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

1904年夏季在濟南召開的山東招商會就全國的局勢來說,連一點浪花都算不上,不過是推動了山東與蘇浙間的商業聯繫而已。滿清朝廷的注意力放在了越來越不平穩的國內局勢上,甚至顧不上關外已經打的熱火朝天的日俄間的戰爭。自新政推行以來如雨後春筍般涌出的報紙推動了立憲的呼聲,滿清的主流知識分子似乎格外垂青於立憲了。好像只要一搞憲政,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朝廷對於立憲的態度比較曖昧,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這種情況也助長了立憲的呼聲,繼南方之後,北方大城市的媒體也熱烈地加入了立憲的爭論之中。唯有濟南比較平靜,至少官辦的報紙不提立憲之事,在一片喧囂的立憲呼聲中顯得比較另類。

立憲是和平的改良,是漢族知識分子和上層人物尋求用和平手段向滿清貴族伸手要權。而在南方,兩個反清的團體正式成立。一個是誕生於上海的光復會,成員主要是蘇、浙兩省的知識分子。會長叫蔡元培,一位熱衷於推廣新式教育以開啓民智的翰林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光復會真正的負責人是浙江人陶成章,力主武裝反清。另一個在湖南,叫華興會,會長叫黃興,一個性格堅定立志用暴力手段推翻滿清政權的人。還有一個叫宋教仁的知識分子擔任了副會長。他們依靠的對象主要是對現政權不滿的會黨(哥老會)。華興會在1904年的春節成立後,立即策劃幹一件大事,因爲次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十七壽辰,湖南的官員肯定要集會慶祝,他們將在長沙預埋炸彈,將湖南的官員炸死,然後奪取長沙並佔領湖南,實現“一省之首先光復”。但不幸的是,在起義的準備過程中,消息便泄露了。黃興靠着基督教會的朋友幫助逃出了長沙。起義夭折了。清廷很是重視,他們大致查清了華興會的老底,爲此感到恐懼。原先鬧騰的主要是孫文一黨,地點主要在孫文的老家廣東。而現在湖南也捲入了。有人對慈禧說,當今兩個省是最值得關注的,一個是廣東,該地之人受外來風潮之影響極深,思想激進,最易受異端邪說的鼓動;第二個就是湖南,有“湖南騾子”之稱的湖南人性格執拗。吃苦精神足。如果兩省結合起來。就了不得。現在兩省都出現了反清的苗頭。不能不讓清廷感到頭痛了。

對於山東省,1904年卻是一個平靜安詳的年份。

黃河在山東境內全境安瀾,沒有再鬧事;全面算是風調雨順,糧食產量比去年提高了一成。雖然大清朝的官吏們還沒有建立科學的統計渠道。但豐收是事實無疑。糧食是最關鍵的“穩定器”,老百姓手裡有了糧食就比較好管教了,何況還有蓬勃興起的實力未支撐呢?

下半年的山東更是大事喜事不斷。九月十一日,在華美機械的牽線下,美國輝瑞製藥在兗州與中興藥廠合資成立新的西藥廠,資產規模擴大一倍;

九月十九日,註冊於瑞士的斑馬公司在伯爾尼成立了一家藥物實驗室。不過這條消息沒人理會,知道的人極少;

九月二十四日,位於萊州的華美膠鞋廠投產;

十月一日。美國杜邦公司在青州投資成立了一家化工廠;

十月九日,華源鋼鐵公司軋鋼廠一次試車成功,正式投產;

十月十日,由晉源銀行投資的名爲《魯報》的日報在濟南正式發行,主筆正是原《蘇報》主筆章士釗;

十月十三日。山東武備學堂在沂州掛牌成立,山東巡撫、山東提督蒞臨現場向學員們訓話鼓勵。建立於蒙山軍隨營學校舊址上的山東武備學堂大門是新建的,迎面一塊不知從哪裡搬來的大石上刻了鮮紅的校訓:我生國亡,我死國存!血淋淋的八個大字令參觀建校典禮的來賓們心驚肉跳,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決絕;

十月十七日,美國華美機械在濟南與華源實業合資設立了華源刀具廠;

十月二十日,山東師範學堂和山東工業技術學堂初秋季節在濟南同時成立。其中師範學堂的總辦叫蔡元培,浙江紹興人,他這年三十六歲,是被章士釗鼓動到山東主持師範學堂教務的;

十月底,沂州至濟南,濟南至兗州的“高等級”公路在秋糧入庫後開始築修擴建,大批進入冬閒期的農民加入了築路大軍,他們第一次見識了叫做拖拉機的買自美國的機器。參加築路的除了拿工錢的農夫,還有大批的軍人,他們既有巡防營的官兵,也有第五鎮的部隊,尤其是第五鎮的工兵標,承擔了最險峻艱苦路段的施工。隆隆的炮聲告訴施工的大軍,那是工兵們在炸山開路;

十一月初一,經過長期、秘密的籌劃,一個名爲青年軍人聯合會的秘密組織正式成立,簡稱青軍聯。發起人有九人,分別是方聲遠、藍心治、江雲、胡宗玉、杜三立、吳念、連樹鵬、鄭雙慶、程建國。這九個人也就組成了青軍聯的常委。青軍聯推舉方聲遠爲理事長,吳念、藍心治爲副理事長。研究確立了青軍聯的章程,奮鬥目標,入會條件、工作方法和紀律。確定青軍聯的領袖爲龍謙,青軍聯成員必須是願意並且擁戴龍謙爲自己的領袖、擁有蒙山軍軍籍的正式軍人。青軍聯的奮鬥目標是在龍謙司令的領導下,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以龍謙爲國家元首的新國家。青軍聯成員入會必須經兩名正式成員書面介紹,宣讀效忠領袖,爲蒙山軍的事業奮鬥終身,永不叛會爲主要內容的誓詞後才能成爲青軍聯的正式成員。

之所以醞釀半年之久,主要是龍謙一直在掂量成立這個組織的優劣。權衡利弊後,終於批准在蒙山軍(含寧時俊爲司令官的山東巡防營)內成立以方聲遠爲首腦的青軍聯組織。最初的名字擬定爲青年軍人革命黨,最後被龍謙改定爲青軍聯的名字。而且規定,標統以上軍官不入理事會。

第一批青軍聯的成員計有209人。大多是蒙山軍連排級軍官,爲了保證青軍聯理事會的權威和代表性,龍謙指定江雲、藍心治、杜三立等高級軍官進入了理事會。但圈掉了葉延冰、封國柱等統兵大員,更不允許寧時俊、王明遠、周毅等將領進入理事會。值得一提的是第五鎮參謀長司徒均拒絕入會,成爲該秘密組織成立過程中一個不和諧的音符。

十一月初九,費縣的榮軍農場建立了兩個新奇的玻璃房子。據說這兩座造價高昂的房子裡冬季也可以長出綠油油的青菜來,儘管這幾年無數新奇的東西,看過玻璃房子的農民們都不太信;

自九月起,山東的中低級教育規劃開始實施,第一批十五所中級學校,四十五所小學校開始興建和改建。經費採取“三家擡”的辦法,省裡拿出60%,所在的州縣拿出25%,其餘的15%面向社會募集。第一期投入的資金約爲三十五萬兩,含面向外省招聘教師的經費。由於宣傳工作的提前啓動。衝着教師的優厚待遇。外省大批知識分子涌入山東……

十二月初三。在濟南,新軍第五鎮協統王明遠正式迎娶了布政使白大人的幼女白靈小姐,山東學政胡增祿大人主婚,巡撫、提督等一應高官到場。婚禮之奢華、洋氣成爲濟南城一時的美談。在王協統的婚禮現場,山東省的官員們看到了傳說水火不容的撫臺與提督大人同坐一席,語笑嫣然。於是,那些傳言頓時消散無蹤。

十二月初九,龍謙邀請楊士驤同遊泰山。楊士驤欣然應允。冬季登山是一件雅事,也是一件苦事。不過,山東的最高軍政首腦還是在大批隨從的陪伴下踏着積雪,步行從一天門登上了玉皇頂,足以證明巡撫大人身體很不錯。

爲了觀賞泰山日出的奇觀。楊士驤與龍謙住在了山上。玉皇頂有一大片建築羣,雖然破舊,但還是可以安置這幫貴客的。

楊士驤接到慈禧的密諭後暫時打消了借朝廷之手驅逐龍謙出山東的念頭。慈禧的密諭中一方面斥責了楊士驤的無狀,認爲龍謙整頓山東軍備,興辦實業、交通、教育等方面居功甚偉。朝廷豈能黜退功臣?另一方面卻又表揚了楊士驤憂心王事的態度。楊士驤讀懂了朝廷暫時不會動龍謙的意思,轉而與龍謙合作了。一切有關修路、辦校的事宜基本採納了龍謙的建議。對於華源、中興迅猛的擴張更是大力支持。山東軍政首腦的密切合作,促進了山東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所以,楊士驤應邀在冬日登東嶽觀日出,心情很是愉快。

蹬了七千餘級臺階,楊士驤畢竟不比年輕力壯的龍謙,到的山頂,用過素齋便安歇了。待隨從從夢中將其叫醒,楊士驤纔想起今日是要觀日出的。於是匆匆穿衣起牀,用熱毛巾敷了面,溫水漱了口,在幾個貼身標營的陪同下出了道觀,在前後打着燈籠的隨從簇擁下,向東面的觀日臺走去。

藉着朦朧的曙光,楊士驤看到身材高大的龍謙已經等候在那裡了。

兩人頷首致禮,一言不發地朝前走去,靜待東海日出。

天氣還算給面子,大概十分鐘後,天際亮出了曙光,一輪冬日躍出了雲海。

“如此美景,大人是否留詩一首紀念?”龍謙微笑道。

“哈哈,”楊士驤裹緊身上的裘皮大氅,“當初李白初登黃鶴樓,看到崔顥的題詞,頓時打消了詩情。有杜工部的《望嶽》,我哪裡敢貽笑大方?”

“哈哈,大人自謙了。”龍謙仰面大笑,朗聲讀出杜甫的望嶽名篇,“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大人,身臨其境,方能理解詩中的真義。泰山位列五嶽之首,爲歷代帝王封禪之所。大人飽讀史書,可能數得出計有多少帝王封禪泰山嗎?”

“這個,倒要想一想。”楊士驤低頭思索。

“其實,在我看來,泰山並未因帝王登臨而增光,反不如老杜的一首望嶽,竟能流傳千古。”

“退思要講什麼?”楊士驤早知龍謙胸有珠璣了。

“總以爲封禪可以炫耀功德,在我看來,反不如武則天立一塊無字碑來的聰明。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千秋功過,後人自有評說。”

“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好,好句。聞聽退思有捷才,楊某倒想欣賞退思泰山登臨的佳句了。”

“龍謙以爲,歷史是公正的,只要於國於民有功,總會被歷史所記錄。大人,如今我山東欣欣向榮,再有數年,必是海內第一等的富裕省份,歷史必將記錄下大人治魯的功績。”

“哈哈,楊某有自知之明,山東能有如今之局面,退思當居首功。”

“龍謙久居海外,一直有一事不解,待回國之後,方纔獲曉謎底……”

“哦?願聞其詳。”

“想那美利堅建國不過二百年,竟能富庶如此!而我中華雄立東方數千年,文化源遠流長,無論是兵學、歷史、文學、詩詞、建築、農學、中醫、水利,方方面面,都有足以傳世之典籍。便是美國人,也承認華人勤勞聰慧,是偉大的民族。何以近代以來,屢受列強之欺凌?何以民生凋敝、愚昧落後被人恥笑?”

“這也是楊某不解之處,願退思教我。”

“以龍謙看來,問題有兩個。一是坐井觀天,不知變通。二是內鬥不止,徒耗國力。以我山東論之,自袁慰庭主政至今,不過五六年年的工夫,便一改昔日之頹廢景象,各項事業欣欣向榮,一日千里。何以如此?只要爲政者杜絕內耗,給百姓一個寬鬆發展的空間就夠了!”

楊士驤當然聽出了龍謙話中的意思。心想,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沒有上面的謀劃,百姓能幹成什麼事?你不過是說我這個巡撫不要掣肘於你罷了!坐井觀天,不知變通,說的嚴重點就是誹謗朝廷!但自己內心對於這句話還是認可的。至於內鬥不止,徒耗國力,更是孩童之語。黨同伐異是什麼意思?想鐵板一塊?便是秦皇漢武,也做不到吧?

龍謙不等楊士驤回答,誠懇地說道,“大人,龍謙對着這初升的朝日發誓,有生之年,爲我中華復興,百姓安樂,重現我強漢盛唐的榮光奮鬥不止。如違此誓,天地殛之!”

“好,願與退思共勉!”楊士驤有些感動。

第32節 洪粵誠一第28節 階級第23節 春節前一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32節 情報處二第16節 末日三第40節 周馥二第8節 彰德秋操四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30節 戰長沙三第11節 阻擊四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3節 抗洪三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19節 對策第12節 北京二第13節 北京三第2節 軍銜第7節 李純的進剿六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31節 情報處二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6節 讓步第5節 南京二第4章 山東第一節自治委員會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13節 北京三第32節 大勢一第12節 布爾什維克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13節 阻擊六第9節 國慶日二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9節 王士珍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22節 擴編與擴張第16節 新局面四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28節 拖刀計第14節 平叛四第30節 文尼察之戰二第14節 俄國戰略二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4節 失敗的偷襲二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28節 戰長沙一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13節 洪粵誠與宋教仁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9節 彼得堡五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34節 新廠第4節 要塞四第12節 這一仗六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26節 娜塔莉亞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34節 整編一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4節 見面禮第9節 阻擊二第11節 大衛,叛逃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7章 體制與軍銜第2節 破莊二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7節 外交沙龍第4節 方聲遠第2節 要塞二第12節 預備役第14節 北京四第7節 彰德秋操三第6節 肘腋之變二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3節 立憲之爭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13節 平叛三第14節 北京四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16節 末日三第16節 陳豪的使命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3章 困難的抉擇第一節日本的要求第34節 清廷第10節 唐紹儀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34節 初會陳超二
第32節 洪粵誠一第28節 階級第23節 春節前一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32節 情報處二第16節 末日三第40節 周馥二第8節 彰德秋操四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30節 戰長沙三第11節 阻擊四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3節 抗洪三第10節 戰後總結二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19節 對策第12節 北京二第13節 北京三第2節 軍銜第7節 李純的進剿六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31節 情報處二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6節 讓步第5節 南京二第4章 山東第一節自治委員會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13節 北京三第32節 大勢一第12節 布爾什維克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13節 阻擊六第9節 國慶日二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9節 王士珍第14節 王月蟬與鄭嬋第22節 擴編與擴張第16節 新局面四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28節 拖刀計第14節 平叛四第30節 文尼察之戰二第14節 俄國戰略二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4節 失敗的偷襲二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10節 繁雜的頭緒四第28節 戰長沙一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13節 洪粵誠與宋教仁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9節 彼得堡五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34節 新廠第4節 要塞四第12節 這一仗六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26節 娜塔莉亞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34節 整編一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4節 見面禮第9節 阻擊二第11節 大衛,叛逃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7章 體制與軍銜第2節 破莊二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7節 外交沙龍第4節 方聲遠第2節 要塞二第12節 預備役第14節 北京四第7節 彰德秋操三第6節 肘腋之變二第29節 張前村談判一第3節 立憲之爭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13節 平叛三第14節 北京四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16節 末日三第16節 陳豪的使命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3章 困難的抉擇第一節日本的要求第34節 清廷第10節 唐紹儀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34節 初會陳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