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二章 不同的發展

定海軍在科技的道路上面,奮勇向前的時候,因爲科技的提升,定海軍的各項產值的,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但本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連攀高峰,就算旁邊的鄰國,北宋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樣是幾年的發展,北宋也只是在定海軍的幫助下,完成了100個工廠的而建立,複製了150家,一共擁有了250個大型工廠。

只不過,可是基本上,這些工廠都只有定海軍的兩三成的效果,可是就是這麼兩三成的效果,依然讓北宋獲益匪淺。

同樣的,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途徑,在目前的狀態之下,也被認定爲一個合適的發展途徑,一定程度上面,改變了北宋的發展方向。

原來重視的農業和鹽鐵這樣的,在這裡被各種的商業和工業取代,或許說,北宋沒辦法湊集,興辦大型工廠所需要的機械設備,可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面,把一些手工業者集中起來,然後按照大型工廠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然後形成的工廠,也開始大量的出現。

這樣的工廠,每一個工廠的人員,從20個到100個不等,跟之前的大型工廠相比,只是一些非常小型的工廠,可是這些使用了大型工廠的管理方法之後,立刻展現了不同的,不但供銷旺盛,同時也創造了很好的利稅。

工業,跟農業相比,創造財富的速度和效率大大的不同,無農不穩,無工不富,這個就展現了工業上面的用途,北宋的工業,可能跟定海軍相比,連一個皮毛都算不上,可是他畢竟就是工業,一個可怕,充滿財富的工業。

原因很簡單,定海軍幫助興建的,後來通過定海軍購置各種的機器設備,復刻出來的,那是真正的工廠,真正的工業,哪怕是復刻出來的,每一個年產值也會超過2000萬,可是那些小的作坊,能夠有幾萬的產值,已經算不錯了的。

可是,架不住這些多,定海軍跟北宋的關係,從大規模的移民開始,已經出現了部分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面,定海軍,雖然不會拒絕,北宋的一切要求,可是在機器設備上面,一直都是拖着,不是不辦,一個生產上不了,需要排隊,就可以打發了的,這也是北宋工廠沒有大規模增加的根本原因。

可是一些集中的手工作坊,他們不需要什麼機器設備,甚至原來,北宋的那些設備,就可以,只要加入了大工廠的管理方法,系統和整合起來,就能能發揮作用,減少消耗,增加產出。

機械設備,限制了北宋工業的擴展個,可是這些手工作坊之類的,就沒有這個關係,按照慶曆17年底登記的數字的,在慶曆17年,北宋一共有大大小小的企業,17萬4000多家,在冊的工人數量850萬人。

一個工廠,或許跟真正的工廠,相差很遠,可是10個呢,100個呢,1000個呢,這些手工作坊的體量,已經超過了曾經設置的工廠,給北宋增加了許多的財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佔據了一定程度北宋的市場。

並不是機械化,就一定可以徹底的佔據市場,一定程度上面,機械化,只是一個方面,越是高精尖,越是價格高昂的東西,他們降低成本之下,所產生的利潤就越高,佔據的市場就越發的廣闊。

可是最底層,日常生活之中,經常使用的,他們本身的利潤就非常的微薄,或許手工作坊,在生產力和成本上面,他們無法跟定海軍相比,可是如果說,加上運輸成本的話,就可以抹平這一切。

北宋目前使用最爲廣泛的磚頭,水泥,這一塊,伴隨着的定海軍,把技術交給的北宋之後,實際上,是沒辦法保存的。

特別是磚頭,本身的技術含量不高,單價又相對的較低,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運輸成本,就佔據了成本之中非常大量的項目。

建設在當地的磚窯,或許技術,或許成本,比千里之外的磚窯要高一些,質量也差一點,可是加上運輸成本之後,他們的價格反而是更低。

質量,在某些方面的前提下,非常的有用,可是在不那麼嚴格的前提下,成本就會成爲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這也是衆多北宋的小微企業,能夠生存的根源。

大量的小微企業的出現,龐大的投入和產值之下,也讓北宋的財政收入,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按照現在,即將到了慶曆17年的年底,一年的財政收入,已經大部分出現了,北宋的財政收入,達到了驚人的3.8億貫,已經創造了新的高點。

這些財政收入,更多的是工業出現的,之前是那些的興建的100個工廠,之後,是複製,再然後,是衆多的商業的出現的,數百萬工人辛勤勞動,給北宋提供了龐大的資金支持,如果是定海軍的話,這筆錢,要麼投入到工業建設之中,給整個京畿總量的夯實基礎,要麼,就需要投入到科學技術研究之中,最不濟,投入到教育之中也可以啊。

可是實際上,這筆錢,最終,真正投入到建設,發展上面,很少很少。

宋仁宗享受了一定的紅利,從北宋初期,就開始重視科舉,重視文教這一方面,在仁宗朝,經過了接近百年的時間,最終累積出了大量的人才,在仁宗一朝,達到了巔峰,可是一直以來,北宋,對於教育上面的投入,相對比較低。

在所有的參知政事之中,韓琦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就算是趙信,也非常的看好,如果韓琦願意投奔的定海軍的話,趙信甚至願意以首相的位置虛位以待的。

原因就在於,韓琦是北宋少數,跟定海軍推動各方面的政令都非常的合拍,並且他在擔任北宋首相之後,也推動了大型工程的建設,一下子,讓整個北宋在農田水利,還有農業上面積累足夠的深厚了。

可是這樣的大型項目,有一個算一個,整個北宋有多少的河流,能夠開啓多少的農田水利,並且有一些還是無法開啓的,這就是巨大的問題了,從這個意義上面說,韓琦到了後期也沒有辦法。

北宋的財政收入,從2500萬左右,一路的上升到現在,提升了十幾倍,甚至在某些時加點,連花錢的地方都沒有了,這本身是一個好事情,對於北宋的各方面的穩定,有着巨大的作用。

可是伴隨着時間的推移,特別是一些官宦和既得利益的團體,開始把手伸向了這個方面,仁宗從來都不是一個嚴苛的,好大喜功的帝王,在他沒錢的時候,都願意爲官員花錢,更別說有錢的前提下,一來二去,官員的薪俸,獎勵,是提升了好幾倍,可是這些錢,就有些不足了,雖然說,慶曆十七年,伴隨着財政收入的激增,當年的財政收入,還有的剩,可是跟龐大的產出相比,所剩已經不多了的。

這就是歷史的侷限性,韓琦,雖然天賦很好,也走到了首輔這個位置上面,可是門檻和天賦這些東西,還是制約了他,他只能夠守成,或許會讓北宋的興建更多的工程,讓北宋抵禦自然災害,或者是在糧食守城上面,獲得一定的提升,可是他並不能夠指引北宋的方向。

特別是現在,伴隨着各種工程的減少,仁宗的大手大腳,再加上他算是既得利益者,也不可能跟龐大的官僚團體相對抗,一來二去,很多方面,都沒有辦法動手,當然,這些錢就少了。

學習定海軍,這沒問題得啊,可是在定海軍敞開了要人口的前提下,又有多少人,能夠抵禦住定海軍的誘惑的,選擇到定海軍學習,派遣意志強大的外交官,不是不可以,但是他們又有幾個能夠紮根下去,深入到研究工廠,體系之中,認真的學習定海軍的一切,這些連韓琦都做不到,更別說是其他人了。

北宋政壇的些微發展,更多的還是得益於那些,最終迴歸的人員,在北宋派遣的出外務工人員之中,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留在定海軍的,定海軍龐大的利益體系,更高的發展方法,這些對於絕大多數人,都有巨大的誘惑,可是最終,還是有一部分死心眼,或者方方面面的原因,他們並不願意到定海軍去,這些人大部分選擇了迴歸北宋。

這些人的迴歸,卻是對定海軍的削弱是微乎其微的,對於北宋的提升是有,也比較大,可是相對而言,只是一部分的提升,這些人有多少,在整個務工人員之中,都佔據了非常之少數,同時大部分都是3級以下的。

對於定海軍而言,3級以下的工人,真不算什麼高級的工人,在某種程度上面說,這些工人,只能夠算是後世的一些的流水線上面的普通工人,這些工人,對企業,對於流水線,又有多少的認可和認同感的。

這些人的迴歸,最多就是普及了一些工業化的知識而已,雖然說,這些東西,耳濡目染的這種,照樣子學樣子,還是有一定的提升,可是不深入進去,最多就是比葫蘆畫瓢的這種,提升有限。

而在北宋學習之中,也在提升之中的定海軍,他們在工業化,還有科技等諸多的方面的,所產生的提升,那是遠遠超過北宋的想象的。

早在慶曆12年左右,定海軍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2500億貫,財政收入超過了300億,

這筆錢已經非常可怕了,要知道,當時北宋的財政收入才5000萬貫不到,雖然相對於之前,有較大規模的提升,可是跟定海軍比起來,是不值一提的。

定海軍的發展的,那是超過常規的,從最初的,就保持着的較高的速度,到了慶曆10年之後,伴隨着整體量的增大,已經沒有原來,動輒兩三倍的提升了可是每年百分之二三十的提升,還是非常可怕的,特別是總值達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

3年的時間,除了讓定海軍普及玉米的種植,獲得了畜牧業的廣闊發展之外,更多的,在於夯實根基,定海軍的根基不穩,很多的東西,都是等於拔苗助長的,在這樣的前提下,定海軍最多的,是依靠着趙信,才獲得跨越式的發展。,

可是伴隨着各種學校,各種的教育,無數的投入,定海軍的財政收入之中的30%,還有民間的捐助還有款項之類的,用在教育上面的數量,高達千億,這筆錢非常的龐大啊,哪怕平均到每一個學生的身上,也高達萬貫。

哪怕是現在,定海軍在工資水平上面,萬貫已經不是一個非常強悍的財富了,可是這筆投入一點都不少,這就是定海軍,從強大開始的,就從三尺講臺上面已經決定了的。

這實際上,是在大國崛起之中,德國崛起的方法,可是在八九百年前的北宋,在趙信這個穿越者的手下,居然能再一次的出現,這不但是一個眼光的問題,也得益於的整個北宋的環境。

如果趙信穿越的地點,不是在北宋,而是在歐洲,不論是哪一個國家,哪怕他擁有皇子,或者王子的身份,都無法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原因很簡單,沒有第一桶金。

沒有北宋,還有中國曆代以來積累的財富,沒有當時北宋相對較高的生產力水平的,定海軍的第一桶金,會非常的困難,沒有了這個非常關鍵的第一桶金,然後,就無法滾雪球一樣的放大,更別說,建起現在這麼一個,相當於19世紀中期的龐大的工業體系和科技環境的,這個是環環相扣,一絲一毫都無法越過的。

趙信很幸運,穿越到了北宋這麼一個文教和社會發展到巔峰的時期,同樣的,中國也很幸運,有了趙信這麼一個穿越者,在這個時空之中,可以避免曾經出現的問題的,就算趙信突然從這個世界消失,不復存在了,只要水泥和棱堡存在,遊牧民族就不能撼動北宋,更別說還有火器,沒有了遊牧民族的的影響,哪怕是北宋獲得很小幅度的提升,那些工廠和手工作坊,都可以讓北宋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去。

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挫遼軍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三百三十一章 秘密武器第六十九章 省力裝置第二百三十五章 殺機暗藏第八十三章 簡單與複雜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一百五十七章 韋家的選擇第七比零六章 人口問題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一百三十三章 全莊蒸饅頭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五百五十四章 辦公大樓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七百八十四章 輪船的研究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第四百七十六章 江南園林第七百一十三章 鋼鐵和水泥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劌親臨第三百四十三章 廷議驚雷第十章 糧食和鹽第四百零七章 馬車和牛羣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一百七十八章 軍事怪物第四百九十九章 施工進度第六百七十二章 攻佔折津府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第八十九章 被看低的長弓第二百四十四章 工業的威力第六百七十三章 坐守山海關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二百九十七章 海上力量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四百六十七章 啓程汴梁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行公式第八十四章 長弓和北宋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北跟國本第十五章 金槍班值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一百四十一章 滿口留香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貿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城開始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府四區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五百四十九章 改良農具第四百一十四章 開墾水田第一百七十三章 磚和水泥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三百一十五章 尋找港口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變第八百三十六章 意外發現第七百九十五章 水上樂園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第三百六十三章 絲綢事件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六十四章 斬首絕殺第八百五十九章 膳食結構第六百九十三章 南攻北進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晶坊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二百八十三章 後退一步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三百四十五章 妥協 定海速度第五百三十九章 海上安全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四十八章 速度對力量第七百零四章 大獲全勝第五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
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挫遼軍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三百三十一章 秘密武器第六十九章 省力裝置第二百三十五章 殺機暗藏第八十三章 簡單與複雜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一百五十七章 韋家的選擇第七比零六章 人口問題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一百三十三章 全莊蒸饅頭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五百五十四章 辦公大樓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七百八十四章 輪船的研究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第四百七十六章 江南園林第七百一十三章 鋼鐵和水泥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劌親臨第三百四十三章 廷議驚雷第十章 糧食和鹽第四百零七章 馬車和牛羣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一百七十八章 軍事怪物第四百九十九章 施工進度第六百七十二章 攻佔折津府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第八十九章 被看低的長弓第二百四十四章 工業的威力第六百七十三章 坐守山海關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二百九十七章 海上力量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四百六十七章 啓程汴梁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行公式第八十四章 長弓和北宋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北跟國本第十五章 金槍班值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一百四十一章 滿口留香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貿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城開始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府四區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五百四十九章 改良農具第四百一十四章 開墾水田第一百七十三章 磚和水泥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三百一十五章 尋找港口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變第八百三十六章 意外發現第七百九十五章 水上樂園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第三百六十三章 絲綢事件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六十四章 斬首絕殺第八百五十九章 膳食結構第六百九十三章 南攻北進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晶坊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二百八十三章 後退一步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三百四十五章 妥協 定海速度第五百三十九章 海上安全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四十八章 速度對力量第七百零四章 大獲全勝第五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