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

受到打擊之後的北宋使節,有些鬱悶,他們感覺到,自己一個月的做法,是做了無用功,這可比某一個項目受挫沉重的多了,這就是意味着,他們之前的方向,全部都是錯誤,錯誤的方向,最終找尋到的結果,也是錯誤的。

一些北宋的官員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在最初的時候,富弼也是有這樣的想法,可是很快的,他就重整旗鼓了。

富弼,從他的觀察之中,總結出了一些東西,定海軍的強大,就是在這些潛移默化的東西,正是這些細微的東西,才讓丁海軍強大,而工廠是一個部分,組織結構,還有日常的生活水平,也是其中一個關鍵。

發現了這個問題之後,富弼立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讓這些官員們,再一次的行動了起來的,讓他們觀察瀋陽民衆的生活,還有日常的花費,以及工資水平。

在街道工廠的時候,富弼從介紹之中,看出來了定海軍缺人的原因,也隱隱把握到了,定海軍給出的薪水很多,這樣才能夠給的起管理費,可是具體的工資數額他不知道,或許這個中間,也能夠得到一些東西。

之前調查了很多日常的東西,數據是現成的,只是在其中,要帶入一些別的東西,比如說的普通民衆的生活水平,購買力的水平,工資水平,這些東西,只要用心,應該能夠得到的。

在趙信的命令之下,定海軍對於北宋,並沒有隱瞞,只是不主動引導而已,只要北宋想要知道的東西,除非是類似鋼鐵研究所這樣,比較高端的東西,其他的東西,當然是儘量的滿足北宋的願望。

不過是詢問一下工資的問題,不用富弼出馬,底下的官員,就通過相熟的定海軍人員,知道了這個工資水平。

不過得到數據之後,北宋的調查人員,絕對是嚇了一跳,天然的不怎麼相信,以爲定海軍故意擡高騙他們,可是之後,隨機的在街上,調查的結果,只是比他們調查的高,而沒有比他們低,同時,通過分析數據,瀋陽這邊居民每月的花費,或許,數據有可能有誇張,但是最終這個數據不會相差很大。

得到了這樣的而結果,更加的讓這些北宋官員沮喪了,他們忽然的發現,他們讀聖賢書,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之中一路走過來,脫穎而出,做了官之後,居然連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都不如。

富弼不說,作爲參知政事,還有不菲差遣,爵位,可是這些加在一起,每月的大概就是500貫到600貫之間,如果算上上補助和其他的,可能要上萬貫。

聽起來是不錯,萬貫的年薪,如果按照米的價格,100斤700文來說,1貫錢兌換現代的價格,大概是300元,萬貫基本上是300萬到360萬之間。

聽起來,這個數字非常高,可是在北宋,伴隨着官職的逐步降低,這個待遇比例也會大量的降低,到了尚書,也就是二品官職,月俸就降低到了60貫的基礎,加上其他各方面賞賜之類,最終也不過150貫左右,比起宰相,最少降低了三分之二。

伴隨着官職的極具下降,這個待遇也會下降的很厲害,如果按照每月平均收入100貫,在汴梁過上比較體面的生活來計算的話,北宋大體上13000人的文官,能夠單純依靠薪水達到這個比例的,只有200人不到,那麼基本上,除了三司和宰撫,最多加上六部尚書,剩下的就沒人了。

按照最低標準,30貫這個水準的話,可以進一步擴大,但是這個基礎月俸是五品官,這也跟北宋的官職有關係,北宋的官職,分成了幾個檔次,不入流和流內是一個關卡,9品到7品是一個關卡,6品到5品是一個關卡,基本上是步步艱難。

對於富弼來說,這筆錢,不可能全部都給富弼,一個參知政事,需要撐起來的幕僚團隊,差不多每年會消耗掉6成以上。

單純收入上面,也就是4000貫左右,這個月俸,可不是給富弼一人的,在封建時代,家族都不是以小家居住的,而是以大家,少則四五十人,多則成百上千,類似富弼,韓琦這樣的宰撫之家,幾百人那是很正常的,其中大部分的人,都需要這份俸祿來生活的。

這中間,如果基礎的生活,都需要相當多的錢的,拋開迎來送往,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花費,可能也就剩不下什麼錢的。

富弼做到了什麼程度,樞密副使的,參知政事的,甚至還封侯了,這纔有這麼多,一般的地層官員,比如說,6品以下的低級官員,他們的薪水並不高。

拿一個普通的給事,6品左右的京官來說,每月的月俸和補助,加在一起也不會超過50貫,根本無力支付幕僚的費用,最多就是樣一個小廝,一個月給出5到10貫而已,稍稍強一點的幕僚都配不起。

在瞭解了定海軍在瀋陽的一些最低工資,所有人都不淡定了,最低工資超過70貫,如果加上全勤,補助和獎金,一般都可以拿到120貫到140貫之間。

這個基本的俸祿代表着什麼,代表着尚書的一類的高官,這樣二品京官,他們的俸祿,也就是在120貫到180貫之間,那麼就意味着,北宋的二品官,跟這裡的工人差不多。,

這也就是意味着,加上補助和一些灰色收入之後,一個6品的京官,不如一個定海軍最底層,剛剛加入到工廠的普通人的收入。

甚至在定海軍,類似這樣的普通人,也是非常少的,只有剛剛到了瀋陽,剛剛完成最基本的一些課程學習的工人,纔拿這個數字,稍稍學習一下,掌握了基本的技能,那就是30,50貫的上漲,在街道工廠一類的小廠之中,也擁有月俸能夠達到300貫到400貫的人。

這不是意味着,在一個只有2000人規模的小廠之中,居然有跟宰撫拿着一樣多的人存在。

一部分官員,在調查的時候,還聽說了在定海軍,還有一種收入超高體系,他們工資聽說更高,幾千貫,甚至上萬貫的月俸都聽說過。

一個月四五百貫,相當於宰撫,這個已經超過這些北宋官員的想象了,超過5000貫,甚至上萬貫,這可能麼。

腰纏萬貫,這被稱之爲有錢的象徵,可是這個萬貫這筆錢,一個月就能夠拿到,怎麼也感覺到不那麼真實。

定海軍當然有這樣的存在,一些有專業技術,研究人員,他們的工資更高,不過也就是在1000貫以內的月俸,之所以有更高的傳言,那是因爲做研究的獎勵,這個獎勵是上不封頂。

能夠拿到獎勵的研究人員,這個在定海軍的研究體系之中,也是最頂尖,這些人,普通的市民都接觸不到,更別說來自北宋的這些年輕的官員了,同時到了一定級別的研究人員,就有另外的一個研究體系。

在定海軍之中,已經形成了一個科研體系的項目,這些項目,更多的,則是在前沿的研究之中,只要有合理的理由和級別,就可以申請的項目,這些項目會統一被科技部調查,通過幾個步驟,進行研究和確定,只要被批准通過,那麼對於這個項目來說,就有一定的撥款。

根據項目不同,會有20萬,到2000萬不等的撥款,研究人員的薪水,就是從中間出的,不說牛大力這樣的頂尖的研究員,就說的普通的那種學科帶頭人,每月收入8000到1萬貫,這根本不是問題。

就算是普通的研究人員,起碼的月薪也是在500貫以上,最高資深一點的,2000到5000貫也是有的。

這樣的收入非常的高,同時,這些研究員,他們的花費相對較小。

北宋和封建王朝,都是以家族爲一個基本的單位,在縣以下的治理之中,家族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家法比國法還大,這個還真的就不是很少出現的,那是普遍出現了,家規處理之後,在官府報備之下,打死人都沒有問題。

這是趙信不願意看到的,家族的觀念相對比較的狹隘,雖然在封建王朝比較穩固,卻扼殺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整個社會固化,這對於封建王朝而言,穩定就是最大的好處,可以讓王朝穩定,可是對於工業革命的時代來說,這就是扼殺天才想法,穩固就代表着一成不變,對於變革的工業時代來說,是有害的。

小家庭纔是最正確的選擇,同時,把無數人都集中到一起,真的形成幾個大家族的宗族勢力,對於定海軍的管理也不利,所以,定海軍從成立的第一時間開始,就確立了以一家幾口的形式存在的社會體系。

在這個社會體系之下,一般三代同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子女,最多,也就是十幾個人,而不是動輒幾百個,甚至上千個的大家族。

普通的研究人員,因爲不用對項目負責,他們按照固定的薪水還有完成項目的獎金,基本上的收入,都是自己的,不用給別人分,也就是說,從這個意義上面說,定海軍的這些錢,都是可以花出去的錢。

看不到萬貫,只是幾千貫的年收入,已經讓他們驚歎不已了,甚至連富弼,都有些心驚肉跳的感覺,他突然有一些看不懂定海軍了,這個定海軍發這麼多錢,真的能夠支撐下去麼。

定海軍的人口,大概是3500萬,這一點是通過北宋確認的,或許會有一些出入,可是這些出入,不會超過500萬的,那麼,扣除了一部分老人和孩子,2500萬的青壯應該是有吧,按照平均每個人2000貫的話的,那不就意味着,每年定海軍,單純工資的發放,都超過了500億貫,這個數字,是目前北宋歲入400多倍,這還是提升了五六倍的歲入,換做幾年之前,就是一兩千倍。

實際上,數據差不多,可是勞動力人口沒有那麼多,2500萬的青壯,其中男女各半,定海軍的工資水平,加上定海軍實現的社會體系,讓女性在家裡安心帶孩子,一個男性的工資水平,已經可以養活一大家子了,當然了,500億這個數字,確實是沒錯的,因爲定海軍的平均收入,達到了的3700貫,也就是說,1300萬左右的工作人員,他們收入加起來,差不多就是500億貫。

在北宋纔剛剛讓財政升入,突破了1億,都有些沾沾自喜的時候,定海軍,已經有了北宋的數百倍之多了,這個多多少少,讓富弼無法接受。

富弼也真正明白了,爲什麼定海軍可以開出那麼多的管理費,一年120貫,在北宋,已經超過了勞力的一年的薪水了,可是在定海軍,這只是一個開始的數字,稍稍培訓一下的人員,可以年收入1000貫,120貫,只是八分之一,說是抽取的管理費,還真的是確切,

富弼隱隱感覺到不好的,本身,定海軍的吸引力就相當的強,以他們現在瞭解的定海軍的集市來說,集市上面的各種物產,極爲的豐富,

各種琳琅滿目的菜品,肉類,海產品,還有各種各樣的日用品,這些你能夠想到的,你想不到的,都擺放在那裡,在這裡,會擺放的相當多,各種各樣都有,就算是北宋汴梁,甚至連富弼,都沒有嘗試過這樣的多的物產的,更別說這些升斗小民了的,單純吃這一點,就可以吸引很多人前來定海軍,更別說錢。

能夠在工作的時候,養活一家好多口,還是穩定的,並不的是偶爾得到的東西,這種前提下,那些希望改變自己命運的人,會怎麼樣。

這些人會不會離開北宋,加入到定海軍,毫不客氣的說,只要定海軍,在人的待遇上面,不會區別對待的話,這些被選出來,派遣到定海軍人員,有很大可能,加入定海軍,不再回歸北宋了。

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一百八十章 棱堡的可怕第三百九十九章 兌現獎勵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八百五十三章 飼料產業第二百五十三章 夢魔纏繞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五百八十六章 效率和掃盲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一百七十四章 防禦選擇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應天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一百七十六章 成功出爐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禦和奏摺第七百一十三章 鋼鐵和水泥第五百二十五章 航海測量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禦第二百六十二章 實驗部隊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終處罰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麼可能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京政局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磚和水泥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六百二十九章 漁船下水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四百零二章 統籌體系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四百六十一章 植物的作用第一百一十章 幕後黑手第五百六十三章 人選爭奪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三百零六章 戰爭將起第三十章 真定王家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來的路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三百一十八章 神風來臨第六百三十二章 長江漁場第六百零五章 新式長弓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鯨船第五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全和火車時代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晶坊第八百二十三章 管理費磋商第七百五十二章 火槍和火炮第四百六十二章 玻璃和琉璃第二百三十九章 正面強攻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八百二十五章 無息貸款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二百五十六章 錢的重要第八百七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六百零七章 火炮起步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三百八十七章 拍賣的串標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五百九十六章 聚合反應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
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一百八十章 棱堡的可怕第三百九十九章 兌現獎勵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八百五十三章 飼料產業第二百五十三章 夢魔纏繞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五百八十六章 效率和掃盲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一百七十四章 防禦選擇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應天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一百七十六章 成功出爐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禦和奏摺第七百一十三章 鋼鐵和水泥第五百二十五章 航海測量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禦第二百六十二章 實驗部隊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終處罰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麼可能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京政局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磚和水泥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六百二十九章 漁船下水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級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四百零二章 統籌體系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四百六十一章 植物的作用第一百一十章 幕後黑手第五百六十三章 人選爭奪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三百零六章 戰爭將起第三十章 真定王家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來的路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三百一十八章 神風來臨第六百三十二章 長江漁場第六百零五章 新式長弓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鯨船第五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全和火車時代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晶坊第八百二十三章 管理費磋商第七百五十二章 火槍和火炮第四百六十二章 玻璃和琉璃第二百三十九章 正面強攻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八百二十五章 無息貸款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二百五十六章 錢的重要第八百七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六百零七章 火炮起步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三百八十七章 拍賣的串標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五百九十六章 聚合反應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