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種類繁多

蒸鍋和水壺,這是跟水接觸最近,在0度到100度的溫度之下,只要不是被水,浸溼或者反應的,都可以做爲鍋的材料,他們對於材料的要求不高,鐵皮就可以了。

普通的做飯的鍋子,也差不多可以用鐵皮,只不過要稍稍的厚一點,在沒有的炒菜,沒有煤爐子的時代,鐵皮鍋使用率不算太高。

這中間,最重要的要數做飯的土竈大鍋,這些,也是有,就不能按照鐵皮來偷工減料了。

因爲大地鍋太大了,大就有可能溫度不太均衡,就算是可以通過調整來避免,也必須要有足夠的厚度。

大的關係,這些地鍋能夠承載東西也多,薄薄的鐵皮,或許能夠承受幾斤的水,可是大鍋是絕對不行。

正因爲不行,才需要研究,原樣按照之前的來鍛造,這是肯定不行的,那沒有節約多少,對於趙信和這些研究人員來說,任何的減少,減少多少纔是關鍵。

這裡面,有一個前提,必須要跟鐵皮壺一樣,要保證能夠正常使用。

在正常使用,還有一定耐用性的前提下,要節約多少,用多少的分量,用多少厚度,這樣才能夠支撐整個鐵鍋的正常使用。

之前,從來沒有考慮到的問題,現在,一個個的擺在面前,可是牛大力卻是乾的非常起勁。

爲了做這些鍋,牛大力可是耗費了精神,特別是還有趙信的幫助,趙信不可能知道,要減少多少纔可以,但是趙信知道,整個實驗的過程,用科學的試驗的方法,減少一些不需要的環節,甚至改變一些形狀。

這恐怕是最近時間之中,研究院最大的工作了,以牛大力爲主,分成了最少20個不同的小組,每天打造大量鐵鍋,每一個都有一個側重點和不同。

經過了反覆的實驗,這才找到合適的比例,他也真正的體會到了實驗的快感,爲了減少哪怕一絲一毫的厚度,都會讓最終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

對於每一個家庭會使用到的鐵鍋來說,降低了成本,也就代表着減輕了支出,一定程度上面增加了銷量。

爲了整個外形的效果,他跟他的團隊,最少鑄造了1000個以上的鍋,這才勉強的做出現在的成品,這個被定性爲鐵鍋一號的鐵鍋,是最滿意的產品。

這個成品跟之前的鐵鍋很像,可是牛大力知道其中的不同,外形上面,內部厚度上面,加上位置和固定,都會有不同。

這樣做法不是沒有效果的,會比之前的鐵鍋,減少了二十來斤的的重量,大概佔據二分之一多一點的重量,在熱力的應用上面,各種食材的處理上面,也有很強的作用,這就是鐵匠作坊的核心競爭力,用更少的鐵,更少的原料,製作出性能出衆的鍋。

鐵鍋當然是重中之重,也是趙信介紹的重點。

實際上,一件件的東西拿出來,一個個的介紹這個東西的好處,王鬆早已經有些茫然了,他這才知道,原來日用品,還有這麼多的彎彎繞繞。

當聽到一個巨大的鐵鍋,只有之前價格的三分之一不到時候,這還是目前鐵匠作坊平均價,如果算是之前,差不多隻有一成多的價格,這樣的價格就算是王鬆也有些動容。

鐵鍋作爲絕大部分家庭之中唯一鐵器,也是整個家庭之中最昂貴的財產,一般而言,一個小一點的鐵鍋,最少也需要45斤左右,按照之前的價格,一個鐵鍋的價格,高達得6貫左右。

就算是大名府鐵匠鋪,減少了這個成本,最終的價格,也差不多是3貫左右。

現在,一個鐵鍋的重量,大概是在20斤左右,依然非常沉重,可是每斤40文的價格,鐵鍋的總成本,只有800文。

這麼多年的時間了,誰聽過這麼的便宜的鐵鍋。

王鬆到這裡,再也沒有疑問了,趙信用實際情況,證明了他的能力,光是這些鐵鍋,如果一旦推出,在大名府都能夠創造數以萬計的銷量,就算是有,再購買一個也不算困難,原來五六貫,現在只有800文。

王鬆認可產品,未來民品的銷售大有的起色,趙信也很滿意。

他創造的這個研究院,本來只是爲了研究一些用得着的民品,在趙信沒有離開的時候,爲鐵匠作坊增加一個拳頭產品,可是沒想到,多了牛大力這麼一個研究者,只要明白了研究的過程,他就可以推陳出新。

一個對於冶煉非常熟悉,並且願意去研究的人,那是可遇不可求。

說實在的,對於成本的降低,最開始,就應該走這樣偷工減料的做法,這也是後世被證明。

改革開放初期傳統的國營企業生產產品,都是那種沉重,耐用大傢伙,拿電風扇爲例,全部都是角鐵或者鋼材焊接而成,電機的性能也非常好,一個電風扇的重量十幾斤,可能用幾十年,上百年都不帶壞的。

質量成爲了他們的根本,可是這樣經久耐用,質量極好風扇,卻被容易壞掉的私企小風扇,打的落花流水。

原因非常簡單,可靠性並不是最大的保證,小巧的外形,輕便重量,這些都是這些電扇的優點,最大的優點卻是價格。

價格永遠是一個大問題,一個產品的普及,性能永遠不是最重要的,價格纔是,雖然後世有光怪陸離的各種材料,可是最基礎的鋼鐵,和普通的塑料,纔是最大行於世的,他們代表着主流,當然,也代表着便宜。

偷工減料,儘可能降低生產時候使用的原材料,或者用一些便宜的材料,這樣哪怕性能上降低一些,卻可以達到基本作用,在這樣的基礎上面,大幅度的降低價格。

這是最容易成功,也最好成功的部分,可是最終,趙信沒有選擇這一點,原因就在於,他不熟悉。

他知道薄鐵皮可以減少成本,可是多薄,他也不知道鐵皮要如何做出來,雖然他有原理,沒有足夠多的專業技術人員,幫助他實現這些,永遠是空頭,反而不如另外一個方面更容易。

統籌是一個方面,用更高的效率,比如說,節約爐子的溫度,讓熱銷用更高,使用焦炭,而不是木炭,降低成本,這些最終產生了奇效。

哪怕趙信對於冶煉一無所知,僅僅憑藉着的後世的一些觀念,把問題的關鍵,放在鐵料本身和工業化大生產上面,通過減少原材料本身的成本,來降低整體的成本。

這是最爲直觀做法,也是大幅度提升北宋實力的方法,依靠着比原來降低一半的價格,趙信成功的獲得了北宋政府的訂單,也是因爲如此,價格這一方面,就是一個最大的額優勢。

材料的成本這玩意,是有極限的,原材料的成本,從最初的七八十文,降低到了15文之後,因爲不停的降低,實際上,已經讓原材料的成本,處於非常極限的程度,或許還有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也就不大了。

他本以爲,節約了大量的成本,銷量應該有很大的增加,可是卻發現,價格降低之後,銷量是提升了,卻沒有提升的那麼的迅猛。

稍稍調查就知道了,原來,從600文左右,降低到300文,或者是200文的程度,是會刺激一部分的銷量,可是這部分的銷量,不會太高,畢竟,北宋這個層次,普通老百姓手頭上面的錢,還是不多的,類似鐵匠作坊這樣的高工資的很少。

就算是常年在碼頭上面下苦力的,一個月也就是1貫左右,稍微多一點少一點。

這樣的話,如果有一大家子的話,能夠靈活支出的就有限,可能一個人節約200文左右,這些錢,可能會用在一些更加關鍵的地方。

趙信沒有學過統籌和商業分析,可是就很樸素的分析之中,他吃驚的發現,如果在這個基礎上面,再降低價格,比如說,達到之前十分之一的程度,五六十文,或者是更低,纔會吸引到人。

便宜纔是硬道理,在成本上面,可能降低的幅度不高,就算是一斤鐵降低到七八文的程度,也不可能讓幾個降低到那種程度的。

在沒有工業化生產的時候,在沒有大規模的鍊鋼高爐,要達成七八文,那就不是難不難的問題了,那是根本就沒辦法實現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之中,現在的價格,比之前有巨大的競爭力,可是相對於老百姓的購買力來說,又太高了一點,或許慢慢的來,是可以逐步的普及,可是跟趙信這樣突然爆發的量能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的。

大量大匠的出現,讓他耗費巨資,成立了這麼一個研究所,並且在現在誕生了結果。

以牛大力爲主體人員,通過不懈的努力,只是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想法,這些匠人們,就在其中推陳出新,退出了最少200種新產品,這些產品無一例外,在保證了原來的功能性的基礎上面,減少了原料的使用,種類繁多的產品,幾乎遍佈到了各個方面,比原來的覆蓋面廣的多。

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六百八十三章 遼國撤退第五百八十一章 材料和人才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八十一章 木工坊第八百五十九章 膳食結構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五百三十四章 風帆戰船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二百三十五章 殺機暗藏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三百九十章 商人的時間觀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四十三章 危機迫近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二百五十七章 毒瘤和訂單第八百五十九章 膳食結構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三百四十一章 震動朝野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賺錢生意第三百八十九章 時間等於金錢第六百七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八百五十章 暗中出手第三百六十四章第六百六十四章 箭雨掩護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三百六十三章 絲綢事件第三百一十九章 定海軍第八百零八章 仁宗出行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一百八十一章 神奇粉末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七百二十六章 滅遼之戰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三百五十五章 向南目光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八百一十八章 孔府私房菜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七百五十二章 火槍和火炮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八百一十五章 發薪水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貿易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貿易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四百三十章 商人的特點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六百三十九章 試探和佈局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補)漏發了一些補上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六十三章 風的契機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二十章 北宋縣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八百八十章 亳州事發第三百一十五章 元昊詐降第五百四十八章 矛盾彰顯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七百七十九章 抵達撫順
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六百八十三章 遼國撤退第五百八十一章 材料和人才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八十一章 木工坊第八百五十九章 膳食結構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五百三十四章 風帆戰船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二百三十五章 殺機暗藏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三百九十章 商人的時間觀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四十三章 危機迫近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二百五十七章 毒瘤和訂單第八百五十九章 膳食結構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三百四十一章 震動朝野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賺錢生意第三百八十九章 時間等於金錢第六百七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八百五十章 暗中出手第三百六十四章第六百六十四章 箭雨掩護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三百六十三章 絲綢事件第三百一十九章 定海軍第八百零八章 仁宗出行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一百八十一章 神奇粉末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七百二十六章 滅遼之戰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三百五十五章 向南目光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八百一十八章 孔府私房菜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七百五十二章 火槍和火炮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八百一十五章 發薪水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貿易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貿易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四百三十章 商人的特點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六百三十九章 試探和佈局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補)漏發了一些補上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六十三章 風的契機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二十章 北宋縣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八百八十章 亳州事發第三百一十五章 元昊詐降第五百四十八章 矛盾彰顯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七百七十九章 抵達撫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