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節 拖刀計

在接到王明遠授權後,範德平跟阿爾傑米耶夫經過了激烈的討價還價,雙邊談判在兩天後初步達成了一致意見,但仍需要分別上報各自的上級決斷。—。雙方初步擬定了以下協議:1、中華共和國承認俄羅斯愛國者聯盟是代表俄羅斯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共和國不承認布爾什維克政府,不與其發生外交、經濟等方面的關係;2、俄羅斯愛國者聯盟在組建中央政府的過程中,中華共和國將給與外交、經濟及軍事等方面的援助;3、俄羅斯愛國者聯盟繼續承繼原俄羅斯帝國所承擔的協約事及政治義務,直至徹底擊敗以德國爲首的同盟國集團;4、中華共和國不對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提出任何領土方面的要求,俄羅斯愛國者聯盟承認外蒙古及唐努烏梁海地區爲中國之神聖不可侵犯之領土。俄羅斯愛國者聯盟將撤出駐唐努烏梁海地區之政治、司法等方面機構,將該地區的實際管轄權交還中華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政府應保護該地區俄羅斯族及原隸屬俄羅斯各族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並允許其自由居住原地,原住民之政治經濟活動應按照一視同仁之原則對待;5、中俄雙方將在合適的時候,秉着友好協商的原則重新劃定雙方過境線;6、俄羅斯承認中華共和國政府對於中亞之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及土庫曼斯坦等國有着重大利益關係,俄羅斯愛國者聯盟將尊重中國政府在以上地區的商業利益並給與最優惠之政策。

以上即爲範德平與阿爾傑米耶夫中將議定的六條協議。阿爾傑米耶夫成功地說服了中國人對遠東濱海地區的領土野心。卻不得不讓出了唐努烏梁海。對於唐努烏梁海,中俄曾在八年前發生過軍事衝突,阿爾傑米耶夫也是當事人之一,他完全清楚中國人對於該地區志在必得的決心。阿爾傑米耶夫在到基輔前已經跟高爾察克等人充分交換了意見,在烏里揚諾夫無恥地提出“歸還”百餘年來“奪取”的中國領土的條件下,爭取中國的支持將變得格外艱難。而目前情況下,愛國者聯盟決不允許中國人的立場發生任何的改變,如果中國人將屁股坐到了布黨一方,對於愛國者聯盟將是滅頂之災。中國控制了西伯利亞鐵路及南俄局勢的中國遠征軍將輕而易舉地消滅剛剛成立的聯盟軍!雖然這種情況不太會發生,但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爲此付出必要的代價是必須的。阿爾傑米耶夫中將就提到了唐努烏梁海,他堅定地認爲中國人爲了面子也會提出這個問題。那裡一片荒涼,愛國者聯盟對那裡鞭長莫及,如果用唐努烏梁海和濱海省相比。簡直是石塊和黃金比。果然。範德平在阿爾傑米耶夫堅定地拒絕了濱海地區的領土要求後提出了正式承認唐努烏梁海爲中國固有領土的要求。阿爾傑米耶夫立即答應了。對於之後範德平提出的中國將向西拓展商路重振歷史上絲綢之路輝煌的一系列要求,阿爾傑米耶夫都認爲無關大局。遼闊的中亞地區併入俄羅斯比濱海省的歷史短的多,那裡民族複雜。經濟落後,俄羅斯的控制力很弱,中國人設立商務機構並且進行交通方面的投資無關緊要,除了哈薩克斯坦之外,都無關緊要。阿爾傑米耶夫認爲,中國人向西拓展勢力是愚蠢的,即使是新疆和甘肅等省,中國的力量也很弱,不值得擔心。現在最重要的是內戰,一切要以愛國者聯盟取得對布黨的徹底勝利纔是前提,何況中國人並未提出領土要求,不過是“重大利益”而已。

俄羅斯實際上已結束了對德奧的戰爭而轉入內戰了,阿爾傑米耶夫關注的是中隊實際的行動。他迫切需要中隊直接介入對布黨的戰爭。對此,範德平承諾在協定簽署後將第3集團軍用於對莫斯科的軍事行動,但不同意寫入協定。在阿爾捷米耶夫將軍的堅持下,範德平同意雙方簽署一份軍事合作備忘錄,作爲協定的秘密附件。雙方很快就對軍事合作達成了一致,包括聯合軍事指揮機構的建立,遠征軍第3集團軍的軍費支出將由愛國者聯盟負擔,以及中國對愛國者聯盟隨後的軍事援助等,一共十一條。

雙方商定,在履行必要的步驟後,遠征軍第3集團軍將協助聯盟東方軍展開對莫斯科方向的突擊。遠征軍主力在擊退德國人對烏克蘭腹地的進攻後,將視情況協助聯盟南方軍展開軍事行動。

王明遠上將在緊張的戰事指揮中審定了協定草案,原則同意了協定內容。中方需要北京的批覆,阿爾傑米耶夫也需要取得聯盟總部的批准。當下,中國遠征軍對德軍的反擊進入了,王明遠建議阿爾傑米耶夫立即返回鄂木斯克,“一切要等戰役勝利再談了,如果德國人將我們趕過第聶伯河,貴方南方軍的主要基地將被摧毀,貴方的總體戰略將無疾而終。還是先讓我們打贏這一仗吧。”王明遠神情篤定地對阿爾傑米耶夫中將說道。

阿爾傑米耶夫離開了基輔,但範德平留了下來,算是正式履行了他遠征軍總參謀長的職責,協助王明遠上將指揮這場決定烏克蘭命運的大戰。

戰局正在激烈進行,分爲了南北兩線。至2月2日,戰局的情況是這樣的:北翼,熊勳指揮調整後的第1集團軍主力依託地形迭次阻擊,將戰線基本穩定在奧列夫斯克以西,華軍投入戰鬥的三個軍:第1、第3和第5軍擋住了德軍第11集團軍的瘋狂突擊。冬季的嚴寒給德軍的進攻創造了條件,薩爾內一帶的沼澤沒有更多地給德軍帶來交通上的麻煩,當德軍第17軍從薩爾內以南的迂迴攻擊被郭海昌少將指揮的第5軍所阻。被霍夫曼寄予厚望的德軍第11集團軍有些一籌莫展了,費了極大力氣調來的用於突破正面陣地的12輛坦克在1月27日投入戰鬥的第一天即被華軍第1軍摧毀,華軍裝備的75mm步兵炮成爲了反坦克利器,令德軍第20軍極爲沮喪。他們本來以爲將這種足以威懾華軍的新武器投入戰場會動搖第1軍的堅固防禦,沒想到華軍根本不懼這種龐然大物,步兵炮準確的射擊將12輛坦克逐一打成了廢鐵。

南翼的情況則好的多,德軍第9集團軍在1月下旬從華軍第7、第15軍利沃夫戰線的結合部撕開了防線,動搖了華軍的防禦體系。德軍第9集團軍主力沿着突破口撤入了華軍縱深,1月21日,利沃夫被德軍奪佔。大喜過望的霍夫曼立即將四個師的預備隊轉隸第9集團軍。嚴令該集團軍用最快的速度突向文尼察。從利沃夫到文尼察200餘公里的路程中。德軍一直壓着華軍打,華軍第7軍被逐向南,而第15軍則被驅逐至北面,正面抵抗的第16軍在得到第21軍增援後仍然無法穩定戰線。一路敗退向東。1月30日。中國遠征軍曾經的司令部所在地和後勤基地文尼察被攻佔。標誌着德軍的烏克蘭攻勢取得了重大勝利。

從盧布林趕至文尼察的霍夫曼將軍聽取了第9集團軍的報告,不認爲華軍南翼軍隊的敗退是圈套和陰謀,自然也就否決了第9集團軍司令官馮。胡蒂爾將軍停止進攻掉頭肅清後方的建議。強令第9集團軍繼續進攻,方向指向基輔。

霍夫曼對胡蒂爾說,“不要高估中國人!他們在羅馬尼亞的成功是建立在法金漢的愚蠢之上的,並不是他們實力有多強。兩個情況決定了我們的勝利,第一是中國人在獲知俄國退出戰爭已無心作戰,急於退出烏克蘭,至少要將他們的主力撤過第聶伯河,這點已被多方證明。現在好了,佈列斯特協定已經簽署了,局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利。其二就是他們將主力置於北線是一個錯誤,華軍主力第1和第9軍都在北線,這是造成第11集團軍進展困難的主要原因。現在戰局已經打開,不要在意後方已經被打散的兩個中了,等你佔領基輔,他們只能分路突圍了,或者主動到我們的戰俘營報到。我會將預備20軍轉隸你們,由其保證你們後方交通線的安全。中國人在基輔一帶只剩一個11軍了,一定要乘他們那個第3集團軍趕至前線之前佔領基輔,殲滅或者將中國人趕過第聶伯河,烏克蘭的精華地帶就在我軍的控制之下了……更爲關鍵的是必須給中國人一個教訓,不是爲了他們的忘恩負義,而是要保證我軍戰略西移!中國人幾十萬大軍蹲在那裡,我們如何轉移東線主力?”

胡蒂爾將軍是德軍東線將領中公認的戰術專家,霍夫曼則在戰略上自詡很高。在他看來,胡蒂爾反覆強調的華軍自利沃夫之戰之後的敗退是有組織的撤退,期間一定隱藏了陰謀的判斷是過慮了,“文尼察是控制交通的要點,換做是你,如果有實力守住文尼察,你會放棄這座城市嗎?”

胡蒂爾的疑慮並未被打消,他手裡只有11個師,其中3個師被留置後方應付被隔絕的那兩個中,用於攻擊基輔的只有8個師,而且文尼察不可能不留置部隊。而基輔方向的華軍至少三個軍(16、21、11),兵力的優勢已經轉入對方。如果增加1個軍當然好,可是那個預備20軍進入戰場需要時間,“我還是認爲要慎重。隨着中國人大踏步的後撤,他們南北兩線的距離縮短了,更容易集結兵力。在前幾天的戰鬥中,我正面的華軍兩個軍並未遭受重大損失,數一數俘虜以及在文尼察的繳獲就完全明白了……”

胡蒂爾的意見未被魯登道夫所接受,魯登道夫急於結束東線戰事,從而將東線德軍主力調走。他因此完全贊同霍夫曼把華軍趕過第聶伯河以徹底消除威脅的方案。魯登道夫在接到霍夫曼及胡蒂爾的報告後,指示胡蒂爾指揮的第9集團軍主力在文尼察做短暫休整後。立即沿着文尼察——基輔公路突向基輔,以徹底奠定烏克蘭勝局。

性格極有主見的胡蒂爾中將並未執行魯登道夫的命令,他還是放心不下後路的華軍。在接到魯登道夫的電報後,他命令他位於吉爾諾博爾附近的第24軍3個師務必徹底肅清後方的華軍,這是他攻擊基輔的前提。次日,即2月3日,這個被胡蒂爾留置後路的軍發來報告,他們在吉爾諾博爾以南抓住了華軍主力,對方至少是一個師。胡蒂爾很高興,立即命令展開攻擊以殲滅這股華軍。並且指示該軍加強對北翼的搜索。胡蒂爾凝視着地圖。他不僅擔心吉爾諾博爾南面,對北面尤其不放心。如果華軍部隊切斷吉爾諾博爾附近鐵路線將是一場災難,那裡日夜通行着送往前線的給養,決不能有任何的閃失。所以。他不顧參謀們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的意見。將24軍這個轄3個師的整軍留在了後方。看來這步棋是走對了。

當天下午,向北展開搜索尋找華軍第16軍“殘部”的24軍118師報告與華軍部隊發生交火,華軍人數和火力均異常強大。而該軍主力對南翼華軍的進剿也不順利。這一地段的華軍至少有3個建制完整的師,德軍第24軍似乎處於南北華軍的夾擊中,該軍建議收回部隊以確保吉爾諾博爾的安全。

胡蒂爾警覺起來,他意識到之前的判斷出了大問題,在自己的後方存在如此強大的華軍兵團是必須予以重視的,在這種情況下,根本談不到對基輔展開攻擊。

幸好自己沒有將部隊派向基輔!就在兩個小時後,飛機偵察帶給了胡蒂爾一個更爲驚人的消息,在文尼察以西高地,德軍飛機發現了一支迂迴向南的華軍大部隊,隊伍逶迤十幾公里,有大量的汽車和大炮。他們的行軍方向不是別爾季切夫,而是基輔!

“該死的黃皮猴子,他們竟然瞄準了我的整個集團軍!”胡蒂爾一連下達了數道命令,進入基輔的第9集團軍部隊立即構築工事並向周圍高地展開威力搜索,但飛機已經不能起飛了,惡劣的天氣和夜幕降臨斷絕了空中偵察的任何可能性,“好吧,那就在這裡幹一仗吧。”胡蒂爾連續向魯登道夫及霍夫曼發出了電報,指出中國人將主力集結於南翼了,要求霍夫曼協調北翼第11集團軍的行動,嚴令他們迅速突破華軍北翼的防禦突向基輔,以緩解自己承認的壓力。關鍵是後路,胡蒂爾並不擔心華軍會一口吃下自己手裡的8個師,他擔心的是自己後路被切斷!在現代戰爭條件下,任何一個將軍都不能允許自己的補給線被敵人切斷。

王明遠決定在南線給德軍重大打擊,儘管他認爲與德國人的戰爭完全是無謂的犧牲。德軍撕毀盧布林秘密協議並且擺出了重創自己的態勢觸怒了他。撤出烏克蘭是預定的方案,但不是被德軍趕走。

從科韋利附近的戰事爆發引發了兩軍的全面衝突,王明遠就選定了在南線決戰。這是地形所決定的,北翼不利於展開大兵團作戰,總是有利於防守方。在南翼則不同,王明遠深受龍謙軍事思想的影響,一直認爲殲滅戰纔是取勝的王道,而運動戰是殲滅戰的最有利方式。所以,王明遠一開始就定下了誘敵深入適時合圍突進德軍的總方案。當德軍第9集團軍突破了第7軍和第15軍的結合部後,他果斷地將第7軍和第15軍置於德軍後方的兩翼,遙遙威脅着德軍後路的安全。這是預先計劃的一部分,如果德軍知難而退,他將按照原計劃逐步撤退,並且將主要精力轉向俄國內戰,但德軍似乎太小看人了,竟然不顧自己後路威脅一路突向了文尼察。那就打吧,王明遠在和石大壽、熊勳兩位集團軍司令官反覆磋商後,決定熊勳上將指揮北翼3個軍咬住德第11集團軍,不使其轉兵南下。在南翼繼續後撤併放棄文尼察繼續拉長德軍戰線,決心在文尼察至基輔之間給德軍第9集團軍以殲滅性打擊。王明遠將第9軍自北線經日托米爾秘密調往南線,與15軍一道構成了他殲擊德軍的北翼鉗口,以第7軍充當合擊德軍的南翼鉗口,將第11軍主力(欠33師)調往文尼察方向加強正面……這樣,在南線將集中5個軍14個師對付德第9集團軍的11個師,王明遠爲了保證勝利,拒絕了石大壽提出了連根搜斷將德第11集團軍全部裝進口袋的建議,認爲自己的兵力根本不佔優勢(他拒絕了鄧尼金部隊的參戰要求認爲其不可靠),決定只打擊德軍的前鋒部隊,力爭在文尼察以北殲滅德軍46個師就足以奠定勝局。

實際上華軍的困難很多,主要是氣候及交通方面的。司令官及參謀官們設計作戰方案很容易,但執行則受制於各種條件,不止是彈藥、糧食和被服問題,更多的要考慮地形、氣候。烏克蘭的嚴寒導致了部隊非戰減員嚴重,文尼察一線用於調集兵力的機車及車廂嚴重不足,而預定用於兩翼的3個軍則根本無鐵路線可用,只能用汽車或者步行。部隊配備的卡車在零下40°的嚴寒條件下故障頻發,給炮兵的運動帶來了很大影響……特別是“被趕至”捷爾諾博爾以南森林的第7軍,一直受到了德軍主力兵團的壓迫,又不能真正暴露實力,再退的話就非常被動了,第7軍強烈要求發起對當面德軍的反擊以收復捷爾諾博爾,從而切斷利沃夫至文尼察的主要交通線。

但王明遠必須等第9軍加入戰場方能發起反擊。丁小富的15軍在利沃夫附近遭受了重大損失,這個來自華東的軍在離開交通線隱入森林後的非戰凍傷也相當嚴重,王明遠非常擔心丁小富少將不能承擔北翼鉗口的重任,必須在第9軍這個主力軍南下越過別爾季切夫後方可張開最後的獠牙。

王明遠的拖刀計並不算高明,用兵持重的他沒有采納薛曉纔等參謀官的意見,將第21軍置於文尼察的南翼,以更徹底地敞開向基輔的大路,在基輔方向暴露16、21及11軍主力的情況下,胡蒂爾心存疑慮是當然的。他也低估了第9軍這個重裝軍南下的困難,實際上,第9軍因爲執行了他曉宿夜行的軍令,南下時間比預定計劃晚了40個小時。而被他留置後方的第7和第15軍並未徹底隱藏行蹤,一直與德軍留在後方的部隊保持着接觸。幾個因素綜合起來,即使有魯登道夫與霍夫曼的“幫忙”,胡蒂爾第9集團軍主力還是沒有邁出文尼察一步!王明遠的計劃是在胡蒂爾離開基輔後由第9軍奪佔基輔關上其撤退的大門,然後對處於公路和鐵路上的胡蒂爾主力展開圍殲,但胡蒂爾蹲在了基輔不動,穿插南下的第9軍已經暴露,中德兩軍在文尼察的戰役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打響了。

第4節 鐵良發難第27節 變化三第31節 變化七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34節 大勢三第17節 山東政務第16節 逆襲一第17節 王士珍一第11節 動員 動員第22節 授勳第19節 視察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9節 別離第19節 整編前後九第21節 拉帕洛會議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38節 山東提督第6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第3節 無錫一第4節 無錫二第25節 新生活第7節 彼得堡三第7節 意外第13節 陳超和葉延冰第2節 日本的戰略第7節 這一仗一第27節 變化三第40節 誓師出山第12節 進京二第18節 北京八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3節 龍口第15節 外蒙第20節 德州之戰二第3節 喀山二第16節 北京會議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22節 擴編與擴張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8章 俄國,俄國第一節北京一第37節 大勢六第31節 變化七第13節 平叛三第7節 李純的進剿六第12節 這一仗六第36節 大勢五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12節 回國三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40節 周馥二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5節 孟恩範與彼得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23節 北京十三第16節 整編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7節 外交沙龍第29節 戰長沙二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第4節 鐵良發難第12節 危機與變局四第31節 情報處二第13節 機場宣言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7節 武昌二第22節 擴軍第34節 大勢三第7節 孫娟們二第6節 戰火重燃第6節 等待第10節 回國第4節 南京一第24節 寧時俊一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3節 司徒均二第7節 要價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22節 義軍第9節 兗州行三第19節 德州之戰一第20節 秋瑾一第8節 陳家崖第七節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34節 沂州二第17節 末日四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8節 南轅北轍第23節 韶關會議第4節 軍方第2節 要塞二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13節 陳超和葉延冰第2節 要塞二第7節 蔣繼英
第4節 鐵良發難第27節 變化三第31節 變化七第12節 整編與任命第34節 大勢三第17節 山東政務第16節 逆襲一第17節 王士珍一第11節 動員 動員第22節 授勳第19節 視察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9節 別離第19節 整編前後九第21節 拉帕洛會議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38節 山東提督第6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第3節 無錫一第4節 無錫二第25節 新生活第7節 彼得堡三第7節 意外第13節 陳超和葉延冰第2節 日本的戰略第7節 這一仗一第27節 變化三第40節 誓師出山第12節 進京二第18節 北京八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3節 龍口第15節 外蒙第20節 德州之戰二第3節 喀山二第16節 北京會議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22節 擴編與擴張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8章 俄國,俄國第一節北京一第37節 大勢六第31節 變化七第13節 平叛三第7節 李純的進剿六第12節 這一仗六第36節 大勢五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12節 回國三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40節 周馥二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5節 孟恩範與彼得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23節 北京十三第16節 整編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7節 外交沙龍第29節 戰長沙二第19節 莫理循與陳超第4節 鐵良發難第12節 危機與變局四第31節 情報處二第13節 機場宣言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7節 武昌二第22節 擴軍第34節 大勢三第7節 孫娟們二第6節 戰火重燃第6節 等待第10節 回國第4節 南京一第24節 寧時俊一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3節 司徒均二第7節 要價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22節 義軍第9節 兗州行三第19節 德州之戰一第20節 秋瑾一第8節 陳家崖第七節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34節 沂州二第17節 末日四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8節 南轅北轍第23節 韶關會議第4節 軍方第2節 要塞二第14節 再戰李純三第13節 陳超和葉延冰第2節 要塞二第7節 蔣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