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楊柳重載馳道改

水波盪漾,漸漸歸於平靜。

以楊逸之的目力,竟然也沒看出來他是如何消失的。鬼藏忍術,果然詭異至極。方纔他向平秀吉出手,也許最終的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

楊逸之的眉頭微微蹙起。

相思爲什麼不願走?

她一定是想留在平秀吉身邊,尋找能殺死他的方法。而平秀吉既然已經知道了這一點,又任由相思這樣做,顯然是對這個危險的遊戲產生了興趣。

或許,相思留在天守閣,的確比別的地方安全。

平秀吉是位梟雄,若他說是要保證相思的安全,相思必然不會出事。何況,現在雙方已經進行了合談,平秀吉也沒有必要抱着卓王孫震怒,去傷害相思。

看來,還是不必去找她了吧。

楊逸之深深嘆了口氣。

他一直走了十八天,才走回平壤。

離他一交離開平壤城,已經整整二十八天。

他沒想到,平壤城的變化,竟然如此之大。

平壤城經華音閣修復後顯得高大、壯麗。它的城牆,都是用附近山上的青石徹成,打磨平整,上面雕刻着簡單古樸的花紋。這使它彷彿一頭上古巨獸,靜靜地蹲伏在大同江邊的平原上。

但現在,它變得柔媚、婉約。

一座城,一座如此莊嚴壯麗的城,怎會有這樣的變化?

因爲它的城牆,全都被漆成了桃紅色。

青山綠水中,楊逸之看到的是一座桃紅色的城。

這座城所有的雄偉巍峨,全被這妖嬈的色澤掩蓋——那是桃花極盛時纔有的嫣紅,在日色中豔豔生光,遠遠看去,城中彷彿盛開了十里桃花。

wωω☢Tтka n☢¢ Ο

——怎會這樣?

楊逸之驚訝地走近,卻發現平壤城頭的匾牌已經變了,變成一塊桃紅色的匾牌,上面書着三個大字:

“天授城”。

城頭上巡邏着的士兵,赫然也變成一隊隊娘子軍,微風吹過,不時飄來一陣陣鶯聲燕語。偶而有幾位男兵在城上走過,也都低着頭,不敢言語。

——怎會這樣?

難道這座城已經被攻佔了?

卓王孫親自鎮守的城,還有誰能攻佔,他想象不出來。

他慢慢走近城門。

“楊盟主!”

幾位士兵走近。幸好,巡守城門的還是原來的那幾位士兵,他們見楊逸之走過來,急忙打開了大門。

“這是怎麼了?”

聽到楊逸之詢問,這些士兵的臉上都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吞吞吐吐地道:“公主…….公主來了。”

楊逸之一驚。

永樂公主?

她怎會來到這裡?

想起在東海上發生的一切,楊逸之不禁對進城有了一絲遲疑。永樂公主乃是天皇貴胄,素來無法無天。就算是面對蒙古俺答汗也毫不畏懼,在東海的所作所爲,更是以肆無忌憚一詞才能形容。若是她來了,將整座城都漆成桃花的顏色也不足爲奇。卓王孫固然威嚴無雙,但想來在這些無關大局的枝節上,也不會和這位公主計較。

恰恰這位公主對他頗有好感,此次入城,必定會有糾葛。楊逸之沉吟着,嘆了口氣,邁步進了城。

突然之間,一陣號哭聲傳了過來。

wWW☢тт kān☢C 〇

“楊盟主,你終於來了!你要給我申冤啊!”

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人衝了過來,一把將楊逸之的衣襟抓住,死死不放。那人滿臉血跡,身上全都是傷,有的是新的,有的已經結了疤。身上破破爛爛,連乞丐都不如。楊逸之定晴看了許久,失聲道:“沈大人?你怎會變成這樣?”

那人赫然竟是沈唯敬!

他緊抓楊逸之的衣襟:“我被害慘了!我被害慘了!”

他一迭聲地說着這句話,淚水忍不住滾了下來。楊逸之拉着他走到樹下,良久,沈唯敬的情緒方纔平靜了一些,道:“上次出使,你先走了。我用盡了渾身解數,跟倭方談判。倭方剛開始提出的條件有多苛刻,你是知道的不是?我足足用了三天時間,才讓他們同意將條件降下來。日出之國答應撤軍了!可是你知道嗎?楊盟主?”

沈唯敬老淚縱橫,顯然是想到了傷心之處:“卓大人竟然用尚方寶劍將我召回了!他不讓我繼續談下去!他命令我全盤答應倭賊的七項條件,談都不要談!”

“我回來之後,高麗人都說我是個賣國賊,說是我將大半個高麗賣給了倭賊,要捉住我活活打死。我國士兵也說我丟了國家的臉,捉住我也是要打死。我每天都要被人打幾十頓,可是卓大人一點都不管我!

“可我是冤枉的!如果讓我繼續談下去,我一定能讓倭方完全撤軍的!我連續三天吐了又吐,就是爲了壓迫倭賊讓步啊!楊盟主,你一定要替我申冤啊!”

楊逸之皺起了眉頭。

原來,卓王孫不願要一個更有利的和談條約。

如果說有人是賣國賊,那這個賣國賊只可能是卓王孫。

但他爲什麼要這樣做?

楊逸之百思不得其解。

天意自古高難問。

他只能嘆了口氣:“你爲什麼不將這一切說出來呢?”

沈唯敬的淚臉一片頹然:“我不敢!我若是說出來,我會被殺的!”

是的。沈唯敬這麼貪生怕死的人最怕的就是卓王孫。他絕不敢說卓王孫半句壞話。

楊逸之忍不住又想嘆氣:“好吧,我問問閣主究竟是怎麼回事。”

沈唯敬撲通一聲跪下來:“多謝!多謝楊盟主。”

楊逸之慌忙將他扶起。

這是個很難得的晴天,陽光灑在大同江邊的柳枝上,洇染出淡淡的綠意來。在這個整潔而繁華的都市中,一切都顯得那麼生機盎然。但楊逸之的心情卻怎麼都好不起來。

他走到虛生白月宮之前,卻忽然徵住。

平日寂靜肅穆的虛生白月宮門前,此時卻站滿了人。

十八名武當弟子,分成兩排,站在虛生白月宮的兩邊。每邊九個人,一動不動。

楊逸之眉頭皺了皺。

他們想幹什麼?

忽然,他看到了清商道長的臉。

清商道長如平時一樣,鬚髮怒張,怒容滿面。

但他卻永遠都不會再生氣了,因爲,他只剩下一個頭顱。

只有一個頭顱,擺在虛生白月宮的臺階上。

他的怒容,仍那麼鮮明,圓睜的雙眼似乎在說着他是如何的死不瞑目。

楊逸之忽然明白,爲什麼會有這麼多人站在這裡。他忍不住跪了下來,跪在清商道長前。

兩邊站着的武當弟子終於動了。爲首的大弟子走到楊逸之身前,亦雙膝跪地。

“師父說過,如果他再次回來時,戰爭還沒有結束,那麼就將他的頭在這裡砸得粉碎。”

“我師父助郭再佑將軍攻打靈山城,不料中了倭軍的奸計。師父拼命保護郭將軍,將軍仍然被亂槍擊死。倭軍人數實在太多,郭將軍的部隊眼看就要全軍覆沒。師父不忍見如此慘劇發生,因此堅持一個人在虎山崍斷後。他一個人扼住山崍要害,殺了一百多敵軍,堅守了一天一夜,保證了剩下的郭家軍安全撤退。但師父……師父卻受創深重,以身殉國了!他記得之前說過的那句話,吩咐我們一定要將他的頭顱帶回來,在這裡敲碎。”

十八名弟子全都跪倒在地,面向前虛生白月宮。

面向着清商道長的頭顱。

“師父臨死前,曾飛鴿傳書讓卓王孫派兵來救。但沒有一個人來!一個人都沒有!”

頭顱怒目圓睜着,在控拆,在呼喝。

一如當時的廝殺,掙扎,執著,怨恨。

弟子舉起手來。他的臉不住的抽搐着,卻沒有眼淚流下。

他的心已死。他們豁出性命在前線廝殺着,卻被自己的軍隊背叛。如果援軍能夠及時到達,清商道長必不會死。

淒厲的顫抖讓他的聲音嘶啞,他哭着喊出最悽慘的一句話:“師父!”

手掌猛然落下,砰的一聲,清商道長化爲血塵,四散而開。

楊逸之的頭忍不住低下。

沒有人忍心看這一幕。

十八名弟子臉上全都顯出慘厲而堅決的表情,他們跪着,一塊一塊將師父的屍骨撿起來。如果粘在泥土,他們就連泥挖起;如果落在石上,他們就用手掌用力砸着石頭,將石頭鑿出。

終於,他們用一隻巨大的包袱,將師父的骸骨包了起來,負在背後。

他們齊齊轉身,跪在楊逸之面前。

“盟主,原諒我們,我們無法再繼續作戰。我們要回武當山,收埋師父的遺骨。”

楊逸之靜靜地點了點頭。

他目送着他們悲壯地站起身來,往北方走去。他們將穿過大同江、鴨綠江,回到中原。他們將一生都爲清商道長誦經,再也不下武當山。

紅塵,將與他們再也無關。

沒有人知道,這竟然是這支遠征的武林大軍中,唯一能回去的十八人。

虛生白月宮仍然寂靜無聲。

方纔發生的事情,卓王孫真的不知道嗎?爲什麼宮門仍然是閉着的?

他究竟想幹什麼?

楊逸之無聲的嘆了口氣。他心中充滿困惑。

突然,有人在他背後輕聲道:“盟主。”

楊逸之回頭,就見韓青主面色焦慮地看着他。這讓楊逸之感到一絲不祥。

韓青主低聲道:“盟主,你能不能出手……救一下…….”

他的聲音越來越低:“救一下……月寫意……”

楊逸之身子一震。月寫意也遭遇到危險了嗎?月寫意是卓王孫派出去協助元豪的第二支隊伍,難道元豪也遭遇到了郭再佑同樣的情況?

爲何倭兵發動了這麼多次突襲?雙方不是在談判了嗎?

爲何卓王孫沒有任何的應對?

爲何他按兵不動,不救自己人?不救清商道長尚有情可原,畢竟正邪不兩立。但不救月寫意,就讓楊逸之無論如何都想不通了。

韓青主正要開口再求,身子突然僵住。

楊逸之回頭,就見卓王孫一臉平靜的站在虛生白月宮門口。

韓青主倉皇后退,一個趔趄,幾乎跌倒在地。

楊逸之轉過身,正面站在卓王孫面前。

他見到的卓王孫,跟十八日前沒有任何的改變。但這個世界卻變了太多,變得連他也陌生起來。

他不能容忍他這樣做下去,因爲他們是朋友。

楊逸之一字一字道:“韓青主。”

韓青主吃驚地擡頭,看着楊逸之。

楊逸之:“你隨我去。去救月寫意!”

韓青主更是驚訝,他臉上閃過一絲喜意,卻不也答應,不敢動,目光偷偷地看着卓王孫。

卓王孫卻不看楊逸之,只淡淡瞥向韓青主:“你爲什麼不去?”

韓青主大喜,連忙拉着楊逸之向外走去。

他不放心,國爲他怕楊逸之再說一個字,這兩個人之間的世界就會崩壞。

兩匹駿馬,向津樑灘馳騁。

天色,又開始陰沉,讓人的心情也無比煩悶。

楊逸之禁不住問道:“不是開始和談了嗎?怎麼又打起戰來了?”

韓青主搖了搖頭,嘆息道:“和談和結果被視爲喪權辱國,激起了高麗百姓的反抗,幾十路義軍起義,閣主卻一點都不予以支持。倭賊爲了儘快和談成功,採取了殺一儆百的策略,出去大軍閃電圍攻義軍中最強大的的幾支。唉!”

還是和談。還是卓王孫。

看來他很想促成這場和談——接受最惡劣的條件。

究竟是爲什麼呢?

陰沉的天氣讓楊逸之的心情也無限抑鬱。

尾 聲第二十三章 匹馬孤城望眼愁第二十章 玉幾君臣笑語空第十三章 柳陌征衫錦帶鉤第五章 江山傳箭旌旗色第十四章 玉人微嘆倚欄杆第三章 鬥茶客話千山雨第二十九章 玉釵恩重是前生第一章 天上人間總玉京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楔 子第二章 自是河山戰鼓頻第三十章 可知花亦是多情第十章 路從蓬島三山遠尾 聲第十九章 高臥千峰鎖暮霞第十八章 兵戈十日出重圍第十九章 高臥千峰鎖暮霞第二章 自是河山戰鼓頻第三章 鬥茶客話千山雨第二章 自是河山戰鼓頻第三章 鬥茶客話千山雨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第二十三章 匹馬孤城望眼愁第十九章 高臥千峰鎖暮霞尾 聲第十四章 玉人微嘆倚欄杆第二十四章 夾道香塵迎麗華第十八章 兵戈十日出重圍尾 聲第七章 鐵馬新林休戰鼓第五章 江山傳箭旌旗色第九章 鬆窗映火茗芽熱第十四章 玉人微嘆倚欄杆第十章 路從蓬島三山遠第十六章 雨漲千村地入湖第五章 江山傳箭旌旗色第二十九章 玉釵恩重是前生第二十二章 移入東風碧玉欄第二十章 玉幾君臣笑語空第二十五章 落英錯認舞衣鮮第三十四章 珍重雕欄白玉花楔 子第四章 高閣登臨雨後天第二十四章 夾道香塵迎麗華第六章 故國惝恍夢裡天第十八章 兵戈十日出重圍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第十七章 楊柳重載馳道改第十二章 茶經水傳平生事第二十六章 樓船落日紫貂輕第十章 路從蓬島三山遠第七章 鐵馬新林休戰鼓第三十七章 六龍銜燭下平蕪第三十七章 六龍銜燭下平蕪第三十一章 誰道盡提龍虎將第九章 鬆窗映火茗芽熱第二十八章 好與新妝報鏡臺第二十八章 好與新妝報鏡臺第一章 天上人間總玉京第二十七章 紅豆花開聲婉轉第九章 鬆窗映火茗芽熱第二十二章 移入東風碧玉欄尾 聲第四十章 相思千里暮雲深第十七章 楊柳重載馳道改楔 子第一章 天上人間總玉京第三章 鬥茶客話千山雨第十三章 柳陌征衫錦帶鉤第八章 旌旗衝雪冷梅花第十八章 兵戈十日出重圍楔 子第一章 天上人間總玉京第十九章 高臥千峰鎖暮霞第三十一章 誰道盡提龍虎將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第十三章 柳陌征衫錦帶鉤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第二章 自是河山戰鼓頻第四章 高閣登臨雨後天第三十一章 誰道盡提龍虎將第七章 鐵馬新林休戰鼓第二十二章 移入東風碧玉欄第二十六章 樓船落日紫貂輕第三十五章 寶輦香輪九陌塵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第三十五章 寶輦香輪九陌塵第三十七章 六龍銜燭下平蕪第十三章 柳陌征衫錦帶鉤第十一章 新傳使者出皇都第三十九章 舊事已非還入夢尾 聲楔 子第四十章 相思千里暮雲深第十一章 新傳使者出皇都
尾 聲第二十三章 匹馬孤城望眼愁第二十章 玉幾君臣笑語空第十三章 柳陌征衫錦帶鉤第五章 江山傳箭旌旗色第十四章 玉人微嘆倚欄杆第三章 鬥茶客話千山雨第二十九章 玉釵恩重是前生第一章 天上人間總玉京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楔 子第二章 自是河山戰鼓頻第三十章 可知花亦是多情第十章 路從蓬島三山遠尾 聲第十九章 高臥千峰鎖暮霞第十八章 兵戈十日出重圍第十九章 高臥千峰鎖暮霞第二章 自是河山戰鼓頻第三章 鬥茶客話千山雨第二章 自是河山戰鼓頻第三章 鬥茶客話千山雨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第二十三章 匹馬孤城望眼愁第十九章 高臥千峰鎖暮霞尾 聲第十四章 玉人微嘆倚欄杆第二十四章 夾道香塵迎麗華第十八章 兵戈十日出重圍尾 聲第七章 鐵馬新林休戰鼓第五章 江山傳箭旌旗色第九章 鬆窗映火茗芽熱第十四章 玉人微嘆倚欄杆第十章 路從蓬島三山遠第十六章 雨漲千村地入湖第五章 江山傳箭旌旗色第二十九章 玉釵恩重是前生第二十二章 移入東風碧玉欄第二十章 玉幾君臣笑語空第二十五章 落英錯認舞衣鮮第三十四章 珍重雕欄白玉花楔 子第四章 高閣登臨雨後天第二十四章 夾道香塵迎麗華第六章 故國惝恍夢裡天第十八章 兵戈十日出重圍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第十七章 楊柳重載馳道改第十二章 茶經水傳平生事第二十六章 樓船落日紫貂輕第十章 路從蓬島三山遠第七章 鐵馬新林休戰鼓第三十七章 六龍銜燭下平蕪第三十七章 六龍銜燭下平蕪第三十一章 誰道盡提龍虎將第九章 鬆窗映火茗芽熱第二十八章 好與新妝報鏡臺第二十八章 好與新妝報鏡臺第一章 天上人間總玉京第二十七章 紅豆花開聲婉轉第九章 鬆窗映火茗芽熱第二十二章 移入東風碧玉欄尾 聲第四十章 相思千里暮雲深第十七章 楊柳重載馳道改楔 子第一章 天上人間總玉京第三章 鬥茶客話千山雨第十三章 柳陌征衫錦帶鉤第八章 旌旗衝雪冷梅花第十八章 兵戈十日出重圍楔 子第一章 天上人間總玉京第十九章 高臥千峰鎖暮霞第三十一章 誰道盡提龍虎將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第十三章 柳陌征衫錦帶鉤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第二章 自是河山戰鼓頻第四章 高閣登臨雨後天第三十一章 誰道盡提龍虎將第七章 鐵馬新林休戰鼓第二十二章 移入東風碧玉欄第二十六章 樓船落日紫貂輕第三十五章 寶輦香輪九陌塵第三十六章 帝子魂歸南浦雲第三十五章 寶輦香輪九陌塵第三十七章 六龍銜燭下平蕪第十三章 柳陌征衫錦帶鉤第十一章 新傳使者出皇都第三十九章 舊事已非還入夢尾 聲楔 子第四十章 相思千里暮雲深第十一章 新傳使者出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