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擊鼓(四)

過了陽武之後,李旭命令船隊加快行進速度。從此地到黃河口大約有一百里左右的水路,因爲是順流,所以船隊如果以全速趕路,只需花費一整天時間便可以走完全程。沿黃河口再向西行,則已經屬於京畿重地,眼下那一帶的水路旱路相對都比較太平,商戶們不必再爲自己的安全而擔憂。

羅士信沒有聽從旭子的命令留在陽武看守輜重,而是執拗地跟在了他身邊。“在城裡等上一整天,悶也把我給悶死。還不如陪你在河道兩邊看看風景。”羅士信一邊用鞭梢敲打着馬鐙,一邊陪着笑臉說道。

“大熱天,你不怕曬中了暑就跟着!”李旭知道對方是不放心自己的安全,笑着回答。

“你還甭說,這天真有些悶得荒!”羅士信摘下鐵盔,衝自己脖子裡邊扇涼風。但他這樣做顯然是徒勞,六月的風又熱又溼,抓一把空氣幾乎都能擰出水來。

“見鬼了,河邊也能這麼熱!”他無可奈何地帶正頭盔,嘟囔着抱怨。

“放着坐在衙門裡乘涼的福你不享,現在後悔了吧?”李旭笑着回了他一句。擡起頭四下張望,發現遠處的天邊有幾團黑雲在滾。

一場暴雨正在醞釀,這的確不是個行軍的好天氣。此刻,匆匆殺過來的瓦崗羣豪也覺得苦不堪言。由於要把情報在路上傳遞花費的時間趕回來,所以在做出截殺護船騎兵的決定後,他們幾乎是沒日沒夜地向陽武附近趕。對於徐茂功一手訓練出來的瓦崗內軍而言,這種強度的迂迴轉進還不至於將他們累趴下。但對於缺乏訓練的外軍各營,炎熱的天氣和崎嶇的路途簡直要了人的命。偏偏爲了掩飾己方的行跡,他們還不能過於靠近城市。而在起伏不平的鄉間小路上急行軍,比起在筆直寬闊的官道上來,又不知道堅苦了多少倍。

“奶奶的,這狗孃養的天氣。再這麼走下去,不用跟官軍廝殺,咱們自己就把自己熱死了!”王當仁一邊在馬背上晃盪,一邊將最後一件短褐向下扯。此刻他身上的鎧甲,頭上的鐵盔都扔給了馬背後徒步行軍的親兵,卻仍然熱得順着腦門子淌油汗。

“兄弟,悠這點兒,別太丟人了!”行在王當仁身邊的李公逸實在看不下去,湊到他耳邊,壓低了聲音提醒。

“怎麼丟人了,反正這兩萬多弟兄都是爺們兒!誰還沒看過……”王當仁不服氣,豎起眼睛反駁。話說了一半,卻見渾身衣甲齊整的李公逸正扭着頭向斜前方瞅。王當仁順着李公逸的目光看去,他看見自己的斜前方有三千瓦崗內軍精銳正在埋頭趕路。無論將領還是士卒,每個人都將皮甲整齊地裹在身上,彷彿根本不覺得周圍的天氣炎熱。

三千士卒,行軍時的聲勢卻比王、李二人所部兩萬兵馬還威武。雙方的差距是如此之明顯,如果不是大夥肩膀上都扛着兵器,很容易令人想到人數少的一夥剛打了勝仗凱旋,人數多的一夥則是他們抓到的俘虜。

“也不怕捂出痱子來!”小聲嘀咕了一句後,王當仁不得不重新拉正短褐。目光在親兵背上皮甲和鐵盔之間反覆逡巡,他終是鼓不起將所有披掛穿戴齊整的勇氣。“內軍就是和咱們外軍不一樣”片刻之後,王當仁不得不在心裡哀嘆,“也怪不得徐茂功老想着把大夥重新整訓,人家那樣子纔是真正能成大事的!”

走到正午十分,幾匹快馬迎着隊伍跑近。從騎手矯健的身影上,大夥認出來人是哨探總統領謝映登。在無數雙眼睛的注視下,謝映登穿過隊伍之間專門爲傳令兵留出來的空隙,直奔中軍。緊接着,李密所在的中軍處便響起了號角聲,命令全軍停下來休息。

軍情發生了變化,一瞬間,每個有經驗的將領都做出了正確判斷。他們隨着號角聲趕往中軍,到達的時候,剛好看見房彥藻再次將羊皮地圖於李密腳下展開。

“趕往黃河口?難道他發現了我們的行動麼?”李密盯着地圖上燙出來的山川河流,話語裡帶着難以隱藏的遺憾。

“應該不是,據咱們安插在郡兵中的細作冒死送出的消息,此刻張須陀正向陽武城趕。官軍的輜重也都卸在了陽武城。種種跡象表明,他們原來就沒打算直接前往滎陽!”謝映登抹了一把臉上的泥土和汗水,喘息着回答。

官軍沒打算前往滎陽!這個消息嚇得衆人皆吸了一口冷氣。官軍的謀劃很明顯,他們將輜重卸在陽武,定然是打算經由陽武、胙城直撲瓦崗。一旦各路豪傑各自散回本寨,瓦崗軍就必須僅憑萬餘內軍和前來進剿的官兵做一次生死對決。

“好在咱們埋伏落空後沒各自散去!”李密搖了搖頭,說道。此番歪打正着,讓他對自己的運氣又多了幾分信心,說話的聲音也漸漸高了起來,“徐統領呢,他和王伯當所部到了什麼位置?”

“徐統領和王將軍二人得到消息後,已經轉頭直接撲向陽武,這是他給您留的信!”謝映登喘勻了氣,又從貼胸的衣袋中掏出一封被汗水打軟了的信封,雙手捧到了李密身邊。

爲了不讓徐茂功與李旭兄弟相殘,大夥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刻意讓他和王伯當二人承擔了阻攔張須陀的任務。參照原計劃,此刻二人所部兵馬應該迂迴前往陽武和圃田之間,將張須陀擋在運河西岸。但眼下官軍的動向已經變了,瓦崗羣雄的行動計劃也必須隨之做大幅度修改。

“陽武?”李密心裡亂亂的,帶着幾分不滿拆開徐茂功的信。情報上雖然說明了官軍的輜重都運進了陽武城,但義軍缺乏攻城所必須的器械,根本不可能快速將城市攻破。況且張須陀隨時還會趕過去,徐茂功和王伯當二人在這當口上急着去攻城,分明是前去送死。

“官軍護送一批商船趕往黃河口,原武乃其所必經。密公見信,可速趕往原武截殺之。眼下官軍輜重盡在陽武城內,我部佯攻,張須陀定不敢棄而不顧。軍情緊急,請恕茂功自作主張…….

第2章 背棄(八)第6章 持槊(一)第4章 取捨(四)第4章 補天(四)第2章 背棄(一)第4章 國殤(一)第2章 壯士(五)第4章 取捨(五)第5章 無家(二)第4章 故人(一)第2章 展翼(四)第2章 虎雛(四)第7章 盛世(五)第4章 補天(三)第1章 大賊(二)第3章 浮沉(五)第5章 無名(三)第3章 扶搖(三)第5章 歸途(四)第5章 獵鹿(九)第2章 壯士(二)第2章 吳鉤(八)第3章 扶搖(七)第4章 國殤(二)第7章 盛世(四)第3章 曠野(六)第4章 干城(五)第2章 虎雛(六)第3章 無衣(二)第3章 何草(四)第1章 大賊(五)第4章 變徵(二)第4章 國殤(四)第1章 大賊(二)第2章 虎雛(六)第2章 展翼(八)第5章 無名(五)第3章 何草(三)第1章 擊鼓(一)第6章 持槊(七)第5章 無家(二)第2章 背棄(五)第3章 何草(五)第1章 出柙(二)第6章 錦瑟(四)第5章 諾言(六)第4章 取捨(六)第1章 盛世(二)第6章 錦瑟(一)第1章 盛世(二)第4章 變徵(一)第3章 曠野(五)第3章 浮沉(七)第4章 故人(一)第7章 盛世(十三)第5章 獵鹿(八)第7章 盛世(十一)第4章 干城(六)第3章 無衣(二)第4章 補天(七)第4章 補天(五)第4章 變徵(二)第1章 出柙(一)第3章 浮沉(七)第3章 曠野(五)第2章 吳鉤(三)第3章 扶搖(八)第4章 變徵(二)第3章 浮沉(四)第3章 浮沉(八)第5章 諾言(三)第2章 背棄(六)第2章 出塞(一)第2章 出塞(三)第4章 國殤(四)第6章 持槊(八)第1章 出柙(三)第5章 諾言(四)第1章 羽化(四)第4章 醉鄉(四)第1章 雷霆(三)第3章 曠野(一)第1章 擊鼓(六)第2章 出仕(四)第1章 盛世(五)第6章 持槊(四)第1章 擊鼓(一)第6章 錦瑟(六)第1章 盛世(六)第4章 變徵(七)第4章 取捨(八)第3章 何草(七)第4章 變徵(八)第5章 歸途(七)第3章 烽火(二)第3章 曠野(六)第8章 疊唱(三)第5章 君恩(六)第3章 無衣(三)第3章 無衣(六)
第2章 背棄(八)第6章 持槊(一)第4章 取捨(四)第4章 補天(四)第2章 背棄(一)第4章 國殤(一)第2章 壯士(五)第4章 取捨(五)第5章 無家(二)第4章 故人(一)第2章 展翼(四)第2章 虎雛(四)第7章 盛世(五)第4章 補天(三)第1章 大賊(二)第3章 浮沉(五)第5章 無名(三)第3章 扶搖(三)第5章 歸途(四)第5章 獵鹿(九)第2章 壯士(二)第2章 吳鉤(八)第3章 扶搖(七)第4章 國殤(二)第7章 盛世(四)第3章 曠野(六)第4章 干城(五)第2章 虎雛(六)第3章 無衣(二)第3章 何草(四)第1章 大賊(五)第4章 變徵(二)第4章 國殤(四)第1章 大賊(二)第2章 虎雛(六)第2章 展翼(八)第5章 無名(五)第3章 何草(三)第1章 擊鼓(一)第6章 持槊(七)第5章 無家(二)第2章 背棄(五)第3章 何草(五)第1章 出柙(二)第6章 錦瑟(四)第5章 諾言(六)第4章 取捨(六)第1章 盛世(二)第6章 錦瑟(一)第1章 盛世(二)第4章 變徵(一)第3章 曠野(五)第3章 浮沉(七)第4章 故人(一)第7章 盛世(十三)第5章 獵鹿(八)第7章 盛世(十一)第4章 干城(六)第3章 無衣(二)第4章 補天(七)第4章 補天(五)第4章 變徵(二)第1章 出柙(一)第3章 浮沉(七)第3章 曠野(五)第2章 吳鉤(三)第3章 扶搖(八)第4章 變徵(二)第3章 浮沉(四)第3章 浮沉(八)第5章 諾言(三)第2章 背棄(六)第2章 出塞(一)第2章 出塞(三)第4章 國殤(四)第6章 持槊(八)第1章 出柙(三)第5章 諾言(四)第1章 羽化(四)第4章 醉鄉(四)第1章 雷霆(三)第3章 曠野(一)第1章 擊鼓(六)第2章 出仕(四)第1章 盛世(五)第6章 持槊(四)第1章 擊鼓(一)第6章 錦瑟(六)第1章 盛世(六)第4章 變徵(七)第4章 取捨(八)第3章 何草(七)第4章 變徵(八)第5章 歸途(七)第3章 烽火(二)第3章 曠野(六)第8章 疊唱(三)第5章 君恩(六)第3章 無衣(三)第3章 無衣(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