖寄跡方外,實潛心大道之中。一代偉人,敢不傾慕!但韓大人官居八座,爲何遠刺一州?又所說佛骨,卻是爲何?”韓愈道:“此乃敗壞佛門之事,本不當聞之老師。然老師主持正教,決不庇護邪魔,就說也無妨。鳳翔法門寺,妄傳昔年陳玄奘法師坐化其中,遺佛骨佛牙藏在塔中。每三十年一開,時和年豐。前日,法門寺住持生有和尚奏說,今又正當三十年開塔之期,請聖駕臨觀。今上憲宗皇帝信以爲然,敕文武百官躬至鳳翔,將佛骨迎入大內供養觀瞻。引得這些愚僧燃指焚頂,男女佈施,不惜身命資財,傷風敗俗,竟令帝主體統掃地。我韓愈看不過,因上佛骨一表,細陳弊端。聖上大怒,欲加典刑。賴朝臣保奏,故貶官至此。”大顛聽了道:“大人此表,不獨爲朝廷立名教,實爲佛門掃邪魔矣!今雖未聽,而千秋之後,使焚修不復侵政治之權者,必大人此表之力也!”韓愈道:“此表之爲功爲罪,俱可勿論,只可惜塗首泥足耕種之米麥,風餐水宿商販之資財,不孝養父母,惠愛宗支,俱擲於無父無君不耕不織之口腹,以妄希不可知之福,豈不愚哉!”大顛道:“大人慈悲之心,可謂至矣!但墮落者深,一時提拔不起,沉迷者久,一時叫喚不醒。枉費大人之力。”韓愈道:“正爲如此,老師何以教我?”大顛說道:“老僧竊以爲以水沃火;而愛火者必罪水之殘,不如以火之靜,制火之動,而火自就於爐而無延燒之害矣!”韓愈聽了,忽然有悟道:“顛師法言微妙,愚解未詳,願明教之。”大顛道:“大人儒者也。以儒攻佛,而佞佛者必以爲謗,羣起而重其焰;若以佛之清淨,而規正佛之貪嗔,則好佛者雖愚,亦不能爲左右袒而不思所自矣!”韓愈拱手道:“老師法言殊有條理,只是當今佛法盡是貪嗔,若求清淨,舍老師而誰?”大顛道:“老僧叨庇平安,不焚不誦,山中禪定久矣。今既舉世邪魔,使我佛爲有識所誚,則老僧義又不容不出矣。”韓愈大喜道:“得老師慈悲,功德無量矣。”大顛道:“老僧雖出,亦未必有濟,但盡我心耳。”二人講得投機,彼此愛敬,當夜各各就宿。

到次日早起,韓愈盥櫛罷,大顛命侍者奉上齋來。齋畢,韓愈欲起身回城,因執大顛手說道:“老師,昨夜之言,不可忘了。”大顛道:“言出於心,心即是佛,焉敢誑言?”韓愈大喜道:“老師不誑,足徵我佛有靈。我學生到州中,即遣人來迎。”大顛許諾,各各珍重而別。正是:

真儒了不異真僧,一樣光明火即燈,

門隔人天多少路,此心到底不分層。

韓愈到了州中,放不下此事,隨即遣人具車馬將大顛法師迎請到州,朝夕與他講論佛法。大顛所說,皆有微妙之義,甚合韓愈之心。遂留連了月餘,方纔送他起身。這一去,有分教:

不響驚雷能震世,回光白日善窺人。

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28回 鑿通二氣無寒暑 陷入陰陽有死生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39回 到靈山有無見佛 得真解來去隨心第16回 弄陰風熱心欲死 灑聖血枯骨回春第27回 唐長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騙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08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第10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08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第03回 力降龍虎 道伏鬼神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37回 笑和尚傳咒卻邪 惡閻羅授方超生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36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第08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22回 唐長老逢迂儒絕糧 小行者假韋馱獻供第37回 笑和尚傳咒卻邪 惡閻羅授方超生第39回 到靈山有無見佛 得真解來去隨心第36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第31回 掃清六賊 殺盡三尸第27回 唐長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騙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36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第27回 唐長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騙第29回 顛倒陰陽 深窮造化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05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第07回 大顛僧盡心護法 唐三藏顯聖封經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08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36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第16回 弄陰風熱心欲死 灑聖血枯骨回春第11回 後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第16回 弄陰風熱心欲死 灑聖血枯骨回春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18回 唐長老心散着魔 小行者分身伏怪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05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04回 亂出萬緣 定於一本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05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33回 冷雪方能洗慾火 情絲系不住心猿第33回 冷雪方能洗慾火 情絲系不住心猿第30回 造化弄人 平心脫套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36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第33回 冷雪方能洗慾火 情絲系不住心猿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05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第10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04回 亂出萬緣 定於一本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34回 惡妖精口中設城府 莽和尚腹內動干戈第04回 亂出萬緣 定於一本第31回 掃清六賊 殺盡三尸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24回 走漏出無心 收回因有主第37回 笑和尚傳咒卻邪 惡閻羅授方超生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11回 後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第16回 弄陰風熱心欲死 灑聖血枯骨回春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01回 花果山心源流後派 水簾洞小聖悟前因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20回 黑風吹鬼國 狹路遇冤家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20回 黑風吹鬼國 狹路遇冤家第01回 花果山心源流後派 水簾洞小聖悟前因
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28回 鑿通二氣無寒暑 陷入陰陽有死生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39回 到靈山有無見佛 得真解來去隨心第16回 弄陰風熱心欲死 灑聖血枯骨回春第27回 唐長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騙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08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第10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08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第03回 力降龍虎 道伏鬼神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37回 笑和尚傳咒卻邪 惡閻羅授方超生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36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第08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22回 唐長老逢迂儒絕糧 小行者假韋馱獻供第37回 笑和尚傳咒卻邪 惡閻羅授方超生第39回 到靈山有無見佛 得真解來去隨心第36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第31回 掃清六賊 殺盡三尸第27回 唐長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騙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36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第27回 唐長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騙第29回 顛倒陰陽 深窮造化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21回 域中夜黑亂魔生潭 底日紅陰怪滅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05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第07回 大顛僧盡心護法 唐三藏顯聖封經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08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36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第16回 弄陰風熱心欲死 灑聖血枯骨回春第11回 後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第16回 弄陰風熱心欲死 灑聖血枯骨回春第32回 小行者金箍棒聞名 豬一戒玉火鉗被夾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09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第18回 唐長老心散着魔 小行者分身伏怪第15回 假沙彌水面陷師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05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第38回 從肝脾肺腎以求心 歷地水火風而證道第04回 亂出萬緣 定於一本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05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33回 冷雪方能洗慾火 情絲系不住心猿第33回 冷雪方能洗慾火 情絲系不住心猿第30回 造化弄人 平心脫套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36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第33回 冷雪方能洗慾火 情絲系不住心猿第19回 唐長老坐困火雲樓 小行者大鬧五莊觀第05回 唐三藏悲世墮邪魔 如來佛欲人得真解第10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04回 亂出萬緣 定於一本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17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鋪情慾塹第02回 旁參無正道 歸來得真師第34回 惡妖精口中設城府 莽和尚腹內動干戈第04回 亂出萬緣 定於一本第31回 掃清六賊 殺盡三尸第23回 文筆壓人 金錢捉將第24回 走漏出無心 收回因有主第37回 笑和尚傳咒卻邪 惡閻羅授方超生第35回 唐長老清淨無掛礙 豬一戒貪嗔有牽纏第06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11回 後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第16回 弄陰風熱心欲死 灑聖血枯骨回春第25回 莽和尚受風流罪過 俏佳人弄花月機關第13回  缺陷留連 葛藤掛礙第01回 花果山心源流後派 水簾洞小聖悟前因第12回 一戒認親 釘耙歸主第20回 黑風吹鬼國 狹路遇冤家第26回 歸併一心 掃除十惡第20回 黑風吹鬼國 狹路遇冤家第01回 花果山心源流後派 水簾洞小聖悟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