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駕慈安宮……”
“起駕……”
太監尖細的嗓音在宮宇之間迴盪,帶出皇家的威嚴和雍容。
大秦成武皇帝陛下裹着披風坐在龍輦之上,有些疲憊的半眯着眼睛,年輕的君主,經過了宮廷間的勾心鬥角的磨練,也經過了狂風暴雨的洗禮,更經過了統攝四方,出口成憲的風光……
此時,他的身上環繞了光芒,凝固了氣度,已經隱約能瞅見自古以來,那些強勢君王的影子。”“
而過了這個年,大秦成武皇帝陛下也纔剛到而立之年,進入了一個男人最成熟,也最具精力的黃金年月,和如今的大秦一般,正走在通往輝煌的道路之上。
不過此時的大秦成武皇帝陛下,腦海中想着的,既非什麼江山社稷,也非什麼朝野大事,讓他有些煩心的卻是正經的皇帝家事。
簡單的說吧,他和皇后娘娘鬧彆扭了。
兩人少年夫妻,大婚之前,連面都沒見過一次,談不上什麼男歡女愛,不過是相處的久了,情分也就有了,這在皇家子弟中間,也算是難得。
讓成武皇帝李全壽尤其感激的是,在他最悲傷最難熬的那一段日子中,這個女人都陪在他身邊,沒有半點的埋怨。
成武皇帝陛下乃情重之人,這個毋庸置疑。
所以,登基之後。立即確立後位,統攝後宮,直到前年,才冊封出了兩個妃子,也都是當年東宮舊人。
而且,等景興皇帝大喪過後,本應選秀入宮,充實宮掖,也被他以戰事正急爲由,拖了下來。
而現在宮內。可以說。皇后娘娘專寵後宮,無人能及,這都是皇帝陛下的一番心意,朝臣們也喜聞樂見。帝后和諧。可不是朝廷之福嘛。
不過這一次。皇帝陛下的小辮子被皇后娘娘捉住了。
皇帝陛下將先帝的沈美人給藏了起來,很可能就藏在興國公府中……
要不怎麼說呢,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富有天下的皇帝陛下想要掩蓋一些事情,卻也要留下很多痕跡,不知怎麼就傳到了皇后娘娘的耳中。
這可不是小事,先帝駕崩,那是皇位之爭的結果,天下人再計較,也不能宣之於口,只要當今陛下英明神武,爲大秦創下基業,天下人也只會交口稱讚,果然是一位雄主。
但如果當今陛下沾染了先帝的寵愛的女人,又傳了出去,便是皇家的污點,名聲會很不好聽,只有最無恥的那些人,纔會將這個美化一番,弄的美輪美奐。
於是,皇后娘娘便趁着西北捷報到來,皇帝陛下興致極高的時候,隱晦的勸了幾句。
皇帝陛下正在興頭上,一盆涼水澆下來,不但涉及自己,還涉及到立下大功的大秦上將,所以一聽就有點惱了,要是真有這麼一回事,也就罷了,問題是,他沒做過。
而且,當初行險而勝,每每想起,也是一身冷汗,最不願聽到的話題,恐怕當年的長安之亂就是其中之一,那一夜,雖然盡舒胸臆,那一夜,也同樣讓他登上了皇位,但那一夜,以及之前,他自覺失去的更多。
回想起來,他寧願沒有發生那麼多事情,他寧願沒登上這該死的皇帝寶座。
爲了那一夜,他獻上了本應該是自己女人的女人,爲了那一夜,他逼着朝廷上將謀反,那一夜,他弒父殺弟,那一夜,整個長安血流成河,那一夜,他是如此的癲狂,甚至有毀滅整個長安的衝動。
皇后娘娘觸動的也正是他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經,而且,選的時機並不好,他心情確實不錯,但這樣一個時候,竟然有人想要揭開當年舊事,已經身爲帝王的他,立馬便聞到了陰謀的味道。
帝王尊嚴所在,皇帝陛下沒跟皇后解釋什麼,只是隨後立即命內衙徹查此事,於是,皇后娘娘宮中的兩個宮女,幾個太監,便從此消失了。
但令皇帝陛下失望的是,內衙經過連番清洗,行事不但莽撞,而且還什麼都沒查出來,在查找線索,審問囚徒上還不如那些刑部的捕快。
這個時候,也讓皇帝陛下有了罷內衙而行正道的心思。
不過,經這麼一折騰,皇后娘娘也傷了心,這些時日都在“病”着,皇帝陛下有心安慰,但朝中大事都在等着,一直耽擱至今。
如今西北諸事大體已定,科場案餘波未平,但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而且,在皇帝陛下看來,朝臣的憂慮有着道理,但卻有些過頭了,皇帝陛下野心勃勃,早有鼎革科舉之心。
他曾爲太子,在六部輪轉,在他看來,以他儲位之尊,在處置朝廷諸事上,還要戰戰兢兢,學上好多年,才勉強維持住太子的位子。
那些讀書人有什麼,憑着一篇一篇的文章,就能晉身爲官,他們能懂什麼政務,就算是前些時日,在大殿上見過的那個狀元郎,當他問起大秦律法的時候,也支支吾吾,說不出什麼道理來。
當了官的這些讀書人,一切都要從頭學起,這讓皇帝陛下對科舉之制,感到了失望。
天下英才,入我甕中,這天下英才,就是這麼一些讀書習字寫文章,其他一切盡皆不理的人嗎?
當然,自小便入皇家宗學,又有那許多名師教導的皇帝陛下很明白,讀書人習的是儒家聖人之道,而聖人所言,忠君愛民者也……
用這些讀書人的好處顯而易見,用的其實便是他們的忠心,這對於皇家來說,是好的,而讀書人的操守和德行,也能讓人放心。
但志在天下的大秦成武皇帝陛下並不滿意,有些人讀書再多,也是廢物,就像那個周清,號稱大儒,還差點做自己的老師,卻是引出了科舉案,足見其愚蠢。
不過,話說回來了,即便成武皇帝陛下有這個心思,也覺得無從下手,更不敢輕易下手……
要知道,自漢時儒術獨尊,再到隋唐開科取士,唐末戰亂,儒家略有消退,但漢人學儒,已經深入人心,一直到現在,更是大行各國,連金人和党項人,都要在儒學上下功夫,好保證自己的統治。
可以說,一千多年來,儒學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想要動其根基,非常的困難,一旦動了,會激起漫天風波,很可能要受滅頂之災,連皇帝也不能免。
但皇帝陛下想的很長遠,如今還只是蜀人,將來大秦囊括四海,那個時候,儒學更加興盛的中原士子,以及南人士子加入進來,還要發生多少次科舉案纔會停歇?
南人所學精微,非是北人可比,是不是那個時候,大秦的朝堂之上,都成了南人的天下?
南人向來柔弱,佔了朝堂要害,大秦又會是怎麼一個光景?
這些心事,皇帝陛下不會給什麼人去說,但念頭一起,便有些壓不住,總會在這個上面轉上一轉。
科舉案在皇帝陛下看來,更像是一個機會,藉此可以做些事情,但該怎麼做,卻又拿不準,皇帝陛下的苦惱在於,朝堂上可以商量的人,多數都是聖人門生,跟他們商議這個,結果不問可知。
而其他的一些人,都是些將領,根本問不出什麼主意來。
即便是大將軍趙石,皇帝陛下也沒抱什麼希望,因爲大將軍趙石,也在讀書習字,看樣子也是想搏個文武全才的名聲,當然,現在看來並不算成功。
每一想到這個,皇帝陛下便有些想笑,就趙柱國那個身板,一看就是個武夫,還讀什麼書,習什麼字啊,老老實實當你的大將軍多好,附庸風雅的,沒的讓那些讀書人笑話。
當然,這只是皇帝陛下偶爾自娛自樂而已,更有着些幸災樂禍的情緒在裡面……
皇帝陛下着眼全局,想的很深很遠,想到深處,連自己都有些迷茫了……實際上,他所面臨的問題,每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曾經想到過,他們的做法不一而足,卻都最終做出了自認爲最有利的決定。
就像前秦始皇帝統一了度量衡,使書同文行同軌,就像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像隋唐開科取士,就像後來的八股文章,錦衣衛等等等等。
其實所有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鞏固政權,開一代之局面。
而這種種手段,針對的其實都是一個羣體,那就是讀書人。
顯然,大秦成武皇帝陛下有着同樣的困擾,也有着同樣的野心,至於有沒有同樣的魄力,又會做出什麼,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而今晚,成武皇帝陛下不再想那些令人心情沉重的朝廷政事,他只想爲自己能在後宮待的舒服些努努力。
畢竟年根到了,大將軍獻捷,據說帶回了許多西夏宮廷的女人,是不是要補入皇宮,還要跟皇后商量一下……
(今年過年有些晚,所以讓皇帝陛下先過個好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