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一人滅一國

“張公謹不明敵情,擅自出兵雲州救援,造成宿州被突厥奇襲,皇上應該嚴懲他。”蕭瑀語氣平靜的說道,在朝中他算是唯一一個沒有結黨的人,所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皇上,宿州的百姓不能不管,但突厥手上的百姓更不能不管,還望皇上早做決斷。”封德彝就用強迫式的語氣說道。

“皇上,朝廷已經對北伐突厥做了充分的計劃,不能因爲一時之氣而置大唐國策不顧啊。宿州百姓要管,突厥手上的宿州百姓要救,但並非就要出兵,還望皇上三思啊。”長孫無忌再次苦勸道。

“封德彝房玄齡你們兩個人負責宿州百姓的過冬問題,務必要使宿州百姓順利的度過這個冬天。糧食可以暫時從附近的州府調集,房屋也要儘快的建起來。”李世民沒有搭理長孫無忌的話,語氣顯得有點平靜,倒是讓衆人有點不解,“兵部給漠北突厥一代防線的各州府都督下令,讓他們整頓兵馬,做好隨時出兵漠北的準備。”

“遵旨。”房玄齡和封德彝還有杜如晦三人答道。

“至於張公謹的問題等戰事一結束再做討論,雲中之戰還沒有結束,不能妄下定論。”李世民繼續淡淡的說道。

“遵旨。”衆人對於李世民突然的太過平靜的語氣疑惑不已,不敢再說什麼。畢竟,這和剛纔氣憤不已,怒不可言的他要想着出兵北伐態度判若兩人,衆人一時倒是不知道該怎麼適應了。

“你們下去吧!”李世民繼續淡淡的說道。

“遵旨。”衆人退出兩儀殿後不斷的詢問李世民到底是怎麼了,態度爲什麼會轉變的那麼快?這樣的轉變讓他們不解,皇上還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表情,莫不是他有什麼新的主意了?衆人相互看看對方,見大家均是一副迷茫的神色,不由的失望,搖頭嘆息的各自離開。

衆人離開之後,李世民望着衆人離開的背影出神。通過張公謹雲州救援一事,他發現了現在大唐軍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各級將領一聽突厥寇邊,都表現的很莽撞,不謹慎。遇到突厥問題,他們就忘記了思考。所以,他剛纔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大唐普通將領對突厥的態度很難在短時間有所改變。所以,與其這樣,還不如在這斷時間扶植一批年輕的將領呢?

一則可以讓他們在邊關得到鍛鍊,二則可以讓他們熟悉漠北的環境和突厥的習性,用北伐做準備,不是一舉兩得嗎?

“既然,你那麼能幹,朕就讓你到邊關去鍛鍊鍛鍊吧!”李世民自言自語的說道。

旁邊的王德在聽到李世民這句話的時候心裡一突,他突然覺得過了這個年,朝廷又該有一番大動靜了。照皇上剛纔這句話,他已經做出了抉擇,很多人的職位可能就要有所變動了。

李恪在府中聽完今天邊關的兩份急報和兩儀殿商討戰事的結果後,沉默不語。他知道李世民的北伐是不可能進行的,和突厥和談用錢財換取宿州百姓會成爲李世民最終的決定。但是,如此一來,這個和談的人選就顯得極爲關鍵。既不能太過軟弱,讓突厥的氣勢壓住,漫天要價;但也不能太強悍,最後兩方談判陷入僵持階段,受害的是宿州百姓。

放眼大唐的朝廷,馬周是一個不錯的人選。可是以他現在的爲官資歷和官職,根本沒有資格去出使突厥。即使自己力諫馬周,馬周的職位再怎麼升也不可能達到出使突厥的級別。所以,他在聽完兩儀殿李世民和衆人討論宿州百姓的事情之後,就考慮談判的人選。

“可惜王玄策還沒有出生啊,不然以他的外交才能,出使突厥,忽悠突然人那是綽綽有餘啊!”李恪嘆息道。他說的王玄策就是一人滅一國的,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外交官,一個在歷史書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

關於王玄策的故事,李恪還是在前世的時候讀唐史纔看到的。當時,在大唐周邊蔥嶺南有國名叫天竺,現在改叫印度,其國民我們親切的稱之爲阿三。在唐朝的時候印度分東西南北中五大塊。姑且分別叫東、西、南、北、中印度吧。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一了印度半島建立了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

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命王玄策爲正使、蔣師仁爲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會吐蕃王松贊干布,睦鄰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

但當時的印度正好發生了政變,在唐朝的時候,交通閉塞,通訊落後,李世民在遣出使者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印度會發生政變。所以,王玄策等人到了印度邊境,知道了印度政變的事情之後,因爲沒有李世民的旨意,也只能照常上路。

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以爲自己篡位引起了大唐的不滿,同時他對大唐也很不感冒。所以,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在路上的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而王玄策和蔣師仁被擒後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

兩人於是策馬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爲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他自己自命爲總管、命蔣師仁爲先鋒,直撲印度。

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當時的張玄策一心想着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餘。

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

在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后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併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根本不是唐軍,只是一羣雜牌兵而已)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尸鳩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殘將準備反攻唐軍。張玄策、蔣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餘衆盡坑殺。

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由於當時東印度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印度。嚇得當時的尸鳩摩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纔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

李恪記得,當時自己在看完這段史料之後才喜歡上唐朝的。殺印度兵數萬,俘虜數萬,憑藉借來的幾千雜牌軍就平定了印度,這個英雄就是王玄策。而這樣的英雄也只有在唐朝這樣盛武國度,每個人都爲自己是唐朝的子民而驕傲的國度才能產生。

試想,一個非軍事專業出身的使節,一個在國外毫無根基的外交官,居然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實在是世界軍事歷史上不二的奇蹟。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就這樣被一箇中國外交官在戰場上輕鬆搞定,在李恪來看真是愧對“文明古國”的稱號啊。

但是,很多人都不瞭解王玄策這個人。這是因爲“中印友好”的緣故,對這段歷史教科書上也避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沒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就像王玄策一樣,跟同時代的名將也多的舉不勝數的,只是知名度遠遠不能與李靖、秦叔寶、李績等相比,甚至連程咬金的名字都比他響亮。但真正的歷史上並非就是這樣的。

所以,李恪認爲唐朝是一個英雄名將輩出的的朝代,就像武帝時的漢朝一樣:英雄風流不盡數,刀馬所至皆漢土。

“示明萬里之內,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李恪想到這裡,不由的吟出了漢朝大將陳湯那句話。

“示明萬里之內,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就像鐵錘一樣重重的擊在了李恪的心裡,他不斷的吟着這句話。漸漸的心裡好似明白了什麼。自從自己來到唐朝之後,他始終爲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考慮。在爲自己怎麼能夠活下去而想辦法。所以,總覺得自己生活好像缺少什麼。從沒有想過自己在大唐該做點什麼,必須要做點什麼。

可是今天,因爲想到了出使突厥的使者,想起王玄策。然後,又想起了漢朝大將陳湯的話。讓李恪感覺到自己身爲大唐皇族,李世民的兒子而羞愧。生在這樣的一個國度,自己除了想過怎麼活命竟然沒有任何人生的目標。難道自己就該這樣度過一生嗎?難道自己就這麼浪費自己的大好光陰嗎?難道自己連一個目標和理想都沒有嗎?

“不是的,我不能!”李恪的心裡有一個聲音喊道。自己豈能再這麼平庸下去?該是自己做點事情的時候了。

想到這裡,李恪的目光變得清晰起來,目光也開始堅定起來,隨即他哈哈笑道,同時高聲說道,“大漠狼峰孤煙直,天蒼地茫嘯西番。鐵騎踏破極樂土,揚鞭異域蔑沙場。開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驃騎郎。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歸。”

第517章 李治的陳詞第56章 ‘唐’和百騎第535章 殿下哥哥第504章 房相的分析第675章 這隻老梟第685章 長安城的詭異第257章 交易第245 嚴查到底第696章 降了嗎第499章 房二的爆發第577章 玩的就是你第650章 出現的騎兵第151章 書房談話第600章 祿東讚的陰謀和吐谷渾可汗的想法第594章 情真意切第27章 華麗的組合第471章 震撼的三連射第72章 蠟丸密信第433章 甘泉宮所看到的第167章 鐵案第599章 吐谷渾的進退兩難第130章 陰謀第508章 總會有人去死第211章 四國使團第465章 仕隋老臣第691章 北王的意第333章 強者的對決(三)第282章 李靖也有想法第631章 破除秘術第208章 戰鬥力不到五成的渣第469章 宇文過的身世第320章 漢王和李靖第233章 殿下,大家都說你毒害皇后第416章 辯機死了第77章 血戰到底(三)第497章 威武啊第374章 這就是宿命第650章 出現的騎兵第447章 孫思邈的蹤跡第60章 真正的較量第227章 對扶桑的政策——殺第128章 戰第64章 巷子口的死屍第171章 哭泣的元宵佳節第221章 大家都有想法第183章 軍人武德第71章 縝密的分析第525章 唐幣第652章 祿東贊死了第94章 蘇定方入主千牛衛第589章 誰在算計誰呢?第280章 北伐之爭(上)第682章 遼東危局第440章 遇到神相該怎麼辦?第369章 真正的決戰(四)第209章 愛我就跟我走第480章 李佑,你去長安搗亂吧第102章 只羨鴛鴦不羨仙第170章 平平淡淡纔是福第31章 強者的對決(一)第177章 嚇唬你們滴第504章 房相的分析第220章 不詳的預感第36章 聯賽的設想第176章 兩翁之意不在宴會第687章 坍塌的城防第99章 書房論勢第321章 奇兵騎兵第211章 四國使團第695章 戰鬥第409章 北國之王第316章 朝堂上的戰爭第700章 發兵長安(二)第319章 兵到定襄城第460章 跟崔氏結仇第535章 殿下哥哥第616章 我們又見面了第137章 黑衣雙狼第508章 總會有人去死第52張 章 陳其的安排第551章 大相是什麼東西第685章 長安城的詭異第521章 房遺愛大婚第326章 當軍神遇上梟雄(三)第626章 李恪病了第254章 出來混遲早要還第578章 祿兄,咱別這樣第73章 孫寧的目的第346章 爲兄弟而戰第398章 皇上對將軍說過的話第293章 兵力部署第127章 帳中對話第196章 鬥將第600章 祿東讚的陰謀和吐谷渾可汗的想法第670章 回長安,喝老酒第547章 回長安的目的很簡單第290章 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第123章 頡利第86章 待到相會是幾時
第517章 李治的陳詞第56章 ‘唐’和百騎第535章 殿下哥哥第504章 房相的分析第675章 這隻老梟第685章 長安城的詭異第257章 交易第245 嚴查到底第696章 降了嗎第499章 房二的爆發第577章 玩的就是你第650章 出現的騎兵第151章 書房談話第600章 祿東讚的陰謀和吐谷渾可汗的想法第594章 情真意切第27章 華麗的組合第471章 震撼的三連射第72章 蠟丸密信第433章 甘泉宮所看到的第167章 鐵案第599章 吐谷渾的進退兩難第130章 陰謀第508章 總會有人去死第211章 四國使團第465章 仕隋老臣第691章 北王的意第333章 強者的對決(三)第282章 李靖也有想法第631章 破除秘術第208章 戰鬥力不到五成的渣第469章 宇文過的身世第320章 漢王和李靖第233章 殿下,大家都說你毒害皇后第416章 辯機死了第77章 血戰到底(三)第497章 威武啊第374章 這就是宿命第650章 出現的騎兵第447章 孫思邈的蹤跡第60章 真正的較量第227章 對扶桑的政策——殺第128章 戰第64章 巷子口的死屍第171章 哭泣的元宵佳節第221章 大家都有想法第183章 軍人武德第71章 縝密的分析第525章 唐幣第652章 祿東贊死了第94章 蘇定方入主千牛衛第589章 誰在算計誰呢?第280章 北伐之爭(上)第682章 遼東危局第440章 遇到神相該怎麼辦?第369章 真正的決戰(四)第209章 愛我就跟我走第480章 李佑,你去長安搗亂吧第102章 只羨鴛鴦不羨仙第170章 平平淡淡纔是福第31章 強者的對決(一)第177章 嚇唬你們滴第504章 房相的分析第220章 不詳的預感第36章 聯賽的設想第176章 兩翁之意不在宴會第687章 坍塌的城防第99章 書房論勢第321章 奇兵騎兵第211章 四國使團第695章 戰鬥第409章 北國之王第316章 朝堂上的戰爭第700章 發兵長安(二)第319章 兵到定襄城第460章 跟崔氏結仇第535章 殿下哥哥第616章 我們又見面了第137章 黑衣雙狼第508章 總會有人去死第52張 章 陳其的安排第551章 大相是什麼東西第685章 長安城的詭異第521章 房遺愛大婚第326章 當軍神遇上梟雄(三)第626章 李恪病了第254章 出來混遲早要還第578章 祿兄,咱別這樣第73章 孫寧的目的第346章 爲兄弟而戰第398章 皇上對將軍說過的話第293章 兵力部署第127章 帳中對話第196章 鬥將第600章 祿東讚的陰謀和吐谷渾可汗的想法第670章 回長安,喝老酒第547章 回長安的目的很簡單第290章 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第123章 頡利第86章 待到相會是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