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箭之仇

洛陽城,屍骨壘壘。

唐軍大軍數日之前,與王世充軍進行決戰,戰況慘烈。

當時洛陽周邊已陷,李世民率軍攻克洛陽周邊諸倉後,率唐軍主力臨於洛陽城青城宮。

唐軍初到壁壘未立,而被圍困於洛陽宮城之內的,王世充見此率兩萬大軍從洛陽方諸門出,依靠着故馬坊垣壁,臨谷水以拒唐軍。

當時唐軍衆將見王世充江淮軍陣容嚴謹,不由皆是動容。

而李世民率精騎臨於北邙山上觀陣,對左右言道:“賊勢已窮,現在王世充率全軍出戰,乃存僥倖之心,今日若我軍一戰而破之,以後則不敢復出。”

說完,李世民令屈突通爲大將率五千人馬,渡河擊之,並言道:“與王世充交兵則燃煙。”

待到煙勢大作的時候,李世民率輕騎下山,身先士卒與屈突通一併攻擊王世充軍。兩軍戰事十分慘烈,主帥李世民馬中流矢而斃,幸虧大將丘行恭步戰連斬鄭軍數員,救下李世民。

而李唐大將驃騎將軍段志玄,王懷文被擒,段志玄被俘逃回唐軍大營,而王懷文假意投降後,行刺王世充,失手被殺。

兩軍激戰從辰至午時,王世充不能擊敗唐軍,這才收兵返回洛陽宮城。

шшш ●ttκǎ n ●¢ ○

唐鄭兩軍具傷亡壘壘

戰後李世民重賞冒死救他的丘行恭,以及死戰的段志玄,向長安進表撫卹陣亡的王懷文,並對左右言,江淮軍真乃勁敵,我大唐自晉陽起兵以來,屬此戰最爲慘烈。

衆將皆是稱是。

不過此戰,李唐精銳的玄甲軍表現出色,程咬金。翟長孫,張士貴等玄甲軍將領率千餘騎玄甲軍士卒,在唐軍與鄭軍激戰時。從背後殺出,斬殺了王世充大將葛彥璋。這才令鄭國正面的猛攻受制。

之後,正如李世民所言,王世充的江淮軍元氣大傷,短時間內不能再戰。

而李世民的唐軍得到援兵之後,開始包圍洛陽宮城,李世民告訴衆將若攻下洛陽,除了隋朝皇室的車駕儀仗、圖書簿籍以及器械都歸大唐所有外。其餘如男女玉帛都歸衆將分之。此次攻打洛陽,若不克城,絕不引兵西歸。

李世民如此言後,唐軍士卒大振。

眼下正月方過。李世民即率大軍包圍洛陽。

朔風獵獵而東,城下兩軍士卒的屍首尚未收斂,而城下唐軍擡出了八牛巨弩,可擲五十斤飛石的巨砲,陳列於城下。

天寒地凍。大雪簌簌而落。

唐軍飛石巨箭朝着洛陽宮城猛轟而去,碎石如雨般從城頭而下。唐軍見箭矢砲轟一陣後,洛陽宮城卻是巍然不動,不由震驚。

要知道洛陽宮城,當初所建時。是爲了防備敵軍進攻所制的,一改當時皇城建築,重外城而輕內城的構造之法,而是重內城外輕外城。宮城城牆外週一律用青磚對城池進行包磚,而並非是如北方多數城池那般夯土外牆,特別是其宮牆達四丈八尺之高。

四丈八尺之高是一個什麼概念,唐都城長安城外郭也只有一丈八尺,由此可以想象。鄭軍守軍站在十四米高的城頭,足以居高臨下俯視攻城任何方向。

爲了拱衛宮城,宇文愷這位洛陽城的設計者,將洛陽宮城設計無比嚴密,城西有禁苑谷水爲隘;城北有曜儀城,圓璧城;城東有東城,外城;南面是皇城,洛河和外郭,再加上宮城東西自身還帶有狹窄的隔城和夾城。層層城牆阻隔,就算唐軍攻破了外牆,也破不了第二道城牆,王世充精銳的江淮軍就駐紮城內固守。

當年洛陽城下,楊玄感,李密都是鎩羽而歸,而今李世民再度攻打洛陽宮城,唐軍雖是精銳,但碰到如此堅城,也是巨大的挑戰。

長孫無忌看着洛陽宮城,不由黯然言道:“我軍好容易擊敗了王世充的江淮軍,但是就要拿這洛陽宮城,毫無辦法嗎?”

李世民徐望着飛石巨箭覆蓋下的洛陽宮城,言道:“孤城不能久持,就算是洛陽城也是一樣。”

房玄齡慢慢言道:“大家都知道作圍棋的獨眼是不能活的,王世充守住洛陽城又如何,不過是獨眼,洛陽城城周附近河陽,懷州,軒轅,嵩南,龍門,襄陽都被我們攻下,王世充早已孤立無援。”

“還沒有,虎牢我軍尚未攻下啊,如此就算不了切斷了所有進退之路。”劉弘基出面言道。

李世民昂然言道:“虎牢吾志在必得,知道鄭軍哪一員大將守虎牢嗎?”

“原本只有王世充之侄荊王王行本。后王世充又派太子王玄應,率軍加強虎牢關之守備。”房玄齡回答言道。

長孫無忌言道:“看來王世充倒是並非無謀之輩,知道此洛陽之戰的勝負,在於虎牢。”

房玄齡言道:“是啊,一旦趙軍大軍援鄭,虎牢是其必經之路,而王世充若想棄洛陽,退至山東,那麼虎牢也是其現在唯一退路了。”

“王行本,王玄應算什麼東西,本事連王世充一成都不到,末將願率軍攻下虎牢,奠定勝局。”

李世民看去放此豪言的,乃是大將李君羨。李君羨本是王世充降將,最看不慣的就是王世充任人唯親,將自己子弟盡數提拔,而排擠外姓將領,這才棄了王世充,投奔李唐。

李世民聽了十分高興,言道:“就勞煩你了,弘基,你亦率軍攻虎牢,助李將軍一臂之力。”

當下兩將一併領命。

衆人目光又回到洛陽城牆之上,就在這時,一騎快馬馳騁而來,向李世民言道:“秦王殿下,陛下有旨意!”

李世民與衆將不敢怠慢,下馬接詔,來人是宇文仕及,此人與宇文化及乃是親兄弟,不過因娶了當朝公主,宇文化及在江都謀反時,並非將他引爲心腹。後來宇文士及投靠李淵。

宇文士及與李淵十分相善,當初李淵尚未晉陽起兵時,就有與宇文士及相互秘密聯絡,早有藉助宇文家等關隴門閥謀反之心。

後宇文化及至長安投奔李淵時,李淵手指着他對裴寂等太原起兵的功臣,言道:“此人與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輩皆在其後。”

後李淵娶宇文士及之妹爲昭儀,頗爲寵愛之,有意將她扶爲皇后,籠絡宇文閥的意思,但在其他各隴西門閥的反對下,李淵才罷了此意。

現在宇文士及奉了李淵意思,前來傳詔,定是重要之事吩咐。

宇文士及言道:“陛下已令平陽公主替懷安王,統帥山東之兵,陛下有詔,平陽公主舊部皆歸河東,聽其調遣。”

此言一出,李世民不由訝然,身旁丘師利,丘行恭兩將也是神情一動,因爲二人原來都是平陽公主公主帳下大將。丘行恭,丘師利皆是李世民左膀右臂,而丘行恭剛剛還在戰陣之上,救了李世民的性命。

李世民言道:“眼下攻打洛陽在急,兵力尚且不足,父皇何必調兵至河東呢?可否暫緩十日,一個月之內,孤必攻下洛陽。”

宇文士及長嘆一聲言道:“秦王你有所不知,有細作告之,王世充派杜淹,長孫安世等人前往幽京,懇求李重九發兵來援洛陽。聽說李重九已是答允了,將率趙軍主力南下增援王世充。故而陛下才有意,令公主至河西加強山西防備,如總管李仲文,劉德威等人皆要聽從公主調遣。”

李世民聞言後沒有說話,唐軍衆將聽說李重九已決意率軍南下增援王世充,皆是額上滲出了冷汗。

李重九連滅劉黑闥,宇文化及,新近連李唐也要看臉色行事的突厥人,也打了個平分秋色,眼下精銳趙軍步卒,加上驍勇的塞外鐵騎南下,乃是比王世充江淮精兵更勝一籌的勁敵。

若是兩家於洛陽城下決戰,誰勝誰負?

這麼多人中,唯有齊王李元吉面露得色,心道必是自己稟告李淵說,李世民攻下洛陽後,要擁兵自重,不返回長安,於此稱帝之事,令李淵生疑,故而纔派他三姐至河西,來分李世民的軍權,起來的肘制之效。

李元吉不由暗道自己的計謀實在太高明瞭,兵不血刃就報了當初李世民辱己的一箭之仇。

第七百六十七章 攻下開封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五百一十二章 最後指望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六百零六章 開國四將(第一更)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一百二十五章 示警第六十三章 一吐心頭氣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襲營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兩百零一章 尉遲恭出馬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靖判斷第五百二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五百九十九章 舔犢之情(第二更)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五百二十四章 李芷婉的決心第兩百九十二章 深入草原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兩百四十六章 再會李淵第八百二十五章 勸立太子第三百二十三章具裝甲騎的威力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兩百零一章 尉遲恭出馬第一百五十三章 鑄鐵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四百章 情定第五百九十三章 成爲你的妻子(第二更)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八十九章 烏帕第七百四十二章 執子之手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八百四十九章 唐趙對決(第二更)第七百五十二章 唐卒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五百一十九章 轉機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流(第一更)第八百零七章 李唐的天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五百三十九章 生了第三百四十九章 太原郡攻略(三)第六百六十四章 高建武的打算(第一更)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四章 徐世績之心第兩百四十八章 分化突厥第六百二十一章 徐圓朗的心思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三百四十一章正朔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函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四百一十三章 新羅的請求(第二更)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六百三十八章 肺腑之言(第一更)第六百九十九章 大戰序幕(第一更)第兩百六十八章民心第三百一十二章 突厥的信心第三百五十五章 抉擇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三百八十三章 李密心聲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兩百六十八章民心第九十四章 可汗點兵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五百五十一章 虎牢關第三百二十四章 梟雄之死第四百六十四章 烏桓山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兩百三十九章 破城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五百二十章 永年城降第七百三十一章 第一道埋伏第四百六十八章 契丹人見世面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兩百七十五章 鐵騎威力第六百七十三章 登陸東萊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唐之議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局(第二更)第兩百九十三章 碾壓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兩百四十四章 凱旋而歸
第七百六十七章 攻下開封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五百一十二章 最後指望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六百零六章 開國四將(第一更)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一百二十五章 示警第六十三章 一吐心頭氣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襲營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兩百零一章 尉遲恭出馬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靖判斷第五百二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五百九十九章 舔犢之情(第二更)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五百二十四章 李芷婉的決心第兩百九十二章 深入草原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兩百四十六章 再會李淵第八百二十五章 勸立太子第三百二十三章具裝甲騎的威力第四百八十章河北形勝(第二更)第兩百零一章 尉遲恭出馬第一百五十三章 鑄鐵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四百章 情定第五百九十三章 成爲你的妻子(第二更)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八十九章 烏帕第七百四十二章 執子之手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八百四十九章 唐趙對決(第二更)第七百五十二章 唐卒第四百七十八章巷戰第五百一十九章 轉機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流(第一更)第八百零七章 李唐的天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五百三十九章 生了第三百四十九章 太原郡攻略(三)第六百六十四章 高建武的打算(第一更)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四章 徐世績之心第兩百四十八章 分化突厥第六百二十一章 徐圓朗的心思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三百四十一章正朔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函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四百一十三章 新羅的請求(第二更)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六百三十八章 肺腑之言(第一更)第六百九十九章 大戰序幕(第一更)第兩百六十八章民心第三百一十二章 突厥的信心第三百五十五章 抉擇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識文斷字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三百八十三章 李密心聲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兩百六十八章民心第九十四章 可汗點兵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五百五十一章 虎牢關第三百二十四章 梟雄之死第四百六十四章 烏桓山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兩百三十九章 破城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五百二十章 永年城降第七百三十一章 第一道埋伏第四百六十八章 契丹人見世面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兩百七十五章 鐵騎威力第六百七十三章 登陸東萊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唐之議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局(第二更)第兩百九十三章 碾壓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兩百四十四章 凱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