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

1977年3月28日,我母親突然病逝。我的兩個兒子一個四周半歲,一個兩週半歲,本來是在家中由我母親看護的。那時薊縣的機關單位還沒有實行星期天休假的制度,可是幼兒園休星期天。把孩子送幼兒園,雖然不用自己花管理費(雙職工的雙方單位各報銷百分之五十),可是星期日一天孩子沒人管。母親去世後孩子怎麼辦,當時我們夫妻很爲難。我母親的葬禮結束後,姑母主動把我們的兩個孩子帶到她家去看護,一直到六週半歲後上小學纔回到城裡的家中來。

那時,薊縣城裡的農婦爲雙職工家看嬰兒,早晨送到保姆家,晚上接回自己家,每月給保姆工資10元錢。因爲把孩子送到保姆家,隻影響保姆掙工分,不影響保姆洗衣做飯等家務活。像這種在保姆家吃住的每月應該給十三四元,一人看兩個小孩的約給25元保姆費。

姑母給我家看孩子,就不能去生產隊掙工分了,必然會減少家庭收入。當我們提出要給姑母保姆費時,姑母說:“我倆現在不缺錢,你們家現在住房狹窄,需要擴建,你們先用着。等我們老了,掙不了工分時,你們的孩子也大了,也有富裕錢了,那時你再給我們點零花錢就行了。”

那時,姑母是要過繼二侄子尹春一起在農村生活的,他們老了要由尹春當家,手裡就沒錢了。我們供他們老兩口零花錢,也顯得孃家人對姑母的重視,證明他們給我們看孩子沒有白看,提高他們在尹春夫婦眼中的地位。明白了姑母的這個長遠意圖,我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當時也就沒有給姑母保姆費,也是爲了使她心裡踏實,將來老了花零錢有保證。

我的大兒子1979年8月上學,在他姑奶奶家呆了28個月,二兒子1981年8月上學,在他姑奶奶家呆了52個月。兩個孩子共在倉上屯呆了80個月,應支付保姆費1000多元。這些錢現在看來不算什麼,可那時我的工資每月才四五十元,農村用二三千元錢,就可以蓋一層四破五的磚瓦房了。

因爲姑姑不要保姆費了,我家花錢就顯得寬鬆一些了,也就把姑父姑母當成自家人一樣。爲讓他們吃好喝好,家庭過日子缺什麼少什麼的,只要我們能夠辦到的,儘量給買來送去。如生活中需要的火柴、鹼面、面起兒(發酵粉)、各種調料、炒菜搭配的杏仁、馬蹄(荸薺)、金針、小香菇等罐頭,蘑菇、木耳、黃花、腐竹(豆皮)、海帶、紫菜、蝦皮、蝦醬、油絲粉等等,都是我們買了送去。

1984年以前,國家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糧食、食用油、豬肉、棉布等都是以人定量的,憑票證供應的。

那時天津市供應非農業人口每人每月半斤食用油,我們每月都把一斤油買了送到姑母家裡去。糧本上供應的糧食是百分之五十的白麪和百分之五十的粗糧。粗糧主要是玉米麪、也有些機米(南方晚季水稻,米質粗糙,屬粗糧)。我們給兩個孩子送去的都是白麪,把供應的粗糧都留在家裡。不過我們夫妻倆在家裡也沒吃那麼多粗糧,因爲城裡的飯店可以用粗糧票買饅頭、大餅和油餅。同時,還可以通過關係,從鄉下水稻產區的農村裡,用粗糧票購買一些好大米。那時,農村幹部到縣裡開會、辦事吃飯,要花粗糧票,都是由集體支出的。按照正常渠道,應由村裡到國家糧站賣糧食換糧票。那些有水稻的村就碾一些大米,依照國家定價,收取糧票和現金,賣給上級的機關幹部,既搞好了上下級關係,集體也無損失。當然,我家買來好大米也要給姑姑家送些去。1980年,倉上屯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戶,麥收後,姑姑家糧食多了,就不讓我再從城裡給我二兒子去送口糧了,同時還用小麥換麪粉,送給我們家。

那時城裡的非農業人口每人每月二斤肉票,可以隨時到蔬菜門市部去買,要想買好肉,買肥肉也需早去排隊。那時人們肚子裡油水少,買肉都願意要肥的。排骨、豬頭、豬蹄和上下水(豬內臟),不要肉票,可也不在門市部公開賣,需要到殺豬的地方去走後門購買。農村人口不發肉票,一個公社(鄉)每天殺一口豬,家裡有事的需要起大早排隊去買肉,或者是托熟人走後門去買肉,賣完爲止。那時我家四口人,每月八斤肉票,大部分都是買來送到倉上屯去,讓兩個孩子和姑爺姑奶奶一起吃。因此,我每隔十天八天,就要騎自行車到姑姑家去一次,給他們送去幾斤豬肉,順便帶回來一些姑姑院子里長的蔬菜。因爲只是中午飯才吃肉,送去一次肉,大約可以吃兩三天,每月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午飯裡都有肉吃,這是一般的農民家庭所辦不到的,用我姑姑的話說“是沾了孩子的光,比村裡人多吃了不少肉”。因爲我妻子在城關供銷處上班,除了國家發的肉票外,還可以從溵溜、官莊、逯莊子供銷社託人買點豬肉吃。因爲農村不發肉票,每個鄉供銷社一天殺一兩頭豬,大家隨便買,賣完爲止。農民家買肉一般需要起大早去排隊買肉,恐怕去晚了買不到。但也有時買肉的農民少,剩下的肉就給城裡的熟人捎回來。

每年春節前,我妻子還要託人從城關、逯莊子、官莊、溵溜的供銷社買些肉或豬頭、豬蹄、上下水(豬內臟),這些也要送到倉上屯去,讓我姑姑收拾乾淨煮熟了,我們兩家吃。

1978年春天,姑姑家要翻蓋房,妻子就休幾天假,把孩子接回家。那時沒有包工隊,不需要花工錢僱人工。誰家蓋房要生產隊長批准,由隊長派人來幫工,所謂幫工,就是隻管飯不給工錢,生產隊也不給記工分。但是需要大家輪流去幫工,不能總派一個人去幫工,耽誤掙工分的日子多了,誰也不願意。一個生產隊不能有幾家同時蓋房,那會影響集體生產的,而是要前後錯開安排,每次只能安排一家動工。

請人幫工蓋房管飯是需要吃大米白麪和豬肉的,米麪姑姑家裡早就準備好了,豬肉需要現買。爲了不因排隊買肉耽誤工,姑母就讓我負責給買肉。那時還是計劃供應,城裡的非農業人口每人每月二斤肉票,那時我家四口人,每月八斤肉票,爲幫我姑姑家蓋房管飯,我又和同事串換十幾斤肉票,每天上午請半天假,從城裡買來六七斤豬肉,騎自行車送到倉上屯。那時薊縣的機關上班不休星期日,個人有事隨時請假,好在過去蓋房簡單,速度快,四五天就蓋完了。由於我每天上午去送肉,姑姑家蓋房的伙食得到了幫工社員的讚揚。

那時有些廉價的輕工業品供應數量小,如五六十元一塊的衛星牌手錶,比公開銷售的上海牌手錶(17鑽,全鋼120元,半鋼100元)、天津東風牌手錶(19鑽,125元)便宜一半,二角錢一尺的棉布,比公開賣的三角多錢一尺的也便宜的多,可這些便宜貨往往都被商業職工內銷了,櫃檯上公開買不到。自行車、縫紉機、電視機、洗衣機等許多商品,雖然公開擺着,卻都是要憑票證供應的。而且這些奢侈品的票證發放都是暗箱操作,也不知道是按照什麼標準發放的,主管商業部門的領導手裡都有“票”。我妻子是商業職工,可以和領導找“票”,爲親友買一點緊俏商品。那時就給我姑父買了一塊衛星牌手錶,給我姑姑家買些低價棉布和不收布票的人造棉、柞絲綢等做衣服的面料,還通過其他關係給姑姑家買些市場上沒有的便宜東西。如買日本進口的尼龍化肥袋子、代替棉花做棉衣的蓬膠棉下腳料等。

日本產尼龍化肥袋子是白色的,面料很柔軟,適合做單衣,也可以做被褥裡子。生產公司把化肥改裝紙袋零售,把尼龍袋子在內部銷售,價格便宜,但是需要找熟人“走後門”才能買到。尼龍袋子上面有黑色的漢字商標,很難徹底洗掉,做成衣服後,還能隱隱約約看出字跡來。當時有句描寫穿這樣衣服的順口溜:縣裡大幹部,穿上抖落褲,前面“大日本”,後面是“尿素”。這也說明能夠穿上尼龍化肥袋子改作衣服的人,不是普通的老百姓。

蓬膠棉下腳料是服裝廠內部出售的便宜貨,因爲買棉花也要布票,而這些下腳料既可以代替棉花做衣服和被褥,價格也要便宜的多,只是一般老百姓買不到。

我們給姑姑家送去這些只有機關幹部才能買到的內銷低價商品,姑姑也感到很自豪。

姑父家翻蓋房以後,還剩了些錢,就讓我妻子找一張自行車票,花170元買了一輛飛鴿自行車。那時,農村老百姓多數都是買二手自行車騎,因爲他們沒處去找自行車票。那時,自由市場上八成新的飛鴿自行車就可以賣一百七八十元,有的高達二百元。能買到新飛鴿自行車的人,自己騎二年再賣了也不賠錢。我姑父能夠騎上新飛鴿車子,也是令村裡人羨慕讚歎的,他也感到很自豪。

姑母給我家看孩子不要保姆費,使我家有了積蓄,可以改善居住條件。自1960年以來,我家只有半層四破五舊瓦房,一直與原來的房主老錢家共用一個堂屋,兩家一起住了二十多年的對面屋。因爲將來孩子大了要分屋,1979年春天,我又花400多元在後院擴建了20平米的一間大屋。

1979年8月,大兒子回到家裡上學,二兒子繼續留在倉上屯姑奶奶家,我送去的糧食少了一份,豬肉等副食品還是經常送去。

後來我家對門屋老錢家在別的院裡蓋了新房,要出售那半層舊房。1981年5月,我從信用社貸款1000元,花1700元把老錢家的半層房買了過來,使整個院子都姓孟了。

我去倉上屯時,把買了對面屋半層房的消息告訴姑母時,她很高興,說好不容易纔成獨門獨院了。當她聽我說借了一千元貸款,每月支付6元6角的利息時,就從牆櫃底下掏出600元現金來,讓我拿去先償還貸款,以便少花點利息。我說那半層房租出去的房租是每月7元5角,比利息還多,推辭不要。我說:“我們每兩個月還一百元貸款,有二年就還清了。我不願欠個人的帳,連我岳父家有錢都未去借。”

因爲那年代欠個人的帳,你就必須省吃儉用盡快還清,如果買點肉和水果吃,別人都會譏笑你。而欠銀行的帳,沒人催要,每月少還一點錢,多支付些利息就行,吃好的穿好的也沒人譏笑你,所以我說不用姑姑家的錢。姑母知道我的顧慮,她說:“這錢你就拿去吧,不是借給你的,也不用你還。家裡過日子的東西你們都給買來了,別人買不到的東西,我家也有了,我們就知足了。我留這些錢也沒用,就算給你報銷買東西的錢了,等你們有富裕錢了,多給我們買點東西就行了。”

話說到這份上,我再不要這筆錢,姑母就會傷心了。我知道姑母是一個爭強好勝的脾氣,處處都要表現的比別人強。給我看孩子這幾年,別看她沒有親生兒女,生活上比那些有兒有女的也不差。可是再過幾個月,我的二兒子也要回城裡上小學了。兩個孩子都不在她家了,按常禮除了過年過節外,我也就不再去她家了。她怕那樣太冷清,也怕人家說:“不給人家看孩子了,沒人經常給你送肉了吧。指望別人還是不行。”她把錢交給我,一是爲讓我少支付貸款利息,另外也是暗示我以後還要和孩子在那兒時一樣,經常帶着東西來看她。姑母暗地裡給我錢爲的是面子上好看,讓左鄰右舍都看到孃家的侄子對她多麼關心,給我們看孩子沒有白看。她的這種做法,其實就是絕戶老人的情感投資,也是放出的人情債,需要我以後慢慢償還的。如果我拒不接受,她就會認爲我以後不願意和他們多交往了。

爲了慰藉絕戶老人的心,我就接受了這600元錢,用這筆錢提前償還了信用社的貸款。

那時姑母採取的是兩條腿走路方針,一方面要過繼侄子尹春,把家產交給他,和他一起生活,由他養老送終。同時也暗中資助孃家的人,讓我們爲償還人情債經常來看她,明着給她買東西,在鄉親們面前給她臉上增光。尤其是以後要和侄子尹春和侄媳婦一起生活,更需要孃家人爲她撐腰,免得因爲是絕戶被人看不起。

那時改革開放剛開始,農村發家致富的還不多。在我們孟家幾個侄子中,我家是非農業,雙職工。按照當時的政策,即便我的兩個兒子考不上大學中專,國家也給安排工作,而且兩個孩子從感情上和她的親孫子一樣,把錢放在我家她也放心。她也相信我不會昧着良心黑了她的錢,一定會把錢花在她們身上的。這樣讓晚輩人轉着彎的給她花錢買東西,要比她自己直接去買還好看。不僅在村裡提高了她的威信,同時也顯得我們慷慨和大方,提高了我們孟家子弟的名聲。這個一舉兩得的事,我們又何樂而不爲呢,於是我們就按照姑母的意願,繼續交往下去。

1981年8月,我二兒子回城裡上學以後,每過一兩個星期,就在星期六下午,買二斤豬肉和香腸等食品,把小哥倆送到汽車站,讓他們坐班車去倉上屯姑奶奶家過星期,在那裡住一夜,星期日下午再回來。有時姑父騎自行車來城裡給我們送蔬菜,順便把兩個孩子載到倉上屯去。有時買的肉多,星期日中午吃不了,還用飯盒把頓好的肉或是炸好的瓤豆角,讓兩個孩子捎回來。家庭日常需要的生活用品,我們還是從城裡買來送到姑姑家去,和孩子在倉上屯時一樣惦記着老兩口,這就使他們感到很幸福。

1983年以後,姑父姑母與弟弟尹克富家鬧矛盾了,也不再過繼侄子尹春了,就一門心思放在我們孟家人身上了,尤其是對待我的兩個孩子,就像親孫子一樣關心。我們孟家的弟兄姐妹們也把照顧姑父姑母,當成了自己的責任。

我們爲安慰他們老兩口那孤獨的心,就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他們。尤其是我的兩個兒子,在姑奶奶家生活了幾年,對姑爺、姑奶奶的感情超過了自家的爺爺與後續的奶奶,我們家和姑姑家的經濟交往也超過了自家的老人。從小學到高中的九年中,有的星期六和星期天、寒假和暑假,他倆都要去倉上屯姑奶奶家,家裡、地裡的農活也幫着幹,每當他們幹活鬧累時,姑爺和姑奶奶就說:“好好學習吧,考上大學後就不受這苦大累了。”兩個孩子從小就在農村參加農業生產,從小學生時撿麥穗、撿穀穗、撿豆粒,到中學生時跟着割麥子、掰玉米,抱麥個子搬玉米秸,莊稼地裡的體力勞動也對孩子的學習起到了鞭策作用。他倆均已優異成績考入重點初中和重點高中——薊縣一中,1991年和1993年,先後考取上海復旦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成都)。讀大學後,他倆只能在寒假暑假,再去姑奶奶家住些天,遇到農活還要幫着幹。從小學到大學,每年春節,他倆還要輪流去倉上屯姑奶奶家裡過年,爲的是避免兩位老人孤單。一直到哥倆陸續結婚後,纔不去倉上屯過年了。

我的兩個兒子上中學後,學校課程緊了,星期日有時也上學,就由我騎自行車去倉上屯。因爲那時薊縣的機關單位也休星期天了,家裡沒事我就去看望姑父和姑姑,每月至少去兩次,有時家裡有了新鮮東西,則要去三四次。後來我的兩個兒子陸續去外地上大學,我還是每月至少去兩次。1995年我有了摩托車,同年的星期天改成雙休日了,更有空閒時間了,我每個星期都要到姑姑家去一次。2003年底,我買了夏利車後,還是每個星期去一次,而且不僅自己開車去,有時我妻子和小孫子也跟着去。在我們小孫子的印象中,姑太爺和姑太太是比家裡的單獨過日子的“老太爺”(曾祖父)和“老太太”(曾祖母)還親的。

這麼多年來,我每次去姑父家,都要買些豬肉和熟食,或是豬肉和點心、水果等。除了吃的以外,我們還給姑父姑母買一些其他生活用品,如遇到物美價廉的衣服、小石英掛鐘、手錶、電風扇、小煤氣竈等。

1984年之前,生活必需品還是計劃供應,工資低物價也不高,兩個孩子去倉上屯一次,買二三斤豬肉和一些其他食品,有四五元錢就夠了,一個月去兩三次,一年下來大約花一百多元錢。1981年姑姑讓我償還貸款那六百元錢,可以給他們花五年。

1985年國家進行工資改革,我們的工資成倍增加,除糧食外其他票證都取消了,魚肉等副食品價格也成倍增加,這時期再去一次姑姑家就需要花十來元錢了,全年大約需要二百多元了。1987年我家拆了舊房蓋新房,這年秋後,姑父又送來一千元,讓我家在新房裡添置傢俱,我家用這筆錢買了一臺洗衣機和一臺電冰箱。1988年全國興起搶購風,物價進一步上漲,在那時的工資和物價狀況下,每年爲姑姑家買東西要花三百元了,這一千元又可以爲姑姑家花三四年。那時姑父在村林業隊上班,每年秋後結算分紅時,姑父都給我家送來五百元錢,先後送來三次共一千五百元。

1994年國家再次工資改革,工資和物價又成倍增長。1995年後我每星期去一次倉上屯,每次要花十多元,一個月至少去四次,要花五六十元,全年要花六七百元了。1995年,姑父在道班做小工掙點錢,年底給我家送來一千元。1996年底,姑父又把平時做小工掙的錢送來一千元。用我姑父的話來說:“現在我還能掙點錢,可以維持自己的生活。你們惦記着我們,把平時吃的用的都給我們送去了,我們就知足了,用不着花你們的錢。”我姑姑也說:“現在我們能夠自食其力,就不用你們資助,幫我們把東西買來就行了,不能讓你們搭錢。”他們的這種不想佔別人的便宜,維護自己的尊嚴的想法,我們也能理解,所以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總的看這十五六年中,姑姑家共給我們五千一百元,到2000年也就全給他們買東西花了。但是,姑姑爲我們看孩子沒收保姆費的人情債,我們牢記在心,繼續履行着保證他們老了有零錢花的承諾。到2000年時,工資和物價還是逐步增長,每星期去一次姑姑家,買豬肉、香腸、點心水果等需要十六七元,或者二十多元了,每月大約要花一百元了。這時姑父姑母已經七十多歲,沒處去掙錢了,我們就要兌現保證他們老了有零花錢的承諾,每個星期去一次,給他們送去豬肉和水果。

這時姑父姑母已經七十多歲,沒處去掙錢了,我們就要兌現保證他們老了有零花錢的承諾,每個星期去一次,給他們送去豬肉和水果。

由於我們每到雙休日都要去姑父家,都要從他們家附近的肉鋪和副食超市買東西,和白莊子賣肉的馬師傅及超市老闆夫婦都熟悉了。他們說:“你們一個星期來一趟,花二三十塊錢買肉買水果,一年下來得多少錢啊,親生的閨女兒子也辦不到啊。”我說:“我們是雙職工,兩個人掙工資,每月有工資十分之一的錢就把老兩口哄得歡歡喜喜的。”的確,到2003年時,我的工資也逐漸增加到二千多元了,加上妻子退休金,全年約有三萬元的收入,每月花百八十元,一年花一千多元給姑姑家買東西,也的確算不了什麼。

除了我們每星期一次買些東西去姑姑家之外,我的兩個兒子參加工作後,更捨得給姑爺姑奶奶花錢買東西。他們回薊縣探家時,都要帶着媳婦孩子去倉上屯看望姑爺姑奶奶,除了帶食品之外,有時給二百元,有時給三百元錢。另外還給姑奶奶買了電飯鍋、電冰箱、輪椅、單衣服、羊毛衫、保暖服、羽絨服等生活用品。

那時,我們都以爲姑父年紀大了,沒處掙錢去了,不會再給我家錢了。沒想到2006年,倉上屯賣給當地駐軍一部分土地,每人分了一萬元錢。姑父到城裡給每個侄媳婦和侄女伍佰元,我妻子當時未收。因給部隊騰地,有幾戶農家拆遷,要到村東重新建房。正好把我姑姑家那塊不能種麥子的二等地劃爲新的房基地了。過了兩個月,村裡又給我姑姑家青苗補助款一萬三千八百元。這筆錢原來沒想到,也可以算一筆意外之財,姑姑又給我了。並且說:“這筆錢就不告訴大夥兒(指孟家的人)了,你拿去吧。這幾年給我家買東西花了不少錢,以後還得繼續爲我們花呢。這錢也不是白給你的,是存在你們那兒,零碎給我們花的。”以每年一千多元估算,這筆錢可以從2001年花到2012年。俗活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那時他們都八十四五歲了,也到“坎兒”了。

姑母是個性格要強的人,一旦自己有能力養活自己,就不願接受別人的憐憫和資助。這幾年我們給他們花錢買東西,一來是要償還保姆費,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二來是看他們無兒無女,命運可憐而行善做好事。但是,她寧願別人欠她的情,也不願她欠別人情。他們要活的體面,活的理直氣壯,不願意接受“嚼來之食”。所以,一旦有錢了,就要給我報銷已經爲他們開支的費用。由於這筆意外之財,使得我前五年爲姑母家買東西花出去的錢得到了補償,也爲後來繼續爲他們家買東西作了預付。直到2011年9月這段時間裡,除了我自己開支的汽車費用之外,每年爲姑母家買東西,花的基本還是姑母給的錢,我還是欠着“保姆費”這筆人情債。

總之,姑姑並沒有白要我們買去的東西,除了多次給我家錢,報銷了給他們買東西的開支。同時,還供着我家食用的大部分蔬菜。姑父家的宅院很大,種了好幾種時令蔬菜,春季的菠菜、韭菜、小蔥,夏季的黃瓜、豆角、圓白菜,秋天的大白菜等。每次我或者兩個孩子去倉上屯時,都要用豬肉換些蔬菜回來。1988年至1994年期間,我家也在前院東面開闢了十多個菜畦,也種了幾種時令蔬菜,這幾年基本上是吃自己家的蔬菜。1994年我在前院蓋起五間東廂房,就沒有種菜的地方了,吃的菜大部分是姑父家的。

另外,從我母親去世後,我們一家人的棉衣服都是姑姑給拆洗重做的。在1995年以前,市場上沒有出現保暖內衣,那時人們在冬天都要穿手工縫製的棉襖棉褲。那時的棉襖棉褲都是棉花絮的,棉絮不能用水洗,必須拆開棉衣單洗布料,然後再添加一些棉絮,重新縫好。翻棉被、翻棉襖和絮棉花都是家庭婦女的技術活,許多年輕婦女都不會做。我妻子也做不好棉衣和棉被,所以,每年春天脫了棉衣,把全家大人孩子的棉衣拆洗完畢後,再把衣料、棉花套子和需要增添的新棉花送到姑姑家,由姑姑抽空重新做好。過去的棉被沒有被罩,只是繃被口,拆洗被口,棉被也需幾年拆洗重做一次,這些活也是姑姑幫我家做的。後來有了整個被罩,纔不用拆洗棉被了。1995年後,市場上出現了可以水洗的蓬膠棉的棉衣和保暖內衣、羽絨服等,我們也不穿過去的棉襖棉褲了,這纔不用姑姑給做棉衣了。

俗話說:“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古人云“預想取之必先予之”,姑母雖然沒有文化,她卻明白這個辯證關係和處世之道,這就爲她晚年的生活依靠打下了基礎。

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前言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前言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前言前言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前言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前言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前言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前言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前言前言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前言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前言前言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前言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前言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
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前言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前言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前言前言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前言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前言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前言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前言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前言前言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前言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前言前言第五節傳統觀念造成的苦悶和煩惱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一節過繼侄子頂門立戶夙願的破滅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三節姑母與我家的特殊關係第四節不吝嗇帶來的幸福生活第七節姑母的倔強性格和癡呆病症前言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二節新形勢造就了新的親戚關係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第八節姑母的病態心理和病情發展前言第六節姑父的遺憾和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