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禪位於禹

第三十九回 禪位於禹

帝位傳禹之事,帝舜雖說已經下了決心,但他總是覺得均兒未曾安置妥貼,必是禹踐帝位之障礙。可是,要安置這個愚魯不肖的兒子,帝舜確實很頭疼。

那帝舜雖有九個兒子,都是女英及三妃登北氏所出的,還都幼小。娥皇沒有兒子,女英生下長子均後,自幼就歸娥皇撫養,娥皇對均非常鍾愛。由於溺愛之緣故,娥皇對均凡事遷就,驕生慣養。使均不好學業,只圖玩耍。加之這個孩子天資愚鈍,娥皇雖時常教導一些東西,但教之不進,只好作罷。均除玩樂之外,就喜歌舞。如此不肖之子,帝舜將帝位傳於他,是完全不可能的。那麼,要將帝位傳與禹,勢必要先將均安置妥當。帝舜是個大智之人,豈有不知之理?只是有一難題,使舜憂心不定。要預先安置均,勢必要仿帝堯待丹朱的辦法,分封於國,放之於外。只有這樣,禹踐帝位,才無障礙。但將均放之於外,均兒德能甚差,娥皇勢必偕行。這樣,不但形成了父子分離,夫妻也暌隔兩地,心中着實不忍。加之這些年來,娥皇體弱多病,禁不得再有愁苦之事,以傷其心。因此,帝舜優柔寡斷,遲遲下不了決心,一晃就是幾年。

帝舜二十九年,娥皇因疾病纏身已久,於仲秋之月撒手人寰。帝舜在帝都南蒼陵谷選了墓地,將娥皇隆重下葬(光緒《永濟縣誌》:“娥皇、女英陵:在縣南蒼陵谷”)。

**葬禮,自然隆重非常,不需細講。葬期一過,帝舜便封均於商,擇日赴任。帝舜的一塊心病總算取掉了。傳位於禹,已無羈絆。一日視朝,帝舜對百官道:

“我自先帝上賓,恭陟大位,已有三十餘載,現在年事已高,體力日差,實無精力來理這繁雜的國事。伯禹做事勤勉,儆戒至深,功勞之大,有目共睹。現在,我想傳位於伯禹,諸位以爲如何?”

百官都言甚善,唯伯禹再拜固辭。帝舜道:

“伯禹勿辭,此任非你莫屬。洪水滔滔之時,全賴你之努力,你含辛茹苦,奮鬥了一十三載,建立了這萬世之功;平水以後,你統帥羣臣,治國數載,勵精圖治,上下皆服;持家之道,你克勤克儉,爲衆人之楷模;處世之道,你仁愛可親,進退屈身合於法度。待人接物,近乎人情,其行爲可以爲綱紀;宣導我的政教,以感化百姓,並且能比序其善惡,全是你的功勞。你唯其不矜,天下沒有人能和你爭能。 我既佩服你之大績,又佩服你之大德。天之歷數,就在你的身上。順應上天之託,爲萬民之平福,你完全應該挑起這副重擔,不可再有推辭。”

伯禹再拜稽首,仍推辭道:

“現在我朝之中,賢臣甚多,請帝將賢臣們每個人都卜上一卜,看那個最佳 ,未必一定是臣。”

帝舜道:“這個我早已考慮,占卜之法,自己先定了主意,再謀之於玄龜。現在我志先定,問之於衆人,亦都贊同。鬼神許可,龜筮協從。卜筮之道,絕不襲吉,何必再去占卜。何況那日風雨雷電突降之時,我已問於蒼天。天意人願,都是一致,不必再有推辭。”

帝舜如此一說,伯禹只好從之。於是,帝舜擇了正月上日,在先帝祖廟裡,宣佈了伯禹攝政。一切禮節,都和從前帝堯一樣。

伯禹攝政以後,帝舜將伯禹單獨喚入帝宮,囑咐道:

“你現在已開始代帝施政了。重任在身,我有一些話想囑咐於你。”

禹恭敬地說道:“願聽教誨。”

帝道:“在這個世上,最難做的是人,最難管的也是人。要想管好人,自己必先做好人。要做一個好人,首先,自己首先必須戰勝自己。因爲,人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帝喘了口氣接着說道:

“在一個人的身上,同時存在着兩個心。一個叫人心,一個叫道心。人心是極危險的,道心是最微妙的。人心和道心,每時每刻都在鬥爭着。如果人心戰勝了道心,就會墮落爲小人。如果道心戰勝了人心,就可成爲君子。**全是人心,因此,人心勢衆。所以,一般人都是人心佔據優勢。做爲首領,你不能和常人一樣。一定要保持道心爲重。必須成爲大家的表率”

“道心是爲善之心,要保持道心,就必須要執着一個‘中’字。這個中字,是帝堯當年傳授於某的。道心雖是一個至善之心,但是,應起事來,不見得一定都對。天下有許多敗事之人,一開始心並不壞。但做起事來或偏,或倚,或過,或不及。毫釐之差,謬之千里。就是因爲不能執着這個‘中’字。”帝堯年齡大了,說道這兒便停頓了下來。歇了一會兒接着說道。

“現在,你肩上的擔子最重。第一要慎,第二要敬。吾盡吾敬以事吾上,故見爲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爲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爲仁焉。這三句話,我已試之多年,每每有效。你當取以爲法。假使四海困窮,天祿亦從此永終了。尤其可怕的是這張口。事好是這張口,爲禍亦是這張口。你細細琢磨,好好的去做吧,我就不再說了。”

帝舜的諄諄教悔,伯禹洗耳恭聽,深表受益匪淺,再拜稽首。

伯禹主政以後,首件事就是恢復九州之治。他在治水的過程中,早已將九州貢賦規劃妥當。帝舜執政之時,天下是分爲十二州的,當時是經帝堯許可的。伯禹當時不願與帝舜方略相佐。現在,他受命攝政了,自己以爲正確的方略,就不可能不去實施。何況財爲徑國之要,而財又是由貢賦所出。因此,伯禹決定開始實施他的九州貢賦之制。

以前帝舜所制定的五瑞稅賦之法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實際上,諸侯們只是名義上接受帝君之令,然而卻不能全部落實。諸侯肯服從帝令與否,一般不甚能看得出來。若某個諸侯有背叛,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當然,帝舜執政時,由於他以德服人,整個社會和諧有序,這種現象沒有出現過。但其他人執政就不好說了。因此,伯禹不得不按自己的方略施政。

伯禹的這種辦法,是帝都集權之法,在管理上比帝舜的方略要更進一層。九州貢賦規定,各地諸侯不但名義上受帝之統率,並且實際上每年諸侯國都必須拿出一定數量的貢賦上繳帝都。貢賦是有一定的規定性。實物的多少與種類,都是由帝來確定。如果那個諸侯每年必須交納的貢賦不能到位,即是背叛之據。

如果在以前,諸侯們還可有託詞,可以推說道路不通,不能朝貢。現在則不能有這個理由。因爲,九州的道路在大禹治水之時都已通好。各處之水,多數都與黃河相通。帝都就在黃河之邊,各州水路,都能通於帝都。可以說是條條水路通帝都:

雍州到冀州,從積石山乘船,繞過從前的陽紆大澤,直到龍門山,就可以直達帝都了。

梁州到冀州,由西傾山的桓水乘船,經過潛水、沔水、到渭水,就可以由黃河入都。

袞州到冀州,只須在濟、漯二水中乘船,即可以由黃河而達帝都。

青州到冀州,由汶水轉入濟水,以達黃河。

徐州到冀州,由淮水、泗水徑到黃河。

揚州到冀州,由大江乘船入淮水、泗水,即可抵達黃河。

荊州到冀州,或由江之沱水,或由漢之潛水,穿山到洛水,即可進入黃河。

豫州到冀州,更爲方便,徑從洛水就可直達。在治水之時,伯禹已將此方略勾畫於心中。因此,現在用之,則極爲便利。

這種帝都集權的辦法,其它人辦不到,伯禹能辦得到。因爲,當時洪水氾濫,百姓面臨性命之危的時候,是伯禹平治了洪水,保全了百姓的生命,保全了他們的土地。受人點滴恩惠,當以涌泉相報,亦是國人之美德。伯禹規定的這些貢賦,各地是決無異議的。再者,治水之際,伯禹曾親臨各地。且不說同甘苦,共患難,就是伯禹那種種神力,諸侯們都是親身體驗了的。即是想反抗,亦是不敢的。

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二十八回 代堯攝政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九回 回家探親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十回 遭繼母陷害第二十八回 代堯攝政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二十回 全家團聚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十二回 化解鬥毆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二十四回 雙井逃生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十回 遭繼母陷害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二回 虞槹續絃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五回 離家出走第三十九回 禪位於禹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十九回 禪位於禹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十八回 帝堯訪賢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二十八回 代堯攝政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十二回 化解鬥毆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十一回 雷澤捕魚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五回 離家出走第三十一回 虞舜讓國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三十六回 墨臣警丹朱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二十回 全家團聚第二十四回 雙井逃生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五回 離家出走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十八回 帝堯訪賢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二十回 全家團聚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十回 遭繼母陷害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三十一回 虞舜讓國第四回 師務成子
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二十八回 代堯攝政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九回 回家探親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十回 遭繼母陷害第二十八回 代堯攝政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二十回 全家團聚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十二回 化解鬥毆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二十四回 雙井逃生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十回 遭繼母陷害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二回 虞槹續絃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五回 離家出走第三十九回 禪位於禹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十九回 禪位於禹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十八回 帝堯訪賢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二十八回 代堯攝政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十二回 化解鬥毆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十一回 雷澤捕魚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五回 離家出走第三十一回 虞舜讓國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三十六回 墨臣警丹朱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二十回 全家團聚第二十四回 雙井逃生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五回 離家出走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十八回 帝堯訪賢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二十回 全家團聚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十三回 空青之禍第十回 遭繼母陷害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三十一回 虞舜讓國第四回 師務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