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

澳洲的事情,會逐步的推進,這個會跟東南亞發展,太平洋的探索,一同進行,這些都會交給探索艦隊,還有東南亞的駐軍來完成,定海軍最終的根基,還是在中國,當然了目前是定海軍佔據的地盤。

未來,當世界地圖點開,真正比較好,值得發展,並且出現龐大帝國的土地,並不是很多,中國則是其中一片最好的之一,否則的話,中國也不會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之中,一直都領先世界。

中國的不幸,在於明朝時期,跟歐洲的航海一起起步,卻沒有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整個朝堂也不支持,失去了200多年的時間,到了滿清,那就不用說了,對於明朝都是巨大的倒退,更別說整個世界的進步,歐洲彎道超車的,超越了中國,中國徹底沉淪了。

在這個世界,先不說趙信,就說沒有定海軍,只要解決了遊牧民族,把水泥和棱堡提前的交給北宋,遊牧民族就不可能進入中原。

要知道,蒙古崛起的時代,歐亞大陸,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會受到蒙古人的影響和殺戮,蒙古人不知道滅亡了多少的國家,可是在南宋是吃了大虧的,如果沒有在中亞獲得回回炮,他也不可能征服南宋。

回回炮很厲害,對於北宋的城牆防禦,有巨大的殺傷力,可是對上水泥和棱堡,對不起,非火藥武器,要想對付鋼筋混凝土結構,那時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打個比方說吧,用人工,用錘子可以拆牆,可是這個拆的,是普通的磚牆,鋼筋混凝土結構構成的承重牆,那幾乎不是錘子能夠對付的,用錘子敲打半天,可能,只是破損少許。

連大鐵錘都這樣,回回炮拋出來的石頭,有能夠有多少的殺傷力,最多的,就是破損少許,或許幾百次,上千次,擊打到同樣的一個地方,纔會產生傷害。

更不用說,棱堡是集中了冷兵器時代,防禦大成,幾乎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都是爲戰爭設計的,把以多勝少這一點,給集中到了極點,不但有點的打擊,還有面的打擊,甚至還有空間上面的打擊,只要進入到棱堡的攻擊範圍,棱堡就可以靈活的利用多人的優勢,還有遠程和佈置的優勢,這樣的防禦能力極大。

500人防守的棱堡,只要各種的資源豐富,可以擋住1萬人,甚至更多,到現在爲止,整個北宋設計了這麼多的棱堡,強行被攻下的,沒有一個,這就是棱堡強悍之處。

定海軍比起北宋來說,更強,棱堡只是基礎的配備,關鍵是熱武器,在熱武器出現了之後,迅速的跨越了原有的階層,開始了跨越式發展,當金屬定裝彈的出現,定海軍的熱武器層次,已經不低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水平了,如果加上火炮和機槍上面的優勢,定海軍等於在11世紀,掌握了最少19世紀中後期的戰鬥力,絕對是強悍無比的。

熱武器的出現,纔打敗了蒙古的優勢,東方是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否則的話,冷兵器時代的蒙古人,蒙古馬的結合,那是無解的。

蒙古人有着可怕的騎術,並且有吃苦耐勞的能力,蒙古騎兵的馬都是母馬,不但比起公馬更加的堅韌,同時,只要有草的地方,就可以產生馬奶,可以果腹解渴,這纔是蒙古人能夠依靠騎兵橫掃世界的根本,因爲他幾乎不用攜帶什麼後勤,幾個萬人隊就可以出發了。

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略性的兵種,能夠對付騎兵的,也只有騎兵,甚至對於蒙古騎兵這樣騎射的遊騎而言,重騎兵都不是對手,無論是金國的重騎兵,西夏的重騎兵,還是歐洲的騎士,都敗在了蒙古騎兵之下,原因很簡單,蒙古騎兵,把機動力和殺傷力發揮到了極致,在冷兵器時代,是最佳的兵種。

可是到了熱武器時代,哪怕是最初級的熱武器,就可以解決這一切,蒙古騎兵還沒有靠近,遠程的火槍的,就可以輕鬆的穿透蒙古人薄薄鎧甲,如果加上重甲的,蒙古馬也無法承擔的,在兵種的剋制之下的,蒙古騎兵很快被打敗,龜縮到了中國北部的草原,一直到另外一個遊牧民族的崛起。

熱武器的提前發展,加上棱堡和水泥,只要這些不徹底的失傳,蒙古人就永遠無法打入中國,更別說,現在定海軍,已經超規模的發展了。

定海軍的發展,從來都是跨越性的,哪怕是一年都有巨大的變化,更別說兩年三年,從開始探索美洲開始,到現在,美洲基本的穩定,跟瑪雅人幹了一仗,時間已經走過了3年,接近4年了,在4年的時間之中,定海軍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4年的時間之中,趙信信守諾言,在跟北宋的關係之中,保持着剋制,沒有再跟之前那樣大規模的移民,那是幾乎動搖了北宋根基的,可是定海軍的名聲,還有跟北宋千絲萬縷的聯繫,還是讓定海軍的吸引力巨大。

陸陸續續,依靠着這樣的吸引,每年依然有幾百萬的移民。

這些是沒有辦法的,北宋如此寬廣的疆域,跟定海軍之間的聯絡渠道也很多,單純三個鐵路,就沒辦法了,哪怕是北宋知道了一些情況,進行了一番的限制,可是躲過這些限制的不知道多少,別說有定海軍的配合,就算是沒有定海軍的配合,單純自己逃跑過去的,北宋想發現都不容易。

更別說,除了鐵路通道,還有水運,四通八達的的水運,幾乎把整個北宋弄成個篩子,只要稍稍疏忽,就是一兩船的人,對於普通的800料的船來說,那就是幾百上千人了。

民衆們,都有向着幸福生活前進的權利,這一點,是不以任何的東西爲改變的,除非北宋能夠調整政策,加強民衆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否則的話,在交通發達的北宋和定海軍之間的,要想隔絕這個,絕對不行。

幾百萬,已經是剋制的了,當然了,連續的流失,北宋也是發現了,也沒有辦法的,要想制止他們,需要付出代價太大了,同時對於北宋而言,幾百萬,也是可以承受的範圍之中,因爲北宋的財政狀況的轉好,再加上大量農田水利建設,還有糧食大規模的增加,讓北宋,足以養活更多的人。

同樣的土地,更高的產量,本身,在這樣的前提下,北宋擴張一倍人口,都能夠承受,現在更是減少一倍,達到了5500萬左右,比起巔峰時候,最少少了接近6成,看起來人口減少了,可是在定海軍各種設備的支持下,在一些先進的作物的普及之下,反而產出了更多的糧食。

這種情況之下,反倒是延緩了一些土地兼併,並且,對於地少人多的地方,可以做工,近百個大小的工廠,每一個哪怕容納2000人,最終需要的人員也超過了20萬,這纔是一個可怕的局面。

這就是工業產生的利潤,在大量人口散失的前提下,北宋的財政收入,不但滅有減少,反而逐步的增長,這樣的豔陽高照的局面,還是影響了整個北宋,一定程度上面,北宋的中樞,忽視了人口大量損失帶來的後果,採用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策略。

4年的時間,對於北宋,可能是扎眼的時間,對於仁宗,對於韓琦來說,也是如此,甚至在他們感覺之中,北宋的發展,已經非常可怕了,從2500萬貫的年收入的,增長到現在接近5億,每年都有5%以上的增長,這意味着,一年增長就是以前一年的收入,不停增長之下北宋的,各方面已經發展的很好了。

可是對於定海軍來說,卻是工業化跨越大發展的4年,這個發展是各個方面的,最主要的發展,是人口。

從來沒有哪一個政權,類似定海軍這麼的渴望人口,封建社會,人口少了不行,人口多了,那就是問題了,土地兼併,饑荒,最終造成動盪和農民軍起義。

可是在工業化社會,人口就代表着勞動力,就代表着財富,這是工業社會必然的發展途徑的。

定海軍的人口,從定海軍成立開始,就不停的增長,可是這個增長,是按照一定的倍率來增長的,從最開始幾十萬,一兩百萬,伴隨着定海軍的飛速發展,增長的非常的快。

在最初的時候,只有成年人到來,到後面的,老人,孩子的逐步到來,前者,是必須要尊敬的,到了定海軍是享福的存在,他們可以什麼都不用幹,就是讓定海軍養着就好了,可是後者,同樣是降服,不過的,他們並不單單是這樣的,還有加入到學校之中,進行學習的。

北宋,可能是整個封建王朝,對於學習,對於文化,瞭解最深的,也是待遇最好的一個王朝,讀書科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故事,流傳很久。

有學習的機會,還是免費的,哪怕是窮的揭不開鍋的,都願意,更別說,在定海軍,可以輕輕鬆鬆的掙到錢,正因爲對於定海軍的一系列比較的瞭解,這些人才願意讓孩子去學習,學習纔是出路,這並不是宣傳之中提到的,還是真正做到的,丁海軍不用科舉,只要是有能力的,都會得到認同,得到重視,這纔是

學習的關鍵,一個大字不識的人,只是一個最普通的工人,可是識字的,並且按照一定的程度學習,晉級的,纔是最需要的工人,他們的實力越高,對於工廠和生產線的貢獻越大。

從趙信抵達定海軍開始,就致力於建設一個合理的教育體系,甚至不惜,把一個對定海軍有貢獻的一個老學究都給趕走了,當時這個老學究,加上徒子徒孫們,幾乎佔據了定海軍大半的教育資源,說不定,一個應對不好,整個定海軍教育體系,都會產生崩潰。

可是這個人不的不去掉,因爲他堅持的,還是北宋科舉理論,把其他類似技工,類似職業教育的都給否決了,當時引發了巨大的問題,甚至得到了趙信的注意。

最初的普及,沒有足夠的老師的前提下,趙信可以用這些夫子,因爲沒有的選擇,可是一旦一些事情步入了正規,那麼就不需要這些人了,如果這些好容易培養的人,被這些夫子們引入歧途的話,那對於定海軍,傷害是巨大的。

這也是當時趙信依然決定,把他們清理的根本原因,清理了他們,對定海軍產生了陣痛,不過,看重定海軍前途的,願意按照定海軍培訓方法做的人也有,最終,趙信挺過來了,按照他的主導興建了一個以普通教育,技工教育,加上大學教育爲核心的教育體系

這個教育體系,先進性,那是通過後世考驗的,而且在實用性上面,也非常適合定海軍來使用,這就造成了目前的結果,定海軍的形成了一個非常完美的職業體系。

哪怕是什麼都不懂的白紙,也可以在學校之中,迅速的學習成型的,一部分,大一點的孩子,經過了2-3年的突擊學習,加上後來,夜校,之類的培養,也可以脫穎而出,可是這些並不是人才,而是一個夠用的,可以成爲流水線上的合格工人。

在最初的時候,定海軍是這樣做的,並且依靠着這樣的方法,培養出了一大批合格的工人,對於定海軍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是這樣的合格工人,並不能夠支持定海軍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簡單的技術性的工種,在機器的幫助下,按照固定的程序,生產出足夠多的產品,爲定海軍創造財富,可是要想研究,推動定海軍的科技發展,那就不行了,那需要專業的人才。

最初的時候,定海軍肯定不能考慮,雖然在佈局從最初小學開始的學習,可是這是主流,速成的技工教育才是,可是伴隨着定海軍成立的時間增加,在兩三年之後,勞動力不是那麼大的壓力的時候,正常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育,成爲了主流。

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一百六十七章 出格的待遇第二百六十五章 渠道銷售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二百六十八章 偷工減料第八百二十章 培訓科第三百六十九章 韓琦的壓力第四百一十九章 移民政策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一百一十四章 知己知彼第四十六章 羌族遊騎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七百七十七章 福康公主第四百四十一章 任意雄關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八百五十三章 飼料產業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四百七十章 錨泊地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六百九十章 一等戰列艦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三百七十六章 破壞測試第二百八十二章 矛盾想法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八百四十六章 舉家搬遷第七百六十八章 街道工廠第六百四十章 到站陳留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第二百六十二章 實驗部隊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七百八十六章 臨時停車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二百九十六章 艱難的決定第五百七十四章 火藥肆虐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七百六十九章 無用功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四百四十三章 將軍野望第二十一章 中藥店第五百五十一章 定海河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二百二十章 副產品和比例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貿易第八十一章 木工坊第五百零三章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遼國鉅變第五百六十三章 人選爭奪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二百七十七章 寵妃的冷宮第八百六十八章 禍福相依第三百七十二章 商品風暴第一百五十一章 收集卡牌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六百五十一章 海上登陸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八百七十二章 春運開啓第二百五十七章 毒瘤和訂單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七百九十九章 感動和慶功第五百四十八章 矛盾彰顯第七百六十三章 皇家園林第二百三十四章 遼西之戰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防禦選擇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戰術第五百三十二章 走向深藍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二百三十八章 無用的試探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種革新第八百一十六章 錢壯人膽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謀算第二十章 北宋縣城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火藥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
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一百六十七章 出格的待遇第二百六十五章 渠道銷售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二百六十八章 偷工減料第八百二十章 培訓科第三百六十九章 韓琦的壓力第四百一十九章 移民政策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一百一十四章 知己知彼第四十六章 羌族遊騎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七百七十七章 福康公主第四百四十一章 任意雄關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八百五十三章 飼料產業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四百七十章 錨泊地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六百九十章 一等戰列艦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三百七十六章 破壞測試第二百八十二章 矛盾想法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八百四十六章 舉家搬遷第七百六十八章 街道工廠第六百四十章 到站陳留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第二百六十二章 實驗部隊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七百八十六章 臨時停車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二百九十六章 艱難的決定第五百七十四章 火藥肆虐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七百六十九章 無用功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四百四十三章 將軍野望第二十一章 中藥店第五百五十一章 定海河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二百二十章 副產品和比例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貿易第八十一章 木工坊第五百零三章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遼國鉅變第五百六十三章 人選爭奪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二百七十七章 寵妃的冷宮第八百六十八章 禍福相依第三百七十二章 商品風暴第一百五十一章 收集卡牌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六百五十一章 海上登陸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八百七十二章 春運開啓第二百五十七章 毒瘤和訂單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七百九十九章 感動和慶功第五百四十八章 矛盾彰顯第七百六十三章 皇家園林第二百三十四章 遼西之戰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防禦選擇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戰術第五百三十二章 走向深藍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二百三十八章 無用的試探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種革新第八百一十六章 錢壯人膽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謀算第二十章 北宋縣城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火藥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