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二百六十三章 圍樓

走在墨西哥城西面的官道上,楊策見證了祖先在戰亂中流離失所時創造的最高生存智慧——這種智慧叫做團結。

至少在新大陸墨西哥城至常勝一線,界線涇渭分明卻無處尋覓,它在邊境每個人的心中。

邊界這一邊是阿爾瓦堡,即西班牙公爵阿爾瓦駐軍墨西哥城爲防備明軍東征而修造於官道上的三座棱堡,互相拱衛。

而在邊界另一邊,則是沿途數也數不清的村落,這些村落佔地頗廣、人丁興旺,最關鍵的是他們修築的那些擁有歷史特徵與強烈軍事防禦特徵、氣勢恢弘的巨型建築,土樓、土圍、土堡、土寨。

在西班牙與明軍相互陳兵邊境的歷史環境中,來自大明的四省移民遷居至此,外有一觸即燃的戰火威脅他們的生計,內有土地被佔伺機搏殺的土民覬覦着他們的財產。

過去客家人有轟轟烈烈的遷徙史,而現在動盪不安的環境與嶄新的生活將四省移民逼成新的客家人。

去國萬里,他們聚集於此,無分鄉土結爲村寨,遵循着做客他處的古老傳統,人們舉衆成族聚居一處相親相愛。他們就地取材,用比傳統更加古老的生土夯築技術依山而建修造起一座座圍樓,一個村落一座樓,一座樓便是一座城。

圍樓的形制可以追溯至漢代城池與當時閩越王城的建築風格,官府軍事建築進入民間則要晚至宋元時期,在那個時期圍樓多爲方形。

至東南倭亂,爲抗擊倭寇保衛宗族,一座座圓形圍樓被修建起來。

內外幾個同心圓環樓形成多層,圓形外牆以生土夯築承重,牆越高則底越厚,外牆底普遍厚五六尺,越往上越薄,至頂則二三尺。

同心樓外高內低,樓中有樓,內部牆壁則以青磚或土磚築成以節省空間,畢竟外環樓纔是主要的防禦牆,每座樓頂皆覆青瓦,採光、通風、防禦皆爲上乘,村落的百姓便聚居其中,歃血爲盟。

廣立邊境的圍樓其實大部分都是各村百姓聘請來自漳州的移民工匠修建,他們不乏眼光高遠者,深知明西邊境的情況與國內東南局面不同,更知道東洋軍府奉行藏兵於民的政策,在東洋軍府兩名工兵千戶的指導下,圍樓的形制比之國朝東南也多有改動。

最出衆的就是銃臺、虎臺、炮臺,合稱三臺。

在地利險要的圍樓上,工匠選擇外環樓兩角或四角增築凌空伸出的馬面牆,下層備射孔、上層備射臺,以供擁有鳥銃、硬弓強弩的移民百姓遇險時用作防禦。

在臨近官道的圍樓,除了注重百姓防禦的射臺,還爲一些百姓沒有的兵器設置射臺,比方說虎臺與炮臺。

虎臺多建於馬面牆高層,用於虎蹲炮打放;炮臺多修於中層,專供步兵野戰炮打放;修築炮臺的馬面牆時工料中添了水泥,水泥是常勝的水泥廠用墨西哥城的火山灰與海邊貝殼燒粉製成的,築基立柱,外部再以生土夯築。

既節省材料,也保證牆體能耐得住火炮打放對牆體的破壞。

炮臺平時是用不上的,因爲百姓手裡別說炮了,一個村子鳥銃都只有十杆上下,倒是軍府未限制百姓自造弓弩,只要村尉每季向軍府報備兵器數量即可,因此移民手中有大量投射冷熱兵器,但沒有火炮、火箭。

這是爲官軍準備的,一旦前線開戰,官軍即使失去營寨,至多後撤十里立即可進入沿途圍樓守備,沒有兵器的移民百姓能撤到下一次村寨,而虎蹲火箭、二斤五斤野戰炮拉上樓裡就能打響另一場守備戰。

楊策一路走來,單單官道沿途便見到不下二十座圍樓,有些圍樓已修築完畢,有些圍樓才修到一半,百姓還住在樓外的小宅院裡,村落遠處的瞭望樓上始終有百姓向他麾下奇裝異服的海盜隊伍投來好奇的目光。

但不論修好的、沒修好的,軍事素養高超的楊策一路心都懸着,因爲他能感覺到自己始終在南北兩側那些圓形堡壘的監視之下,而如果那些圍樓擁有火炮,他們行進的這條官道剛好在兩側火炮的最大射程之內。

要不是有北洋騎兵引路,楊策恐怕他這夥兄弟走過明西邊境,性命就撂在這了。

有時官道進入山脊,騎在馬上向遠方極力眺望,目力範圍內能瞧見官道一側兩三座這樣的圍樓,遠離的官道的地方還不知道有多少座——這太恐怖了呀!

他在西洋上見了不少歐洲人的棱堡,要說起防禦能力,他認爲這些圍樓比那些棱堡弱了不少,畢竟體量在這擺着,大多數圍樓跟棱堡比起來都太小了。

但問題出在哪兒?

這是民居。

沒有哪個將軍會發一兩千甚至更多的兵力去攻打這樣一座民居,毫無意義。

但它們就在這,扼守着官道,你不打就無法再向前進;它們就在那,扼守着新大陸大明治下的每一片郊野,你不打就無法控制每一寸土地。

每個村子住着移民、原住民上百戶,至少在新西班牙指揮使袁自章的官方口徑中,官道兩側及邊境線上每座圍樓都至少有一小旗正規軍與百名民兵。

依託這樣一座土樓,沒三五百人能打下來?就算帶一門炮也不行,一來火力有限、二來炮打完了也未必能打出缺口、三來即使僥倖打出缺口最後還是要攻城。

楊策估計了一下自己統帥和西班牙阿爾瓦先前統帥相同兵力來從這裡攻向常勝,想了一路也沒好的解決辦法。

圍樓非常拖延時間,又封鎖了各處要道與荒野,想大軍繞過去非常難,又杜絕小股部隊分散入侵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又爲明軍提供了絕佳的進攻路線,只要一座圍樓拖着,明軍就不但能正面抵抗,側面甚至背後發動襲擊和包圍都有可能。

即使有三萬軍隊又能如何,土樓確實打不過你,但你才拆四五座圍樓時間就已經夠明軍從常勝趕過來了,不但趕過來,還能從臨近村落得到極好的補給、水源與休息,保持極高的戰鬥力跟你決戰。

更關鍵的,在楊策眼中這種遍及大明在新大陸實際控制土地上拔地而起、移民消耗巨大人力物力修築的圍樓意味着一種精神,一句話——老子來了、修起圍樓,從今往後,誰也別想讓我從這離開。

這數十乃至數百座傲立於新大陸腰間的圍樓,恐怕是萬曆年間天下最轟轟烈烈的移民建築史。

第五十九章 裡甲第四十五章 重銃第六十九章 旅途第一百八十三章 工具第四百七十三章 開明第三十六章 折衝第七十一章 天荒第一百三十八章 吹灰第四十六章 石炮第九十二章 脫繮第四百二十六章 稅卡第二百四十三章 培訓第一百四十六章 代鑄第二百一十章 贏家第七十七章 貨車第一百五十四章 輕車第七十三章 舉人第二百九十二章 約束第三百零六章 峰區第七章 盟軍第九十八章 大略第一百零五章 意志第二百七十三章 拆家第一百六十五章 壓力第一百二十一章 周瘸第四百零六章 流放谷第七十四章 聚兵第三百零四章 佈陣第八十章 準備第四百二十三章 終生第三十七章 總章第二百七十五章 急報第三百八十八章 青龍第二百二十八章 深入第八十五章 書信第二十四章 行軍【盟主‘厚朴1‘加一更】第四十二章 無用第六十七章 新銳第十六章 爆破第二百五十二章 門清第三章 番教第三百二十二章 報應第八十一章 普吉第四百五十五章 老實第十八章 回還第二百四十三章 培訓第二百四十九章 克里克會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交鋒第九十一章 後效第十七章 聯軍第六十二章 炮鳴第六十六章 媒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捲土第一百一十章 堅定第十四章 恐懼第十二章 重視第三百五十章 夠用第四百零九章 寶庫第一百一十三章 得失第七十五章 不才第四百一十八章 阿克巴第七十章 混亂第三百八十三章 沙盤第八十九章 鼓腹第一百四十八章 悲催第三百五十五章 交涉第一百七十一章 三寶第一百二十三章 茶館第一百零三章 食譜第一百九十七章 船長第二十五章 赤巾第一百三十三章 環境第四十七章 動靜第十章 得罪第三十六章 朝貢第二百八十一章 分歧第八十四章 難題第二百七十三章 乾瞪眼第十七章 玳瑁第九十章 草蓆第二百二十四章 莫敵第七十章 寒毛第一百九十六章 綢袍第一百六十六章 俸祿第二百一十五章 會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老薑第四十八章 嚇唬第六十一章 棺材第五十一章 襲擊第五十六章 困擾第六十章 廣海第八十八章 鐵飯碗第一百一十四章 讒言第三百九十九章 都有第一百一十三章 財權第一百七十章 癢癢第三百七十七章 炒花第一百七十三章 迷茫第九十一章 播州第十七章 聯軍
第五十九章 裡甲第四十五章 重銃第六十九章 旅途第一百八十三章 工具第四百七十三章 開明第三十六章 折衝第七十一章 天荒第一百三十八章 吹灰第四十六章 石炮第九十二章 脫繮第四百二十六章 稅卡第二百四十三章 培訓第一百四十六章 代鑄第二百一十章 贏家第七十七章 貨車第一百五十四章 輕車第七十三章 舉人第二百九十二章 約束第三百零六章 峰區第七章 盟軍第九十八章 大略第一百零五章 意志第二百七十三章 拆家第一百六十五章 壓力第一百二十一章 周瘸第四百零六章 流放谷第七十四章 聚兵第三百零四章 佈陣第八十章 準備第四百二十三章 終生第三十七章 總章第二百七十五章 急報第三百八十八章 青龍第二百二十八章 深入第八十五章 書信第二十四章 行軍【盟主‘厚朴1‘加一更】第四十二章 無用第六十七章 新銳第十六章 爆破第二百五十二章 門清第三章 番教第三百二十二章 報應第八十一章 普吉第四百五十五章 老實第十八章 回還第二百四十三章 培訓第二百四十九章 克里克會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交鋒第九十一章 後效第十七章 聯軍第六十二章 炮鳴第六十六章 媒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捲土第一百一十章 堅定第十四章 恐懼第十二章 重視第三百五十章 夠用第四百零九章 寶庫第一百一十三章 得失第七十五章 不才第四百一十八章 阿克巴第七十章 混亂第三百八十三章 沙盤第八十九章 鼓腹第一百四十八章 悲催第三百五十五章 交涉第一百七十一章 三寶第一百二十三章 茶館第一百零三章 食譜第一百九十七章 船長第二十五章 赤巾第一百三十三章 環境第四十七章 動靜第十章 得罪第三十六章 朝貢第二百八十一章 分歧第八十四章 難題第二百七十三章 乾瞪眼第十七章 玳瑁第九十章 草蓆第二百二十四章 莫敵第七十章 寒毛第一百九十六章 綢袍第一百六十六章 俸祿第二百一十五章 會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老薑第四十八章 嚇唬第六十一章 棺材第五十一章 襲擊第五十六章 困擾第六十章 廣海第八十八章 鐵飯碗第一百一十四章 讒言第三百九十九章 都有第一百一十三章 財權第一百七十章 癢癢第三百七十七章 炒花第一百七十三章 迷茫第九十一章 播州第十七章 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