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5章 家宴

到了長安東門外,終於碰上了迎候在這裡的宮人。

爲首的大太監趙石見過,而能在他面前混個臉熟的太監,必定也是皇帝陛下身邊的人。

自徐春之後,趙石也再沒跟宮內太監打交道的興趣。

幾個太監滿臉的油光,不是吃的太好,而是在往下淌着汗。

別看一封接一封的文書來到趙石手上,但說起來,趙石此次回京,可以稱之爲急促,沒給朝廷留下多少預備的時間。

不然的話,雖說和以往大軍征戰,得勝而歸不同,但來迎接他的也不會就這麼幾個人。

而且,看他們的樣子就知道,這幾個人來的很急。

他們帶來的,也只是皇帝陛下的口諭。

除了慰勉之詞外,就是宣趙石明日進宮了。

太監們這會兒也是兩腿顫顫,不是晉國公威嚴太盛,而是這一趟走的實在讓人有點提心吊膽。

先是回來的晉國公府車隊,車隊裡卻沒晉國公的人影兒。

這要是在這裡沒迎到,還要回頭跑一趟晉國公府。

至於爲什麼不⊥直接去晉國公府等候,規矩可不是這樣講的。。。。。。。在這裡迎到那是最好,就算回頭再跑一趟晉國公府,姿態也做出來了,這就是章法。

你要是等在晉國公府,也就顯不出皇帝陛下的殷切之意,回去之後,陛下一個不高興,誰也保不了他們。

爲首的大太監心裡也是腹誹,旁人也就罷了。你說你一個國公爺。沒事弄什麼微服私訪啊。難道到了長安地界,還怕有人刺殺不成?

這麼又虛又實的回來,讓人等的這個心焦。

不過,宣過口諭之後,他臉上還是笑開了花兒,陪着趙石一行一起進了長安東門。

晉國公回京。

到了這一天晚間,消息已經傳開。

拜帖立即流水般送入晉國公府。

雖說,以趙石今時今日的地位。這並不算奇怪,但實際上,卻也變相表明了朝廷正處於動盪之秋。

像同門下平章事周仿,送來名帖,就想邀趙石當面一會。

而像張承,種燧這兩位樞密副使,以及兵部尚書成巒更是直言想要過府一敘。

反而是李士芳,李師雄,方謙等人,都不緊不慢。並無多少急切之意。

而且,像鄭鐸。李渾這樣的京城大閥的後起之秀,也都想跟晉國公見一面,談上一談。

不過,不論是誰,晉國公府這邊都是婉言相卻,無論是朝廷大員,還是其他雜七雜八的各色人等,都未能和回京的晉國公見上一見。

當然,大家這會也知道急不來,還要等晉國公入宮陛見之後,才能騰出工夫來。

但這一晚,晉國公府內外,確實很熱鬧。

很有些人打聽到了,晉國公府妾室又有了身孕的消息,陸續有人送上賀禮。

尤其是常駐長安的韃靼部使者,欣喜若狂之下,一方面派人快馬北上,去到韃靼部報喜,另外,剩下的人,在當晚都到了晉國公府內,拜見自家額渾。

這不是他們大驚小怪,而是身上流淌着天神使者血脈的子嗣,對於韃靼部來說,就是頭等大事。

而且,在北方草原上,在各部聯盟之間,都具有着非同凡響的特殊意義。

當然,這同樣也象徵着,大秦和韃靼諸部之間的聯繫,更加的緊密而牢固。

這樣一來,再重視也不爲過,想來當消息傳回韃靼諸部的時候,那邊的賀禮會非常的豐厚,甚至於,韃靼汗王不顏昔班也許會親自來到長安,探望自己的姑姑。

不管外間有多少紛擾,這一晚,晉國公府家宴同樣辦的熱熱鬧鬧。

席上多了兩個婦人,是範柔兒的兩個姐姐,特意從鞏義趕過來,照顧自家妹子的,在晉國公府已經呆了些日子了。

範氏共有姐妹六人,纔過來了兩個,說明鞏義範氏還有點自制力。

當然,每次家宴,都是最能體現晉國公府陰盛陽衰的時候。

席上都是女子嘰嘰咯咯的聲音,等到趙石入席,聲音纔算小了下來。

趙石看了看,人到的挺全。

除了回去探親的達達兒真,老母妻兒都在這裡了。

範柔兒挺着大肚子,人也腫了一圈,但滿身都是母性的光輝,琴其海小腹已經微微凸起,人還是有點慵懶。

說起來,她們兩個這個時候生產,在這年頭算來,已經是極晚的了,擱在別的大戶人家,女人一旦過了三十,膝下還沒有子嗣,定受丈夫冷落,想要懷上子女,也更加艱難。

還好,趙石不是別人,也沒那麼多的花花腸子。

府中侍女成羣,靚麗者不在少數,卻一個都不曾沾染。

府中妻妾,除了在吐蕃帶回來的恰蘇,其他都算是光明正大娶過來的,和其他大秦豪門相比,趙石的節制,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就算如此,趙石外面還是多了一個私生子出來。。。。。。。。

當然,晉國公府裡之所以安寧,也就在這裡了,各個都有來處,也就沒那麼多的糟爛事兒。

也不用防着丈夫在府中沾花惹草,可不就清淨許多。

而範柔兒和琴其海相繼有孕,除了讓其他人心裡微酸以外,其實多數還都鬆了一口氣。

要知道,範柔兒可以說是晉國公府主母,一直無出,這是籠罩在晉國公府衆人心頭最大的一塊陰霾。

近些年來,鞏義範氏那邊每次進京,都會略微提一提過繼子嗣的問題,這非是無情,也不是勢力,是實實在在爲自家女兒着想。就怕範柔兒一直沒有子嗣。在府中受了委屈或是最終做了下堂婦。

而琴其海這邊。其實也差不多,韃靼諸部那邊盯的緊着呢。

草原上沒有過繼子嗣一說,但卻有收義子的習俗,其實去年時,不顏昔班來信,就有意將自己剛誕下的兒子,拜趙石爲義父,看上去也有點無情。但這也是在爲韃靼諸部着想。

嗯,要真是這樣,輩分上也亂了套,但草原諸部,從來不會顧忌這個。

兒子娶父親的妻子,叔叔納侄女,姑姑下嫁侄兒的事情,屢見不鮮,何況只是拜個義父了。

不過,現在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就都沒了影子。

不管範柔兒和琴其海生下的孩兒是男是女。對於維持他們在晉國公府的地位來說,沒有太大的區別。

只是。對於外人來說,產下男孩兒,在意義上便和生下一個女孩兒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樣子了。

不過,對於晉國公府的男主人趙石來說,則希望這次生下的是一男一女,因爲府中女兒太少了。

男孩兒可以頂門立戶,開枝散葉不假,但女孩兒看着卻更順眼。

當然,他這點想頭,是絕對不會說出來的。

家宴很豐盛,更好的是氣氛,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說笑笑,讓趙石的身心一下就放鬆了下來。

石頭娘抱着剛兩歲的孫兒,旁邊還逗弄着孫女兒,瞄着兩個待產的媳婦,嘴巴就沒合上過。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石頭娘終於趁着高興,把記掛已久的事情說了出來。

她這裡一開口,席上立馬靜了下來。

“石頭,你爹的墓園已經修的差不多了,也就是年前,估計也就能遷過來了,這事兒你可不能糊弄,要正經的給你爹祭奠一下。”

“娘,您放心吧,有兒子呢。”

趙石點着頭大包大攬,這事兒他確實沒耽擱,但想起來的時候,卻也不多。

不過爲了這事,娘倆還頂過幾句。

石頭娘不太願意把趙萬山的墳塋遷到長安來,一個呢,覺着路途遙遠,打擾丈夫安寧,二來呢,趙家的祖墳和祠堂都在鞏義,把自家丈夫的墳遷到長安來,算怎麼回事?這是要分枝兒嗎?讓家鄉父老怎麼想,怎麼看?以後自己一家,就不回鞏義老家了?

趙石呢,可不管這些,他只覺着,老孃總惦記鞏義那邊兒,時不時有意思想回鄉看看,爲的還不是想到丈夫墳頭燒個香什麼的,但她年紀在那裡擺着,回鄉一趟,就能要了半條命,那怎麼成?

所以不如遷到長安來,了了老孃一樁心事。

見老孃不樂意,他這裡信口就說,祠堂不在,好說,在長安建個祠堂又是多大的事兒?祖墳?老爹輩分小,跟祖墳那呆着,不定怎麼受欺負呢,不如遷出來,落個耳根清淨。

到底是對神鬼之說沒有半點的敬意,也對遷墳之事沒當多大回事兒,又想着逗老孃高興,所以滿嘴的不着調。

這下可就把石頭娘惹惱了,照着趙石腦袋就給了幾巴掌,之後跟兒子賭了好些天的氣。

還是府中幾個媳婦輪班勸着,才勉強答應了下來。

現在事情辦的差不多了,只剩下把墳遷過來完事兒,諒鞏義那邊兒,也沒人敢弄出什麼幺蛾子來,所以答話的時候,分外的痛快。

至於是不是讓家鄉父老不滿,或是之後另立長安趙氏一支,他也不放在心上。

遷個墳嘛,咱又不是皇帝老子,管那麼多幹嘛?

要是讓成武皇帝知道,他這遷墳跟玩似的心態,不定就又得給他找點事兒做做。

因爲心理肯定不平衡嘛,憑什麼你就這麼輕鬆的把事情辦了,我一個帝王,拖了這麼些年,卻還沒多少眉目?

石頭娘聽了回話,不由得翻了翻白眼兒。

在這事上,她屬於胳膊擰不過大腿,就算明知道兒子是爲自己好,但心裡還是有些不舒服。

老人戀棧鄉土,沒什麼奇怪,不需多說。

然後石頭娘就說要找佛爺念念經,趙石心裡不以爲然,光頭咱殺了可不知一個,也沒見佛祖保佑過他們,難道這些光頭念幾句經文,就能保佑咱祖宗了?

不過嘴裡答應的更加痛快。

石頭娘藉着就想找道士搖搖鈴,這三清和佛祖混用,也屬於漢人的一種特色了,趙石哭笑不得的還是點了頭。

老人家一說起這個來,還真就沒個完。

趙石聽着聽着,覺着這麼辦下去,不定就要跟鄭家有一拼了,不由跟旁邊的妻妾們使了個眼色。

不過,大家紛紛開始埋頭吃菜,顯然沒人打算幫手。

最終,還是李金花仗義一些,勸了老太太兩句,大操大辦肯定不成,傳出去,御史定要彈劾。。。。。。。陛下可能也要下旨斥責晉國公府。

石頭娘一聽又是御史又是陛下的,立即麻了爪兒,嘟囔了一句,皇帝還管這事兒?見衆人紛紛點頭,心裡七上八下之餘,終於放了趙石一馬。

趙石這才滿意的瞅了一圈,嗯,還都算懂事兒。

不過,種丫頭要收拾一下了,平日裡就屬她活蹦亂跳,心眼兒也多,怎麼到了這會兒,就縮了腦袋?

種七娘還不知道無緣無故的中了槍,轉着眼珠兒還在琢磨,大哥可是傳信過來,想要過府一趟,找個機會,得跟丈夫商量一下。

要說樞密使的位置。。。。。。。。。大哥有點過於着急了。。。。。。也不知夫君是什麼意思,張家那邊可也跟夫君不遠。

這麼爭下去,可不是讓自家夫君爲難嗎?

雖然有點小插曲,但家宴還是盡歡而散。

等石頭娘回去安歇,孩子們也都離開,妻妾們開始紛紛噓寒問暖。

種七娘因爲心裡有事,頭一個發難的換成了李金花。

“聽說夫君在外面碰到一位奇女子?不知帶回來沒有,妾身們都想見一見呢。”

這就是明知故問了,就算傳回來的家書上沒寫,也多數瞞不住她們的耳目,定也知道,陸歸琴已經隨達達兒真北去草原了。

趙石呵呵一笑,就糊弄了過去,沒必要解釋,這些女人可能比他自己知道的都清楚,再者,他也不是事事都會向妻妾解釋清楚的人。

他在外面威風八面,回到家裡,雖然柔和不少,但和顧家男人也沾不上什麼邊兒。

之後也就再沒誰提起這個了,晉國公府的妻妾們,都聰明着呢,自家男人是個什麼樣子,也都明白。

稍微拈酸吃醋,算是閨房之樂,但真要較真兒,呵呵,自家夫君也不會這麼好說話了。。。。。。。。。(未完待續。。)

第1313章 君臣(五)第1425章 問話(二)第931章 見客第270章 進京第976章 會盟第281章 歸來(二)第1563章 變故第273章 開拔(三)第976章 會盟第655章 同窗第1418章 碰撞第565章 關內第11章 明晰第1458章 北上第530章 宣旨(二)第456章 驚變(二)第848章 巾幗第1013章 女眷第120章 世傑第1431章 冷漠第914章 安達第11章 明晰第252章 決定第185章 太液第492章 風起(一)第127章 分說第1372章 交託第982章 聯姻第631章 人來(四)第897章 交底第1050章 諸事第1288章 思鄉第755章 太原第650章 倉促第589章 大將第964章 降順第1357章 察覺第102章 夜執第923章 安定第35章 支使第1062章 天下第107章 長安第386章 狂戰(二)第156章 比鬥(二)第352章 祝壽(二)第315章 香侯第596章 其人第1383章 衝鋒第1394章 交底第374章 軍隊第221章 校場(二)第1490章 行路第1516章 篇 章第931章 見客第133章 先生(四)第337章 遇敵(二)第1520章 長亭(二)第1142章 禁軍第1359章 縮編第1363章 煎熬第1464章 難題第1271章 元康(二)第1555章 覆滅第1116章 盟約(十一)第1395章 讚語第271章 開拔(一)第1228章 不合第691章 新鮮(五)第1077章 分封(三)第704章 亂子(四)第265章 拜訪(三)第743章 爭執第351章 祝壽(一)第10章 十八(二)第313章 香侯第600章 來人第1471章 盛會第677章 餘孽第1553章 戰前第950章 思慮第87章 清明第1376章 行軍第236章 血夜(四)第1547章 大將第542章 奏表(二)第53章 心思第144章 出行(三)第571章 孤行第43章 書吏第83章 風雲(一)第987章 退卻第698章 遊說第324章 大戰(二)第642章 逝去第1007章 戰果第338章 遇敵(三)第1365章 滑頭第196章 音境(二)第622章 紅鸞第1391章 膨脹
第1313章 君臣(五)第1425章 問話(二)第931章 見客第270章 進京第976章 會盟第281章 歸來(二)第1563章 變故第273章 開拔(三)第976章 會盟第655章 同窗第1418章 碰撞第565章 關內第11章 明晰第1458章 北上第530章 宣旨(二)第456章 驚變(二)第848章 巾幗第1013章 女眷第120章 世傑第1431章 冷漠第914章 安達第11章 明晰第252章 決定第185章 太液第492章 風起(一)第127章 分說第1372章 交託第982章 聯姻第631章 人來(四)第897章 交底第1050章 諸事第1288章 思鄉第755章 太原第650章 倉促第589章 大將第964章 降順第1357章 察覺第102章 夜執第923章 安定第35章 支使第1062章 天下第107章 長安第386章 狂戰(二)第156章 比鬥(二)第352章 祝壽(二)第315章 香侯第596章 其人第1383章 衝鋒第1394章 交底第374章 軍隊第221章 校場(二)第1490章 行路第1516章 篇 章第931章 見客第133章 先生(四)第337章 遇敵(二)第1520章 長亭(二)第1142章 禁軍第1359章 縮編第1363章 煎熬第1464章 難題第1271章 元康(二)第1555章 覆滅第1116章 盟約(十一)第1395章 讚語第271章 開拔(一)第1228章 不合第691章 新鮮(五)第1077章 分封(三)第704章 亂子(四)第265章 拜訪(三)第743章 爭執第351章 祝壽(一)第10章 十八(二)第313章 香侯第600章 來人第1471章 盛會第677章 餘孽第1553章 戰前第950章 思慮第87章 清明第1376章 行軍第236章 血夜(四)第1547章 大將第542章 奏表(二)第53章 心思第144章 出行(三)第571章 孤行第43章 書吏第83章 風雲(一)第987章 退卻第698章 遊說第324章 大戰(二)第642章 逝去第1007章 戰果第338章 遇敵(三)第1365章 滑頭第196章 音境(二)第622章 紅鸞第1391章 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