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自由和其他自由一樣,在最初提出來的時候最使國家感到害怕。從未聽到別人在自己面前探討國家大事的人民,完全相信首次出現的法院。從建立殖民地之初,英裔美國人就已經享有寫作自由了。儘管報刊對人的激情產生猛烈的火上加油的作用,可是它也不能全憑自己來創造激情。衆所周知,美國的政治生活是活躍、多變,甚至動盪的,但它很少被狂暴的激情打亂。即使是在物質利益發生衝突且不能妥協時,也很少掀起狂暴的激情,何況這種利益在美國很容易被滿足。只須看一下美國和法國兩國的報刊,就可以判明英裔美國人和我們法國人在這個問題上存在的差別。在法國,報刊上登載商業廣告的版面極爲有限,甚至連商業新聞也數量有限。大部分的版面是在探討政治問題。而你在美國看一份大報時,立即會看到有四分之三版面都是廣告,而剩餘的部分常常是政治新聞或短小的趣聞逸事。翻來找去之後,才能在經常被人們忽視的角落裡看到我們法國報刊每天給讀者登載的熱烈討論的問題,但字數也很少。任何力量越被集中使用於一個方向,它的效果就越大。這條普通自然規律已經被實驗向觀察者證明,而一些微不足道的暴君,也利用他們的比實驗更爲可靠的本能,一直感到這個規律在發揮作用。
在法國,報刊兼有兩種不同的集中。
首先,報刊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集中在一個地點上;其次,可以說是集中在幾個人手裡,因爲它的機構數量很少。
用這種方式在一個人人多疑的國家建立起來的權力,就會產生接近無限的影響力。它一般與政府爲敵,政府或許能跟它達成或長或短的休戰協定,但要和它長期共處卻是很難的。
我方纔提到的兩種集中,在美國則一個也不存在。
美國不存在大城市,人力和物力在廣大國土的各處呈分散狀分佈,人類智慧之光是在各地交互輝映,而不是從一個共同的中心向四外散射。在任何方面,美國人都沒有規定思想的總方針和工作的總方針的習慣。
這一切表現都要歸因於美國的地方環境,而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然而法律在這方面也發揮了作用。
在美國,既不要求報刊進行註冊,又不向印刷業發放執照,更不知保證金是什麼東西。
所以,在這裡創辦報刊既簡單又容易,只要有不多的訂戶,就足以應付報刊的開銷,因此美國定期期刊和半定期期刊的種類多得令人不敢相信。一些很有教養的美國人,認爲這種出版力量的過度分散就是導致報刊影響力小的原因。所以,美國政治學有一項原理:增加報刊的樣數是沖淡報刊影響的唯一辦法。我真不明白,如此一個不言自明的真理爲什麼還沒有在我們法國推廣?我很容易理解,那些想憑藉報刊進行革命的人,要使報刊界只存在幾個強大機構的意圖。然而,爲什麼現存秩序的官方維護者和現行法律的天然支持者,他們會相信把報刊集中起來就可以減弱報刊的影響力?
這我就不知道是爲什麼了。我認爲,歐洲各國政府用來對付報刊的辦法好像和中世紀騎士對付敵人的方法一樣:它們根據自己的經驗知道,集中是一種強有力的武器,而它們把武器提供給自己的敵人,就是爲了在對抗敵人時取得更大的光榮。
在美國,基本上每一個小鎮都有自己的報紙。在這麼多的鬥士中間,要想建立秩序和統一行動是不可能的。結果現狀就是,每個人都獨樹一幟,各顯本領。在美國,不會出現所有報紙聯合起來支持或反對政府的情況,而且它們在攻擊政府和爲政府辯解時總是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所以,報紙在美國很難匯成能夠衝擊或沖垮牢固的大壩的洪流。報刊力量的這種不集中,還帶來了另外一些十分明顯的後果:一方面,在美國辦報很容易,因此人人都可以辦報;另一方面,因爲存在競爭,任何報紙都很難獲得巨大的效益,致使精明強幹的實業家在此類事業面前止步。最後,即使辦報是生財的方法,然而因爲報刊的數量過多,有天才的文人也不容易致富。所以美國的報人基本上地位都不高,受的教育較低,思路不敏。衆所周知,在所有事情上都是多數決
①他們只會在向人民呼籲和表達自己的見解的極少數情況下,如在答覆惡意的誹謗和解釋事實的真相時,纔在報紙上發表文章。
定一切,由多數制定每個人應該遵守的行動守則。把這些共同習慣結合起來,就構成了宗旨。於是就因此產生了律師業的宗旨、法院的宗旨等。在法國,報業的宗旨是,用猛烈的,然而又高尚並經常是雄辯的方法探討國家大事。偶爾沒有經常這樣堅持下去,那只是證明所有的規律都有例外。而美國報人的宗旨是,用粗暴的、十分樸實的、直奔主題的方式刺激他們所反對的人的情感,而不用道理讓人悔悟,甚至不惜攻擊人家的,揭露他們的弱點和毛病。
我們應該對這樣濫用思想自由的做法表示惋惜。我以後還有機會來談報紙給美國人民的愛好和道德造成的影響,但我現在的題目是隻談政界,因此對這種影響只能順便說一下。必須承認,對出版界採取這種放任態度的政治效果,曾對維持公共安寧有間接的促進作用。所以,爲了避免失去他們爲了自己利益而去鼓動大衆激情的最強有力武器,已在同胞們的思想裡佔有地位的人都不敢在報紙發表文章①。從這可以看出,報上發表的個人意見,在讀者的眼裡通常是一點都不重要的。讀者想從報紙看到的是有關事實的報道。只有在報道改變或歪曲真相時,撰稿人的觀點纔會發生某種影響。
雖然報紙只能做到這些,然而它在美國依舊是一個有很大影響的權力。它使政治生活的信息在這個遼闊國家的各地傳播。它常常瞪着眼睛不斷地對政治的秘密動力進行觀察,使搞政治活動的人被依次推上輿論的法庭。它會把人們的注意力集結到某種主義或學說的周圍,並給政黨樹立了旗幟。它令那些彼此對話,卻沒見過面的政黨可以聽到對方的聲音,從而能夠不斷接觸。當大量的報紙行進在同一道路上時,久而久之,它們的影響就會變得幾乎無法抗拒,即使一直被另一個方面控制的輿論,最終也會在它們的打擊中屈服。
在美國,每一家報紙都各有一點權力,而期刊的權力比報紙的還大,僅位於最有權威的人民之下。(A)在美國出版自由的環境下形成的見解往往比在其他地方受檢查制度影響形成的見解更堅定在美國,政壇新人永遠不斷地出現並被民主制度推出去管理國家事務,因而政府的施政難以始終如一和按部就班。然而,該國政府的總方向與其他大多數國家相比卻顯得更爲穩定,而支配社會的主要輿論同樣比其他國家持久。當一個思想佔領了人們的頭腦之後,無論它是否合理,再想把它從頭腦裡趕走就很困難了。
同樣的事實在歐洲的英國也出現過。在過去一百多年中,這個國家曾存在過比任何其他國家更大的思想自由和更牢不可破的偏見。
在我看來,這個現象應該歸咎於那個貌似有責任阻止這個現象產生的事實,即出版自由。在實行這種自由的國家,高傲和自信對見解的影響程度完全相等。人們會喜歡一種見解,是由於這一見解在他們看來是正確,並且是由他們自己選擇的。他們會支持一種見解,不只是由於它是真實的,更是由於它是屬於自己的。
此外還有另外的幾個原因。
一位偉人講過:無知處於知曉的兩端。不過如果說自信處於兩端,而懷疑居於中間,也許更爲正確。事實上,人類的智力發展可以被認爲有三個總是前後相連的不同階段。
這三個階段表現爲:一個人先是對某事堅信不疑,此時他往往是由於沒有深入調查便接納了它;當異議產生時,他便會產生懷疑;最後,他一般會克服所有的懷疑,從而又開始相信。而他在後一次去認識真理時便不是隨隨便便和馬馬虎虎的,而是切切實實地去考察真理,並緊隨真理之光行進①。
當出版自由發現人們位於智力發展的首個階段時,它不得不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聽任他們遵循自己不經深思熟慮就堅信不疑的習慣,只能試着漸漸地改變他們輕信的對象。所以,在整個智力發展過程中,人類的理性只能一次認識一點地往前發展,然而被認識的那一點也在不斷改變。最早突然接受出版自由的那一代人正值爆發革命的時期,於是,他們就要有點苦頭吃了!
不久之後,一批新的思想又緊接着出現。人們因爲有了以往經驗,便在懷疑和普遍不信任中探索。
可以說,大部分人都總是停留在以下兩個階段之一:一個是相信卻不知道是爲什麼,另一個是不能確知該信什麼。
只有很少人有能力達到擁有來自真知的深思熟慮的自信,能夠衝破懷疑的干擾,並主宰這種自信的那個階段。
然而,也有人曾經指出,在宗教狂熱鼎沸的時代,人們還可能改變他們的信仰,但在人們普遍懷疑的時代,人人卻對自己的信條堅信不疑。這種情形同樣出現在出版自由盛行時的政治中。在互相質疑和輪番角逐的所有社會理論中,如果有一個被人採納並給予保護,也只是因爲人們不相信會有比它更好的,而不是因爲人們相信它是好的。
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不會輕易爲自己的見解付出生命,然而也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見解。所以,殉道者和變節者都一樣少見。
再給這個理由增加一個更加強而有力的理由:當人們懷疑某種見解時,因爲本能和物質利益比見解更容易看到、感覺到,也更能持久,所以人們最終總是要通過自己的本能和物質利益來判斷。
民主制度的治理與貴族制度的治理相比,究竟哪個好?這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
然而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民主制度會使一些人感到不快,而貴族制度則會使另一些人受壓迫。你富了,我就窮了——這是一個真理,並且它自行成立而且無須討論。
①不過,我還不知道這種深思熟慮的自信和對這種自信的主宰,是否曾經通過理性信念的鼓舞把人的熱心和信心提高到一定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