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全才

(慶祝封推,多更五千給大家看)

韋志俊看到李明峰冷靜下來之後立刻開始追究責任,頓時滿面苦色,連聲說道:“大人,這次的事情是我不對。但是你放心,我一定會將功贖罪的!”

李明峰怒罵道:“放屁!你拿什麼將功贖罪?”

韋志俊連忙說道:“李秀成和我說了,等他進天京之後,就開始聯絡城內的親信,準備將天京城獻給大人,以報大人救命之恩!”

“我要這破城幹什麼!”李明峰大怒,“你真當我把這個功勞當回事啊?我現在位極人臣,再大的功勞還有什麼用?現在我是從一品的直隸總督,最多就是再加封爲大學士罷了!但我連個秀才都不是,怎麼可能當大學士?我的爵位是一等侯,再往前也就是封個公爵而已,有何用處?”

李明峰越說越生氣:“還有,洪秀全性情多疑,李秀成就這麼一點理由都沒有的,大搖大擺的從湘軍大營逃脫,洪老賊能繼續任用他?李秀成也不是傻子,他也知道此次進入天京,必定會權力盡失,所以纔給你了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保證!”

其實韋志俊內心之中也知道,李秀成給的保證十有八九是完不成的。他救李秀成,也並非爲了別的,全憑兄弟義氣罷了。只不過,爲了減輕負罪感,韋志俊一直用這個理由給自己安慰。

韋志俊看到李明峰暴怒,並且不留情面的揭露自己的傷疤,不禁一時語塞:“我……”

李明峰斥道:“你什麼你!你救他就是有罪,沒有功!從今天起,在接下來的一年中,你麾下的一鎮兵馬,軍餉減半!”

韋志俊大驚失色:“啊?!”

削減軍餉是會引起軍人極度不滿的,嚴重的話,甚至會引起譁變。韋志俊手下的士兵都是以前的長毛,跟着他時間短的有四五年了,時間長的,甚至有十幾年的,所以他們不可能譁變。但越是如此,韋志俊卻越不能安心。這麼一批兄弟,要是因爲自己的失誤而吃不飽飯,那自己還有何面目領兵?

李明峰不理會韋志俊的難處,繼續說道:“剩下的一半你自己想辦法籌措!籌措不到,你就自己和兄弟們解釋!而且,你記住,你籌措糧餉還不允許損害常勝軍的利益!”

韋志俊垂頭喪氣的應道:“是!”

這時,親兵統領傅禹衝了進來,手捧着一個信件,高聲道:“大人,大人,南岸戰報!”

李明峰接過信件仔細看了一遍,這才說道:“天保城被攻陷了!”

韋志俊聞言,面上一喜,讚道:“好!”

太平天國自從定都天京以來,清廷就設立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圍困此處。後來雖然江南大營、江北大營被陳玉成、李秀成聯手攻破,但是那時候太平天國卻丟了其餘的幾個省,形勢急轉直下,戰鬥範圍集中到了有限的幾個區域,導致湘軍接替了綠營軍,繼續圍困天京城。

所以,天京城從一建立,就處於圍攻之中。

鑑於天京的防守態勢十分嚴峻,洪秀全在天京城外設立了兩座大型堡壘,分別取名爲天保城、地保城。天保城在紫金山巔,地保城也就是龍脖子。

這兩座城池處在天京外圍,屬於軍事要塞,他們和天京城內的守軍互相配合,往來支援,形成了整套的防禦體系。所以,要想攻克天京城,先要攻克天保城和地保城。

現在天保城陷落,地保城估計也守不了多久了,兩城一丟,天京則成孤城,旦夕之間就會被攻克。韋志俊恨洪秀全入骨,看到長毛形勢更加危及,他卻是高興的很。

這一夜,老李註定是休息不好了。既然得知天保城陷落,恐怕總攻也快發起了。李明峰連夜趕往湘軍大營,想要問問曾國藩的下一步安排。

因爲這次很可能要具體佈置戰鬥細節,所以李明峰將陳星翰、宋慶、劉銘傳、吳長慶都帶上了。至於韋志俊,則被老李勒令一邊看守營地,一邊反省自己的錯誤。

帶着衆將連夜到了湘軍大營之後,老李這才發現各軍首領除了馮子材和馬新貽外,都已經到了,看來衆人得知消息之後,都到這裡來詢問下一步戰鬥方案。

曾國藩看到衆軍統領都在,立刻下令,各軍全都拔營啓程,渡江南下,圍攻天京!曾國荃擔任湘軍先鋒,負責最艱苦的攻城戰;水師提督彭玉麟帶領水師從江上進攻天京。李明峰、袁保慶負責清除天京城外的數十座長毛大營;淮軍、楚軍負責進攻地保城。

雖然馮子材和馬新貽沒到湘軍來接受命令,但是曾國藩還是照例給他們發佈了命令,讓他們明日帶兵渡河。曾國藩現在對他倆沒啥好印象,所以讓他倆帶兵配合曾國荃當先鋒,幹最危險的攻城活。

常勝軍、淮軍、楚軍、袁家軍都表明了不搶湘軍的功勞的意思,所以曾國藩自然也不好意思讓他們做先鋒。誰讓曾國藩自己想要那天大的功勞呢?他自己不出力還能指望別人嗎?

但是綠營軍這次可就是有苦說不出了,曾國藩也不給他們留情面。把最危險的任務交給了他們。反正曾國藩也不怕別人說閒話,他自己的親弟弟曾國荃也在最前線,誰敢說他自私?

衆人得令之後,都吩咐親信回營傳信,準備渡江。至於李明峰、李鴻章他們,則暫時在湘軍大營休息了起來,等候明天的全軍渡江。老李將辦事穩妥的陳星翰派了回去,組織人馬渡江,他和劉銘傳等人則在湘軍大營之中,參加軍事會議,討論進攻細節。

第二天,李明峰、李鴻章、曾國藩等人帶着數十員將領、數百名親兵,到江邊高地上,觀看大軍渡河。渡河的船隻一部分是徵用當地百姓的,一部分是由彭玉麟的水師提供的,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小舟,總數大約有兩千多艘,一次可運送四五萬人。

此時,正是天氣清爽的時候。站在山上,衆人可以看到方圓數十里的景物。現在各路大軍,數十萬人馬,密密麻麻的列成無數方隊,都在江邊上等着過江,一眼望去,人比螞蟻都多,見不到邊際。萬里長江之上,數不盡的船隻正在陸續的運兵過江。

這等場景,絕對當得起壯觀二字!

李鴻章看着數十萬大軍渡江,心潮澎湃,高聲吟道:“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

“好詩!”衆人齊聲讚道。

“好詩!”李明峰也跟着讚道。就連李明峰這個不通文墨的人,也能聽出這首詩的好來。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赤裸裸舒展出了李鴻章的抱負。

李鴻章看着數十萬大軍渡江,感覺長毛覆滅在即,他認爲自己也會因此而名標史冊、封侯拜相。心情激盪之下,隨口朗誦出來這種言志的詩。

這等好詩一出,衆人紛紛讚歎。先是曾國藩也合了一首,隨後大胖子左宗棠也腆着臉吟了一首。

衆人之中,才學最高的當爲曾國藩,他可是當過全國科考的主考官,做過禮部侍郎的人物。其次是李鴻章,李鴻章也中過進士,也算是有才學的人物。其實,即便沒有長毛之亂,就憑這兩人的學識和手段,將來早晚也能做到正一品的大員。

衆人之中再往後就是左宗棠了,左胖子只中過舉人,沒中過進士,稍微比曾、李差點,但是也要比其他人強上很多。

至於李續宜、李明峰、袁保慶三人,則是大老粗,根本不懂得吟詩,只能在旁邊給人喊好助威。

正當衆人詩性正濃的時候,李明峰身後的劉銘傳語帶調侃的說道:“大人,您在軍營的時候,常常自詡爲天下少見的全才,今日何不露一手給他們瞧瞧,震震他們這幫子腐儒!”

李明峰一行人在最邊上,再加上劉銘傳有意的壓低了聲音,所以只有常勝軍衆人聽得到了劉銘傳的調侃。

李明峰面色通紅的斥道:“去你的!你小子是找死是不?”

老李經常在軍營中給這幫子將領講西方的事務和未來的科技,唬的這幫傻小子一愣一愣的。講到興奮的時候,老李有時候就把握不住了,逐漸演變成了吹噓。自詡爲天上地下難尋的全才。

劉銘傳早就看不慣老李臭屁的樣子了,這次他總算尋找到了機會,準備藉機落一落老李的面子。但是他做事還是有分寸的,這話只敢讓常勝軍諸人聽見。

劉銘傳看到老李吃癟,興奮的逼問道:“大人,您到底會不會吟詩啊?”

此刻不但是劉銘傳,就是吳長慶、和宋慶,也露出了感興趣的神色。只要老李今天說出來一句“不會!”來,他們將來可就有取笑老李的機會了。

老李梗着脖子說道:“會,怎麼不會!”

劉銘傳帶着狐狸般的微笑,緩緩說道:“那……您…”

看到劉銘傳那找抽的表情,老李雖然氣憤,但是現在卻不能表現出惱羞成怒的狀態,否則更丟人。突然,老李腦中靈光一閃,頓時高聲道: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蒼桑。”

李明峰將整首詩吟唱完畢之後,發覺衆人都呆呆的望着自己。尤其是劉銘傳、吳長慶等常勝軍衆人,都張着大嘴,面露癡呆,看那樣子,下巴都快要掉下來了。

看來任誰也沒能想象的到,李明峰這個連秀才都沒中過的‘大老粗’竟然能寫詩,而且還是相當不錯的詩!

這首詩當然就是後世的老毛所做的詩了。當時百萬解放軍正要渡江南下,進攻南京,統一全中國。這和現在的形勢完全吻合,現在也是百萬清軍,正要渡江南下,進攻南京,統一全中國。

而且解放軍和清軍所面對的敵人,也都是曾經囂張一時的,現在卻瀕臨崩潰的政權。老李借的這首詩,簡直就是爲這種情況準備的!

曾國藩愣了半響之後,連聲讚道:“好!好!好!李大人的詩雖然略顯粗糙,但是其意境、氣魄確實驚人!語句中的粗糙,反倒襯托出了豪邁,李大人真是得了東坡先生的真髓!”

李鴻章也連聲讚道:“好!好!以前是我等眼拙,沒看出李大人的大才,真是慚愧!”

李明峰樂得嘴都合不攏的,但是仍然勉強的謙虛道:“諸位過譽了!隨口吟來罷了,並非深思熟慮,水準有限,還望諸位大人不要見笑。”

曾國藩又道:“從這首詩上就可看出,李大人之詩詞水平絕非一般啊。不知以前可有得意之作,讓我等學習學習?”

李明峰聞言,笑容頓時凝固了,連忙推辭道:“呃……我能有啥得意之作,都是隨便寫寫,自己看看的。”

左宗棠給李明峰恭恭敬敬的鞠了一個躬,像是求學一般的說道:“還望李大人不吝賜教!”

李明峰此刻剛好回頭看到劉銘傳、吳長慶等人那懷疑的眼神,心中又是一怒,暗怒道:“正當老子就這兩下子不成?”

李明峰心下一怒,頓時也顧不得其他,大聲吟道:“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候!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背誦完那首《沁園春,長沙》之後,李明峰又道: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籠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這兩首詩,都是老毛的原創。第一首連中學生都會背,是著名的《沁園春,長沙》,第二首是毛澤東遊覽廬山之後所寫的詩。其實老李還想背誦那首《沁園春,雪》呢,但是恐怕此詩一出,老李就會被死死的扣上一個反賊的帽子,所以老李最終還是放棄了。

李明峰以前是導遊,常在外國給人介紹中國文化。外國人絕大多數都對毛澤東很感興趣,所以老李也少不得要背誦幾首毛澤東詩詞。但是老李萬沒料到,當年的功課,竟然在這種情況下用到了。好像現在變成老李的原創了!

看到衆人震驚的樣子,李明峰十分滿意,大言不慚的說道:“第一首詞,是我當年遊長沙的時候所做,第二首詩,是我遊覽廬山之時所做。在下才疏學淺,貽笑大方了!”

曾國藩搖了搖頭,語帶失落的說道:“李大人自謙了,李大人沒去參加科考,也是可惜了!”

在曾國藩看來,李明峰這種既懂文、又通武;既會做官、又能和洋人打交道的人物簡直就是幾百年不遇的人才。但是就是這麼了不起的一個人才,竟然不是通過正常的途徑上來的,那就證明現在朝廷的用人機制肯定有問題。

朝廷用人的機制出現問題,那是曾國藩這種人操心的事情。左宗棠、李續宜、袁保慶他們卻絲毫不關心這個。他們看到李明峰今天如此厲害,都在不停的稱讚李明峰大才。

雖然衆人都是帶兵的武將,但是骨子裡,中國人都有一種文人崇拜。尤其是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本就是儒生,他們迫於亂世纔出來帶兵的,他們的喜好還都在詩詞上。

至於袁保慶、李續宜等人,雖然沒中過舉,但是他們從小也在私塾裡讀了許多書。詩詞水平雖然差,但是卻喜歡附庸風雅。

老李爲沒有功名的人吟詩開了個好頭,李續宜、袁保慶、曾國華等人也壯着膽子,紛紛吟詩作對。當然,他們的詩詞和老李的就差太遠了,遜色不少。但是衆人詩性已經起來了,最後不但是這幾個高層在吟詩,甚至下面的幕僚、將軍也跟着有吟起來了。

一時之間,指揮百萬大軍渡長江的指揮部,竟然變成了賽詩會!

PS:訂閱不是很滿意,希望大家能支持的都支持一下,千字兩分錢罷了,就我這碼字速度,一個月你們花3塊錢就夠看我的書的了。用神州行的手機卡就可以當充值卡用,或者在淘寶上購買,有八折的卡,划算着呢。大夥少抽一包煙,夠看我好幾個月的書了。

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172章 出宮第149章 垂簾之爭第18章 再回林家第12章 大成國第107章 攻打廬州第322章 大院君第139章 覆滅第293章 阿克蘇之戰第135章 白銀攻略第102章 上海紀事第148章 鍾粹宮第169章 毒計第202章 末路第138章 僧格林沁第73章 抵達歐洲第245章 是守是逃?第174章 大清洗(下)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37章 故人慘事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246章 巷戰第115章 誰是誰非?第213章 三光政策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125章 慈安第45章 抵達第275章 水師學校第288章 西征緣由第132章 獎賞第181章 初戰(上)第182章 初戰(中)第116章 充滿變數的未來第188章 投誠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98章 暫居林家第81章 局勢變化第254章 《資政新篇》第301章 囂張的沙俄將領第98章 暫居林家第187章 老李親征第99章 恭王府第25章 北上第256章 李昭壽和李秀成第216章 反覆第91章 激辯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67章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第297章 反叛第315章 討價還價第250章 聖庫第270章 購艦計劃第237章 密會第44章 請纓第119章 跋扈的贊鑲大臣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149章 垂簾之爭第211章 剿捻重任第225章 曾國藩第334章 東洋消息第59章 景德鎮之戰(一)第150章 得罪一批人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122章 追擊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240章 決戰前夕(下)第282章 英國也不是個好鳥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284章 戰鬥第36章 再遇故人第292章 埃米爾第135章 白銀攻略第362章 來使第243章 洪宣嬌第136章 困境第318章 鎮夷堂點將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90章 北京城下第198章 朝廷的反應第44章 請纓第129章 逃離第300章 圍困喀什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226章 馮子材和馬新貽第100章 簽訂《北京條約》第324章 初次談判第341章 三大神器第35章 初臨滬上第88章 北巡木蘭第171章 血濺鍾粹宮第227章 提審李秀成第67章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第24章 票號第93章 激戰圓明園第56章 整編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171章 血濺鍾粹宮第54章 夜談(下)第113章 再入北京
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172章 出宮第149章 垂簾之爭第18章 再回林家第12章 大成國第107章 攻打廬州第322章 大院君第139章 覆滅第293章 阿克蘇之戰第135章 白銀攻略第102章 上海紀事第148章 鍾粹宮第169章 毒計第202章 末路第138章 僧格林沁第73章 抵達歐洲第245章 是守是逃?第174章 大清洗(下)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37章 故人慘事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246章 巷戰第115章 誰是誰非?第213章 三光政策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125章 慈安第45章 抵達第275章 水師學校第288章 西征緣由第132章 獎賞第181章 初戰(上)第182章 初戰(中)第116章 充滿變數的未來第188章 投誠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98章 暫居林家第81章 局勢變化第254章 《資政新篇》第301章 囂張的沙俄將領第98章 暫居林家第187章 老李親征第99章 恭王府第25章 北上第256章 李昭壽和李秀成第216章 反覆第91章 激辯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67章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第297章 反叛第315章 討價還價第250章 聖庫第270章 購艦計劃第237章 密會第44章 請纓第119章 跋扈的贊鑲大臣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149章 垂簾之爭第211章 剿捻重任第225章 曾國藩第334章 東洋消息第59章 景德鎮之戰(一)第150章 得罪一批人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122章 追擊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240章 決戰前夕(下)第282章 英國也不是個好鳥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284章 戰鬥第36章 再遇故人第292章 埃米爾第135章 白銀攻略第362章 來使第243章 洪宣嬌第136章 困境第318章 鎮夷堂點將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90章 北京城下第198章 朝廷的反應第44章 請纓第129章 逃離第300章 圍困喀什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226章 馮子材和馬新貽第100章 簽訂《北京條約》第324章 初次談判第341章 三大神器第35章 初臨滬上第88章 北巡木蘭第171章 血濺鍾粹宮第227章 提審李秀成第67章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第24章 票號第93章 激戰圓明園第56章 整編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171章 血濺鍾粹宮第54章 夜談(下)第113章 再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