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傑的解釋不算完美,但也很好的迴應了臺下“善意提醒”的那位的觀點。
不過說起來……關於感情這種東西到底有沒有,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統一的說法,畢竟一個科學事實是本着誰提出,誰舉證的原則的,全憑不確定的猜測得出的結論顯然不能令持有不同觀點的人信服。
當然了……畢竟感情這種東西屬於信則有不信則無,引人而異的,也沒說非得就要所有人承認萬事萬物皆是有感情的,又或者讓所有人都相信其實我們所謂的感情不過是體內分泌物帶來的一些化學反應。
所以,在發現曾一傑是屬於“感情存在派”的時候,臺下不少人的表情就變得不再那麼認真了,因爲他們覺得曾一傑提出的“霊基生命”應該就是“靈魂”這種範疇的東西。
而對於科學研究者來說,“靈魂”到底存不存在卻是有一定的統一性的,因爲這個東西不具備可觀察性,也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靈魂”是存在的,但對於普通大衆而言,大家又都是普遍相信“靈魂”是存在的。
就好像曾一傑對於“感情”的觀點是一樣的。
“我知道大家對‘感情’的理解是存在分歧的,畢竟有實在的理論可以說服不少人,‘感情’是無用甚至不存在的東西,但我也提醒大家一點,於人類而言,尚未得知的東西並不見得就不存在,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盒子裡的貓是生是死永遠都是確定的,不能因爲我們沒有去直接觀察就說貓是處於既死又生的狀態,所以……希望大家能保有確定性來看待問題,而不是爲了嚴謹而嚴謹。”曾一傑這番話倒是讓不少人重新有了興趣。
遊格格不是專業的研究人員,但她知道什麼是薛定諤的貓,也知道在座的衆人爲什麼會對“感情”的存在與否有如此之大的分歧。
可是她不能理解的是,這些和“霊基”生命有什麼關係呢?
之前提到的碳基和硅基好像也完全是抽象的概念,並沒有實際,確定的東西,單憑這些,曾一傑真的可以說服大家相信“霊基”生命是存在的嗎?
這一點遊格格有點杞人憂天了。
曾一傑當然不會隨隨便便就作報告,他敢說就證明他的確掌握了一些成熟的,確定的東西。
只不過“霊基”和他之前一直在研究的“生物遺傳溯源論”有點不着邊。
見衆人重新認真起來了。
曾一傑終於把“霊基”生命的有關特徵展示了出來。
這份展示報告中共有十五張圖,三萬字的註釋,如果詳細的說明可能要浪費大量的篇幅和時間,所以這裡只做簡介。
十五張圖分爲三類,分別是:動物類、圖形類和記錄類。
其中動物類的照片共有五張。
分別是:一匹正在做算術題的馬、一隻正在拿石頭扔遊客的猩猩、一隻對着鏡子發呆的貓、一隻正在拯救同伴的老鼠和忠犬八公。
這隻正在做算術題的馬叫漢斯。
當人們問它8+3等於多少的時候,漢斯會通過前蹄點地的方式給出正確答案。
而且不僅限於某一個具體的計算題,甚至不需要讓它的主人在場,任何人都可以向漢斯提出比較簡單的算術題,而漢斯大多數時候都可以給出正確答案。
因此,漢斯曾一度被認爲是表明除了人類以外,動物也擁有高等智慧的代表。
但後來……人們通過細緻的研究發現,漢斯之所以可以準確的給出答案並不是因爲漢斯能夠理解人類的數學公式,而是通過觀察提問者的表情進行回答。
也就是說,當它發現提問者的因爲自己的敲擊聲逐漸接近正確答案而發生變化的時候,它就會適時的結束敲擊,這樣就可以給出正確的答案。
如此一來,漢斯會算術題這一點好像已經成了“騙局”,它也就不能再證明其他生物是擁有高智慧的。
但是……漢斯這種強大觀察能力卻也讓不少人感到震驚,因爲漢斯只是通過觀察就理解的人類的意圖,並且給出了正確的“答覆”,單在這一點上,人類就已經輸了……
所以就像今天人類與“先行者”的接觸一樣,也有人提出過一個大膽的假設。
“先行者”之所以會如此安分不僅僅是因爲它們處於低活力的狀態,更重要的原因在與它們也在觀察人類,而且越來越熟練了,同時因爲人類對它們不具備威脅,所以它們纔沒有表現出“攻擊性”。
就像飼養員對待小老虎一樣,就算這個小傢伙再怎麼衝你吼,在它長大之前的這段時間,飼養員是絕對不會認爲小老虎對他有什麼威脅的。
說完了漢斯,再說說這隻向遊客扔石頭的猩猩。
通常來說,猩猩會把自己的排泄物,或者一些樹枝石頭扔向人類是一種表達厭惡的舉動,並不算是很稀奇,因爲猩猩做出這樣的舉動需要一個客觀的外力。
也就是說,它絕不會刻意去這麼做。
可是照片中的這隻黑猩猩不同,它不但會向遊客扔石頭,而且會提前爲這種舉動做準備,也就是說它向遊客扔石頭並不是因爲憤怒,而可能是因爲覺得“好玩”,甚至是有“計劃”的行爲。
不過當人們發現這隻黑猩猩的舉動後,一些人仍堅持認爲這是一種異變的“習慣”,它只是在某個確定的時間重複一個“習慣”而已,這並不能代表它是有“計劃”的。
但……當動物園的管理人員把這隻黑猩猩事先準備好的石頭清理乾淨的時候,這隻黑猩猩對遊客扔石頭的行爲依然沒有終止,甚至爲了避免自己準備的石頭被清理掉,它開始學會把石頭“藏起來”,並且是“藏”在很多個位置,這樣它就可以像個游擊戰士一樣,享受着在不同地點“出其不意的發起攻擊”的樂趣了。
對鏡子發呆的貓原本只是新興的“知物派”畫家唐興德在2025年的個人畫展上展示過的一幅油畫。
可曾一傑展示的卻是一張照片。
照片中的貓叫KK,是一隻由俄羅斯研究人員飼養的用於和“先行者”接觸交流的俄羅斯藍貓。
在註釋中,這名俄羅斯研究人員曾多次帶着自己的貓與“先行者”進行接觸,不過最開始的目的只是爲了讓“先行者”瞭解更具體的除人以外的活的動物。
但不知道爲什麼,“先行者”對KK完全不感興趣,甚至KK坐在它身旁也無法引起它的注意。
倒是KK對“先行者”充滿了好奇。
後來因爲接觸效果不佳,KK被留在了宿舍裡不再參與接觸研究,但是這名研究人員卻發現KK在與“先行者”接觸後行爲變得有些異常。
而其中一點就集中在這張照片上。
KK開始“喜歡照鏡子”了。
而“喜歡照鏡子”對於動物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區分智商高低的分界線。
因爲大部分動物都無法通過鏡子認出自己,所以,當把貓、狗之類的動物放在鏡子面前的時候,它們會表現出警惕,好奇,甚至憤怒,並富有攻擊性。
可是與之相對的,人類嬰兒即使從未見過鏡子,也會很快就意識到鏡子裡的是自己,並藉助鏡子來觸碰自己的身體。
同樣的還有許多靈長類的動物,比如黑猩猩,它們也會很快就認識到鏡子裡的就是自己。
因此可以說能從鏡子裡認識到“自己”是一種高智商的表現。
而KK的行爲似乎就印證了這一點。
但是在對KK的大腦進行掃描的時候,研究人員卻發現KK的大腦並沒有發生變化,也就是,現有的觀察無法解釋KK對“自我”認知的這種行爲“進化”的起因。
唯一能作爲解釋的就只有與“先行者”接觸這件事。
爲此,俄羅斯方面又找來了幾隻貓,但是經過與“先行者”的接觸後,這幾隻貓卻沒有表現出對“自我”的認知。
它們依然我行我素,毫無變化。
拯救同伴的老鼠來自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
爲了驗證其他動物是否存在“感情”,或者同類之間的“同情”,科學家們招來幾隻大鼠,並把其中一些關在籠子裡,然後又在籠子外邊放着大鼠喜歡吃的東西。
這時再將被觀察的大鼠放進實驗區域,來觀察它是選擇去吃東西還是救自己的同伴。
結果實驗表明,大多數時候大鼠會選擇先去救自己的同伴,並且有不少大鼠都成功了,當然……也有一些會選擇食物。
通過這一研究科學家們似乎確認了一點,那就是大鼠是有“感情”的,這從它們拯救同伴就可以看出來,而那些選擇食物的大鼠則只是相對的比較“懷”而已。
可是當科學家們把實驗結果公佈出來的時候,卻也有一些人說,大鼠之所以會救同伴並不是因爲它們是有“感情”的,而或許只是因爲它們聽到了同伴的“呼救聲”,而這種“呼救聲”在動物界中普遍存在,並且會引起大鼠身體的極度不適應,這樣它纔可以確保族羣的延續,保障自己的安全。
也就是說,大鼠會救同類完全是爲了解除這種“求救”警報,而不是因爲它們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