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盛世(二)

楊廣死了?大隋亡了?李旭的身體晃了晃,半盞酒水全灑在了自己的手上。但是很快,他便從震驚中緩過神來,放下酒盞,甩了甩溼淋淋的手。然後站起身,向謝映登長揖及地,“多謝師弟將此事告訴我。但決戰之前,還請師弟儘量將消息隱瞞,以免動搖了我軍軍心!”

“這個不勞你叮囑,我自有分寸!”謝映登不敢受李旭的揖,側身擺手,“但師兄也該早做打算,以免事後匆忙!”

“無論陛下在與不在,眼下這仗都得打。我守長城,本來就不是爲了陛下!”李旭苦笑着將自己面前的酒斟滿,然後向空中潑出半盞,彷彿在祭奠某個不甘心離去的靈魂,“至於大隋,在年前已經亡了。又何須再爲它難過!”

說罷,他將剩餘的半盞灑在了地上。跌回自己的胡凳,臉上的表情再也看不出半分波瀾。

見到對方如此鎮定,謝映登反倒茫然了起來。他這回主動請纓押送軍糧到涿郡,一方面是爲國守疆土。另一方面,也存着待突厥狼騎撤去後,如果博陵軍能保全下來,便借李旭之勢實現自己平生之志的主意。箴言說代隋者必爲李氏,如果擊敗了突厥,李旭的聲望一時五兩,難保箴言最終不是落於此子頭上。

再者,放眼此刻天下英雄,不是格局太小,就是陰狠毒辣之輩。像李旭這樣既擁有強大武力,又能善待部屬和百姓者,幾乎沒有第二人。輔佐李旭做了中原之主,總比讓李密、王世充、李淵這些混賬東西搶了皇帝寶座的好。至少從先前的表現上看,李旭是個可以共患難,也可以共富貴的英主,不會做那些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勾當。

但這些話,需要找個合適的切入點。李旭的武藝雖然出自江南謝家,但他的師父卻從來沒告訴過李旭自己的真正身份和姓氏。其既然放棄萬金之軀,躲到塞外部落做一個銅匠,肯定就不會再理睬什麼謝家、王家的是非。師門這層關係用不上,能激發李旭雄心和野心的,也就剩下了楊廣當年的君臣之恩。可目前看來,李旭對楊廣的恩情,也看得非常淡然。也許他上次實在被大隋朝廷傷透了心。也許在他心裡,楊廣和大隋都早就死了,活在江都的,不過是個軀殼而已。

賓主二人都有些心不在焉,餐桌上立刻冷了場。數支蜂燭吞吞吐吐,火苗跳動的聲音烤得人口乾舌燥。片刻後,李旭嘆了口氣,自斟自飲。謝映登咧了咧嘴,卻也跟着嘆了口氣,將酒盞舉了舉,一口悶幹。

李旭搖搖頭,將自己和客人面前的酒盞再度斟滿。謝映登看了他一眼,端起酒盞,幹了,然後伸手去抓酒罈。他的酒量遠遠不及旭子,相對着飲了數盞悶酒後,舌頭便慢慢大了起來,呼吸聲沉重急促,聽上去像冬天裡的北風。

“師兄,師兄難道一點兒也不難過?”他涅斜着醉眼反覆打量李旭,越看越覺得氣悶,“你的陛下當年待你不薄,高官顯爵,重兵大權,還曾經把楊堅的金刀賜給了你。難道一點你也不想着領兵給你的陛下報仇?”

“映登是說,我有足夠的藉口討逆吧?!”李旭快速接過對方的話頭,“拿着金刀號令羣雄,誅殺宇文化及兄弟。然後擁立新君,挾天子而令諸侯!”

謝映登被人一語戳破了心事,臉一熱,索性將自己的看法和盤托出,“你手裡有大隋開國之君用過的寶刀。藉此號令天下,羣雄沒理由不答應。宇文化及兄弟手中的兵馬只有五萬出頭,其中能戰者,大部分還出身於你當年帶過的雄武營。待剷除了宇文氏之後,憑着守衛長城和討伐叛逆兩樣功勞,天下還有誰威望大得過你?你想做天子便做,即便念着楊廣的舊恩,周召之位也是跑不了的!”

“可我分明記得。昔日羣雄無不罵陛下是昏君。‘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李旭直直地看着謝映登,順口引用了一句來自瓦崗山的討隋檄文。

當年李密麾下的記室參軍祖君彥爲了打擊隋軍士氣,大筆一揮,寫就了《檄洛州文》。文中列舉了楊廣鴆父、淫亂、貪婪、好戰等十項大罪。從血脈、品行、天像和圖箴四方面論證了隋朝的國運早該斷絕。該文語言華麗,氣勢雄渾,傳檄諸侯後,的確爲瓦崗軍的舉動增色不少。

可如果按照祖君彥當年的檄文中所言,宇文化及兄弟殺了楊廣,就等於是替羣雄剷除了暴君。亡了大隋,也是順應天命。羣雄先前還天天咒罵楊廣不得好死,如今楊廣終於不得好死了,他們反而又替其報起仇來,這討逆大旗下所包裹着的目的,還不是昭然若揭麼?

謝映登被李旭看得臉越來越熱,不由自主地將目光避開,“這事情由別人來牽頭,藉口當然十分勉強。但你不會,你是現在還打着大隋旗號的。又是大隋的冠軍大將軍!”

“也不過是個藉口。就是看上去真一些,不像別人那麼假模假式!”李旭對此無動於衷。打了這麼多年的仗,他真的有些倦了。特別是在東都附近被段達等人從背面插了一刀後,大隋在他心中基本上已經死透。如今,他所做的,只不過是盡一個武將的職責,或盡一個男人的職責而已。守護珍惜自己和自己珍惜的那些人,至於東都和長安宮殿,偶爾想一想可以。若搬進去住,實在提不起太多興趣。

“你這人真怪!”謝映登費了半天口舌,就得到這麼一句回答,非常地不甘心。“怪不得茂公說你只能做朋友。卻不是成大業之雄主。難道你就情願眼睜睜地看着別人得了天下去?難道你不認爲桃李章所言之李,正應在你身上?”

“映登不是第一個跟我說說這話之人!”李旭笑着搖頭,“說實話,我也想過。但映登可曾算過,打完這仗,我麾下這四萬博陵弟兄。還能有多少人能活着從長城上下來!我帶着不到兩萬倖存的殘兵去爭天下,有多少勝算?若是贏了皇帝寶座還好,他們每個人都是開國功臣。若是輸了呢,我個人大不了一死,弟兄怎麼辦?弟兄們留下的孤兒寡婦誰來管?”

“至少你曾經轟轟烈烈地搏殺過!”謝映登被問得無言以對,半晌,才喃喃地回了一句。

“我轟烈了一回。不知道多少人要因爲的轟烈而死!如此,我與現在那些放着突厥人不理,只顧着互相殘殺的‘豪傑?’之間還有什麼區別?!”李旭將酒盞重重地向桌案上一頓,然後手指窗外黑沉沉的夜色,“我要轟烈多久?十年?二十年?還是五十年三分天下?到頭來便宜了誰?塞外除了突厥,還有室韋、契丹、諸霫!下一撥狼騎殺過來,誰還肯立在這長城上,我又憑什麼號令別人跟我一道站在長城之上?!”

“此戰之後,你的實力大損,但聲望無人能及。”謝映登愕然望着李旭,內心深處明白對方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卻終是覺得惋惜,“至少,茂公和我會幫你。有了汲郡,博陵軍在河北就能成犄角之勢。竇建德未必是你的對手,羅藝曾經敗於你,李淵那邊,只要你不主動進攻他,雙方還可以互相遷就一段時間。待六郡的實力恢復了”

“我不想賭!”李旭乾脆利落地回絕。“我也很難向曾經一道並肩作戰的人舉刀。如果王伏寶、李建成他們知道你我到了這個關頭還在算計着日後如何對付他們,他們即便明天就戰死了,也會死不瞑目。”

“映登!你去找別人吧。我這裡不是能實現你理想的地方!”頓了頓,李旭淡淡地說道。彷彿根本不記得就在兩柱香時間之前,自己還非常熱切地邀請對方留在身邊。“王謝昔日之輝煌,我未曾經歷過,所以也想不出是什麼樣子。但我肯定給不了你。張須陀老將軍跟我說,武將的職責是守護。他當年說話的神態,語氣,我一直沒有忘。這輩子也忘不了。”

“可別人未必會這麼想。此戰過後,即便你無意爭雄,唐公李淵也未必能放心你。”謝映登又楞了一下,悻然道。他之所以鼓動李旭南下奪取江山,其中的確包含着重現先祖輝煌這點野心。但在謝家人看來,這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哪個貴胄子孫不希望光大門楣,哪個少年人不曾經想過讓祖先與後代以自己爲榮?即便寒門小戶,不也指望着出將入相,建立自己的家族麼?

如果換了自己與李旭易地而處,謝映登保證自己此戰之後會毫不猶豫地南下。只有眼前這個李仲堅,纔會抱着一句“武將職責是守護”,而眼睜睜地錯過大好機會。

有成就王霸之業的能力,卻不肯去做的人。在歷史上向來得不到好下場。天賜其機,其卻不懂得好好利用,就怪不得別人手狠。

想到這兒,謝映登的眼裡又燃起了幾分希望,“你可以做個庸人。卻會耽誤更多人的性命。當年劉璋坐擁巴蜀,他曾經得罪誰來?最後,他又守護住了誰?””我也不是劉璋!“同樣的道理,謝映登看得明白,李旭也未必糊塗。先前之所以舉棋不定,是心中有些牽掛在一時難以割捨而已。如今楊吉兒已經得到了滿意的歸宿,楊廣也被人害死了。大隋最後一些讓他留戀的東西也消失了。那麼,未來該怎麼做,他心中已經慢慢有了答案。

“我也不放心李淵!”笑了笑,李旭滿臉坦然。“我不知道他會不是第二個李密。我也不清楚他的兒子中,會不會出現第二個如陛下那種行事不合常理,好大喜功,不顧蒼生死活的人。我甚至不能保證,如果我放棄爭奪天下,接管博陵的人,會不會將我的新政延續下去”

“所以你到頭來,其實什麼也守護不了!”

“不對。映登錯得厲害!”李旭聳了聳肩膀,然後連連搖頭。“你根本沒弄明白,李密爲什麼敢下手害了翟讓。其實如果翟讓手中還有軍權,李密肯定還尊尊敬敬地叫他一聲大當家!他定的那些規矩,李密哪項敢改?”

“我們事後也這樣認爲!”謝映登茫然點頭,“可這與你爭不爭天下,有什麼關係。你只要不奪皇位,無論誰得了天下,都不會容你六郡爲國中之國!”

“我知道。並且我還知道,新政威力巨大。不推行它的地方,日久之後,實力必然比不過推行它之處。我還知道,這次即便我打殘了突厥,用不了多久,其他部族也會在草原上崛起。遇到雪災旱災,他們無力自救,依然會打攻破長城,將災難轉移到中原頭上的主意!我還知道,即便我想,我也不可能站在長城上一輩子,別人也不准許我一輩子駐守於此!”

“那你到底準備折什麼辦?”謝映登眉頭緊鎖,不理解坐在自己對面的,到底是個聰明人,還是個傻子。

“霫族十三大部,已經公推我爲他們的大可汗。索頭水以北,太彌河之南,大漠往東,一直延續到大海。這萬里草原上的大多數部落只有千餘武士。骨託魯這次敢來,我就沒打算讓他敗了就順利退走。我只要手中有一萬兵馬,足夠在東塞建立自己的部落!待我在塞外站穩了腳跟,無論中原將來誰當了皇帝,都不敢對六郡怎麼着!如果他養了個混蛋兒子,我手中的兵馬隨時可以讓他如芒刺在背。而塞外日後無論哪個部落崛起,他想南下,就得先看看自己的身後!”

“你簡直是個瘋子!”謝映登越聽越吃驚,睜大了眼睛罵。

“我本來就很瘋!”李旭道:“但我不會向自己的兄弟舉刀。當面不會,背後也不會!”

第4章 醉鄉(四)第2章 虎雛(二)第6章 錦瑟(二)第4章 變徵(七)第2章 展翼(八)第1章 大賊(一)第2章 背棄(七)第1章 擊鼓(一)第1章 大賊(五)第2章 吳鉤(七)第4章 干城(五)第1章 肱股(三)第4章 補天(七)第4章 變徵(七)第3章 何草(七)第3章 無衣(一)第3章 曠野(四)第2章 吳鉤(二)第1章 出柙(五)第5章 歸途(二上)第2章 背棄(四)第5章 無家(六)第4章 變徵(六)第3章 扶搖(四)第6章 持槊(二)第1章 盛世(三)第2章 背棄(八)第5章 出柙(五)第2章 出塞(三)第3章 浮沉(三)第4章 故人(五)第1章 擊鼓(一)第6章 持槊(三)第5章 歸途(五)第4章 取捨(七)第4章 故人(一)第4章 國殤(二)第4章 故人(三)第4章 醉鄉(二)第6章 持槊(七)第1章 肱股(三)第4章 補天(三)第2章 吳鉤(二)第2章 展翼(四)第2章 壯士(四)第5章 諾言(一)第2章 出塞(一)第3章 曠野(四)第4章 變徵(五下)第5章 歸途(四)第5章 君恩(六)第3章 烽火(二)第5章 獵鹿(七)第2章 壯士(三)第6章 持槊(六)第2章 出仕(三)第4章 變徵(五)第4章 取捨(一)第5章 獵鹿(七)第4章 變徵(四)第1章 羽化(二)第5章 無名(二)第5章 獵鹿(九)第2章 展翼(一)第6章 錦瑟(一)第3章 扶搖(二)第6章 持槊(三)第2章 背棄(二)第2章 背棄(八)第5章 歸途(八)第2章 吳鉤(六)第2章 吳鉤(六)第3章 曠野(三)第6章 錦瑟(六)第3章 浮沉(五)第5章 獵鹿(八)第2章 壯士(一)第1章 大賊(四)第2章 吳鉤(六)第5章 君恩(五)第2章 背棄(五)第4章 補天(六)第1章 肱股(二)第6章 錦瑟(一)第7章 盛世第3章 扶搖(三)第5章 諾言(四)第4章 補天(七)第6章 持槊(九)第6章 錦瑟(二)第4章 補天(三)第4章 故人(五)第1章 擊鼓(四)第2章 吳鉤(五)第7章 盛世(二)第2章 虎雛(二)第3章 浮沉(一)第3章 爭雄(三)第5章 君恩(五)第3章 何草(五)
第4章 醉鄉(四)第2章 虎雛(二)第6章 錦瑟(二)第4章 變徵(七)第2章 展翼(八)第1章 大賊(一)第2章 背棄(七)第1章 擊鼓(一)第1章 大賊(五)第2章 吳鉤(七)第4章 干城(五)第1章 肱股(三)第4章 補天(七)第4章 變徵(七)第3章 何草(七)第3章 無衣(一)第3章 曠野(四)第2章 吳鉤(二)第1章 出柙(五)第5章 歸途(二上)第2章 背棄(四)第5章 無家(六)第4章 變徵(六)第3章 扶搖(四)第6章 持槊(二)第1章 盛世(三)第2章 背棄(八)第5章 出柙(五)第2章 出塞(三)第3章 浮沉(三)第4章 故人(五)第1章 擊鼓(一)第6章 持槊(三)第5章 歸途(五)第4章 取捨(七)第4章 故人(一)第4章 國殤(二)第4章 故人(三)第4章 醉鄉(二)第6章 持槊(七)第1章 肱股(三)第4章 補天(三)第2章 吳鉤(二)第2章 展翼(四)第2章 壯士(四)第5章 諾言(一)第2章 出塞(一)第3章 曠野(四)第4章 變徵(五下)第5章 歸途(四)第5章 君恩(六)第3章 烽火(二)第5章 獵鹿(七)第2章 壯士(三)第6章 持槊(六)第2章 出仕(三)第4章 變徵(五)第4章 取捨(一)第5章 獵鹿(七)第4章 變徵(四)第1章 羽化(二)第5章 無名(二)第5章 獵鹿(九)第2章 展翼(一)第6章 錦瑟(一)第3章 扶搖(二)第6章 持槊(三)第2章 背棄(二)第2章 背棄(八)第5章 歸途(八)第2章 吳鉤(六)第2章 吳鉤(六)第3章 曠野(三)第6章 錦瑟(六)第3章 浮沉(五)第5章 獵鹿(八)第2章 壯士(一)第1章 大賊(四)第2章 吳鉤(六)第5章 君恩(五)第2章 背棄(五)第4章 補天(六)第1章 肱股(二)第6章 錦瑟(一)第7章 盛世第3章 扶搖(三)第5章 諾言(四)第4章 補天(七)第6章 持槊(九)第6章 錦瑟(二)第4章 補天(三)第4章 故人(五)第1章 擊鼓(四)第2章 吳鉤(五)第7章 盛世(二)第2章 虎雛(二)第3章 浮沉(一)第3章 爭雄(三)第5章 君恩(五)第3章 何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