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第62艦隊的情況沒有好到哪裡去。
確認敵人只有兩艘主力艦之後,謝昶倫讓主力編隊的三艘主力艦全都瞄準了最近的那艘敵艦。這是他從白佑彬那裡學來的戰術,集中火力,正確在最短的時間內打掉敵人的一艘主力艦,然後再集中炮火對付敵人的另外一艘主力艦。
另外,第二艘敵艦還在二萬五千米之外,炮擊第二艘敵艦的意義並不大。
可是,前三輪炮擊下來,結果用“糟糕”都不足以形容。三艘主力艦打出的六十六枚穿甲彈全部偏離了一號目標艦,而且都落在了一號目標艦的西面。這其中,“果敢”號與“東海”號打出的穿甲彈偏差最大。
顯然,這絕不是應該出現的結果。
按理說,“果敢”號與“東海”號裝備了彈道計算機,而且還有探測精度更好的鷹眼型火控雷達,其炮擊精度應該遠在只有電眼乙型探測雷達,沒有裝備彈道計算機的“南海”號之上。
在這三輪炮擊中,閔瑞生反覆計算了炮擊參數,都沒有發現問題。
他還詢問了三個炮組的槍炮軍官,確定三座主炮炮塔都是按照標準的作戰程序,即將火控雷達提供的目標數據輸入彈道計算機,然後根據彈道計算機算出的數據設定火炮的水平與高低角難道是火控雷達出了問題?
也不可能,“果敢”號與“東海”號的火控雷達同時出問題的可能性非常渺小,而且真的出了問題,也早就被發現了。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科氏力!”
聽到閔瑞生地叫聲。白佑彬與謝昶倫都朝他看了過去。
“我們現在在南半球。而不是在北半球。所以……”
白佑彬猛地一驚。立即朝謝昶倫看了過去。
戰艦猛地震了一下。三座主炮炮塔打出了第四輪齊射。
謝昶倫沒有再耽擱時間。立即去下達了命令。讓各炮組地槍炮軍官將彈道計算機上地科氏力常數由正值改爲負值。
科氏力即地球自傳產生地偏向力。在北半球。科氏力相對於物體運動方向向右。也就是說。因爲地球地自傳。炮彈在飛行過程中將受到一個垂直於彈道地。向右地作用力地影響。雖然這個力並不是很大。但是對於需要飛行十多公里地炮彈來說。肯定會使其落點發生很大地改變。因此。在設計彈道計算機地時候。技術人員就考慮到了科氏力所產生地影響。並且根據不同緯度。設定了不同地數值。問題是。當時技術人員只考慮到了艦隊在北半球作戰。而沒有考慮到艦隊到南半球作戰地情況。
在南半球,科氏力的作用方向正好與北半球相反。
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人考慮到這個問題。閔瑞生提出來之後,學槍炮出身的白佑彬與謝昶倫立即就明白了過來。
這也正好解釋了“南海”號的炮擊準確率高於“果敢”號與“東海”號的原因。
在沒有彈道計算機的情況下,“南海”號的槍炮長只能自行計算炮擊角度。並且在發現誤差之後,根據經驗來調整下一輪開火時的角度。因此,在第一輪齊射出現較大偏差之後。“南海”號的槍炮軍官及時的調整了水平角,而“果敢”號與“東海”號地槍炮軍官則仍然依照彈道計算機的計算結果來設置水平角。
兩分鐘後,兩艘戰列艦打出的第四輪齊射證明了閔瑞生地推斷。
這次,炮彈沒有全部落空,至少有兩枚穿甲彈擊中了敵艦。只是,中彈的不是一號目標艦。而是二號目標艦!
當時,“納爾遜”號剛剛衝到“羅德尼”號的前面。
按照菲利普斯的命令,“羅德尼”號減小了轉彎半徑,從而在到達“納爾遜”號的航線上的時候,正好位於“納爾遜”號地後面,與“納爾遜”號的距離不到七鏈,而這正好是第62艦隊兩艘主力艦打偏了的炮彈的彈着區。
結果,“果敢”號與“東海”號第四輪齊射打出的十四枚穿甲彈全都朝“羅德尼”號砸了過去。可以說,這完全是運氣。或者說是“羅德尼”號主動進入了彈着區。主動“撞”上了落下來的炮彈。
因爲沒有“刻意”瞄準“羅德尼”號,所以這兩枚穿甲彈的威脅性並不是很大。
打中了C炮塔右側主裝甲帶的那枚穿甲彈根本就沒有爆炸。只是在厚達十四英寸的鋼板上留下了一道深深地劃痕,隨即就掉入了海里。打中右舷E2副炮地那枚穿甲彈也在穿透了副炮炮塔,撞上水平裝甲之後發射爆炸,並沒有對艦體構成嚴重的損傷。也就是說,這兩枚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彈只“解決”掉了“羅德尼”號地一座副炮炮塔。
問題是,當時的交戰距離太遠,瞭望員無法準確判斷彈着點。
在向艦隊指揮官報告的時候,瞭望員竟然說第一枚穿甲彈打中了二號目標艦的C炮塔。而且,在“羅德尼”號隨後的一輪齊射中,其C炮塔確實沒有開火,只有前部的A、B兩座炮塔進行了還擊。
根據當時的情況,應該是C炮塔內的炮手被震傷,所以沒能及時投入戰鬥。
可這足以讓白佑彬做出新的決定,也足以改變“羅德尼”號的命運了。
確定二號目標艦遭到“重創”,“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主炮火力之後,白佑彬立即調整了交戰秩序:集中炮火對付二號目標艦!
從第五輪齊射開始(“南海”號是第六輪齊射),第62艦隊的三艘主力艦全都瞄準了“羅德尼”號戰列艦。而且,此時三艘主力艦都已調整好了射擊參數,絕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也不會讓炮彈偏出上千米遠了。
另外,“果敢”號與“東海”號很快就將火控雷達與彈道計算機的威力發揮了出來。
三點二十一分,第七輪齊射時,“果敢”號與“東海”號再次雙雙獲得戰果,從瞭望員的判斷來看,“果敢”號至少擊中了二號目標艦一枚穿甲彈,“東海”號則打中了二枚。而從“羅德尼”號的戰鬥記錄來看,在這輪炮擊中,一共捱了四枚穿甲彈。
此時,雙方的交戰距離仍然在兩萬米左右。
在這個距離上,穿甲彈打擊的仍然是戰列艦的水平裝甲。
確認的,“果敢”號打中的那枚穿甲彈的命中點應該在“羅德尼”號的艦首,並且在砸穿了水平裝甲,以及艦首左側的船殼之後,在其左側的海面下發生了爆炸。因爲爆炸距離艦體很近,而且“羅德尼”號艦首處幾乎沒有裝甲保護,所以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在其艦首左側水線以下部位弄出了一個直徑約莫三米的大洞,導致四個艙室立即被海水淹沒,其五分鐘之內的進水量就超過了八百噸。
“東海”號打出的兩枚穿甲彈,一枚打中了“羅德尼”號的艦橋頂部,直接炸燬了主測距儀。另外一枚落在了煙囪左側D1炮塔的前面,而且在穿透了艦底之後爆炸,結果導致海水迅速淹沒了1號鍋爐艙,裡面的數十名鍋爐兵全部陣亡。他們大部分不是被淹死的,而是被散發出的高溫水蒸氣給燙死的。
第四枚穿甲彈打在了煙囪右側水平裝甲的邊緣上,在撞上了主裝甲帶之後,偏出了艦體,落入海中爆炸。
後來推測,第四枚穿甲彈很有可能是“南海”號打出的。
因爲“南海”號第八輪齊射的時間與“東海”號幾乎一樣,而且這枚穿甲彈炸起的海水擋住了了望員的視線,所以當時將這個戰果記在了“東海”號的身上,而沒有算成“南海”號的收穫。
這輪炮擊,足以讓英國戰艦上的官兵感到恐懼了。
在北大西洋戰場上,英國海軍就領教過德國海軍的“精湛技藝”。德國海軍的兩艘戰列巡洋艦經常在非常遠的距離上打出極爲精準的齊射。可是比起第2艦隊的這輪齊射來說,德國海軍的那點表現就不算什麼了。
二萬米的交戰距離,二十二枚穿甲彈命中了四枚,另外至少還有六枚近失彈!
顯然,這個命中率與準確率高得嚇人。
更重要的是,這是在夜間,而且還是在暴雨天氣下進行的海戰,瞭望員與光學測距儀根本派不上用場,必須依靠雷達來指揮炮擊。
恐怕,此時菲利普斯也該明白,日本聯合艦隊爲什麼那麼快就戰敗了吧。
當然,災難還沒有結束。
三點二十五分,在第九輪齊射中,“果敢”號與“東海”號再次收穫戰果。也就在這輪齊射之後,“羅德尼”號上燃起了大火。根據當時“果敢”號上的瞭望員判斷,起火點應該在艦橋的右側,主裝甲帶的上方,而那裡正是放置汽艇的位置。也就是說,穿甲彈打爆了汽艇使用的高壓天然氣罐。
此時,雙方的交戰距離大概爲一萬九千五百米。
雖然“羅德尼”號還能保持十二節的戰鬥航速,但是在連番被穿甲彈命中的情況下,這艘原本狀況就不太好的戰列艦肯定堅持不了多久。
對於“納爾遜”號上的菲利普斯來說,留給他反抗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