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宣佈任命

就在陶淨非抵達興山要塞的當天下午,就在要塞內部一個最大工事內,召開了東北抗聯一二三路軍聯席會議。一路軍北上部隊的原團以上幹部,二路軍除了先行南下鞏固新區的趙尚志與留守在湯原與日軍對峙的杜開山外,所有團以上正職幹部,三路軍的三大巨頭都參加了這個會議。

當會場上代替林總講話的新成立的東北局第一書記的總指揮宣佈了中央決定後,幾乎沒有什麼調整的一路軍倒是無所謂。而三路軍參加會議的幾個領導此前對這件事已經知曉,而且三路軍的部隊編制以及領導班子也沒有什麼調整,表現的倒還算正常。

但是二路軍的幹部聽完中央的決定後卻是都愣住了。聽到二路軍被撤銷了編制,改編爲吉東軍區。總指揮卸任二路軍總指揮、黨委書記一職,被調到新成立的東北局任第一書記,在新升級的軍區只兼任了第一政委的消息後,大部分幹部都明顯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好半天都沒有反應過來。

看到下面幹部有些不知所措的幹部,總指揮語氣平靜的道:“從今天起,我就除了軍區第一政委外,就不在原來的二路軍,現在的吉東軍區任職了。軍區工作從現在起,全面由新成立的領導班子主持。”

“現在我宣佈一下吉東軍區新領導班子成員名單。軍區司令員由原二路軍副總指揮楊震同志擔任,原二路軍下屬吉東軍區副政委兼獨立師政委李延平同志擔任主持軍區政工工作的軍區第二政委。”

“原吉東軍區參謀長兼獨立師參謀長郭邴勳同志任軍區參謀長,原獨立師政治部主任高禹民任軍區政治部主任,趙尚志同志任軍區副司令員兼三分區司令員。原獨立師後勤部長彭定傑任軍區後勤部長,原獨立師後勤部政委張鎮華任軍區後勤部政委。”

“根據楊震同志提議,中央決定在新的吉東軍區實行集體領導制。由部分軍區各級部門的團以上領導中選拔出部分德才兼備的幹部組成軍區黨委會,對軍區各項工作實行統一的領導。”

“中央決定由軍區司令員楊震同志、軍區政委李延平同志、軍區副司令員兼三分區司令員趙尚志同志、政治部主任高禹民同志、一二兩個軍分區的司令員、政委、一團團長兼政委王光宇同志、後勤部政委張鎮華同志組成吉東軍區新黨委統一負責全軍區工作。”

“軍區黨委會由軍區司令員楊震同志擔任第一書記,全面主持常委會日常工作,主抓軍區全面的軍政建設。併兼任東北局書記處書記、吉東省委第二書記,負責吉東地區的對敵軍事鬥爭工作。軍區第二政委李延平同志擔任軍區黨委第二書記,主抓軍區黨務以及政工工作。”

中央在楊震的再三請求之下,批准了總指揮兼任軍區第一政委的要求。但是楊震提出的由總指揮擔任軍區黨委第一書記的要求,卻被中央否決了。中央電告楊震,在對敵鬥爭形勢嚴峻的情況之下,他這個軍事主官兼任黨委第一書記的決定是正確的,也是必須的。

這樣才能保證他這個軍區司令員在整個東北對敵鬥爭形勢嚴峻的情況之下,在軍事上的一些決策不會受到一些不必要的干擾。中央除了否決了他的部分要求之外,還再三強調,整個東北地區的軍事鬥爭他要負主要責任。

而且中央在覆電上明確的告訴他,他在東北局的這個書記處書記的職務,就是負責軍事鬥爭的。他作爲東北局書記處書記、吉東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司令員要保證整個東北局的軍事鬥爭一切按照中央要求與指示去做。

必要時他可以先斬後奏,不必事事請示中央,可以根據形勢的變化,自行作出決定。要保證整個東北的鬥爭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要保證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

看着這封電報,楊震知道自己就是中央在目前無法對整個東北抗戰班子做出大的調整之前,自己就是中央安插在東北的一顆釘子。自己在留蘇人員、朝鮮籍幹部佔據了極大比例的東北黨政軍中,起到一個制衡的作用,以保證東北黨與軍隊一切服從已經失去聯繫數年的中央領導,而不是服從某些個人的所謂領導。

否則按照現在全國各大區的部隊中,幾乎都是分局第一書記或是軍隊政委兼任第一書記的情況之下,爲什麼抗聯的安排與衆不同。一、三兩路軍倒也罷了,都是省委第一書記兼部隊黨委第一書記。只有眼前最兵強馬壯的吉東軍區卻是擔任省委第二書記的司令員擔任第一書記。

對中央這些安排的真實意圖,也許下面部隊的團長、政委不明白,也許一三路軍的首長不明白。但楊震卻是心裡明鏡的,只是不能說破而已。他清楚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與中央的想法。他明白這是中央藉助自己的手開始逐步清洗那個人在東北抗聯中的影響。

畢竟東北與中央失去直接聯繫已經數年,那個人在莫斯科工作的時候,一向以中央自居。他與江北的所謂共產國際對抗聯的影響遠比現在纔有重新接觸上的中央要密切多。對抗聯的影響也大的多。

他在紅軍中的影響,早就已經隨着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主力被迫進行長征,在遵義會議後已經消失餘燼。但他對抗聯的影響去遠不是關內可以相比的。畢竟在調回國工作前,他一直以中央的身份對抗聯下指示。

這個人在抗聯中的影響必須消除,這是中央私下已經達成的共識。否則按照這個人一貫以江北與共產國際的指示大於中央,一切以服從共產國際也就是江北指示的做派弄不好整個抗聯部隊會被他整體的斷送掉。而此時出現的楊震,正是一個絕好的人選。

說實在的中央在聽取了季青的彙報後,對其回國後,將抗聯與中央的關係有意的切斷,將其移交給共產國際,已經是很不滿意。對其在任期間作出的那些不顧現實的指示,也是怨氣多多。對於三、六兩個軍過江部隊被扣押、移交給新疆,而不聞不問,更是憤怒到了極點。所以中央對其在抗聯的影響力採取逐步調整、削減的手段也就不足爲怪了。

楊震腦海之中胡思亂想,而顯得微微有些走神。一邊宣佈中央決定的總指揮卻不知道楊震此時心中有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只是笑了笑道:“我這個第一政委只是兼職,今後在軍區的工作是務虛而不務實。和大家一起相處共事的這些年,得到大家很多的幫助。即與大家經過共同努力,創造了不小的輝煌,也曾經在日僞軍的重兵圍剿之下遭遇過嚴重的挫折。”

“我對自己這幾年的工作做了一個四六開,好的方面還是佔多數。不知道我這個自我評價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有一點我可以自豪的說,我已經盡力了,我做到了問心無愧。如今我就要離開吉東軍區,到東北局工作了,以前的恩恩怨怨大家可否一笑了之?”

“楊震同志的表現大家也都看到了,軍事能力強,指揮大家打了不少的勝仗。不僅挽回了下江被動的局面,還打下了這麼一大塊根據地。李延平同志也是大家熟悉的老同志了,原則性強,有極高的政治素養。所以對中央作出的調整吉東軍區領導班子的方案我是贊成,並支持的。”

“今後還希望大家能夠多支持他們的工作,就像當初二路軍成立到現在,大家支持我的工作一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服從他們的領導,配合他們的工作。”

總指揮這些說的很有深意。幾個主力團的團長都是楊震一手帶出來,服從性絕對沒有問題。政委也都是跟隨二路軍總部一同到老黑頂子秘營的老政工幹部,又在楊震指揮下打了幾次大仗,也沒有問題。

總指揮的這些話說與不說,對他們來說並未有什麼影響。總指揮這些話是對着原在抗聯便任五、七兩個軍長的現任一二兩個分區司令員說的。楊震這個真正加入抗聯二路軍的時間纔不過大半年的十八集團軍的前連長,與他們的資歷相比較實在太淺。

雖說他們之前的一個軍人數加在一起也就與關內十八集團軍主力部隊的一個團差不多,一個師的兵力與一個連差不多。要是單按照人數,楊震這個十八集團軍前連長與抗聯的師長也算是平級。

不是有那句話嗎,叫做廟小菩薩大。部隊不多,但畢竟位置在那擺着那。兩個前軍長要服從一個前連長的指揮,這很難讓他們感覺到心裡平衡。自己在也許能壓制住他們,自己調走後,他多少有些擔心資歷尚淺的楊震和李延平壓制不住他們。

實際上總指揮多少有些多慮了,捱了整整一個冬天凍餓,部隊幾乎損失過半的兩個前軍長,現在總算穩定了下來,還有了穩定的補給來源,那裡還能生出離心的傾向?除非他們還想回深山老林中重新過那種飢寒交迫的日子。

況且以前因爲實力不足被日僞軍追着打,現在找了這麼一個大的靠山,不用在過以前那種提心吊膽的日子,有了大部隊可以配合作戰,就是想讓他們走,恐怕他們都不會走。自尊心是必須的,但那也得建立在活着的基礎上。

再說兩個人就算不服氣,但也得掂對、掂對不服從命令的後果。先不說補給都控制在楊震手中,就是身邊的幹部也都被換了一個遍,他們要是有什麼不好的舉動,別說部隊會不會跟他們走,恐怕他們的政委會先把他們抓起來。

現在部隊的政工幹部的權限可不是像以前了,只是軍事主官的政工副手。權力大的很,雖然在戰場上沒有最終決定權,但日常對部隊的管理權卻是歸政委說了算。所有的幹部提拔、任用,都要政委點頭纔可以。部隊的任何調動,沒有政委的簽字,根本就調不動。

更何況他們本身就與那些收編山林對組建的,一切都是軍事主官說了算,政工幹部大多都只是一個擺設的幾個軍不一樣。他們都是抗聯二路軍的核心部隊,地地道道的共軍。組織原則還是有的,他們也是懂得的。所以就算在不滿,他們也不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

大家都是軍人,而且這時候的會議沒有後世時候的拖沓,更沒有後世的三公消費,大吃大喝後再發上一些紀念品的習慣。會議開的很簡短,並不長。在宣佈了中央關於東北工作的調整,新成立的東北局三位書記幾位常委與大家見見面後,便散了會。

作爲中央代表團的團長,本身就可以說寡言少語,極少有長篇大論時候的林總一言未發,只是在靜靜的觀察下面的所有幹部。所有的中央決定都是新任東北局第一書記總指揮宣佈的。

散會後,幾個軍分區的司令、政委,與幾個團長、政委沒有耽擱,紛紛騎馬返回各自的駐地。近日隔江與他們對峙的日軍動作稍微有些頻繁,他們不敢離開太久。形勢緊張,楊震自然也不會留人。

而一路軍的幹部也趕着回到自己部隊。雖然他們的部隊此時就駐紮在興山要塞外圍,但因爲現在部隊正在換裝,他們同樣不敢離開太久。楊震答應的全套日式裝備,在他們一到興山要塞,就在第一時間運到。現在正是換裝的關鍵時刻,他們不敢耽擱。

楊震在裝備運到後就說過,換裝、整訓完畢,一路軍的部隊要進行考覈。考覈不合格的,裝備全部收回。什麼時候通過了,再行重新發放。楊震的話讓他們明白,這些裝備不是白給的,是要拿戰鬥力來換的。

不管他們對楊震的這種手都伸到了一路軍的做法滿不滿意,但他們的總司令與總政委卻是對楊震的做法很支持。在告狀無門的情況之下,他們也只能打點起精神,按照楊震的要求對部隊進行嚴格的整訓。

第十九章不退則進的日軍第三百二十四章 氣質上的差別第一百四十章 捍衛尊嚴第四十二章 可怕的對手第一百三十八章 捅他一傢伙第七十章 沒有什麼可擔心的第三百三十六章 對調建制第二百二十一章 速戰速決第一百八十五章 失敗的陸航第二百九十三章 雷厲風行第二百九十七章 總攻擊第二百二十一章 形勢突變第八十二章 自食惡果第二十二章 第八師團的新戰術第四百六十四章 戰術呆板的蒙古軍隊第一百六十六章 黑巖少將的悲歌(3)第九章 家事之袁芷若的壓力第一百七十八章 授勳的原因第一百五十五章 鏖戰湯原(2)第三百六十一章 戰後影響(二)第四百五十章 一寸都不能讓第二百一十七章 祁口之戰(四)第二百零四章 遇襲第二百四十一章 拉開序幕第三十四章 這場戰鬥來的晚了第九十九章 你將來可以做外交部長第三百三十三章 百合會第三百七十一章 來龍去脈第一百四十九章 現代化空戰第四百九十八章 沒有想到的結果第四百一十章 並非最佳時機第四百三十一章 蘇英奇的三條路線第一百二十三章 白宮的意圖第二百九十六章 一邊倒的坦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守不住我要他的腦袋第二百零七章 穩妥一些爲好第二百九十八章 力不從心的日軍第五十四章 被困(1)第二百八十章 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信任第二百一十八章 失聯第244章 趕鴨子上架第三百八十四章 一種武器存在的價值第十一章 涇渭分明的兩派第四百三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三十章 憑着的是直覺第一百一十二章 堅守八個小時第三百零三章 不知所措的片山少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刺激第二百六十三章 輿論戰的背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必須要付出的代價第三百六十四章 影響之算計第三百四十二章 以萬變應萬變第一百七十四章 儘量想到前邊第五百五十九章 突破城牆第一百九十三章 亡羊補牢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下(8)第三百九十四章 艱難的生產之路第一百零二章 餘波之再算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用好、用足第三百七十九章 屁大點的事情第一百零八章 難得的機遇第三百八十五章 後世不忘、前世之師第一百七十九章 這個險值得冒第一百一十六章 必須要考慮的事第二百八十五章 敵蹤突現第三百六十六章 不可思議的轉變第一百八十五章 血肉雙城(六)第三百五十八章 雪崩與落幕第四十三章 隱憂第一百四十章 砸鍋賣鐵的何志山第七十四章 血色殘陽 (2)第一百九十六章 王效明的決斷第一百七十八章 授勳的原因第十六章大本營的最低要求第三百七十九章 力量倍增器第五百二十三章 關東軍的真實意圖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範圍迂迴穿插第一百零九章 開溜的二十九師團第二章 終止攻勢第三百八十九章 什麼叫蹬鼻子上臉第四百一十四章 梗阻第一百七十五章 烽火羣策山(7)第二百六十七章 殺人機器第六十一章 瓷器店內打老鼠第一百五十五章 豫中之戰(一)第一章 一切儘可能的手段第五百三十四章一個時代的恥辱第一百零八章 備戰(2)第三百二十四章 捱罵和喜訊第三章 打着看第三百四十二章 糧食的問題第七十五章 總攻擊第三百一十六章 第四師團的整頓計劃第四十六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三百二十章 暫停攻擊的原因第二十八章 借道第二百二十七章 韓仁和的猜測第一百七十九章 近距離伏擊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楊震的無奈第九十章 下一步戰局發展的可能
第十九章不退則進的日軍第三百二十四章 氣質上的差別第一百四十章 捍衛尊嚴第四十二章 可怕的對手第一百三十八章 捅他一傢伙第七十章 沒有什麼可擔心的第三百三十六章 對調建制第二百二十一章 速戰速決第一百八十五章 失敗的陸航第二百九十三章 雷厲風行第二百九十七章 總攻擊第二百二十一章 形勢突變第八十二章 自食惡果第二十二章 第八師團的新戰術第四百六十四章 戰術呆板的蒙古軍隊第一百六十六章 黑巖少將的悲歌(3)第九章 家事之袁芷若的壓力第一百七十八章 授勳的原因第一百五十五章 鏖戰湯原(2)第三百六十一章 戰後影響(二)第四百五十章 一寸都不能讓第二百一十七章 祁口之戰(四)第二百零四章 遇襲第二百四十一章 拉開序幕第三十四章 這場戰鬥來的晚了第九十九章 你將來可以做外交部長第三百三十三章 百合會第三百七十一章 來龍去脈第一百四十九章 現代化空戰第四百九十八章 沒有想到的結果第四百一十章 並非最佳時機第四百三十一章 蘇英奇的三條路線第一百二十三章 白宮的意圖第二百九十六章 一邊倒的坦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守不住我要他的腦袋第二百零七章 穩妥一些爲好第二百九十八章 力不從心的日軍第五十四章 被困(1)第二百八十章 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信任第二百一十八章 失聯第244章 趕鴨子上架第三百八十四章 一種武器存在的價值第十一章 涇渭分明的兩派第四百三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三十章 憑着的是直覺第一百一十二章 堅守八個小時第三百零三章 不知所措的片山少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刺激第二百六十三章 輿論戰的背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必須要付出的代價第三百六十四章 影響之算計第三百四十二章 以萬變應萬變第一百七十四章 儘量想到前邊第五百五十九章 突破城牆第一百九十三章 亡羊補牢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下(8)第三百九十四章 艱難的生產之路第一百零二章 餘波之再算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用好、用足第三百七十九章 屁大點的事情第一百零八章 難得的機遇第三百八十五章 後世不忘、前世之師第一百七十九章 這個險值得冒第一百一十六章 必須要考慮的事第二百八十五章 敵蹤突現第三百六十六章 不可思議的轉變第一百八十五章 血肉雙城(六)第三百五十八章 雪崩與落幕第四十三章 隱憂第一百四十章 砸鍋賣鐵的何志山第七十四章 血色殘陽 (2)第一百九十六章 王效明的決斷第一百七十八章 授勳的原因第十六章大本營的最低要求第三百七十九章 力量倍增器第五百二十三章 關東軍的真實意圖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範圍迂迴穿插第一百零九章 開溜的二十九師團第二章 終止攻勢第三百八十九章 什麼叫蹬鼻子上臉第四百一十四章 梗阻第一百七十五章 烽火羣策山(7)第二百六十七章 殺人機器第六十一章 瓷器店內打老鼠第一百五十五章 豫中之戰(一)第一章 一切儘可能的手段第五百三十四章一個時代的恥辱第一百零八章 備戰(2)第三百二十四章 捱罵和喜訊第三章 打着看第三百四十二章 糧食的問題第七十五章 總攻擊第三百一十六章 第四師團的整頓計劃第四十六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三百二十章 暫停攻擊的原因第二十八章 借道第二百二十七章 韓仁和的猜測第一百七十九章 近距離伏擊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楊震的無奈第九十章 下一步戰局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