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再入北京

常勝軍經過壽春,進入河南。這一路上,長毛捻子都不多,還算平靜。

李明峰騎在馬上,遙遙的望着連綿不絕的押運隊伍,說到:“銘傳,你帶了這麼多年的團練,想必對附近幾個省的局勢有所瞭解吧。”

劉銘傳自信的答道:“別的話不敢說,但是對皖、魯、豫三省局勢,末將可以說是瞭如指掌。”

“哦,那你分析一下附近的情況。將來本官真要是做了安徽巡撫,少不得要在這幾省征戰。”李明峰說到。

劉銘傳提着馬鞭向東面一指,說到:“大軍如今正處在漯河,從此處往東兩百里就是淮北一代了。淮北境內,並無清軍,當地主要被捻子控制。不過,淮北有個了不得的人物,叫苗沛霖,這人在長毛剛剛起兵的時候,奉命辦了團練。他這團練可比末將在皖中的團練要強上太多,七八年下來,這苗沛霖控制了淮北數十個州縣,擁兵十餘萬。在當地,他就是霸王,捻子不敢到他的地盤上撒野,朝廷也只能是以官職爵位籠絡。”

“恩,這苗沛霖的名號我在李續宜大人那也聽過,這人倨傲的很,明裡受着朝廷的官職,實際上卻是聽調不聽宣。這人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個割地自治的軍閥。”李明峰說到。

“河南還算消停一些,捻子只是偶爾來,並沒有在這裡站住腳。但是,河南和陝西、山西的交界處,那些回回也自發的組織團練。雖然沒有明着扯大旗造反,但是他們現在既不交租納稅,也不服從朝廷官員的命令,儼然也是國中之國了。”劉銘傳語氣之中略帶遺憾,看來他也對國家的現狀很是不滿。

現在大清王朝十八個省,完全在朝廷手中掌握的,都不超過五個。就連那京畿直隸,都駐紮數千洋兵,更遑論其他省份了。

李明峰對這個局面也十分頭疼,長毛擁兵數十萬,要想剿滅,困難重重。再說,除了長毛,還有北方的捻子、西南的天地會,甚至還包括西北現在已經不聽朝廷號令的數十萬回回。前些日子,聽說東北又有義軍造反,短期內佔據州縣數十個,人馬也有十餘萬人了。

這天下,到底什麼時候能太平?李明峰想到這點,心中也十分沉重。天下大亂,捱餓受苦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朝廷大員,而是老百姓。而且,如此內鬥下去,豈不是還要走歷史的老路?中國難道還要在未來的一百年裡飽受欺辱?

“哎!”李明峰本想說點什麼,但是一張口,卻只能發出一聲嘆息。

夜宿曉行,常勝軍從河南又入山西,一路上風平浪靜。在九月中旬,常勝軍終於進了直隸。這時,一個消息從熱河傳了出來——咸豐帝駕崩了!

天子駕崩,大清震動。

咸豐的駕崩,可以說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當然這所有人中不包括李明峰。三十一歲的年紀,正是如日中天,頭幾個月,咸豐帝還能夜御數女,哪知隨便得了一個小病竟然就一命嗚呼了!

咸豐的駕崩,頓時讓整個大清的局勢撲朔迷離起來。

朝內,羣臣勢力錯綜複雜,親王、大臣各成派系,矛盾重重。本來有咸豐帝的無上皇權鎮壓,各方相安無事,即使有些矛盾,也是靠在朝中的爭論來解決。如今咸豐身故,各方勢力的矛盾忽然就凸顯出來。

李明峰仔細打聽之後,發覺歷史並未因爲自己的到來而發生改變。咸豐帝駕崩之時,仍然是命肅順、載垣等人爲贊鑲政務八大臣輔佐新皇。

皇長子今年剛六歲,不通事物,無法管理朝政。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講,在未來十幾年的時間內,這大清王朝最高權利將會掌握在這贊鑲政務的八個人手中。

這道遺命,將本來還算平衡的力量,一下子就打破了,八大臣權勢暴增,總管朝政,其他派系的大臣則是淪落到了邊緣。

咸豐一生愚蠢,連臨死的命令也是如此。他留下的輔政大臣,竟然完全將實力派大臣排除在外!

比如僧格林沁,掌握大清北方的七成兵力;勝保,雖然無能,但是直隸尚有歸他調遣的六七萬人馬;文祥,九門提督,負責北京防務;曾國藩,擁有數十萬湘軍。這些真正控制着大清根基的人,竟然一個都沒有進入到輔政大臣的行列中。

而且,大清自立國以來,如果皇帝年幼,向來都是由近支親王攝政或者議政,哪知咸豐死後,竟然一個位置都沒有留給自己的親弟弟。

咸豐帝的安排,在賦予八大臣滔天權勢的同時,也將八大臣推到了親王和實力派的對立面!

李明峰打聽清楚消息之後,心中暗喜。因爲只要有政治鬥爭,就伴隨着得勢和失勢。李明峰只要站對了陣營,此次來京的目的就很容易達到了。依仗着前世的歷史知識,李明峰知道,這次的爭鬥,註定要以八大臣的失敗和慈禧、奕?的勝利而告終。

那接下來事情就簡單了,李明峰需要做的就是,堅定的站在兩宮太后和奕?的這一邊,其後就可以坐等瓜分勝利果實了。

在穿越之前,老李因爲青春期的某些需要,而反覆多次的溫習過邱淑貞的那部《慈禧秘密生活》,所以他對這段歷史還算有些瞭解。

根據電影上所描述,這次政治鬥爭持續的時間不長,在八大臣護送咸豐靈柩進京的途中,慈禧和奕?就下手了。整個事變前後的時間加起來,短則十天半個月,長則三兩個月。

李明峰生怕錯過這次撈便宜的機會,連忙催促常勝軍迅速入京。

九月二十日,常勝軍抵達直隸。

恭親王奕?下令,允許常勝軍一千人馬押送俘虜入京,其餘兩千人,必須在北京城百里之外駐紮。

李明峰遵從恭親王的命令,率軍抵達北京。離城尚有十餘里,李明峰在馬上就見到城門口龍旗招展,兵勇林立。

老李知道這是有朝廷官員在迎接他,當即也不敢怠慢,連忙催馬上前。靠近之後,李明峰一瞧,來的不是別人,正是當初負責北京談判的內務府大臣兼禮部侍郎寶鋆。

兩人一年未見,再次相遇,卻是物是人非。

一年前,李明峰還是階下之囚,見到這個禮部侍郎,還要先行請安行禮。一年後的今天,李明峰已經是掛着提督銜的總兵了,在地位上與寶鋆所差無幾。

雖然在官職上,李明峰可以和寶鋆平起平坐,甚至還壓着寶鋆一級,但是,寶鋆畢竟是朝中的權臣,而且深得奕?的信任,李明峰如今想要站到恭親王的陣營中,就不能不拉攏寶鋆。

“寶大人,怎麼還勞煩您出城啊!”李明峰在城門口見到寶鋆,連忙翻身下馬行禮。

寶鋆見到李明峰如此動作,臉上也堆滿了笑容:“哎呀!使不得!使不得!”

寶鋆飛快的將李明峰扶起,說到:“李大人,您如今是提督銜啊,給我這個侍郎行禮,豈不是亂了規矩?”

李明峰故作不滿的說到:“哪來的這些說法?寶大人當初對我如同兄長一般,明峰給自己的哥哥行禮,怎麼能算亂了規矩?”

寶鋆微笑着點了點頭,說到:“本官果然沒有看錯你,老弟你飛黃騰達之後,還未忘本啊!”

李明峰又謙遜了幾句,然後二人又換乘了轎子,率領隨從進了城。

此刻正在大喪期間,北京城家家戶戶都掛了白布,一切商業店鋪都停了業。也許老百姓對咸豐的死沒有什麼悲哀的,但是這個氛圍卻是營造的很成功,李明峰在這北京城中竟然也生出了悲慼之感,就好似咸豐駕崩之後,大清真的會有很大損失一般。

在寶鋆的安排之下,近千長毛被關押到了刑部,幾百車戰利品則進了禮部。安排完一切之後,李明峰隨着寶鋆去拜見奕?。

兩人坐着轎子到了什剎海,進了恭王府。

寶鋆是常客了,不用通報,向下人問清楚王爺此刻正在書房,寶鋆直接就帶着李明峰去尋奕?。

到了恭親王的書房,寶鋆也沒敲門,就帶着李明峰進了外廳。

正當寶鋆剛要伸手去揭內廳門簾的時候,就聽裡面傳出來恭親王奕?的咆哮聲:“這幫老不死的!皇兄駕崩竟然不讓我去奔喪!這些人還把不把我這個親王放在眼裡?!”

寶鋆聽了這聲咆哮,連忙咳嗽了兩聲。等屋內沒了聲息,纔在門口說到:“禮部侍郎寶鋆帶壽春總兵李明峰給王爺請安來了。”

過了許久,屋內才傳出奕?的聲音:“進來吧!”

兩人躬着身子進到內廳,李明峰眼睛一掃,發覺原來桂良這老鬼也在屋裡。

“給王爺和桂中堂請安!”寶鋆和李明峰都行了一個半跪禮。

“不用這麼多禮,寶大人、李大人你倆也坐吧!”奕?說到。

看到李明峰和寶鋆都坐到椅子上,奕?這才說:“李大人這次功勳卓著,本王也是高興的很。短短一年,李大人先於桐城之下大敗長毛,再趁廬州空虛而取之,復又參與安慶會戰,奪得長毛重鎮。前些日子又傳來捷報,說是常勝軍和湘軍差點將僞英王留在淮河北岸。這一樁樁,一件件,可都是驚世的功勞啊!”

李明峰聽了這話,腦袋有點轉不過彎來。這恭親王如此稱讚自己,示好的意思也太過明顯了,可他堂堂的監國親王,爲何向自己示好呢?李明峰疑惑的想着。

李明峰想了片刻,忽然醒悟了:奕?這麼做,唯一的可能就是現在他已經開始準備對付八大臣了。八大臣畢竟都是朝廷大員,恭親王要想剷除八大臣,就必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實力派大臣。

李明峰雖然不如勝保、文祥這類權臣。但是畢竟也是帶兵的將領。奕?爲了保險,還是準備將老李拉進自己的陣營,或者,最起碼也要保證老李不倒向八大臣。

“下官能有今日成就,全賴王爺提拔。若無王爺信任,委以重任,下官恐怕還在刑部大牢蹲着呢!”李明峰非常識時務的說到。

恭親王對李明峰的回答很滿意,連聲說到:“好!好!好!”

“哎,剛纔你在外面也聽到了吧,李大人,你可知剛纔王爺爲何發怒?”一年未見,桂良更加蒼老,雖然身體差了,但這老鬼卻更狡猾了。

“下官不知!”李明峰用腳趾頭想也知道奕?是因爲八大臣而發怒,但是話卻不能從他嘴中說出來。

桂良緩緩的說到:“先帝駕崩的消息想必你也知道了。先帝的靈堂設在熱河,按祖制,羣臣都該去弔唁。可是肅順、載垣這幾個奉旨託孤的大臣,竟然不許恭王爺去熱河弔唁。一幫奴才,竟然不讓親王去弔唁皇兄,世間哪有這樣的道理!?”

李明峰也故作義憤的說到:“豈有此理!一幫奴才也敢如此!”

桂良繼續說到:“肅順他們,在洋人打來的時候,跑的比誰都快,單單留下王爺處理殘局。如今太平了,這些人又跳了出來。”

李明峰、寶鋆都是識趣的人,連聲附和桂良,‘憤怒’的聲討八大臣的不是。

看到李明峰立場站的如此之明確,奕?滿意的說到:“本王果然沒看錯人,李大人甚明事理。”

有些話不能多說,雖然四個人只是寥寥的說了幾句,但是局面就已經很清楚了。李明峰經過這次見面,算是初步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奕?也表達了接納的意思。

天色已晚,閒聊了幾句之後,李明峰就告辭了衆人,出了恭王府,返回驛站。

還沒到禮部的驛站門口,李明峰就瞧着門口有兩個人頗爲眼熟,走進一看,李明峰這纔看清,原來是這二人。

第283章 改變戰略第187章 老李親征第155章 保定第229章 逃了!第47章 攻營第260章 袁家後事第24章 票號第23章 廣州富商第244章 蒙時雍第350章 幕府內鬥(下)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175章 容閎來投第224章 重逢司馬第54章 夜談(下)第24章 票號第283章 改變戰略第38章 靠山歸來第275章 水師學校第199章 南書房議新軍第82章 長春園第72章 再會埃洛斯第6章 城破第14章 探子秦誠第24章 票號第311章 密議第16章 林家父子第240章 決戰前夕(下)第17章 黴運連連第246章 巷戰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107章 攻打廬州第124章 小宮女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第330章 朝鮮局勢進展(上)第230章 意外第180章 蘇天福第15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上)第290章 近代醫學鼻祖第三百四十八章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216章 反覆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111章 自相殘殺第48章 赴死第92章 巴夏禮來信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258章 忠義軍第266章 內部矛盾第80章 探監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161章 弗蘭克第196章 意外 絕對是意外第311章 密議第41章 趁機擴大第45章 抵達第148章 鍾粹宮第184章 營破第91章 激辯第237章 密會第122章 追擊第181章 初戰(上)第102章 上海紀事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359章 遇襲第106章 經略壽春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342章 小慄忠順第131章 謀劃第252章 擒獲第32章 龔氏父子第222章 苗沛霖之死第38章 靠山歸來第76章 密談第65章 景德鎮之戰(七)第327章 風俗第286章 回王家族第265章 預謀裁軍第82章 長春園第282章 英國也不是個好鳥第22章 廣州城第175章 容閎來投第36章 再遇故人第95章 禮部第158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25章 曾國藩第83章 老熟人第305章 回家第76章 密談第347章 法國軍事顧問第261章 太師府第353章 川西大戰第250章 聖庫第71章 故人復東來第9章 貪得無厭第234章 朝陽門第143章 乾清宮第58章 浮樑城
第283章 改變戰略第187章 老李親征第155章 保定第229章 逃了!第47章 攻營第260章 袁家後事第24章 票號第23章 廣州富商第244章 蒙時雍第350章 幕府內鬥(下)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175章 容閎來投第224章 重逢司馬第54章 夜談(下)第24章 票號第283章 改變戰略第38章 靠山歸來第275章 水師學校第199章 南書房議新軍第82章 長春園第72章 再會埃洛斯第6章 城破第14章 探子秦誠第24章 票號第311章 密議第16章 林家父子第240章 決戰前夕(下)第17章 黴運連連第246章 巷戰第192章 意料之外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107章 攻打廬州第124章 小宮女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第330章 朝鮮局勢進展(上)第230章 意外第180章 蘇天福第15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上)第290章 近代醫學鼻祖第三百四十八章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216章 反覆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111章 自相殘殺第48章 赴死第92章 巴夏禮來信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258章 忠義軍第266章 內部矛盾第80章 探監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161章 弗蘭克第196章 意外 絕對是意外第311章 密議第41章 趁機擴大第45章 抵達第148章 鍾粹宮第184章 營破第91章 激辯第237章 密會第122章 追擊第181章 初戰(上)第102章 上海紀事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359章 遇襲第106章 經略壽春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342章 小慄忠順第131章 謀劃第252章 擒獲第32章 龔氏父子第222章 苗沛霖之死第38章 靠山歸來第76章 密談第65章 景德鎮之戰(七)第327章 風俗第286章 回王家族第265章 預謀裁軍第82章 長春園第282章 英國也不是個好鳥第22章 廣州城第175章 容閎來投第36章 再遇故人第95章 禮部第158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25章 曾國藩第83章 老熟人第305章 回家第76章 密談第347章 法國軍事顧問第261章 太師府第353章 川西大戰第250章 聖庫第71章 故人復東來第9章 貪得無厭第234章 朝陽門第143章 乾清宮第58章 浮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