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河西的軍戶

在吐蕃人和吐谷渾人的遊騎數次窺探後,便再也沒有消息,會西堡數度派人去河湟地區潛察,也沒有發現河湟地區有大規模兵力集結的情況,似乎吐蕃人對會西堡的修建並沒有什麼太敏感,或許他們目標只是東進,而並非北上,此事也就漸漸地被淡忘了。

天也一天熱似一天,五月初,流沙河那邊送來了三次金砂,張煥特命工匠將它們按大唐標準二十五兩一隻鑄造成錠,去掉雜質後,得到了純度極高的金塊,其純度甚至還超過了朝廷少府寺所鑄造的金錠。

這一天,張煥前往天寶縣視察土地重配進度,天寶縣是安置隴右軍戶較多的一縣,約二千餘戶,同時它也是武威郡各縣中駐軍僅次於會西堡的縣份,有駐軍三千人,主要是防禦從張掖那邊過來的吐蕃人。

天寶縣是武威郡中草場面積最大的一縣,一條百里的石羊河貫穿全縣,又有數十條小支流注入其中,一直深入到北方的騰格裡沙漠之中,在石羊河的兩岸是方圓數十里的草場。

五月是牧草最肥美的季節,純淨如藍寶石一般的天穹下,大羣羣的牛羊在草原上悠閒漫步,不時可看見一羣軍馬在草原上盡情奔馳,遠方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脈。

行了一百餘里,天寶縣斑駁的城牆已經依稀可見,事先得到稟報的天寶縣新任縣令遠遠趕來趕來迎接,新任縣令姓黃。年紀約五十歲,他原是隴右的一名縣丞,在前年回紇人偷襲開陽郡後。在韋諤隨後地大規模官場清洗中被罷免回家,因他的一個兒子在河西從軍,他索性也充作軍戶,被遷移到了河西,隨即便被人才奇缺的張煥任命爲天寶縣丞,原來地李縣令升遷後,他便被順升爲縣令。

張煥對天寶縣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而且天寶縣的百姓對他也十分懷念。一路之上,不時有牧民趕來向他見禮,進縣城後。更有大羣大羣的兒童和婦女從家中跑出來迎接,到處是紅撲撲的笑臉,不少士兵們還把孩子們抱上馬,數十條土狗在戰馬前後撒歡,笑語喧闐。

天寶縣城屬於中等規模,原來城內住有一千餘戶百姓,七、八千人,大多集中在城東一條窄窄的街道兩旁,而城西和城北則是大片空地,在張煥的記憶中。那裡分佈着一人多高的荒草,常有毒蟲出沒,可現在已經變成了成片整齊地木屋,成了集中安置軍戶之地。

張煥沒有去縣衙,而是徑直去了安置軍戶的城西。

“這條河被加寬了嗎?”張煥指着一條約五丈寬的河流詫異地問道。在他記憶中,這條叫盤禾水地小河原來僅有一丈寬,現在居然變成了五丈寬。黃縣令苦笑一聲道:“這是軍戶們剛遷來時自己動手拓寬的。”

“爲何?”

“他們擔心被當地人襲擊,出於自我保護,便把河加寬了。”黃縣令說着。又指一座寬平的木橋道:“都督看見沒有。這座橋還是三月初時由軍戶們自己動手修建的,在此之前。城東和城西被一條河隔絕,各不相往來,李縣令也害怕出事,命令城西的百姓不準到城東去,使天寶縣就像變成了兩個縣似的。”

張煥下馬,拍了一下結實的木橋,微微笑道:“那現在怎麼又修橋了?是不是戒心消除了。”

黃縣令點了點頭,也笑道:“其實當地民風淳樸,這裡的人當真不錯,經常隔河扔一些羊過來,孩子們也偷偷遊過河一齊玩耍,大家處久了,軍戶們也就主動修了這座橋,以方便來往。”

他剛說完,便見一大羣七、八歲的孩子遠遠跑來,他們都拿着木製刀劍,歡呼着衝過了木橋,而對面也有一羣孩子,蹦跳着準備迎戰。

見此情形,張煥心中着實欣慰,河西地區民族複雜,一半左右的人都是羌、突厥、吐蕃、回紇等民族,民風粗獷彪悍,他最擔心是隴右地軍戶們來河西后與當地人發生衝突,造成局面混亂,現在看來,情況遠遠比他想的要好得多。黃縣令彷彿知道張煥的心思,他由衷地讚歎道:“其實這主要得宜於都督的土地策略,都督剝奪了大戶的土地,雖然城中那幾家大戶鬧得要死要活,但城中地普通百姓卻得益了,除了分配給軍戶以及直屬軍隊的耕地外,還有一些土地也分配給了有子弟參軍的當地人,軍隊又僱傭原來的佃戶,降低田租,大家皆大歡喜,所以本來應該有的生存矛盾也就消弭於無形,都督這一手真是高啊!”

“這沒什麼。”張煥淡淡一笑道:“安置軍戶無非是利益再分配,有人得就有人失,沒有什麼兩全之事,所以與其一路哭不如一家哭。”

黃縣令默默地點了點頭,他在隴右爲官多年,當初韋諤與黨項人發生矛盾時,採取地就是屠殺地辦法,使至今党項人與漢人的矛盾尖銳,就是源於沒有能妥善處理好民族矛盾。

“都督能善待這些非漢人,這確實是走對了路。”

張煥瞥了他一眼,卻搖搖頭道:“事情也並非你想地那樣,不能一味行善,這也須區別對待,普通和漢人雜居的良善百姓我自然不會爲難他們,但是有一點,這些民族不能形成部落或政權,一旦他們有了自立之心,遲早會是我中原的大敵,這種情況下決不能手軟,在剛生苗頭時就得徹底消滅。”

兩人邊說邊走,很快便來到了軍戶聚居之處,這裡居住着兩千軍戶,幾乎佔去縣城的一半。和城東地髒亂無緒完全不同,這裡的屋子都是軍隊統一用木頭成片修建,整齊劃一。道路也十分寬闊,皆用泥土夯實,路上寸草不生,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庭院,越過齊人肩膀高的院牆,可以看見院子裡有地種着菜蔬,有的養了一院的雞鴨,而且幾乎每個院子裡都種着一棵樹。看起來十分溫馨舒適。

現在已快到中午,整個軍戶區都十分安靜,張煥見不少婦人都拿着陶罐準備出門。便回頭向黃縣令望去。

黃縣令忙笑道:“她們這是去給自己的男人送飯,大家都在地頭上呢!”

“反正無事,那咱們去看一看吧!”

天寶縣的可耕地不多,約三百餘頃,主要集中在縣城東面,分佈在一條叫桑樹河兩岸,這裡土質肥沃,水源和陽光充足,大片的麥田一望無際,麥田之間佈滿了溝渠。

爲了不驚擾百姓。張煥命士兵暫駐在城外軍營內,自己在十幾名親兵和黃縣令的陪伴下來到了麥田。

此時正是五月,麥田裡一片金黃,微風拂過,金色的麥浪在藍天下翻滾。此時正值田間看護地關鍵時候,田埂上坐滿了正在吃午飯的農夫。

張煥忽然發現二里外的河邊有一座巨大地風車狀物體,不由好奇心大增,他快步跑去,來到近前才發現這竟是一架巨大的筒車。利用水力和粗竹筒。源源不斷地將河水送入水渠,這種筒車張煥在太原時見過。但在河西地區他還是第一次見到。

這時一羣農夫正坐在筒車下吃飯,他們見張煥望着筒車發怔,一名老者便走過來有些自豪地笑道:“官爺,這座筒車是草民造的。”

張煥手背在身後做了個手勢,示意黃縣令和親兵們暫時不要過來,他笑着點了點頭道:“老丈貴姓?是哪裡人?”

楊老者見張煥態度親切,人又年輕,還穿着簇新的官服,估計是新科進士之類的,分到縣裡當了個小官,剛開始的一點膽怯也慢慢消失,他帶着一絲長者的口吻笑道:““我姓楊,河東汾陽郡人,在老家是佃戶,在這裡我卻有二十畝上田,小友是哪裡人?”

“老丈原來是河東汾陽郡人”張煥拉他坐了下來,笑道:“我姓張是河東太原人,說起來咱們還是老鄉呢!老丈可是有兩個兒子從軍?”

“原來小哥也是河東人啊!那咱們真是有緣了。”楊老者一時竟沒有反應過來,太原張姓的特殊,他臉上帶着些得意笑道:“我大兒子可是隨張都督打過回紇,後來又隨他進京,再到了河西,年初他寫信告訴我可以分得十畝地,讓我過來,我便帶走一大家子人來了,見真有土地,便讓二兒子也從軍,結果便得了二十畝土地,我種了一輩子地,居然還是第一次得到自己的土地。”

“楊老丈,我先去了。”一名黑壯的男子向他打個招呼。

楊老者連忙站起來,扯開嗓子喊道:“今晚上我睡地裡,你就回家吧!”

“老丈還僱了人?”張煥見他們似乎是一夥地,不由有些驚異。

“二十畝地還僱什麼人,我和小兒子種便足夠了。”楊老者坐了下來,搖搖頭道:“他是個羌人,是原來租種我土地的佃戶,人家麥子種了一半,土地便換了主,我也沒錢給他,便和他商量好,他繼續來幫我,收成後麥子分他四成。”

張煥微微一怔,從前佃戶的利益他倒沒有考慮過,眼看夏收在即,這件事若不妥善處置好,極可能會生出事,他想了想便問道:“你覺得還有什麼好法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楊老者沉思一下便道:“我覺得最好由官府定下規矩最好,省得有的人家肯,有的人家不肯。”

張煥點了點頭,這件事回去就得着手,還有免三年稅賦也需要把這些佃戶考慮在內,想到這,張煥便笑了笑岔開話題問道:“老丈既然會做筒車,那會做曲轅犁嗎“哪有何難?畫張圖樣讓木匠做就是了。”

楊老者見張煥問得挺懂行,而且皮膚黝黑,不像是養尊處優地大戶人家子弟,尤其沒有半點官架子,不由心中喜歡,他看了一眼遠處的黃縣令,便拍了拍張煥的肩膀笑道:“張小哥是陪黃縣令來巡察吧!離開河東來這裡當官,也是難爲你們了,不知成親沒有?”

說着,他眼睛向後瞟去,張煥這才發現他身後站着一名年輕女子,約十六、七歲,正在收拾陶罐,估計是楊老者的女兒,模樣兒倒也清秀,她聽到了楊老者的話,臉上不由一陣緋紅,便遠遠地跑開了。

楊老者呵呵大笑,“這丫頭,居然還害羞。”

張煥明白他地意思,只是笑而不語,這時,他看見一名衙役遠遠跑來,向黃縣令稟報什麼,黃縣令立刻擡頭向自己看來,張煥知道是有什麼事了,便站了起來,取出一張名刺遞給楊老者道:“老丈,我在武威爲官,若天寶縣地官員們欺負你們,可直接來找我。”

說罷,他拍了拍楊老者的肩膀,快步走了,楊老者捏着名刺,呆呆地看着張煥地背影,他見黃縣令向這個張小哥躬身施禮,頓時驚訝得合不攏嘴,他又看了看名刺,可上面的字一個不識,他忽然想起了兒子的來信,說他們張都督也是河東太原人,而且是一個極年輕之人,他這才終於反應過來,不由狠狠地扇了自己一個嘴巴,“老殺賊,你長的是什麼眼神!”

第377章 江淮風雲(四)第243章 故人來迎第349章 局勢迷離(下)第269章 風雨將至(下)第33章 碎葉風雲(十四)第406章 寶鈔之爭第36章 碎葉風雲(十七)第53章 微妙的信號.第148章 聞弦第47章 封鎖與反封鎖第381章 江淮風雲(八)第357章 慶功之死(上)第71章 射胡月(四)第350章 形勢逆轉第137章 帳篷春色(上)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138章 帳篷春色(下)第172章 私塾第180章 磨刀(下)第41章 故人信第14章 小聚會第48章 張破天第367章 大唐變天(下)第199章 備戰隴右第101章 爭奪家主(三)第21章 碎葉風雲(二)第232章 厲兵秣馬(五)第387章 最後的較量(下)第215章 酒樓偶遇第390章 刺案疑雲第6章 林芝堂(上)第411章 張煥的深謀第3章 揮琵琶(中)第48章 重大決策.第404章 發現端倪第34章 碎葉風雲(十五)第20章 碎葉風雲(一)第14章 佔領阿圖木鎮第171章 殺雞儆猴第107章 真正的較量(上)第131章 三渡黃河(中)第249章 真實意第40章 困蛟龍第30章 碎葉風雲(十一)第343章 中原亂起第372章 步步連環(中)第385章 最後的較量(上)第245章 出其不意第44章 斬草除根第131章 三渡黃河(中)第155章 會見崔圓第412章 制科考試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323章 安西戰略(十三)第277章 偶遇貴人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214章 枝節橫生第26章 仗刀行第288章 朝戰風雲(下)第5章 唐廷的決策.第395章 泄密事件(下)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96章 崔小芙(下)第369章 重鎮興商第328章 安西戰略(十八)第255章 引而不發第72章 爭兵權(一)第56章 危險邊緣第11章 萬里來使第18章 軟刀鋒第169章 視察會西堡(上)第34章 崔家主第322章 安西戰略(十二)第54章 裴瑩的憂慮第81章 巧栽贓第295章 回紇西至第386章 最後的較量(中)第3章 揮琵琶(中)第251章 意外重逢第114章 再遇裴瑩第72章 爭兵權(一)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41章 故人信第328章 安西戰略(十八)第24章 同船渡第314章 安西戰略(四)第7章 林芝堂(下)第32章 慈恩寺第12章 殺人風波.第196章 事關重大(上)第300章 葛邏祿人(二)第56章 新朋友第16章 引發危局的妖龍城.第16章 順水情第336章 細微變化第186章 新式武器第5章 張家主第248章 緊鑼密鼓第255章 引而不發
第377章 江淮風雲(四)第243章 故人來迎第349章 局勢迷離(下)第269章 風雨將至(下)第33章 碎葉風雲(十四)第406章 寶鈔之爭第36章 碎葉風雲(十七)第53章 微妙的信號.第148章 聞弦第47章 封鎖與反封鎖第381章 江淮風雲(八)第357章 慶功之死(上)第71章 射胡月(四)第350章 形勢逆轉第137章 帳篷春色(上)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138章 帳篷春色(下)第172章 私塾第180章 磨刀(下)第41章 故人信第14章 小聚會第48章 張破天第367章 大唐變天(下)第199章 備戰隴右第101章 爭奪家主(三)第21章 碎葉風雲(二)第232章 厲兵秣馬(五)第387章 最後的較量(下)第215章 酒樓偶遇第390章 刺案疑雲第6章 林芝堂(上)第411章 張煥的深謀第3章 揮琵琶(中)第48章 重大決策.第404章 發現端倪第34章 碎葉風雲(十五)第20章 碎葉風雲(一)第14章 佔領阿圖木鎮第171章 殺雞儆猴第107章 真正的較量(上)第131章 三渡黃河(中)第249章 真實意第40章 困蛟龍第30章 碎葉風雲(十一)第343章 中原亂起第372章 步步連環(中)第385章 最後的較量(上)第245章 出其不意第44章 斬草除根第131章 三渡黃河(中)第155章 會見崔圓第412章 制科考試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323章 安西戰略(十三)第277章 偶遇貴人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214章 枝節橫生第26章 仗刀行第288章 朝戰風雲(下)第5章 唐廷的決策.第395章 泄密事件(下)第184章 上國小使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96章 崔小芙(下)第369章 重鎮興商第328章 安西戰略(十八)第255章 引而不發第72章 爭兵權(一)第56章 危險邊緣第11章 萬里來使第18章 軟刀鋒第169章 視察會西堡(上)第34章 崔家主第322章 安西戰略(十二)第54章 裴瑩的憂慮第81章 巧栽贓第295章 回紇西至第386章 最後的較量(中)第3章 揮琵琶(中)第251章 意外重逢第114章 再遇裴瑩第72章 爭兵權(一)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41章 故人信第328章 安西戰略(十八)第24章 同船渡第314章 安西戰略(四)第7章 林芝堂(下)第32章 慈恩寺第12章 殺人風波.第196章 事關重大(上)第300章 葛邏祿人(二)第56章 新朋友第16章 引發危局的妖龍城.第16章 順水情第336章 細微變化第186章 新式武器第5章 張家主第248章 緊鑼密鼓第255章 引而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