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三百一十章 遷徙

楊應龍升官了。

事情的起因是大明朝近年來向新土地的人口遷徙,萬曆五年山東遭災,朝廷一次向亞洲輸送軍民近十萬,緊隨其後的就是改土歸流。

從播州開始。

楊兆龍在新明大島開天闢地,隨後朝廷啓動新明建制,派遣李化龍上島這才真正將新明當作朝廷國土。

新任總督並非省油的燈,轉眼向朝廷送去手本,議遷徙播州楊氏等四姓土司上新明,給與其守衛邊疆、永鎮斯土之大權。

有人歡喜有人愁,楊應龍對此就很不樂意……播州宣慰司既有良材美木又有高田沃土,數百年經營早是固若金湯,突然要遷往海外,這事就算姐姐再怎麼勸說海外福地,也難解開心頭牴觸。

不過楊應龍也沒衝動,因爲他自己也挺難以取捨的,因爲他看過朝廷劃出的土地輿圖——處新明西北,比播州宣慰司大十二倍。

單純的土地很難令楊應龍動心,因爲他知道那片土地腹地貧瘠的很,真正的好地方是他弟弟楊兆龍名下的新明東南,西北比大明的西北還要貧瘠,大明西北好歹開發了上千年,那邊只有楊兆龍經營的十幾個村子。

儘管土地大了十餘倍,可實際能農墾種植的土地加一起恐怕還不如播州,加之地域分散,很難像如今的宣慰司一般形成有效管理與集中權力。

但那盛產鐵礦。

沒有人知道盛產到什麼程度,只知道那邊的鐵礦脈比姐夫的人在瓊州找到的鐵礦還要大,派去探礦、挖礦的人已經好幾撥,可還是說鐵礦產量仍有巨大富餘。

兩難之間,楊應龍將選擇的權力交給皇帝……在與朝廷互相扯皮的一年時間裡,他命人伐了七十二根良材美木,一路送入京城。

他想的很清楚,如果皇帝覺得楊氏在播州還有益處,大樹沒了還會再長;如果朝廷執意要將他遷往新明,留着這些大樹也沒用。

結果顯而易見,皇帝還沒到欣賞高大宮室的年紀,良材美木對他來說沒什麼用,萬曆爺更喜歡楸木、白樺木和帶疙瘩的老榆木——這些都是做鳥銃帶託銃牀最合適的木材。

至於大杉木?

萬曆倒是收下了播州宣慰使的一片美意,命宮裡人把這些塊兒大、條兒靚的杉木全存到神木廠,留着以後上了歲數的大臣仙逝,定做紫衫棺材。

改土歸流的事兒上,萬曆爺跟楊應龍可不是一條心,楊應龍覺得貢上些良材美木能讓播州宣慰司免於被遷往海外;萬曆爺覺得楊宣慰使對朝廷忠心耿耿……那不更得封出去?

怪不着皇帝,要怪就怪陳沐。

皇帝覺得,天底下最瞭解海外的大臣、北洋重臣陳沐整日裡竄動着要把那些皇親國戚弄出去,內閣與他一拍即合,不停在耳朵邊兒上吹法螺:海外好啊海外妙,海外發大財、海外治百病,就連咱大明朝有啥傷筋動骨的大問題海外都能給解決了。

一年三個軍府最多時候一年摟回來貴金屬價值白銀一千三百萬兩。

哪怕後來金銀少了,其他各類貨物、原材料、大米這些東西的價值卻越來越多。

要是單單錢財,還稱不上海外治百病。

前兩年張居正奪情,五君子不是鬧得挺歡?把皇帝氣的光想把他們打死,發配海外了。

後來又有點後悔,一打聽五個人到亞洲去確實遭了一番大凶險,又是天花又是黑腳人入侵啥的,最後否極泰來五個縣倒都還不錯。

這個印象已經在萬曆皇帝腦子裡根深蒂固了——越是忠心、越是有才能、越是該賞賜的,才越該出海!

何況皇帝老爺心裡,這楊氏應該是非常懂行兒的呀,守着陳沐大親戚,是不是?

你楊宣慰使送良材美木又不說話,這意思是不是嫌朕給你安排的慢了?

萬曆爺還覺得挺過意不去。

立、馬、安、排!

楊應龍萬萬想不到會是這樣的結果,皇帝派來使者叮咣一頓賞賜,什麼錦繡六表裡、青珠七十顆把楊應龍砸蒙了,隨後改封新明西宣慰司宣慰使,再加封正二品新明西都指揮使、授龍虎將軍,受新明總督李化龍節制,即日起遷原播州宣慰司治下軍民兩萬戶渡海駐新明。

跟說着玩呢一樣。

兩萬戶啊,不是兩萬口。

聖旨一下,四川、貴州、湖廣三省湊了過來,一個個兒都像吃人不吐骨頭的狼一樣幫忙遷徙百姓,情誼盛得讓他害怕。

都盯上三省交界這塊富裕的土地了。

還別說,皇帝的旨意送到,楊應龍心裡的牴觸也沒了。

因爲他找上南洋軍府打聽了,新明的大礦確實就在他治下,雖然環境不好亦難於管理,但可供開採的儲量巨大,那邊海岸上只要悉心經營也足夠供養兩萬戶百姓。

何況航線在數年之間已趨於成熟,即使天有不測風雲,單靠物產豐富的爪哇航線運送糧食,亦足矣幫他渡過難關。

至此,在萬曆七年三月,播州軍在楊兆龍的開闢後,全面加入朝廷開闢新明的計劃當中,數以百計的大船自南洋衛港起航,駛向遙遠的新明島。

李化龍得知這一消息興奮異常,他名爲總督,可實際掌握的權力、人力尚不如鳳凰港林道乾那個海盜總督,人家好歹名義上爲天子統御爪哇二百餘萬百姓。

儘管這麼些年過去,鳳凰港還是鳳凰港,衆多海盜蝸居在爪哇島西岸,可終究是朝着東邊慢慢擴大自己的影響,兼得守着貿易路線,幾乎壟斷西洋、南洋二軍府之間的運輸航道,就算兩邊軍府大帥都不是什麼善茬,好歹還要給人家一口湯喝的。

他這新明呢?看着大,島上除了野人就是野狗、大袋兔和鱷魚,明知道有鐵礦,卻沒有足夠的人手開採,常年掙扎在溫飽線上。

總督李化龍怎能舒心?

楊應龍來了,事情就好辦了。

不過在這個節骨眼上,新明島東南的探險家楊兆龍卻沒影兒了,李化龍派人怎麼找都找不着。

連人帶侍女還有那劉副千戶及麾下兵將,都沒了。

一起失蹤的還有十二條大福船與二十六條護島神犬。

最後翻遍了小總督的府邸,纔在柱子上找到匕首歪歪扭扭刻的一行字。

“楊某去亞洲找姐夫開闢新航線了,不必掛念。”

第四百三十四章 兵力第十四章 蜈蚣第七十五章 大王第四十五章 戚軍第十一章 共舞第四百二十二章 方丈第二百九十三章 黑蛇第七十一章 等人第八十四章 難題第三章 欠款第四十九章 魔鬼第五章 朝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右京第三百三十三章 陰影第三百二十章 先鋒第二百八十六章 汗國第四十一章 賑災第二百四十二章 除害第三十六章 折衝第九十一章 播州第十九章 傻瓜第二百六十三章 圍樓第二百三十三章 研究第三百九十九章 都有第十九章 傻瓜第三十四章 乾淨第一百九十章 團結第八十二章 仰光第十七章 胭脂第六十六章 陳宅第一百零一章 機會第三百七十六章 車營第一百九十五章 強水第三百零八章 義軍第二百零六章 鵝絨第四十四章 黑死病第二百章 石堡子第二十二章 火藥第一百零七章 承惠第八章 橋第二百八十一章 分歧第二百二十一章 比賽第二十七章 瘋子第四百五十五章 老實第三十六章 朝貢第一百零一章 浩蕩第三百四十四章 麻煩第三十四章 硝石第七十四章 重賞第九十四章 衙門第二百七十三章 乾瞪眼第一章 大沽第四十九章 座次第二百九十三章 黑蛇第四百二十三章 終生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我第二十八章 基礎第二十三章 匠人第六十三章 破城第二百七十七章 聯盟第七十五章 松浦第三百一十四章 牧野第四十三章 分田第八十九章 獄霸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地島第九十二章 馳援第一百四十章 射手第二十七章 譚帥第二十九章 送船第九十章 無用第一百八十七章 規勸第一百三十五章 巨龜第九十九章 跳海第二百七十一章 傳說第七十一章 伏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蹴鞠第三百七十五章 義烏第十二章 臨戰第九十六章 衝鋒第四百一十七章 廠衛第八十七章 孤獨第二百七十九章 炮兵第十八章 渡海第三百零四章 佈陣第四百零七章 外科第一百二十三章 關竅第八十七章 功績第十二章 重視第三百零二章 劇本第六十三章 霸港第四百一十一章 六邪第十七章 局面第五十四章 庫存第九十一章 虎鷹【盟主加更】第三百六十二章 瀝青第一百七十五章 結義第四百九十章 先鋒第四百一十三章 知府第八章 鞠躬第三百七十八章 送牛
第四百三十四章 兵力第十四章 蜈蚣第七十五章 大王第四十五章 戚軍第十一章 共舞第四百二十二章 方丈第二百九十三章 黑蛇第七十一章 等人第八十四章 難題第三章 欠款第四十九章 魔鬼第五章 朝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右京第三百三十三章 陰影第三百二十章 先鋒第二百八十六章 汗國第四十一章 賑災第二百四十二章 除害第三十六章 折衝第九十一章 播州第十九章 傻瓜第二百六十三章 圍樓第二百三十三章 研究第三百九十九章 都有第十九章 傻瓜第三十四章 乾淨第一百九十章 團結第八十二章 仰光第十七章 胭脂第六十六章 陳宅第一百零一章 機會第三百七十六章 車營第一百九十五章 強水第三百零八章 義軍第二百零六章 鵝絨第四十四章 黑死病第二百章 石堡子第二十二章 火藥第一百零七章 承惠第八章 橋第二百八十一章 分歧第二百二十一章 比賽第二十七章 瘋子第四百五十五章 老實第三十六章 朝貢第一百零一章 浩蕩第三百四十四章 麻煩第三十四章 硝石第七十四章 重賞第九十四章 衙門第二百七十三章 乾瞪眼第一章 大沽第四十九章 座次第二百九十三章 黑蛇第四百二十三章 終生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我第二十八章 基礎第二十三章 匠人第六十三章 破城第二百七十七章 聯盟第七十五章 松浦第三百一十四章 牧野第四十三章 分田第八十九章 獄霸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地島第九十二章 馳援第一百四十章 射手第二十七章 譚帥第二十九章 送船第九十章 無用第一百八十七章 規勸第一百三十五章 巨龜第九十九章 跳海第二百七十一章 傳說第七十一章 伏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蹴鞠第三百七十五章 義烏第十二章 臨戰第九十六章 衝鋒第四百一十七章 廠衛第八十七章 孤獨第二百七十九章 炮兵第十八章 渡海第三百零四章 佈陣第四百零七章 外科第一百二十三章 關竅第八十七章 功績第十二章 重視第三百零二章 劇本第六十三章 霸港第四百一十一章 六邪第十七章 局面第五十四章 庫存第九十一章 虎鷹【盟主加更】第三百六十二章 瀝青第一百七十五章 結義第四百九十章 先鋒第四百一十三章 知府第八章 鞠躬第三百七十八章 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