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5章 指點

大長公主府前的桃林中,桃花已然凋零殆盡,美景不再,但鬱鬱蔥蔥,綠意盎然間,卻更顯生機勃勃。

桃林小徑上,行着兩個人,林中很是寂靜,但周遭隱隱綽綽間,都能看到人影晃動。

而漫步在林中的兩個人,卻是大秦朝堂上,最具權勢的兩位重臣。

晉國公趙石,同門下平章事周仿。

這兩位私下相會,只能意味着,有大事發生,不會再有其他的解釋。

兩人看似悠閒,其實話題之沉重,非是外人能夠省得。

因爲近日東邊傳來消息,河北王李任權再次改換門庭,叛宋投蒙,超越呂布呂奉先,真真正正做起了四姓家奴。

不過,說起來,李任權也是被逼無奈。

蒙古人自據遼東以來,年年南下入寇河北,起初,李任權還可收攏各路人馬,堅壁清野,與蒙古人對峙一二。

但天下事就是這般,李任權與蒙古人連年交戰,損傷不小,自然要向朝廷要糧要餉。

李任權其人也就不用說了,有着割據一方的諸侯的共同特點,那就是貪婪無度,唯利是圖。。。。。。

而自開封這裡,經過一番動盪之後,朝政更顯保守,不願再起戰端,尤其是對於北方地界,顯得更加的漠不關心。

被李任權催迫的急了,有人便給剛剛登基的皇帝出了個餿主意。

李任權勢大難制,又兼反覆無常,也一直不願讓家眷到開封爲質,狼子野心,可謂路人皆知。

如今犬吠連連,完全不顧朝廷艱難,不如借蒙古人之手除之。。。。。。

而玩起這一套來,他們確實很熟練。

於是乎,大秦成武十一年的時候,宋人一面安撫李任權。一面暗中派使臣北上,與蒙古人密談盟約。

不過宋人吃了女真人,契丹人那麼多次的虧,也沒學聰明。或者可以說,朝廷中的大臣們都太過聰明瞭些,往往會把事情辦的很古怪。

這次派使臣北上,其實就是一例。

脣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明白,也都知道那些茹毛飲血之異族難有誠信可言。卻還是派出了使臣,行那與虎謀皮之舉。

歸根到底,其實還是大家的骨頭軟了,再想硬起來,真可謂是千難萬難,談戰色變,已經成了他們難以改變的習慣。

蒙古人答應的很乾脆,這樣的好事兒,不答應才叫怪了。

大秦成武十二年秋末,蒙古人再次南下。

這一次。蒙古人卻想錯了。

因李任權偶染風寒,不能隨軍征戰之故,遂派義子張柔領兵十萬,與蒙古大軍交戰。

張柔,當年河北義軍的一個小頭目,如今歷經戰事,已經成長爲一員不可多得的上將,聲名著於河北,深得李任權信重。

但義子畢竟只是義子,這些年來。張柔獨自得領大軍的機會並不多。

這一次,機緣巧合,終於成爲了十萬大軍的主帥。

這無疑也是個野心勃勃的大將,而且有着卓越的指揮才能。他拒絕了衆將提出的,收攏百姓,謹守險要,待敵糧盡退兵的提議。

因爲他是地道的河北人,蒙古人連年南下,河北一地狼藉。張柔早已對這種不思進取的戰略厭惡至極。

他集結大軍於野狐嶺,也沒在險要處設下兵馬,在野狐嶺開闊之處,佈下軍陣,又派人向蒙古人邀戰,極盡挑釁之能事。

因爲他知道,這次帶領蒙古大軍南下的,不是成吉思汗本人,而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其人向以暴躁狂妄著稱。

也不出張柔意料之外,朮赤大怒之下,不顧衆人勸阻,帶兵出現在大軍之前。

其實,很多史實早已證明,沒有重騎兵的輕騎大軍,和步軍正面交戰,是非常吃虧的。

這一次,不過是再次證明了這一點罷了。

蒙古人在鐵盾,長槍,以及密集的步軍箭雨之下,吃盡了苦頭。

是時,野狐嶺下,殺聲震天,箭矢橫空,刀槍並舉。

蒙古鐵騎數次衝入步軍軍陣當中,盡都無功而返。

張柔身先士卒,身披十數創,猶自率軍高呼酣戰,衆軍士氣大振,死戰不退,從清晨,戰至日落西山,兩軍這才罷戰。

清點傷亡,張柔所部傷亡一萬四千餘衆,而蒙古人也傷亡慘重,有四千餘蒙古勇士永遠的倒在了這裡。

自蒙古南下以來,這是傷亡最慘重的一次,自此,河北名將張柔之名,響徹黃河兩岸。

當晚,張柔再次派使者入蒙古軍中,邀朮赤天明再戰。

慘重的傷亡,讓朮赤終於冷靜了下來,四千餘蒙古勇士去見長生天了,傷者無數,這樣損傷,是蒙古軍所難以承受的。

於是,朮赤打算,第二日派遣人馬,截斷漢人後路,與漢人遊戰,這纔是蒙古人所熟悉的戰術。

但當第二日太陽升起之時,朮赤差點被氣的吐血,對面只剩下了一座空營,漢人連夜退兵走了。

走的很乾脆,而且悄無聲息,顯然早有準備。

蒙古人頭一次品嚐到了漢人兵法的滋味,讓人鬱結的只想發狂。

而且,這不是大草原,這是十里一城,五里一郭的漢地,漢人大軍儘可從容退去,不用擔心會被騎兵咬住拖垮。

這個秋天,蒙古人退去的很早,流的血卻比以往多出數倍不止,虜獲更不能跟以前相比。。。。。。

這一戰,讓蒙古人終於產生了以漢制漢的想法,此後,漢軍開始普遍出現於蒙古軍當中。

當然,蒙古人對河北李任權部的姿態也變了。

第二年初春,蒙古使臣來到河北面見李任權,將蒙古人與宋人簽訂的盟約給了李任權,勸李任權歸降。

李任權權衡數月,猶疑不決。

這個時候,幫他下定決心的不是旁人,正是宋人。

宋皇招李任權進京,措辭嚴厲,脅迫之意分明。

這一年秋初。李任權親自北上遼東,覲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大喜,當即封其爲燕王。漢軍萬戶,統領河北諸路人馬,並大度的放李任權回去河北統兵。

李任權回到河北之後,立即改旗易幟,投靠了新主人。

到了大秦成武十三年春。成吉思汗令李任權遷河北工匠,商人,以及漢軍家眷十五萬戶,以充蒙都,也就是當年金人京師上京舊址。

移民,不管是在哪個朝廷,都是一個非常殘酷的過程,這次也不例外,從河北到蒙都的一路之上,河北百姓嚎哭之聲不絕於耳。沿途倒斃之屍骨,多年之後還都隨處可見。

移民,帝王之功業,多爲史書所稱道,但對於身處其間的百姓來說,卻是血淚斑斑。。。。。。。。。

消息傳到大秦,引起的震動,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些年,軍政鼎革,已然接近尾聲。尤其是軍中諸事,在現階段看來,已經不會再有大的動作了。

軍中求戰的聲音,也漸漸高漲了起來。

江善。段從文,張鋒聚,木華黎等人,都有上書言戰之舉,這也代表着,軍人們已經按捺不住。想要亮出他們的刀鋒了。

而河北的異變,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會像導火索一樣,讓這些聲音達到一個巔峰。。。。。。。

朝堂上的大多數人,都已經預感到了戰爭將要到來。

這不會以個人的一直爲轉移,甚至皇帝陛下也不成,大秦平靜了這些年,需要一場戰爭來釋放軍人們建功立業的**。

而文臣們,其實也在渴望着定鼎天下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大秦如今就像一個火山,之所以還沒有噴發出來,是因爲殼厚了些,而不是因爲內裡的威力不夠強。

大秦的皇帝陛下,以及文武重臣們這幾年都在極力壓制着下面的聲音,以保證從成武七年開始的鼎革諸策不被打斷。

但鼎革爲了什麼,大家都清楚,強國強軍,一旦機會到來,誰也不會放過。

朝廷邸報還沒有明發,所以河北之事還算是秘而不宣,但該知道的人,已經都知道了。

自成武十一年,老太太去世,趙石便拋下了大多數的政務,算是清閒了兩年,就連各地武學之事,其實也屬於順水推舟。

已經走到這一步了,下面該幹什麼,不用他太過費心。

到了後來,早朝也懶得去了,現在想要找到他的人影,真不太容易。

但誰要是懷疑晉國公趙石對於大秦軍隊,以及皇帝陛下,甚至於朝政的影響力的話,呵呵,這個官兒你不當也罷。

這不,一旦有事,同門下平章事周仿也要費些周折,才以出城踏青爲由,到這大長公主府前的桃林之中,跟趙石見上一面。

“國公,這一戰應是免不了了,以你之見,勝算若何?”

“打仗這事兒,哪有說的準的?中書已經議過了吧?諸位大人都怎麼說?”

周仿從容的笑了笑,這些年他雖沒少受了詬病,在讀書人中間,名聲不算很好,但在朝堂上,卻已經站穩腳跟,有了威望,同時,身上也自然而然有了一朝相輔的威嚴。

“國公不必說笑了,文臣言戰,多屬空談,不說也罷。”

趙石抿了抿嘴脣,隨即笑道:“空談總比不談的好,後周那邊兒連談都不敢談,這次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周仿搖頭失笑,“國公說錯了,後周早成過眼雲煙,現在是東宋了。”

兩人對視一眼,不約而同的笑了起來。

兩人正好來到一棵老樹旁邊,趙石停下腳步,拍了拍樹幹,道:“後周。。。。。嗯,東宋根深蒂固,需要利器伐之,只要咱們的刀夠鋒利,這一次定能砍倒了它,就算砍的不徹底,咱們也有時間掘它的根,其實,砍不倒也沒事,這樣的老樹,又能活得幾天呢?”

說到這裡,趙石猛的一拳擊打在樹上,砰的一聲,老樹**着,斷裂的聲音清晰可聞。

周仿一驚,瞅着站在樹下那個強壯的身影,他這個時候才猛然發覺,眼前這位大將軍,溫和的笑容中,隱藏着的是無窮的狂暴,也許他和那些駐守邊塞的將軍們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憋着勁兒想要將戰火點起來呢。

趙石扭頭一笑,即便是周仿這樣的人,也不由的稍稍退了半步,因爲那沒有半分波動的眸光中,好像有一團火焰在燃燒,連那笑容,都彷彿透出了幾分猙獰出來。

“張大人昨日裡來過了,其實吧,說什麼都沒用,等着陛下傳召我等入宮便是,周大人,你說是不是?”

周仿勉強笑笑,心裡翻騰,這隻猛虎被圈了這些年,竟然還是銳利至斯,也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

心裡想着,卻只微微點頭道:“這個自然,不過。。。。。。。我聽說,陛下有。。。。。御駕親征之意。。。。。。。。。”

這纔是他此次到這裡見趙石的真正來意。

趙石卻不以爲意的笑了起來,“周大人啊。。。。。。陛下英明果決,怎會行此不智之舉?周大人多慮了。。。。。。”

周仿是什麼人,這話裡的味道,他一聽就聽出來了。

這是他這段時間最大的一個心病,讓他夙夜難寐,此時好像終於得以解脫,安心之餘,不由得抱了抱拳,“還請國公指點迷津。”

趙石語氣淡淡的道,“陛下的心事,誰又能知道呢?不過,我卻聽說,國武監工匠,找到了一種新的石料,很不錯。。。。。。”

“而且啊。。。。。。還有幾位精通堪輿之術的傢伙,找到了一處福地,離着長安也不遠,要說啊,這些年國武監可出了不少的人才呢,這世間的學問,也總歸都有用處,大家也不用一門心思的往孔孟之學上靠了。。。。。。”

周仿越聽,臉色越古怪,雖然這些話說的雲山霧繞,最後一句,更是讓周仿極爲的不贊同,但若他還聽不明白話中所指,那這個同門下平章事的職位,還是讓賢得了。

遷陵,這兩個字在周仿腦海中浮現出來,越來越真切。

周仿臉色也嚴肅了起來,這和御駕親征雖然是兩間截然不同的事情,但在他看來,卻沒有任何區別。。。。。。。(未完待續。)

第844章 圍營第1215章 諂媚第1226章 西北第213章 年關(六)第339章 遇敵(四)第104章 目標第406章 親族(一)第1230章 佈置第838章 秘聞第1514章 緣由第1344章 紛擾第273章 開拔(三)第1420章 書信(二)第937章 兄弟第279章 血流第1342章 談鋒第927章 部衆(三)第1570章 尾聲(一)第534章 詭異第1193章 公主第1366章 聚飲(一)第1469章 女國第1393章 質詢第42章 謀算第456章 驚變(二)第373章 氈帳第386章 回京(一)第25章 黑夜第1447章 遊玩第1249章 西涼(十四)第856章 中書(四)第256章 變起(二)第1107章 盟約(二)第1278章 猶豫第368章 決定(二)第305章 完顏第855章 中書(三)第295章 解州第1357章 用人第501章 雲涌(一)第1155章 拜會(五)第65章 來投第1533章 登門第277章 初到第536章 勇氣第721章 開端(十)第970章 收穫第1432章 老者第428章 遊園(一)第1514章 緣由第1541章 怨恨第24章 定計第753章 無辜第1250章 陸相第334章 山匪(四)第1465章 家宴第717章 開端(六)第408章 親族(三)第779章 議和(一)第570章 融洽第1571章 尾聲(二)第1055章 宴請(二)第94章 應答(二)第二百九十二章第6章 獵熊第1288章 思鄉第1112章 盟約(七)第809章 桃林第1546章 挑撥第1429章 提議第1315章 封賞第604章 折騰第1370章 聚飲(五)第499章 不安第1章 少年第472章 內衙第1471章 盛會第1483章 勸諫第1164章 惱火第1128章 安置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七百零五章 亂子五第1149章 國策(五)第630章 來人(三)第786章 議和(八)第287章 平靜第98章 捉賊(二)第1318章 偶遇第86章 風雲(四)第1416章 商議第1121章 盟約(十六)第1291章 大事第54章 糧草第3章 血色都市第533章 揭短第529章 艱途(五)第503章 雲涌(三)第1339章 惱怒(二)第590章 要命第370章 部落第318章 靜夜
第844章 圍營第1215章 諂媚第1226章 西北第213章 年關(六)第339章 遇敵(四)第104章 目標第406章 親族(一)第1230章 佈置第838章 秘聞第1514章 緣由第1344章 紛擾第273章 開拔(三)第1420章 書信(二)第937章 兄弟第279章 血流第1342章 談鋒第927章 部衆(三)第1570章 尾聲(一)第534章 詭異第1193章 公主第1366章 聚飲(一)第1469章 女國第1393章 質詢第42章 謀算第456章 驚變(二)第373章 氈帳第386章 回京(一)第25章 黑夜第1447章 遊玩第1249章 西涼(十四)第856章 中書(四)第256章 變起(二)第1107章 盟約(二)第1278章 猶豫第368章 決定(二)第305章 完顏第855章 中書(三)第295章 解州第1357章 用人第501章 雲涌(一)第1155章 拜會(五)第65章 來投第1533章 登門第277章 初到第536章 勇氣第721章 開端(十)第970章 收穫第1432章 老者第428章 遊園(一)第1514章 緣由第1541章 怨恨第24章 定計第753章 無辜第1250章 陸相第334章 山匪(四)第1465章 家宴第717章 開端(六)第408章 親族(三)第779章 議和(一)第570章 融洽第1571章 尾聲(二)第1055章 宴請(二)第94章 應答(二)第二百九十二章第6章 獵熊第1288章 思鄉第1112章 盟約(七)第809章 桃林第1546章 挑撥第1429章 提議第1315章 封賞第604章 折騰第1370章 聚飲(五)第499章 不安第1章 少年第472章 內衙第1471章 盛會第1483章 勸諫第1164章 惱火第1128章 安置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七百零五章 亂子五第1149章 國策(五)第630章 來人(三)第786章 議和(八)第287章 平靜第98章 捉賊(二)第1318章 偶遇第86章 風雲(四)第1416章 商議第1121章 盟約(十六)第1291章 大事第54章 糧草第3章 血色都市第533章 揭短第529章 艱途(五)第503章 雲涌(三)第1339章 惱怒(二)第590章 要命第370章 部落第318章 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