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大治開元

五月十六日,張煥在兩萬鐵騎的護衛下抵達了長安以東的新豐縣,大軍紮營在官道旁的一片空地上,這裡離驪山極近,風景秀麗,張煥興致盎然,便帶來三百多名親衛來驪山打獵。

此時正是上午,一眼望去,驪山腳下綠樹蔥鬱茂盛,山體如一匹巨馬橫亙在關中平原之上,“來了!”幾隻獐子和野兔被士兵從樹林中趕出,張煥縱馬疾馳,霎時間便橫在獵物的斜方,他拉弓如滿月,箭尖瞄準了一隻獐子。

“義父,讓我來!”

張煥的弓弦鬆了,他放了下弓回頭望去,只見他新收的義子施洋騎在一匹小馬上,手執一把短弓,他目光銳利地盯着一隻最近的獐子,卻不慌放箭,在等候最好的機會,當獐子從他身邊竄過的一瞬間,施洋張弓就是一箭,出手異常果斷,只可惜那隻獐子正好側身,躲過了他的一箭。

施洋就是張煥在陳留收留的那個男孩,他妹妹叫施百靈,兄妹二人和張煥一路西行,在洛陽時得知施洋的祖父也去世了,兩人孤苦無依,張煥便收二人爲義子和義女。

施洋今年九歲,雖然出身書香門第,卻很喜歡騎射,一路上向張煥的親兵討教騎馬和射箭的技巧,進步神速,前天在華陰縣時竟飛馬射中一隻山雞。

雖然施洋一箭未能射中獐子,但張煥卻頗喜歡他冷靜果斷的性格,這很像自己,他見施洋很不甘心地想追上去,便笑着攔住了他。

“洋兒,你剛纔雖然等到了戰機,卻未能把握好,讓爲父射一箭給你看。”

施洋雖認張煥爲義父,卻從未見他射過箭,只聽張煥親兵說義父的箭法高強,現在有了機會。他怎肯放過,他立刻停住馬。伸長脖子看義父的箭法。

張煥微微一笑,重新將弓弦拉開,眼睛漸漸眯成一條縫,箭尖找到了剛纔那隻獐子,它已經竄到了七十步外的小溪旁,張煥忽然弓弦一放,一支狼牙箭如流星趕月一般射向獐子。

“糟了。射歪了!”施洋見義父的箭勢略略偏後了一點,他緊張地脫口而出。

就在他說糟了地一霎那。那獐子見前方有溪水攔路。掉頭便回跑。張煥地箭恰好射穿了它地脖子。獐子當即摔倒在地。

此一箭激起了親兵們一片喝彩聲。張煥看了看正張嘴合不攏地施洋笑道:“你明白了吧!爲這一箭我查了風向、推算了地利。這才把握住戰機。你年紀還小。但只要多思多想。將來一定會超過義父。從明天開始。你天不亮就要起牀給我去潛水。”

施洋雖然不明白爲什麼要叫他潛水。但他對義父已經崇拜得五腑投地。立刻點點頭。“孩兒一定不會讓義父失望。”

這時。遠方飛奔馳來一匹戰馬。馬上親兵高聲大喊。“都督。大營來人了。請你趕快回去。”

“是什麼人?”張煥待他奔近後問道。

“是朝廷來人。一共是十三人。爲首是刑部尚書韓。還有其他重要地卿監。屬下記不住名字。”

張煥沉吟立刻,立刻對衆人道:“收拾東西,隨我立即回營。”

衆人調轉馬頭,跟隨着張煥向大營處疾馳而去。一路激起了滾滾黃塵。

不到一刻鐘。張煥一行便趕到了軍營,遠遠望去。軍營依舊整齊威嚴,士兵在崗哨上認真值勤,但張煥總覺得似乎那裡有些不對勁,卻一時說不出來,進了轅門,張煥才發現不對勁的地方,只見二萬士兵整齊地列隊在軍營地空地上,就彷彿出發前的準備,他不由一怔,剛要下馬,卻見韓率領十幾名重臣快步走了上來,工部尚書李涵、少府寺卿郭全、鹽鐵監令楊炎、太常卿杜亞、京兆尹黎幹、御史中丞顏九度、大理寺卿辛杲等等,他們皆表情嚴肅,走到張煥面前一起停了下來,韓率先跪下,高昂的聲音在風中迴盪,“臣韓恭迎皇帝陛下!”

“臣李涵、臣郭全、臣揚炎叩見大唐皇帝陛下,吾皇萬歲!萬萬歲!”

“萬歲!”軍營裡響起了天崩地裂的喊聲,兩萬名將士一起跪下,聲音響徹雲霄,“都督萬歲!”

張煥慢慢地從震驚中醒來,他嘴脣微微地動着,向二萬名將士一一望去,他看到的是一張張無比激動的臉龐,一雙雙閃爍着淚光的忠誠地目光,八年前他初抵武威郡天寶縣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在暴雪中奮勇前進,走過天蒼蒼、野茫茫的河西、走過一輪孤月照九州的河湟、走入浩瀚無垠的安西,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這一天,他等待了很久很久,可當它突然到來時,卻又是那麼不真實,在莊嚴肅穆的期盼中,在大旗飄揚的獵獵風聲中,張煥輕輕擡起手,用他那不大卻又不容抗拒的聲音道:“大家免禮!”

“謝陛下!”韓站起身,將一卷國書鄭重地交給了張煥,“這是太后親書即位詔書,國不可一日無君,請陛下隨臣即刻回京。”

張煥卻不接,他看了看韓便道:“你且隨我到帳中來。”

一進大帳,張煥慢慢坐了下來,他有些心不在焉地問道:“長安局勢已經穩定了嗎?”

“回稟陛下,已經穩定了,朝臣已經正常上朝,裴尚書召集羣臣開會,並以投票表決的形式提議新君,羣臣一致提議陛下登基,太后也親自臨朝督促衆臣儘快迎回陛下,不僅是朝中大臣,許多大唐元老也表示支持陛下登位。”

韓再一次將國書遞給了張煥,“請陛下火速隨臣返京。”

張煥還是沒有接,他猶豫一下道:“我在想,是不是該做出一個姿態,三拒後方受呢?”

韓忍住笑道:“適才在轅門陛下已經是一拒,現在對臣又是二拒,那臣再一次請求陛下立即返京,算不算是三拒呢?”

張煥也笑了,他征戰四方是何等斬斷殺伐。豈會在此事上婆婆媽媽,被突來的登基事件而弄得有些手足無措地張煥陡然間象變了個人。他毫不猶豫接過崔小芙親筆所書的登基詔書,自信地一笑道:“好吧!我這就隨你進京。”

永安二年五月十七日,張煥返回長安城,裴佑、崔寓率百官在城外迎接,在舉行了正式朝拜儀式後,張煥在五千鐵甲騎兵的護衛下進入了長安城,長安城內已是盛況空前。萬民空巷,近百萬長安百姓自發地涌到朱雀大街迎接他們地新帝,這是何等壯觀的場面,從高空望去,密集的民衆情緒激動、揮舞着手臂,彷彿一眼望不見邊際的大海,而張煥五千人的護衛隊又猶如大海中地一朵小小浪花,他每行一步,萬歲地呼喊聲便如山崩海嘯,無數隨行地百官爲之變色。只有護衛張煥的騎兵巍然不動,他們列隊行駛在龍輦的四周,臉色嚴肅、目光銳利。用最高的警惕保護着自己的主帥。

張煥默默地注視一張張充滿了激動和喜悅的臉龐,他深深地爲之感動了,這百萬雙眼睛裡、這百萬只揮動着的手臂中,承載了太多太多地期盼,對強盛大唐地期盼、對幸福生活地嚮往、對公平和正義渴望,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彷彿一座大山壓在他地肩上,大唐皇帝,這並不僅僅是一個權力的符號,它更是一種責任的標誌,肩負着大唐王朝的強盛,肩負着一個民族的重新崛起,這一刻,他終於忍不住淚流滿面,淚光中張煥喃喃自語道:“我會努力去做。相信我!”

含元殿鐘樓上的鐘聲敲響了。低沉而渾厚地鐘聲在大明宮上空迴盪,這座氣勢恢宏的大明宮主殿前站滿了近萬名在京的各級官員。無論是尚未入流地小吏還是位至一品的親王,無論是剛剛考中進士的年輕士子還是須發皆白的耄耋老臣,每個人都一樣的昂首挺立,每個人都一樣的莊嚴肅穆。

丹鳳門沉重地大門慢慢地拉開了,一名殿中監官員飛奔至門前大聲呼喊什麼,激盪的號角聲迎風而起,一隊隊威嚴的騎兵開始緩緩列隊駛入大門,他們在丹鳳門廣場左右各列了三隊,隨即三千帶甲士簇擁着大唐新帝的龍輦駛進了丹鳳門。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萬名官員伏身而拜,整齊的聲音響徹廣場。

龍輦停下,張煥走了出來,他此時已經換了帝王之裘冕服,頭戴九旒冕冠、身着玄衣裳、腳蹬烏皮履,目光沉靜、三縷長鬚飄然於胸,他站在高高的車轅上,氣度君臨天下

他輕輕一揮手,“衆卿免禮。”

“陛下有旨,衆大臣禮畢!”殿中監官員高聲喊道。

隨即官員又高聲喝喊:“五品以上官員進殿!”

官員隊伍啓動,很快便形成兩條長長的隊伍,沿着龍尾道向含元殿而上,分別從左右的通乾門和觀象門進入了大殿。

這時,三千披甲士簇擁着張煥沿龍尾道而上,到殿頂時交將主公給百名殿中衛,三千披甲士分列龍尾道兩側,目光冷厲地注視着前方。

含元殿中鴉雀無聲,只聽見殿中衛和張煥沙沙的腳步聲,張煥器宇軒昂地向龍座走去,衆臣默默地注視着他,許多人還記得八年前那個年輕地士子第一次進含元殿對質的情景。

還是同樣地地方,還是同一個人,但它們卻是天壤之別的兩件事。

隊伍中張破天目光復雜地注視着這個張家曾經的庶子,他想起了家主在去世前的一場豪賭,將張家的全部希望都押在張煥的身上,那時,所有的人、包括他張破天都對家主的荒唐決定嗤之以鼻,可今天

張破天忽然生出一種強烈的悔恨,如果家主沒有去世,那今天的張家又會是怎樣一番情景?

同樣,站在隊伍中的長孫南方也一樣心潮難寧,在他看來,張煥就是一匹萬里挑一的天馬,或者是一名馬球手中的絕頂高手。擁有了他,他地馬球隊將所向披靡。橫行大唐、不!橫行天下,他一樣也充滿了悔恨,本來他的女兒長孫依依可以成爲大唐皇后,只要當時、當時不要去管那個該死地王七郎,他一生都在招女婿,可一念之間,他卻和天下最富貴的女婿失之交臂。

長孫南方嘆了一口氣。慢慢低下了頭。

張煥依舊在穩步前行,含元殿內異常深遠,終於他一步步走上了玉階,在兩名宦官的引導下,坐進了天下獨一無二的最高寶座。

站在最前面的裴佑向殿中監司儀微微點頭,司儀立刻高聲宣佈:“衆官覲見!”

近千名五品以上的高官一起出列行禮,齊聲道:“臣等參見皇帝陛下!”

“衆愛卿平身。”張煥忽然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含元殿的構造極爲高明,偌大可以容納萬人地大殿裡,聲音不用太大卻能遠遠傳出。尤其是他龍座的位置,迴音的效果更好,他隨意的一句話也能放大成威嚴的語氣傳送出去。

他考慮着殿內聲音的奇妙。卻一時走了神,衆官歸位,這時裴佑上前一步道:“新皇即位,萬機待理,但迎新送舊,首先須確定先帝廟號。太后已定先帝廟號爲黔宗,請陛下定奪!”

張煥已回過神,他微微點頭,“准奏!”

這時,崔寓也上前啓奏道:“紀元新開,陛下的年號也需要首先確定,請陛下先定年號,以便史官紀元。”

張煥沉吟片刻,緩緩道:“中言:是故聖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朕出身微末,深知民之艱辛。深知國之困弱,朕雖然不敢妄與聖人比肩,但大亂後必大治,朕願以大治爲勵精圖治之意,故定年號爲大治,與衆卿共勉!”

說到這,張煥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他站起身道:“太宗有言,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人爲鑑,可明得失;以史爲鑑,可知興替,煥不才,願效仿太宗從諫如流,朕就此宣佈,終朕一生一世,我大唐不以言獲罪、不以諫受刑,願衆愛卿與朕一起勵精圖治,早日重現大唐的繁盛。”

大殿裡一片譁然,衆臣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以言獲罪、不以諫受刑,這是大唐一百多年來從未有過地事情,就連從從諫如流的太宗皇帝李世民也沒有給自己下過這樣的約束,這可以說是爲臣者所夢寐以求地理想,千百年來敢說真話者又有幾人能夠善終?

大治、納諫,衆臣們忽然感受到了這個年輕皇帝的渴望大唐強盛的迫切,幾乎所有的人都被感動了。

韓、裴佑、崔寓、楊炎、李涵等等重臣紛紛站出來,他們激動地施禮道:“臣等原爲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隨後的大朝足足進行了五個時辰,漫長但不沉悶,這次朝會涉及到將來的權力走向,被所有人關注,除了確定先帝廟號及新帝年號外,同時也進行了一系列地重大體制變更,首先就是廢除以由世家朝政而形成的內閣,重新恢復政事堂,以中書門下平章事爲相,暫效仿天寶年間體制,設左右相各一人,爲首相,以六部尚書爲次相,爲首相輔弼。

同時又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人事任免,裴佑毫無懸念地成爲第一任右相,爲百官之首,輔佐君王總領天下大政;崔寓出任第一任左相,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在六部尚書中,吏部尚書由崔寓兼任,戶部尚書爲韓、禮部尚書爲盧杞、兵部尚書爲元載、刑部尚書由張破天接任、工部尚書爲李涵,這六部尚書再加吏部侍郎一共七人均爲中書門下平章事,輔助左右相共商國事,其餘各官皆擔任原職,暫不動用。

但在最重要的吏部侍郎的任命上出乎了所有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由隴右節度府長史胡庸擔任,而順化王李僑任宗正寺卿,隴右節度府判官杜梅任御史中丞兼監察室令,隴右節度府司馬裴明遠任殿中監令等等,這樣大部分的隴右集團的官員都得到了重用。

當夜幕漸漸降臨,舉行了整整一天的朝會也落下了帷幕,官員們都疲憊地下朝回府了,開始了又一次的院外活動。

張煥也第一次來到大明宮內宮,從今天開始,這裡就將是他地家了,而他地妻兒依然還在永樂坊的老宅裡,今晚,他將孤零零地一個人過夜。

幾個宮女挑着燈籠在前方給他引路,數百名侍衛布控在他地周圍,張煥揹着手慢慢走着,登基的興奮已經過去了,他的思路開始沉靜下來,確實,在他眼前萬機待理,讓他無從着手,對於今天的人事安排他並不滿意,尤其是左右相,按照他的考慮應該是不存在了,五人爲相,輪流入政事堂執政事筆,以集體相國取代一人相國,這一直就是他所考慮之事,但現在還辦不到,他必須要保持朝政的穩定,況且崔、裴爲相也是他答應過的條件之慢慢來吧!張煥暗暗嘆了一口氣,便回頭對新任內侍總管朱光輝道:“朕的家人幾時可以搬進宮來?”

朱光輝就是救李翻雲的那個宦官,一直便是張煥在宮中的眼線,之前他屢遭排擠,只做了負責宮中花草的小宦官頭子,現在張煥即位,他立刻便爲提拔爲內侍總管,負責安排張煥和他家人的生活,爲此他感恩戴德,盡心盡力地安排好宮中的一切細瑣事情。

聽張煥問他,他立刻恭敬的答道:“回陛下的話,本來昨天幾位娘娘就可以進宮了,但夫人說家裡有人受傷,暫不能移動,可能會晚幾天。”

“受傷?”張煥一愣,他一直在路上,並沒有得到府中遇刺的消息,張煥停下腳步急忙問道:“是誰受傷了,爲什麼受傷?”

“陛下不知道麼?”朱光輝也很驚訝,此事已傳遍了長安城,主人卻竟然不知。

張煥心中隱隱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他緊盯着朱光輝道:“快說!究竟出了什麼事?”

“老奴也是聽說,具體情況不曉。”朱光輝心中有些膽怯,他吞吞吐吐道:“聽說在七天前,陛下的舊府出現了刺客,小王子險些遇害,最後死了崔娘娘的兩個貼身侍女,崔娘娘受了驚嚇,還有一個平姑娘傷得不輕。”

“刺客、平平!”張煥大吃一驚,他府中竟然出現了刺客,是誰?是誰幹的!

他沉思片刻,便立刻對朱光輝道:“現在離關宮門的時間還早,你派人出宮一趟,火速去將李翻雲給我請來。”

第279章 連夜逃脫第297章 兵分兩路第82章 憶往事第393章 真相如何第35章 利與情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68章 射胡月(一)第81章 巧栽贓第67章 驚天變第206章 格局之變(三)第151章 談判(下)第36章 碎葉風雲(十七)第414章 筆筒案(二)第106章 爭奪家主(八)第204章 格局之變(一)第53章 戰朝堂(二)第34章 碎葉風雲(十五)第176章 意外的消息第176章 意外的消息第137章 帳篷春色(上)第7章 林芝堂(下)第65 章 慢收官第144章 使者第400章 朝廷內外(上)第75章 爭兵權(四)第317章 安西戰略(七)第111章 馬球謀士第9章 千里追獵.第274章 兩支奇軍(上)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191章 厲兵秣馬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43章 意外發現.第169章 視察會西堡(上)第247章 一步怪棋第56章 危險邊緣第372章 步步連環(中)第83章 探家主第69章 射胡月(二)第192章 崔圓妥協第364章 張煥回京第412章 制科考試第57章 君不知第47章 崔皇后第88章 長孫家(下)第333章 國事煩憂(上)第277章 偶遇貴人第168章 抉擇(下)第226章 絕地反擊(中)第241章 奇襲成都(下)第297章 兵分兩路第92章 馬球隊第414章 筆筒案(二)第24章 同船渡第320章 安西戰略(十)第368章 風聲再起第45章 年夜飯第365章 大唐變天(上)第5章 唐廷的決策.第266章 第三者是誰?第22章 離別日第337章 兄弟不和第138章 帳篷春色(下)第391章 臨朝首日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90章 張若錦第60章 殘月如血第84章 楚挽瀾第261章 重建張家(下)第44章 過新年第190章 勸君收刀第56章 危險邊緣第35章 碎葉風雲(十六)第386章 最後的較量(中)第41章 公主歸來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24章 同船渡第324章 安西戰略(十四)第46章 大唐帝第320章 安西戰略(十)第45章 碎葉消息第358章 慶功之死(下)第205章 格局之變(二)第57章 君不知第6章 碎葉築城.第52章 戰朝堂(一)第156章 崔小芙召見(上)第320章 葛邏祿人(四)第401章 朝廷內外(下)第83章 探家主第207章 格局之變(四)第168章 抉擇(下)第124章 玄武門之變(中)第344章 淮西有事第176章 意外的消息第281章 指點迷津第60章 殘月如血第403章 裴瑩省親第283章 各逞心機(中)
第279章 連夜逃脫第297章 兵分兩路第82章 憶往事第393章 真相如何第35章 利與情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第68章 射胡月(一)第81章 巧栽贓第67章 驚天變第206章 格局之變(三)第151章 談判(下)第36章 碎葉風雲(十七)第414章 筆筒案(二)第106章 爭奪家主(八)第204章 格局之變(一)第53章 戰朝堂(二)第34章 碎葉風雲(十五)第176章 意外的消息第176章 意外的消息第137章 帳篷春色(上)第7章 林芝堂(下)第65 章 慢收官第144章 使者第400章 朝廷內外(上)第75章 爭兵權(四)第317章 安西戰略(七)第111章 馬球謀士第9章 千里追獵.第274章 兩支奇軍(上)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191章 厲兵秣馬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43章 意外發現.第169章 視察會西堡(上)第247章 一步怪棋第56章 危險邊緣第372章 步步連環(中)第83章 探家主第69章 射胡月(二)第192章 崔圓妥協第364章 張煥回京第412章 制科考試第57章 君不知第47章 崔皇后第88章 長孫家(下)第333章 國事煩憂(上)第277章 偶遇貴人第168章 抉擇(下)第226章 絕地反擊(中)第241章 奇襲成都(下)第297章 兵分兩路第92章 馬球隊第414章 筆筒案(二)第24章 同船渡第320章 安西戰略(十)第368章 風聲再起第45章 年夜飯第365章 大唐變天(上)第5章 唐廷的決策.第266章 第三者是誰?第22章 離別日第337章 兄弟不和第138章 帳篷春色(下)第391章 臨朝首日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90章 張若錦第60章 殘月如血第84章 楚挽瀾第261章 重建張家(下)第44章 過新年第190章 勸君收刀第56章 危險邊緣第35章 碎葉風雲(十六)第386章 最後的較量(中)第41章 公主歸來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24章 同船渡第324章 安西戰略(十四)第46章 大唐帝第320章 安西戰略(十)第45章 碎葉消息第358章 慶功之死(下)第205章 格局之變(二)第57章 君不知第6章 碎葉築城.第52章 戰朝堂(一)第156章 崔小芙召見(上)第320章 葛邏祿人(四)第401章 朝廷內外(下)第83章 探家主第207章 格局之變(四)第168章 抉擇(下)第124章 玄武門之變(中)第344章 淮西有事第176章 意外的消息第281章 指點迷津第60章 殘月如血第403章 裴瑩省親第283章 各逞心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