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大敗

“山東前線失利,瑞中堂戰死殉國!”奕?臉色陰沉的說道。

“怎麼會這樣!”衆臣大驚。

原來由於最近形式大好,僧格林沁和瑞麟心生輕敵之意,準備在短期內徹底的剿滅發捻聯軍。

三個月前,黃河處於枯水期,瑞麟親率三萬清軍先一步南渡黃河,奪下黃河南岸數座城池,在黃河南岸立住了腳。

但是出乎僧王、瑞麟意料,發捻聯軍竟然兵行險招,分兵而戰。捻軍的“順天王”,五大旗主之總黑旗旗主蘇天福率五萬捻軍北渡黃河,陳玉成則率六萬長毛,二十餘萬捻子繼續在南岸和瑞麟對陣。

黃河以北的滄州、河間一線,清軍擁兵二十萬,再加上北京的八旗軍、保定的常勝軍,各地的團練、綠營等等,僅僅是黃河北岸四五百里之內就有清軍近五十萬。蘇天福北渡,簡直就是自投死路。

蘇天福雖然自投死路,但是卻有效的牽制了僧格林沁南渡的部隊。得知蘇天福渡河,僧格林沁暫時停止了對南岸的兵力投放,準備先吃掉北岸的捻子,再去支援瑞麟。

但是哪裡能料到,最近十幾天,連日天降暴雨,導致黃河水暴漲。五天前,黃河大堤不知是被長毛挖的,還是被水衝的,反正是被沖垮了。

清軍所佔城池,均在河邊,這一下子,瑞麟所部清軍立刻陷入大亂。等到洪水過後,發捻聯軍趁勢衝擊,將清軍殺的大敗,瑞麟也在亂軍之中丟掉性命。

前幾日黃河大水,朝廷已經得知,但是萬萬沒有料到,這一場大水竟然讓清軍受到如此重挫。

“現在戰局如何?”文祥問道。

“山東連日暴雨,僧王不敢輕易出兵,正將蘇天福緊緊圍困,僧王奏摺上稱,只要雨停,他只需十天半個月,就可全殲北渡捻子。”奕?說道。

“黃河南岸的反賊會不會趁機北上?”

“不會!發捻看似人多,實則是烏合之衆,我軍能以一當十。在南岸他們依靠人數優勢才偶爾得勝,一旦北渡,他們就是送死!”深通軍事的文祥斷然說道。

李明峰插嘴道:“捻子和長毛貌合神離,這次蘇天福北渡難道真的是準備用自己的犧牲換取勝利?本官不信!其中必然有詐!”

太傅周祖培出言道:“李大人所言極是!蘇天福身爲捻子五大旗主之一,自號‘順天王’,野心勃勃,連洪秀全都不放在眼裡,要他送死,根本就是不可能!”

周祖培原任兵部尚書,對用兵之道也是頗爲了解。雖然他看不起李明峰“媚洋”,但是就事論事,他對李明峰所言倒是極爲贊同。

奕?皺着眉頭說道:“可是蘇天福已經北渡,現在被僧王大軍緊緊圍住,他已經是死路一條,斷然沒有逃出生天之理。”

“諸位大人也不用爭論了。”慈禧太后說道,“要說這用兵之道,咱大清還沒有人能居僧王之右。前方戰局自有僧王主持,諸位不必過慮。”

聽了這話,剛纔有些慌亂的衆臣心中也略略定了定。

慈禧繼續微笑着說道:“長毛捻子縱有千般智計,落到根本上,還是要用兵打仗的。這樣吧,現在就命直隸、山西的綠營前去支援。只要咱們在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就算那蘇天福是諸葛亮再世又能如何?”

“聖母皇太后英明!”衆臣聞言,心中大定,連聲稱讚。

“李大人,你的常勝軍頗爲善戰,這次的事情還要有勞你出兵相助!”慈禧望着李明峰說道。

“遵旨!”李明峰道。

太傅祁雋藻出班奏道:“啓稟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六王爺、七王爺,瑞中堂苦戰殉國,當從速予以表彰,以安軍心,也好振奮士氣。”

瑞麟歷三朝,道光年間就做到正一品,文淵閣大學士。咸豐朝任戶部侍郎,還兼任滿洲八旗之一的正藍旗都統,無論文職還是武職都是做到了最高,這次爲國捐軀,給他獎賞什麼職銜就成了難題。

“瑞中堂歷任三朝,功勳卓著,非進封爲一等公不能表其功。”倭仁說道。

“臣等附議!”周祖培、祁雋藻、翁心存等人同聲說道。

“六王爺是什麼意見?”慈禧太后問道。

“論功論德,瑞中堂都夠進封爲一等公!”奕?答道。

一直沒說話的慈安太后問道:“那又當賜什麼名呢?”

倭仁連忙答道:“回母后皇太后,忠勇二字方纔配得上瑞中堂!”

衆臣皆道:“正是如此!”

慈安望了慈禧一眼,看到慈禧點了點頭,表示無異議,慈安太后才道:“那好,明日早朝便頒詔,賜瑞中堂一等忠勇公!待尋到屍骨,以親王禮葬之!”

“太后聖明!”衆臣跪伏於地。

慈禧太后說道:“李大人,戰事緊急,你還是連夜返回保定抓緊出兵吧!”

“遵旨!”李明峰道。

慈禧太后點了點頭,道:“天色晚了,都散了吧!”

衆臣謝恩告辭,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李明峰和這些人都談不攏,獨自一個出了中南海,上了轎子,命令奔原路返回。

“大人,怎麼剛來就要回去?我還答應劉銘傳他們買點東西回去呢!”蔡宜羣看到李明峰剛從中南海出來,連夜就要返回保定,不禁問道。

“先上轎再說!這次有的忙了!”李明峰答道。

ps:慘啊,今天全城停電,我跑到外地才弄了這麼兩千字,大家將就着看吧,太不容易了。明天至少7K送給大家,算作補償。

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129章 逃離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143章 乾清宮第209章 張皮梗 本領強!第165章 勤政殿議洋務(下)第191章 再遇故人第248章 洪氏諸王第69章 新形勢第60章 景德鎮之戰(二)第46章 廝殺第104章 廬州戰役(二)第230章 意外第86章 通州之戰第258章 忠義軍第160章 容閎第107章 攻打廬州第346章 歇多萬第284章 戰鬥第140章 請罪第182章 初戰(中)第351章 川西受阻第174章 大清洗(下)第99章 恭王府第345章 勸服載垣(下)第117章 避暑山莊第359章 遇襲第90章 北京城下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222章 苗沛霖之死第112章 胡林翼之逝第127章 破綻第99章 恭王府第262章 乾清宮大宴第264章 東北開禁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275章 水師學校第201章 河南戰局第18章 再回林家第52章 陳年舊事第344章 勸服載垣(上)第296章 挑撥第314章 貝爾蒙多第85章 天子上諭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360章 俘虜第40章 護關洋槍隊第201章 河南戰局第142章 入宮第301章 囂張的沙俄將領第346章 歇多萬第208章 戰第220章 單方面屠殺第178章 兄弟相聚第284章 戰鬥第335章 日本帝國第163章 入京第17章 黴運連連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42章 淘汰品第169章 毒計第195章 婚慶第247章 常勝軍入城第72章 再會埃洛斯第214章 保甲連坐 清鄉運動第235章 誅妖五策第358章 救還是不救?第53章 夜談(上)第190章 受降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55章 池州密議第353章 川西大戰第24章 票號第81章 局勢變化第57章 大戰前夕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77章 出乎意料第60章 景德鎮之戰(二)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51章 韋志俊第296章 挑撥第350章 幕府內鬥(下)第140章 請罪第181章 初戰(上)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136章 困境第170章 安德海夜探鍾粹宮第7章 洋人的肥羊第48章 赴死第199章 南書房議新軍第268章 閱兵第75章 英國首相第201章 河南戰局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104章 廬州戰役(二)第284章 戰鬥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147章 廷辯
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129章 逃離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143章 乾清宮第209章 張皮梗 本領強!第165章 勤政殿議洋務(下)第191章 再遇故人第248章 洪氏諸王第69章 新形勢第60章 景德鎮之戰(二)第46章 廝殺第104章 廬州戰役(二)第230章 意外第86章 通州之戰第258章 忠義軍第160章 容閎第107章 攻打廬州第346章 歇多萬第284章 戰鬥第140章 請罪第182章 初戰(中)第351章 川西受阻第174章 大清洗(下)第99章 恭王府第345章 勸服載垣(下)第117章 避暑山莊第359章 遇襲第90章 北京城下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222章 苗沛霖之死第112章 胡林翼之逝第127章 破綻第99章 恭王府第262章 乾清宮大宴第264章 東北開禁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275章 水師學校第201章 河南戰局第18章 再回林家第52章 陳年舊事第344章 勸服載垣(上)第296章 挑撥第314章 貝爾蒙多第85章 天子上諭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360章 俘虜第40章 護關洋槍隊第201章 河南戰局第142章 入宮第301章 囂張的沙俄將領第346章 歇多萬第208章 戰第220章 單方面屠殺第178章 兄弟相聚第284章 戰鬥第335章 日本帝國第163章 入京第17章 黴運連連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42章 淘汰品第169章 毒計第195章 婚慶第247章 常勝軍入城第72章 再會埃洛斯第214章 保甲連坐 清鄉運動第235章 誅妖五策第358章 救還是不救?第53章 夜談(上)第190章 受降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55章 池州密議第353章 川西大戰第24章 票號第81章 局勢變化第57章 大戰前夕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77章 出乎意料第60章 景德鎮之戰(二)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51章 韋志俊第296章 挑撥第350章 幕府內鬥(下)第140章 請罪第181章 初戰(上)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136章 困境第170章 安德海夜探鍾粹宮第7章 洋人的肥羊第48章 赴死第199章 南書房議新軍第268章 閱兵第75章 英國首相第201章 河南戰局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104章 廬州戰役(二)第284章 戰鬥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147章 廷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