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煉的改變,進行了一段時間,雖然還沒有徹底的完成,卻已經擁有了應用的基礎,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冶煉同樣是如此。
未來,只要定海軍初步的發展起來,擁有了一個城市的基礎的時候,趙信肯定會對冶鐵高爐進行建造,註定要被淘汰的落後技術,趙信也是差不多就行了的。
第一批人員已經陸續上船,還有一些手續需要完善,保州現在,負責的是歐陽修。
歐陽修來到保州之後,跟趙信的交流很少,卻還是知道趙信是誰,他甚至提前知道的,不過是幾千人的遷徙,他大手一揮,寫下了通關文書。
一切就緒,只欠東風了,趙信再也不是孤身一人的穿越者,而是有數萬,甚至是數十萬的追隨者。
離開了保州城,趙信專門去看了韓琦,保州候的身份,讓他沒有怎麼通報就見到了韓琦,韓琦有些落寞,趙信知道是爲什麼。
慶曆四年,發生了許多的大事,有上升到國與國關係的,也同樣有關羽朝廷時局的。
跟韓琦關係最大的,就是變法的結束,從慶曆三年開始變法,只是支持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實際上,在韓琦被派往保州的時候,就有些苗頭了了。
保州兵變立下大功,哪怕有趙信分潤功勞,他都是作爲軍事方面的統帥,順利的,在短時間之中,就解決了保州兵變,這一點的功勞,誰也搶不走,應該回京遭到重用,可是按照他的渠道得到的消息,哪怕現在的朝堂,因爲立儲的事情,變得有些混亂不堪,也應該通過關於他的任命,可是這個任命遲遲沒有下達。
遲則生變,韓琦現在的資歷,不可能現在就接樞密院使這個職務,可是迴歸朝堂,哪怕還是爲樞密副使這個職務,也可以爲新法更加做一定的幫助。
шшш◆тTk án◆C〇
沒有,任何消息都,一直都懸空,甚至是新法大部分的官員的權利,都開始被削弱,最開始是以立儲,和其他的事情的,韓琦是何等的敏銳,他很快就看出來了這其中的不同。
仁宗的心變了的。
北宋的朝局,就是這麼的奇怪,皇帝被大臣們的權利限制,皇帝不能夠決定一個大臣的生死,卻可以決定一個大臣的權力,看起來很矛盾,實際上,一點都不矛盾。
皇帝想要無故處罰,甚至決定一個大臣的生死的時候,這是關係到了大宋的基本國策,刑不上士大夫,官家於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個鐵律,一定會遭到所有士大夫反對。
這樣的話,當皇權跟相權,起了根本的衝突的餓時候,對於皇帝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他也不可能通過這樣的旨意。
可是針對相權,在不動用國本的情況下,對相權進行調整,確切的說,是讓誰當首相,讓誰不當,卻是可以由皇帝決定的,任何一個首相都有反對者,都是一方勢力,只要因利是導,這一點還是比較容易的。
這也是仁宗在位期間,首相不停的改變的根本原因,從仁宗看中范仲淹,委以重任,調回中樞,到現在,仁宗心態改變,開始逐步的清理新法的羽翼,韓琦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可是偏偏,他卻沒有辦法,新法的根基很淺,爲首的范仲淹,雖然揹負天下名望,卻只是一個樞密副使,甚至因爲品格的關係,只有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一個新晉的韓琦,都可以成爲中堅,完全沒有一個可以成爲中流砥柱人員。
一切新法的實行,都是依託着皇帝的支持,一旦皇帝的心態改變,新法也就成爲無根之木了。
韓琦感覺自己,如同網在網中的蝴蝶,越是掙扎,網就拉的越緊。
“看來韓相是很不甘心!”趙信對於韓琦心中的想法,是心知肚明的,也就是年輕的官員纔有這樣的毛病,有追求,有渴望,有堅持,一旦積年日久,那麼就只剩下對權利的渴望了。
果然,韓琦點點頭說道:“是啊,都到了這番天地了,還有什麼可以退的。”
“不,希文先生有些太着急了,治大國若烹小鮮,走的太急會扯到蛋。”
兩句話,一句話精妙深入,是道德經之中的文字,帶着濃濃的文采,另外一句,粗俗不堪,讓人難以嚴明,可是兩者結合在一起,卻也不無道理。
韓琦實際上,也感覺到了有些不對,可是怎麼不對,他說不清楚,章得象和賈朝昌他們最開始支持新法,可是慢慢的,他們似乎懈怠了,有些投機耍滑。
得到了仁宗的認可,范仲淹可以主持新法,是實際上的宰相,真正的首輔是的章得象,輔相是賈朝昌,韓琦和范仲淹都是一樣,樞密院副使,跟真正的宰輔,還差太遠。
這兩個人一個人是首相,一個人是副相,是朝廷之中的中堅,哪怕仁宗看中范仲淹,把他推上了位置,可是名義上,這兩者身份,遠在範希文之上,這讓韓琦有些擔心。
這也是感覺到了掣肘之後,范仲淹急於獲得權力的根本,所以提出了改變科舉,並且對於貴族的蒙蔭之類的,進行了一系列的限制。
實際上,之前的變法都觸及到了一部分人的權利,卻不嚴重,一直到了這個改變科舉。
科舉是北宋的大事,或者說,是唐之後,每一個王朝的大事,選拔人才,爲朝廷輸送新血,改變朝廷格局,這些都要由科舉完成,可是這一次的改變,不管范仲淹是否動用私心,都極大刺激了文官集團和身後的皇帝。
每一個變法者,面對着掣肘,他們能夠做出來的選擇都是唯一的,用擴大相權,擴大權力,來獲得力量,不同的是,王安石成功了,他在新法的實行過程之中幾乎是一己之力,控制了整個朝堂,因此遭到了衆多大佬的反對,然後當神宗一死,高皇后掌權之後,直接一翻到底。
可是仁宗對於朝堂的控制,對於政治的敏感,遠在神宗之上,既然發現了問題所在,迅速淡化的處理,哪怕對於范仲淹,對於新法,還是保佑着很高的期許,可是他依然毫不猶豫的決定,放棄變法,迅速讓朝廷迴歸到正常的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