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攻打廬州

李明峰得知武昌危機,心中焦急萬分。當然,焦急的原因並不是因爲老李忠於朝廷、心憂社稷;而是假如這次的安慶戰役失敗,胡林翼回援武昌的話,那李明峰所取得的地盤也將會失去。

假如胡林翼撤軍回武昌,安慶之圍得解,皖中的清軍都將會處於長毛的包圍之中。李續宜對桐城、舒城沒有任何留戀,到時候,肯定也會隨胡林翼回援武昌。那時,整個安徽長江以北的部分,就會單單剩下常勝軍這一支朝廷的隊伍了。

要想不被吃掉,李明峰必須得放棄剛剛取得的壽春及其附近的府縣。

但是,李明峰既不想被吃掉,也不想放棄壽春!

要防止這些事情的發生,那就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胡林翼對武昌之圍視而不見,繼續猛攻安慶。

李明峰站在地圖的前面,思考了許久,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要想讓胡林翼繼續圍攻安慶,那就必須取下廬州!

廬州,是安徽省僅次於安慶的重地,廬州一城關係到整個皖中的安危。如果取了廬州,相當於克復了整個皖中。到時候,安慶將更加的孤立無援。

胡林翼如果見到這個局面,起碼有八成的概率不會撤圍。因爲如果廬州、安慶兩城都被湘軍攻下,那整個安徽都將是清軍的勢力的範圍。即使陳玉成取了武昌,不,就算陳玉成取了整個湖北,那也只是孤懸於外罷了!

到時候,陳玉成將會陷入朝廷的四面圍攻之中,必可持久。

其實,就憑陳玉成的智慧,也能明白這個局勢。李明峰有十足的把握,只要攻下廬州,向來聰明的陳玉成必然不敢在湖北糾纏,肯定要再度東進安徽,直接救援安慶。

當然,萬事沒有絕對的。李明峰一切的設計都是基於在短期內攻下廬州的基礎之上。如果李明峰短期內沒有拿下廬州,而武昌又告急,那胡林翼也挺不了幾天就會回援武昌。事情再惡劣點,也許短期內長毛先破了武昌,那局勢將會徹底的惡化。無論李明峰採取什麼策略都將於事無補。

到那時候,別說胡林翼,就是李續宜、李明峰,甚至是江南的曾國藩的部隊也必須撤出安徽救援湖北。

李明峰知道事情緊急,一邊發文要求李續宜配合,一邊親自率軍去攻廬州。

有句話叫做‘書到用時方恨少’,李明峰現在想說的是‘兵到用時放很少’。現在,常勝軍六個營共有兵力一萬七千多人,除去手中五個城池的駐守兵力之外,能調用的最多是一萬人。

廬州有長毛兩萬,兵力佔優,而且還佔着地利的優勢,常勝軍要想取勝難度非常之大。雖然武器犀利,但是現在的技術水平,火炮對高聳的城牆能造成的損害還是十分有限。即使是英法聯軍,在面對北京城牆之時,也只能繞路而走。

但是,李明峰顧不得那麼多了。四月中旬,李明峰從六個營各抽調一千五百人,總共九千人到壽春集合,這次,李明峰將所有的火炮三百多門全部帶上,準備一舉攻克廬州!

李續宜雖然氣惱李明峰在阻截陳玉成事情上的陽奉陰違,但是在接到李明峰的求援信後,還是毅然出兵了。

李明峰和李續宜兩部幾乎同時到達廬州,在城外紮營之後,李明峰親自去湘軍大營見李續宜。

“李總兵,常勝軍素來百戰百勝,這次爲何被淮南地區的小股長毛給拖累住了呢?”李續宜故作疑惑的問到。

李明峰尷尬的說到:“這個……這個…….長毛人數雖然少,但是他們擅長打游擊戰,總騷擾我軍。最後,常勝軍不堪其擾,只能暫時在壽春等地佔住城池,以圖先剿滅皖中地區的流寇之後再行追擊。”

李續宜也懶得和李明峰講這個理,他也理解李明峰的做法。畢竟李明峰手中就那麼一萬多人,如果拿去和陳玉成硬磕,換了誰都要心疼的。

兩人不再談論追擊陳玉成的事情,開始了探討如何攻廬州的辦法。李續宜也同李明峰一樣,不希望此戰以撤圍安慶而告終。假如此戰前功盡棄,湘軍勢力全部退出安徽,那他這個署理安徽巡撫豈不是白白的掛了一個空名頭?

討論來討論去,也只要強攻這一個方法了。當即,二人約定,明日上午兩軍同時攻城。

第二天上午,天剛矇矇亮,李明峰就下令三百多門火炮對着廬州瘋狂開炮。雖然不能轟塌城牆,但是依靠着強大的火力,廬州守軍也不敢在城牆上露頭了。

在炮火的掩護下,上午八點多鐘,李續宜命令手下兩個營五千人馬架雲梯攻城。湘軍士兵由於有了火炮掩護,所以在衝鋒的路上幾乎沒有傷亡。但是當湘軍攻到了城下,爲了避免誤傷,常勝軍也停止了炮火攻擊。

火炮一停,長毛又從城頭上冒出了頭來。滾石、檑木、熱油、沸水這些歹毒之物都從城牆上傾瀉下來。被滾石、檑木擊中的士兵,輕則跌落,摔個殘疾,重則直接殞命。被熱油、沸水淋中的,更是慘不忍睹,此處就不細表。

李明峰下令‘宜’‘翰’‘忠’‘景’四營六千人馬到城牆之下,配合湘軍攻城。

這六千人馬開到距離城牆兩百米處,瞄準城牆之上進行射擊。這個距離雖然火槍殺傷力依舊,但是準確性卻不高。六千人分三輪進行排射,兩千人一輪,這一輪下來,兩千發子彈射出去,能有幾十發打中長毛就算不錯了。

雖然對敵人的損傷不大,但是卻有效的壓制了長毛。城牆上的長毛再傾瀉滾石檑木的時候,都變的小心翼翼,不敢再明目張膽的在城牆上挺直身子進行作戰。

李續宜見到這個情況,又加派一個營兩千五百人前去助攻。

城內長毛畢竟有兩萬之數,兵力雄厚,兩軍一直殺到中午,廬州城也沒見到有被攻下的跡象。

李明峰見此局面,知道今天自己也要出點血了。當即,下令吳長慶和劉銘傳兩人率領麾下的‘慶’字營和‘銘’字營三千人馬協助攻城。

這兩人都是悍勇之輩,毫不怕死。接到命令,兩人身先士卒,手執令旗親自衝鋒。兩軍攻到城下,劉銘傳第一個上雲梯,爬城牆。

蔡宜羣等人見到這個常勝軍新來的統領竟然如此悍勇,生怕他出意外,連忙命令手下軍士,重點掩護劉銘傳與吳長慶兩人攻擊的部位。

劉銘傳靠着火力壓制,爬上了城牆。此刻,廬州城頭有上萬長毛,清兵卻單單隻有他一個。劉銘傳處此危局,卻也不懼,拔出鋼刀,與長毛進行肉搏。劉銘傳一身的武藝,加之正處在體力最好的年紀,一人獨佔十幾個長毛,也絲毫不落下風。

這邊上去一個厲害角色,立刻就攪亂了一面城防。附近的雲梯都得以架好,湘軍、常勝軍都紛紛上了城頭。盞茶時間,此處登上來上百清兵。

見此情景,清兵軍心大振。李續宜親自帶領剩餘的一營人馬前去攻城,李明峰也下令遠處掩護的六千常勝軍也跟着爬城。

長毛主將賴文光在城頭上見到有士卒驚慌失措,便親自手刃數人,高呼:“今日衆將即使戰死,也可得入天國,永列仙班!如此,死又有何懼哉?”

衆小長毛聽後,也覺有理,死了還可成仙,那死又有何懼?頓時,衆長毛都堅定了赴死之心,越戰越勇。湘軍與常勝軍雖然上了城,但是長毛太過頑強,仍然是苦戰不勝。

賴文光鼓勵完手下士卒,經過觀察,發現大勢已去,就偷偷的下了城頭,不知去向。

隨着爬上城頭的清軍越來越多,局面也越來越有利於清軍。一直殺到了太陽落山,長毛死傷大半,清軍佔領了城牆,僅有少數長毛退入城中,準備進行巷戰。

常勝軍和湘軍控制了城牆,李續宜讓李明峰負責城防,他率領殘餘的湘軍進城圍剿剩餘的長毛。

李續宜憎恨長毛在皖中圍殺親兄,所以對長毛絕不手軟,進了城之後,湘軍挨門挨戶的搜索長毛,遇有貌似的,一律殺掉。

到第二天天亮,也不知是百姓還是長毛,反正至少殺了三五萬人。

吳長慶就是廬州人,見到這個局面,心痛不已。心中暗想,如此作爲,這湘軍又與長毛匪徒何異?

“大人,不能再讓湘軍繼續這麼做了,留下如此惡名,以後湘軍與常勝軍都無法在皖中立足了!”吳長慶廝殺了一夜,渾身狼狽不堪,此刻正跪在李明峰腳下替廬州百姓求情。

李明峰也覺得李續宜做的太過,便安慰了吳長慶幾句,他自己則親自去見李續宜。

要按李續宜的想法,非要屠盡廬州才肯罷休,但是如今李明峰開了口,李續宜也不好駁他面子,只能應了下來,停止了殺戮。

廬州城內穩定之後,一經查點,廬州百姓與長毛死了六萬多人。湘軍此次出兵一萬,死了兩千,重傷不能再戰者兩千,剩餘的六千多人也都多多少少帶點輕傷。常勝軍這次也死傷超過三千人,這一戰,也算的上是苦戰了。

拿下廬州,李明峰與李續宜都寫信給胡林翼,將這個好消息通報給他。胡林翼接到捷報,本來堅定的撤軍意志又動搖了。茲事體大,胡林翼不敢獨斷,遂給屯兵長江南岸的曾國藩寫信請求指示。

祁門,曾國藩大營。

曾國藩帳內幕僚將胡林翼來信念完之後,曾國藩問到:“衆位有何看法,儘可提出。”

曾國藩話音剛落,就出來一個年約三十七八歲的中年將領說到:“大人!最近長毛雖然猖獗,但是若論整體實力,還是遠遠不如朝廷。往常長毛四處流竄,我軍總尋不到他們主力,依我看,這次不如將計就計。咱們大軍猛攻安慶,吸引他們主力前來,在安慶城下進行大決戰,一次就徹底的解決長毛之患!”

說這話的是曾國藩的胞弟曾國荃,此人素以打苦仗,攻堅城而聞名江南。

曾國荃說完,又出來一個員戰將,這人五十左右年紀,矮矮胖胖,面目慈祥。單從外表上看,任誰也猜不出他就是素以勇悍著稱的左宗棠!

左宗棠說到:“大人!長毛圍攻武昌,無非是吸引我軍撤去安慶之圍罷了。我軍與長毛勢成水火,豈能遂了他們的意?依末將看,曾國荃大人所言極是,只要我軍猛攻安慶,不怕他不來安慶救援。到時候,我軍便和長毛一決高下。”

衆人議了許久,基本都同意加大圍攻安慶的力度。

曾國藩聽衆將的意見,與他心中所想也是不謀而合。遂下令,調鮑超部六千人、曾國荃部兩萬人自祁門北上,參與圍攻安慶。曾國藩本部也拔營啓程,將大營從祁門移至東流,就近指揮,直接參與圍困安慶。

曾國藩爲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又被朝廷受命總管大江南北兩岸所有軍事,此刻,曾國藩就開始使用他的全力了。

四月底,曾國藩調長江水師提督楊載福率所部兩萬水師往攻安慶,又從湖南調多隆阿部兩萬人來援。

這樣一來,安慶面臨的將是近二十萬馬步水三路大軍的直接圍困,形勢危機至了極點。

再說湖北這邊的局勢,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本想等忠王李秀成的部隊到湖北之後,再行攻擊武昌,哪知一個月的時間竟然局面變化如此之大!圍困安慶的清軍不但沒有解圍,反而攻的更猛的。

陳玉成此刻也等不急李秀成前來助陣了,五月初,陳玉成率軍十餘萬,再裹挾亂民五十餘萬東進,直奔胡林翼駐所安徽太湖城!

與此同時,李秀成、楊輔清、劉官芳、李世賢四路江南大軍也發現形勢不好,都各率大軍北援安慶。

此刻,洪秀全也坐不住了,五月初,天王洪秀全令幹王洪仁玕、章王林紹璋率天京城內精銳天軍五萬,直接援助安慶。

很明顯,太平天國立國以後的最大規模的戰鬥即將爆發,勝,則太平天國將控制整個江南。敗,天京上游將會無險可守,天京就成了一座孤城。

第67章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第262章 乾清宮大宴第9章 貪得無厭第10章 心憂天下第331章 朝鮮局勢進展(中)第101章 恭王府議沙俄第115章 誰是誰非?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118章 朝會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93章 激戰圓明園第122章 追擊第352章 克虜伯火炮顯威第26章 議和大臣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256章 李昭壽和李秀成第71章 故人復東來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77章 出乎意料第85章 天子上諭第184章 營破第118章 朝會第229章 逃了!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178章 兄弟相聚第24章 票號第127章 破綻第185章 又一支洋槍隊第7章 洋人的肥羊第141章 迴鑾第356章 江戶城破第302章 阿古柏之亡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37章 故人慘事第124章 小宮女第328章 驚變第356章 江戶城破第219章 炮戰和壕溝戰第18章 再回林家第166章 大敗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154章 出乎意料第322章 大院君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191章 再遇故人第51章 韋志俊第47章 攻營第13章 再遇敲詐第197章 麻煩第50章 渡江第25章 北上第106章 經略壽春第81章 局勢變化第180章 蘇天福第221章 開城投降第121章 醇郡王第219章 炮戰和壕溝戰第59章 景德鎮之戰(一)第55章 池州密議第94章 入京第92章 巴夏禮來信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79章 刑部第276章 沙俄的野心第195章 婚慶第181章 初戰(上)第19章 家法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114章 鴉片館第173章 大清洗(上)第312章 李氏朝鮮第246章 巷戰第112章 胡林翼之逝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95章 禮部第352章 克虜伯火炮顯威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229章 逃了!第165章 勤政殿議洋務(下)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118章 朝會第239章 決戰前夕(中)第289章 輸血第114章 鴉片館第9章 貪得無厭第245章 是守是逃?第298章 血戰阿克蘇第81章 局勢變化第250章 聖庫第3章 身負血海深仇的大清貴族第230章 意外第224章 重逢司馬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77章 出乎意料第320章 密謀算計第208章 戰第356章 江戶城破第45章 抵達
第67章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第262章 乾清宮大宴第9章 貪得無厭第10章 心憂天下第331章 朝鮮局勢進展(中)第101章 恭王府議沙俄第115章 誰是誰非?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118章 朝會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93章 激戰圓明園第122章 追擊第352章 克虜伯火炮顯威第26章 議和大臣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256章 李昭壽和李秀成第71章 故人復東來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77章 出乎意料第85章 天子上諭第184章 營破第118章 朝會第229章 逃了!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178章 兄弟相聚第24章 票號第127章 破綻第185章 又一支洋槍隊第7章 洋人的肥羊第141章 迴鑾第356章 江戶城破第302章 阿古柏之亡第108章 安慶外圍戰第37章 故人慘事第124章 小宮女第328章 驚變第356章 江戶城破第219章 炮戰和壕溝戰第18章 再回林家第166章 大敗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154章 出乎意料第322章 大院君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191章 再遇故人第51章 韋志俊第47章 攻營第13章 再遇敲詐第197章 麻煩第50章 渡江第25章 北上第106章 經略壽春第81章 局勢變化第180章 蘇天福第221章 開城投降第121章 醇郡王第219章 炮戰和壕溝戰第59章 景德鎮之戰(一)第55章 池州密議第94章 入京第92章 巴夏禮來信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79章 刑部第276章 沙俄的野心第195章 婚慶第181章 初戰(上)第19章 家法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114章 鴉片館第173章 大清洗(上)第312章 李氏朝鮮第246章 巷戰第112章 胡林翼之逝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95章 禮部第352章 克虜伯火炮顯威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229章 逃了!第165章 勤政殿議洋務(下)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118章 朝會第239章 決戰前夕(中)第289章 輸血第114章 鴉片館第9章 貪得無厭第245章 是守是逃?第298章 血戰阿克蘇第81章 局勢變化第250章 聖庫第3章 身負血海深仇的大清貴族第230章 意外第224章 重逢司馬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77章 出乎意料第320章 密謀算計第208章 戰第356章 江戶城破第45章 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