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

更別說,趙信還是一個孩子,在馬背上的時間很長的,一度讓隨身跟着王鬆有些擔心,趙信看起來,也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身材很高,而且身體素質非常的發達,可是他的年紀卻不大,這麼長途本性,連他這樣的,都有些承受不了,更別說趙信了。

不過,趙信一點問題都沒有,經過了卡牌系統的改變,他的或許在力量和技巧方面,還不是孫吉的對手,可是在身體的基本速度,比如耐力,基本素質等很多方面,已經超越了孫吉,可以說是超人都不爲過。

連續的騎行,可以說,連疲勞都沒有多少,哪怕是快馬奔馳之中,趙信也在考慮着問題,航海,這個一直都是趙信重點關注的問題,終於看到了曙光。

4艘實驗船,對於未來遠洋海軍,根本就派不上多少用場,可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不足2天半的時間,就已經抵達了海州,因爲前一天,行進的太遠了,在抵達海州的時候,只是不足半天的時間,在海州,就沒有停留,在午後的時候,就匆匆上船了。

這是一艘傳統福船,不過稍稍的小了一點,幾十裡的航程,這對於的一般的船隻來說,可能需要一天的時間,一般福船隻有一兩節的航速,一小時也不超過6裡,可能需要4個時辰,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在使用了一些輔助裝置之後,可以更快的航行,最主要的,就是在船的後部,加裝明輪,用傳動裝置和一些機械,在內部進行操作。

這樣的操作,可以節約不少的力量,比起單純的用漿來說,不知道節約了多少,並且,不必受到外面的影響的,整個動力,都是在船艙之中,明輪也半沉在水下,就算是在一些惡劣的天氣,依然可以行進。

就如同趙信腳下的這一艘船,小型1500料的福船,相對於普通的福船而言,狹窄了許多。

這本來是這個福船的劣勢,可是在趙信看來,卻很好,不可能讓福船都狹窄,可是從四四方方,變成長方形,動力狀態會更好一點,特別是在高速行進的時候,受到海水的阻力也就會小很多。

整個動力系統,幾乎都是用純鋼來打造,其中一些步驟,都是純手工打造,一些比較精巧裝置,比如說齒輪這些,根本就沒辦法量產,目前定海軍,只是完成了的100套不到。

一部分較爲大的,會用在船隊之中,保證定海軍的遠洋船隊,就算是在沒有風的時候,也可以獲得動力,另外一部分,則用在河道船隊之中,雖然說,整個定海軍大部分的產品,對於時效性沒有什麼較大的要求,可是少部分,還是可以使用這些高速運輸船。

只剩下2艘,位於定海軍,負責定海軍跟海州之間的聯絡,這不,知道了趙信到達了之後,緊急的被派出來。

這樣的船還是少數,只適合快速,不適合的大規模的推廣,可是在少部分的運作之中,非常的合適,毫不客氣的說,這對於趙信而言,是非常有用的。

用了大概2個時辰的時間,終於在傍晚左右,抵達了定海軍,還沒等主動過來迎接的官員上來,他就直接匆匆的趕到了造船廠的。

這讓其他人都非常震驚的,他們已經儘可能的高估了船在趙信心目之中的作用,可是當實際的情況擺在他們的面前的時候,他們這才發現,他們還是有些低估了對船在趙信心目之中的作用,。

船的出現,可能是從遠古開始的,原始人在面臨着無法度過的河道,在不會游泳的前提下,他們只能夠繞道,不知道哪一個的人想到了用木頭渡河,這就是船的雛形。

在石器時代就出現了最早的船——獨木舟(把一根圓木中間挖空),跟原始的狀態差不多,只不過挖空了內部,便於人的乘坐。

在獨木舟出現之後,就是船上的工具,從最初的樹枝,發展到了篙和槳,在這個基礎上面,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船,又划槳的船和帶帆的船。後來又出現了用蒸汽或柴油發動機提供動力的船,這是一個整體的發展方向。

船相對於其他工具來說,有些不同,他是在水上行進的,代表這人來改的變自然和謀求交流的一個的方向的。

獨木舟,讓原始的人類,越過的水流,開闊了視野,也讓一些在固定的路地塊生長的人類,開始有了更大規模的交流。

而因爲船的出現,大陸塊成爲了個個的整體,一個個的國家開始出現,興旺發達。

這個發展相對緩慢,一直都是緩慢的發展,如果按照一個國家來說,基本上都是在大江大河或者是近海。

三國時期,東吳爲什麼可以守住,就是因爲水軍和長江防線,一旦這個被突破,他們離滅亡也就沒有多遠了,整個中國歷史上面,整建制的水軍都屈指可數,至於水戰,除了長江之上,其他的也是微乎其微的。

連長江之上,都是這麼少,更別說海洋了,因爲,對於海洋而言,只有更大的,更發達的船,則可以遠渡重洋,開啓海洋貿易。

中國,因爲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方,所以,從很早開啓,最早贅述到三國時期,就有海商,不遠萬里而來,他們都是在靠近海岸線呢,一大點的前進,最終找到了通往中國的航道,最終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整個東亞,在整個世界歷史上,也是很難得的一片土地,不但水源豐富的,而且氣候適宜,只要的紮根下來,就有足夠的收益。

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東亞這麼豐富的環境,讓王朝從大陸本身,就可以獲得足夠多的收益,所以的中國幾乎沒有重視海洋。

或許說,中國已經足夠發達了,不需要外界的一些東西,或許說,中國屬於大陸民族的特性,很少邁向海洋,特別是接觸了海商之後,知道了海外的情況之後,就少了追求了。

別人家最好的,就是這裡的東西,還有什麼追求,中央之國的心態,在整個中國都是存在的,海外都是一片貧瘠之地,也是他們認可的。

這或許不全對,卻也是中國沒有走向海洋的願意,或者說沒有大規模的走向海洋。

從穩定的王朝建立開始,中國很少向外界探索,少數向外探索的,基本上都是分割政權,比如說東吳,因爲被魏國死死的壓在南方,想突破又突破不了,就只能夠向外發展了,所以走向海洋是必然的。

到了南宋,因爲被金國的兵力壓制,才推動了的外向的發展,以南宋比起北宋少了太多的土地,卻養育了差不多同樣多的人口,航海業的作用非常龐大。

但是交通發展,商業繁盛,特別是工業化的威力出來之後,就必然要走向海洋,只有走向海洋,擴大影響力,才能夠擁有更多的原料市場和更大的傾銷地。這纔是海洋真正的作用,

可惜太過龐大的陸地和利益,讓很多的王朝,都忽略了來自海洋的好處的,比如說,在漢朝,從張騫出使西域,一下子把西域諸國都納入到漢朝的管轄範圍,最遠處的幾乎可以達到帕米爾西麓,可是在海洋上,連近在咫尺的日本,都沒有涉及到。

可以說,到日本的只是民間的商船,或者是日本的船隻過來,大規模運輸或者征服,幾乎沒有出現過。

唯一出現的一次,那是曾經天下無敵的元朝,爲了征服整個世界,開啓的對日本的征服,可是在日本海遭遇風暴的沉沒了,這也是日本鼓吹的天風,而從此之後,基本上,就再也沒有對日本動手了。

從後世走來的趙信,非常的清楚,海洋代表着什麼的。

別的不說,哪怕征服了日本,單純一個石見銀山,能夠帶來多少白銀,黃金和銅,別小看這個,日本的石見銀山,在開採的巔峰期,可是在幾百年之中,幾乎佔據了整個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產量。

更別說在東南亞的各種資源,比如說自然資源,再比如說,銅。

銅哪怕在青銅器時代,也是錢幣,春秋戰國時代的刀幣,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到了青銅器被鐵器取代之後,就更加如此,整個漢朝開始的中原文明,幾乎都是銅錢作爲主要貨幣的,整個中國的錢幣史,從漢朝之後,就是一個銅錢的歷史。

這些資源,無論是白銀,還是銅,都是貨幣,只要弄到,就成爲了錢幣,從直接產生價值。

正因爲,對海洋之中的財富非常瞭解,趙信這才這麼重視海船,要走向海洋,給關鍵的點,就是船

中國到北宋時期,船舶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的非常高的高度,整個世界的航海船舶,特別是在亞洲這一點,多是中國做的。

水密艙,硬質帆船,還有獨特的結構,複合龍骨,這都讓船舶擁有了很強的基礎,彷彿海洋的大門,從此開始展開。

可是有時候,發展的太美好了,就不是一件好事,中國的船舶,到了北宋到達了巔峰,再到元朝的逐步沒落,被外族拿走核心技術。

要知道,掌握着船舶製造技術的宋朝匠人,到了元朝時期,已經被一一奴役,在四等人之中,蒙古人是最高等,色目人是第二等,然後是漢人,再然後是南人。

南人身處最底層,要麼不得不把自己的核心技術交出來,要麼乾脆就毀滅了,元朝的船舶製造技術,大規模的下降,到了明朝時候,通過公關和努力,暫時的彌補回來,誕生了鄭和下西洋的寶船。

可是高昂的成本,彰顯國威的做法,並不是貿易和商業活動,讓這樣的龐大的下西洋的活動,無法繼續下去,寶船也封印了起來,到最後圖紙直接的喪失。

之後,就陷入了漫長的衰落期,一直到滿清之後,跟國外接軌,才慢慢的提升上來,但是已經徹底的落後於這個世界。

歷史給中國開了一個玩笑,在11世紀,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巔峰,國民生產總值,幾乎佔據了整個世界的九成以上,甚至科技什麼的都已經是巔峰時期,冷鍛的出現,讓北宋的鐵已經冠絕整個世界,甚至比起明末的那些鐵都要強悍許多。

如果鳥槍是使用北宋的鐵的話,故障率不會那麼高,威力也會提高,可惜之後的戰亂,再加上種種的機緣巧合,讓中國在北宋之後,不是聯創高峰,而是逐步的沒落,到了清末的,鴉片戰爭時候,甚至連火槍都對付不了。

就拿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火槍來的說,排隊槍斃的時代,火槍的射程,也就是100米不到,更強悍的是火炮,但是陸軍能夠攜帶多少火炮。

如果說,清軍擁有北宋的步人甲,擁有北宋的神臂弩,怎麼可能十幾萬人,對上幾萬人,最終是那麼的戰績倒掛,哪怕是神臂弩,最少也能夠殺死不少人。

歷史沒有如果,科技的發展,在必然之中,存在着偶然,一個天才的創意,一個獨特的設想,一個試驗場上面的意外,都可以造就一個劃時代的發現。

這一點,在21世紀,門類齊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更高的前提下,也存在着一定的運氣,跟別說在這個時代,一個的天才的科學家,會推動某一項科技,十倍,甚至百倍的提升。

可惜,中國在11世紀,發展到了巔峰,然後就是1000年的沉淪,相應的,11世紀,正是歐洲最黑暗的中世紀的,那些是幾十個騎士,幾百個農兵的戰爭模式,在遠東,已經是的大規模的集團作戰了,也因此,在蒙古橫掃天下的時候,一個偏師的2個萬人對,已經打到了多瑙河畔。

趙信的穿越,是北宋的幸運,也是趙信的幸運,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差的時代,他擁有着鼎盛的人口資源,更是擁有着可怕的科技基礎,這樣才能夠在卡牌系統的幫助下,勇攀高峰,在短時間之中整合,海洋是一個必然涉足,而且也必須涉足的項目,越快越好。

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五百一十六章 遠洋海船第三百二十五章 長驅直入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臉襲來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三百七十八章 馬加力是馬力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利核心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利核心第一百二十章 棱堡原理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五十二章 絕處逢生第六百二十九章 漁船下水第八十二章 英格蘭長弓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場建設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成氨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第八百四十四章 歸家和禮物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七百九十一章 定海全席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三百八十七章 拍賣的串標第六百五十三章 種家少將第四百四十章 殺人的藝術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能作戰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五百五十八章 琉球開發報告第六百二十八章 拖網製作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第四百九十七章 預製板和吊車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八百四十九章 潛移默化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三百二十三章 思維誤區第七百五十八章 遞交國書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三百六十九章 韓琦的壓力第四十七章 連珠箭第三百七十二章 商品風暴第三百零九章 神兵利器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四百六十七章 啓程汴梁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變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七百九十八章 簽訂合約第七百八十四章 輪船的研究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八百三十七章 靠近“大島”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三百四十一章 震動朝野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三百六十四章第二百七十二章 香水和化妝品第二百七十章 種類繁多第四百四十四章 練兵之法第二百六十四章 騙人的吧?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七百三十章 獎勵和麪對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二百九十六章 艱難的決定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三百一十八章 屠城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請地方第四百一十一章 懷疑驗證第四百三十二章 樞密院中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六百五十四章 縱橫遼東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二百五十章 震動大名
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五百一十六章 遠洋海船第三百二十五章 長驅直入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臉襲來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三百七十八章 馬加力是馬力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利核心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利核心第一百二十章 棱堡原理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五十二章 絕處逢生第六百二十九章 漁船下水第八十二章 英格蘭長弓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場建設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成氨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第八百四十四章 歸家和禮物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七百九十一章 定海全席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三百八十七章 拍賣的串標第六百五十三章 種家少將第四百四十章 殺人的藝術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能作戰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五百五十八章 琉球開發報告第六百二十八章 拖網製作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第四百九十七章 預製板和吊車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八百四十九章 潛移默化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三百二十三章 思維誤區第七百五十八章 遞交國書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三百六十九章 韓琦的壓力第四十七章 連珠箭第三百七十二章 商品風暴第三百零九章 神兵利器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四百六十七章 啓程汴梁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變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七百九十八章 簽訂合約第七百八十四章 輪船的研究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八百三十七章 靠近“大島”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三百四十一章 震動朝野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三百六十四章第二百七十二章 香水和化妝品第二百七十章 種類繁多第四百四十四章 練兵之法第二百六十四章 騙人的吧?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七百三十章 獎勵和麪對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二百九十六章 艱難的決定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三百一十八章 屠城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請地方第四百一十一章 懷疑驗證第四百三十二章 樞密院中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六百五十四章 縱橫遼東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二百五十章 震動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