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格局之變(四)

就在張煥的馬車剛走,一輛裝飾華貴的馬車在數百人的護衛下從西而來,緩緩停在相府門前,門房一眼便認出這是左相的馬車,他不敢怠慢,飛快地稟報去了。

此刻崔圓已經睡了,而大公子崔賢黃昏時剛剛出去,大管家躊躇良久,還是悄悄地來到崔圓的房內,房內點了一盞小燈,光線昏暗,兩名侍妾一左一右站在房間的兩角,靠門的侍妾見管家探頭探腦,連忙擺手,小聲道:“老爺剛剛睡下,不能打擾。”

“可事情很急,你看看若老爺還醒着,替我通報一聲。”

“不行,老爺會生氣的!”

他們兩人在門口低聲爭執,崔圓卻醒了,他輕輕咳嗽一聲,“什麼事?”

不等侍妾轉告,大管家便直接上前稟報,“老爺,裴相國來訪,在府門外候着,大公子還未回來。”

“小姐呢?讓她替我去把相國迎進來。”

大管家十分爲難,半晌方道:“小姐被一個朋友叫去了。”

“朋友?”崔圓沉默一下,微微嘆了口氣道:“那就請裴相國直接進來吧!再把房間裡收拾一下。”

“是!”大管家給兩名侍妾使個眼色,他立刻退了下去,一名侍妾點亮了燈,又給香爐中放了一把檀香,而另一名侍妾則上前挽起帳簾,將崔扶坐起來,給他身後墊上褥子。

“好了!幫我把桌上的幾份奏摺拿來。”

崔圓咳嗽兩聲,隨手拿起一本奏摺,這幾本奏摺是要在新年大朝上表決的。一本是戶部關於今年稅賦方案的一些局部調整。主要是針對蜀中,包括暫時停徵蜀中地區地鹽稅,同時將蜀中目前租庸地十稅一改爲三十稅一。

而另一本是吏部根據內閣的意思所提出的一些重大人事變動,其中,以蜀中之戰貪功冒進以致大敗,革去了崔慶功金吾衛大將軍一職,剝奪其延國公的爵位以及鎮軍大將軍的散官,貶爲庶民。

而韋諤也以行軍不察致敗之罪,革去其開府儀同三司及太子少保二職,調爲漢中節度使。但保留其兵書尚書一職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資格。

其他兩本則都是朝廷撫卹蜀中陣亡將士的奏摺,這幾本奏摺崔圓都已壓了兩天,一是他實在沒有精力細看,而更重要一個原因是奏摺中沒有提到張煥的官職變動,這可是當時內閣集體通過的三大人事變動之一,可現在卻只有兩件。

崔圓當然知道這是裴俊在內閣決議上做了手腳,崔圓不想加張煥爵位。也不打算授與他朝廷重職,甚至還想追究他趁蜀亂佔據隴右的責任,他的目地是想把張煥的影響緊緊壓縮在隴右一地,但裴俊卻想讓張煥以隴右爲根基,賦予他更大的權力,讓其將影響力擴大至長安乃至全國。

這就是崔、裴二人的核心矛盾所在,這並不因爲張煥是裴俊的女婿,若這樣的話,張煥早晚也要娶崔圓的女兒。不是!這和他是誰地女婿一旦關係都沒有,而是因爲他的真實身份使得崔、裴二相的深層矛盾凸顯出來。他們矛盾的焦點其實就是大唐究竟要走君王制的路線還是世家制的路線。

當然,解決這個深層矛盾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看誰能掌握朝中大權,崔圓掌握,他就會將世家朝政進行到底,而裴俊掌握,他則會慢慢恢復李氏皇權。

崔圓命侍妾拿過筆,在戶部關於蜀中稅賦調整的方案上批了一個準字,而將人事調動的摺子扔到一旁,他要好好和裴俊談一談。

裴俊此時已經不在府門外。而是坐在客堂裡等待,他是被崔圓的長孫崔曜迎進府內,崔曜雖然年紀不過八歲,卻老成穩重,進退之間絲毫不失禮數。他是晚輩。不敢與裴俊同坐,而是站在旁邊陪相國說話。

裴俊隨手將一隻長方形地檀木盒放在桌上。他打開蓋子,裡面放着一支宛如人形般的老參,裴俊指着它微微笑道:“這是渤海國所進奉的萬年人蔘一支,你祖父長年勞累,正需這等大補之物,既然你父親不在府,那你就替他收下吧!”

崔曜見禮物珍貴,他臉色頓時肅然,連忙後退一步,深深地躬身施一禮謝道:“相國美意,小崔感激不盡,我自當稟明父親,請他改日登門拜謝!”

“只是一點心意,不成敬意。”裴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饒有興致地打量崔圓這個寶貝孫子,他早就聽說小崔有大器之相,今日一見,果然是名不虛傳。

“你祖父近來身體如何?好了一點沒有?”

“多謝裴相國關心,這幾日祖父的精神略好,只是腿腳還不方便,尚不能下牀行走。”

“身體好一點就行!”

裴俊聽他聲音還很稚嫩,但談吐得體,十分從容鎮靜,心中讚歎,他略一沉吟又故意問道:“那你父親呢?這幾日總見他在外面應酬,難得見他歸家,難道在他看來孝反在其後了嗎?”

“裴相國所言我並不贊同。”崔曜挺直了小小的腰桿,他將檀木盒向裴俊方向推了一下,以示萬金不能奪其志,他朗聲反駁道:“孝也有大孝小孝之分,端茶奉水、榻前牀後的侍奉固然是孝,但我以爲這只是小孝。”

“那大孝呢?”裴俊笑着又問道。

“秉承父志,眼光高於九天,胸懷萬里之外,做大事業、得大成就,這就是大孝,我父雖官微職小,但他所作所爲,皆是爲了祖父聲名不倒。我以爲這就是大孝。公既爲一國之相,當以明察天下爲已任,怎麼也效仿那些凡夫俗子,以小孝來度人呢?”

裴俊大驚,他緊緊地注視着崔曜,良久,才慨然拍案嘆道:“崔相有孫如此,足以告慰平生矣!”

這時,大管家滿頭大汗跑來,連忙施禮道:“裴相國。我家相國有請!”

裴俊起身,他從懷中取出一塊玉佩送給崔曜笑道:“這塊玉佩隨我多年,今日小崔一席話使我受益良多,它就送給你吧!”

“多謝裴相國!”

裴俊仰頭大笑而去,他隨着大管家走進崔圓的內室,房間裡已經收拾完畢,光線明亮。溫暖如春,一股淡淡的檀香瀰漫在房內,替代了原先濃烈的藥味。

裴俊走進房內,不等他說話,崔圓便先笑道:“裴相在此時來訪,是欺我不能起身相迎嗎?”

裴俊亦笑道:“崔相國家有良孫,不能起身又如何?”

“是孫兒替我接待了你嗎?”言語間沒有驚訝,甚至還有一絲自傲,當然,他地孫子是他地最驕傲的資本。無論別人怎麼誇他,崔圓都不以爲過。

裴俊在事先準備的繡墩上坐下,他笑了笑,道:“令孫說崔相病勢有所好轉,這可是我大唐之福啊!”

“那個傻孩子,我病情哪裡好轉了?”崔圓苦笑一聲道:“只是近來精神略好了些,這還得感謝裴相國及時將奏報送來,唉!忙碌了大半輩子,突然閒下來,還真一時不習慣。”

“崔兄是一國右相。是我大唐的頂樑柱,現在國事繁亂,小弟一人壓力實在太大,希望崔兄能早一點康復。”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皆在試探着對方。崔圓是萌生退意了,但這退的前提是右相必須仍在崔家地手中。但在局勢尚不明朗之前,他是絕對不會提半個退字。

而裴俊一直便在關注崔圓地病情,他甚至比崔圓自己都瞭解得透徹,他很清楚已經很難再站起來,那麼這個右相之位,他崔圓是不讓也得讓了,並不是戀棧這個位子,而是他不會讓自己長時間地一個人大權獨攬。

當然,右相之位牽涉到整個朝局的權力結構,這絕不是一次探病便能決定地事,這涉及到權力的重新整合,如果崔圓是個鐵血右相,他必然會在崔寓接任右相之前,先替他剷掉一切絆腳石,除去所有會威脅到他崔家利益地官員,包括裴俊、楚行水,甚至韋諤。

可惜他做不到,一場蜀中之戰已經悄悄改變了崔、裴兩家的力量對比,僅關中的兵力對比,裴家便遠大於崔家,更要命的是裴俊掌握着潼關要塞,他若不答應,崔家的山東軍便進不了潼關,而張煥又佔領了隴右,山東軍更是無法借道,裴俊在關中的實力已經隱隱在崔圓之上。

不僅是兵力,大唐的最高決策機關--內閣,自從李勉入閣後,內閣地權力平衡已經傾向於裴俊,朝廷格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如此,裴俊怎麼可能甘心爲次相,而現在,崔圓的病情便成了裴俊奪取右相的最大機會。

崔圓非常清楚裴俊的套路,他第一步先是打壓請他爲右相的呼聲,提出事無鉅細,皆遵舊例執行但這只是他擺出的姿態,讓天下人相信,朝廷內仍然是團結祥和,他裴俊絕無奪取右相的野心,而第二步便是今天來探望病情,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試探,看他崔圓肯不肯主動讓位,若不肯,他的第三步立刻就要出來。

崔圓心中一陣冷笑,他倒要看一看,裴俊的第三步是怎麼走棋?

想到這,崔圓取過幾本奏摺遞給裴俊道:“這幾本摺子我已經批了,調整蜀中稅賦的方案很好,可以使朱取財無道,而崔慶功貪功冒進導致兵敗,他又是徵南大元帥,該承擔主要責任,韋諤承擔次要責任也很公平,不過裴相似乎還忘了一人。”

“相國說地是張煥吧!”裴俊淡淡一笑道:“這本摺子是要拿到大朝中三讀通過,張煥官職卑小,尚不能與他二人相提並論,所以沒有放在一起。而是另開一折。”

“官職卑小?”崔圓冷笑一聲道:“按慶治二年的朝規。凡從三品上前官員的任免都必須在大朝上三讀通過,張煥無論隴右節度使,還是冠軍大將軍都已是正三品銜,如何不能在大朝中三讀?或許是老夫病久,尚不知大朝規矩有變,請裴相國教我!”

裴俊呵呵一笑,連忙解釋道:“崔相不必動氣,我是說崔慶功和韋諤是被免職,而是張煥卻是升職,放在一起似乎不妥。並非說他不在大朝中三讀。”

崔圓卻並沒有止步,他依然窮追不捨道:“既然說到升職,我有一言就不能不說,蜀中戰事正急,張煥卻趁機佔了隴右,誠然,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我這裡就不說他奪取了韋家的什麼,而是他這一舉動確實影響了徵蜀將士地士氣,在蜀中大敗一事上他也有責任,希望裴相國能明白這一點。”

裴俊笑意已去,他亦爭鋒相對道:“影響徵蜀將士士氣或許有這個可能,但他在朱匪進攻漢中,長安岌岌可危之際從隴右出兵蜀中,逼退朱匪,這又大功於社稷。功過可抵,但我以爲他在河西擊敗了吐蕃大將馬重英,守土有功,當受封賞。”裴俊地馬車在長安的大街上飛馳而行,車廂裡光線昏黑,裴俊半躺在軟榻上連連冷笑不止,自己這段時間做出不問右相的姿態,就是想得到他崔圓的迴應,眼看新年大朝在即,他卻沒有任何表態。

今天的一次試探終於讓裴俊看出了崔圓地底線。崔圓絲毫不提讓出右相的意思,這就說明他的右相之位是絕對不會讓給自己,而是讓崔家繼續把持。

裴俊冷哼了一聲,實力高低決定權力大小,現在雙方實力對比已變。他崔圓卻不知進退。難道他又想重蹈張破天之路嗎?

“調頭,去永嘉坊!”裴俊低聲下令道。這個時候,他需要得到張煥強有力的支持。

長安正月初一的夜晚寒氣襲人,大街上冷冷清清,極難看見過往地路人,偶然只有穿街過巷地食郎,挑着擔子在寒風中吆喝,爲了養家餬口而在寒冷的夜裡奔波。

此刻夜尚未深,離坊門關閉還有一個時辰,長安人要麼在家裡陪伴妻子,要麼在酒樓中與親朋聚會,一敘新年之志。

在東市大門附近地一處避風的角落裡,有一個小小的食攤,攤主是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男子,長得矮矮胖胖,笑容可掬,頗似一隻土撥鼠,正手腳麻利地燒水煮麪。

他並非生來就高興,在一個時辰前,他還愁眉苦臉地挑着擔四處吆喝,希望能有人吃他一碗熱騰騰地肉末面,賺幾文銅錢給女兒買一方花手帕回去,但他在寒夜裡足足走了一個多時辰,才賣掉兩碗麪。

他的笑容來自於二十幾個吃麪的客人,準確地說坐在食攤上的只有兩個人,一男一女,一對年輕的戀人,而其他人似乎都是那男子的手下,他們遠遠地蹲着,每人手裡端着一碗麪狼吞虎嚥地吃着,大多數人已經在吃第二碗,這讓攤主尤爲開心。

這對年輕的戀人自然就是崔寧和張煥了,他們剛剛逛完東市,張煥這纔想起自己還未吃晚飯,雖然秀色可餐,但弟兄們卻一個個餓得前胸貼後背,但誰也不敢吭聲,走到東市門口正好看見這個小麪攤,張煥便招呼弟兄們吃飯。

崔寧雖然也沒有吃晚飯,但她卻不喜歡在外拋頭露面吃東西,她沒有要,而是用手掌託着香腮,饒有興趣地望着張煥熱乎乎地吃麪。

女人是一種感性動物,她若愛上一個男人,只要這個男人對她好,就算他一無所有,她仍然會一往情深地跟着他,崔寧也是這樣,雖然她明知張煥與父親是朝中對頭,但她仍然義無反顧地癡戀着張煥。

他們已經相識兩年,他們的愛情經過萌芽、經過絢爛的花期、經過青澀平淡的果實期,現在終於到了成熟地季節。

“你在想什麼?”張煥將麪湯喝完,他忽然發現崔寧正含笑望着自己,連忙抹了一下嘴,不好意思地笑問道。

崔寧笑着搖了搖頭,沒有說話,她忽然向攤主招了招手,指着張煥道:“再給他來一碗!”

“好咧!”攤主早已經準備好,笑呵呵地又將一碗麪端來,張煥連連擺手,“不了,我已經吃飽了!”

“快吃吧!”崔寧抿嘴一笑,把筷子塞給他,“這麼壯實的身子吃一碗怎麼夠,在河西時你可是每頓都要吃兩大碗的。”

張煥笑了笑,又端起了碗,這下,他不再狼吞虎嚥,而是慢條斯理,邊吃邊和崔寧說話,“其實我很喜歡在這種小攤上吃東西,會讓我找到少年時代的感覺,我們太原南城門就有一個賣糖粥的小攤,我小時就常去,等以後有機會,我也帶你去看看。”

“以後你想去小食攤我就陪你。”崔寧淺淺一笑,溫柔地說道。

冬夜雖然寒冷,但張煥的心裡卻覺得異常溫馨,他不再多言,低下頭默默地吃麪,崔寧也沒有再說什麼,她脈脈含情地注視着自己的愛郎,在這個簡陋的小食攤上,權力、富貴、身份都統統沒有了,只有他們兩人彼此深愛着對方,這一刻,崔寧終於又重新找到了張煥曾經給過她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感覺。

她忽然覺得自己一生都有了依靠,此時此刻,她再也不想離開張煥一步。

“煥郎!”崔寧動情地低聲呼喚,張煥若有所感,他慢慢擡起頭,只見崔寧地眼睛裡充滿了無盡的愛戀和期待。

“嫁給我吧!”張煥毫不遲疑地握住了她的手,深深地盯着她美麗的眼睛,崔寧的臉上忽然飄過一抹羞澀地紅暈,她輕輕點了點頭。

“那今晚跟我回去,好嗎?”

張煥手掌中白皙地手並沒有抽回去,他忽然感覺到崔寧用指甲輕輕地掐了他一下,張煥大喜,他立刻站起來,吩咐親兵們道:“大家準備回去!”

這時,旁邊賣面的攤主正咧嘴笑望着他們二人,他也想起自己當年也和媳婦兒在柳樹下也說過同樣地話,心中不由一陣火熱,便急不可耐地想要趕回家去,他見張煥已經站起來要走,而他的手下皆翻身上馬,忽然想起帳還沒結,背上不由出了一聲冷汗,急忙上前點頭哈腰陪笑道:“客倌,一共是一千一百文,你給我一貫錢就行了。”

“煥郎,多給他一點吧!”崔寧對這個貧窮而老實的攤主充滿了同情,低聲對張煥道。

張煥笑了笑,給身旁的親兵使了個眼色,親兵會意,從皮囊中掏出一錠黃金放在桌上,“這是我家都督賞你的。”

“這攤主望着小桌上黃澄澄的一錠金子,被驚得目瞪口呆,他劇烈地抖着手將金子捧起來,心都幾乎停止了跳動,他媳婦也有一對小得可憐的金耳環,總說要把它當着傳家寶留給女兒,可這一錠金子少說也有三十兩,這意味着什麼?至少意味着他再也不用在新年的寒夜中挑着擔子走街串巷賣面了。

攤主忽然想起來什麼,他猛地擡起頭來,一羣人已經護衛着馬車遠去,他嘴脣哆嗦了幾下,慢慢地跪了下來,重重地向馬車的背影磕了三個頭。

第102章 爭奪家主(四)第43章 意外發現.第71章 射胡月(四)第11章 萬里來使第249章 真實意第207章 格局之變(四)第21章 碎葉風雲(二)第381章 江淮風雲(八)第89章 鬼推磨第321章 安西戰略(十一)第63章 別佳人(下)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183章 鏖戰會西堡(下)第162章 兩日風雲(四)第55章 戰朝堂(四)第154章 京孃的酒樓第2章 碎葉截銀(下)第342章 肅整兵部第244章 長孫壽宴第275章 兩支奇軍(下)第24章 碎葉風雲(五)第2章 揮琵琶(上)第309章 天降奇兵第344章 淮西有事第272章 朝堂內外第50章 鳳翔行第198章 事關重大(下)第218章 河湟明月第126章 魔高一丈第179章 磨刀(上)第187章 蜀郡突變第145章 杜梅之策第81章 巧栽贓第379章 江淮風雲(六)第24章 同船渡第199章 備戰隴右第144章 使者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224章 針鋒相對第180章 磨刀(下)第390章 刺案疑雲第129章 梟雄本色(下)第46章 大唐帝第313章 安西戰略(三)第82章 憶往事第228章 厲兵秣馬(一)第175章 党項人的商隊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166章 機會第263章 聯姻雙刃劍第47章 崔皇后第252章 兩隻狐狸第74章 爭兵權(三)第217章 欲加之罪第392章 夫妻生隙第151章 談判(下)第366章 大唐變天(中)第49章 扣留葉哈雅.第320章 葛邏祿人(四)第101章 爭奪家主(三)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195章 飛奴客第261章 重建張家(下)第26章 碎葉風雲(七)第291章 漕運之爭(下)第57章 君不知第15 章 戰爭的第一條導火線第9章 掌財權第392章 夫妻生隙第104章 爭奪家主(六)第354章 右相隕落第231章 厲兵秣馬(四)第396章 項莊舞劍第167章 抉擇(上)第177章 回紇與黨項第9章 千里追獵.第97章 翠雲居第268章 風雨將至(上)第39章 綁佳人(下)第349章 局勢迷離(下)第173章 發現金礦第96章 崔小芙(下)第288章 朝戰風雲(下)第88章 長孫家(下)第291章 漕運之爭(下)第40章 困蛟龍第230章 厲兵秣馬(三)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333章 國事煩憂(上)第130章 三渡黃河(上)第36章 碎葉風雲(十七)第135章 謀取河西(下)第399章 水落石出第55章 戰朝堂(四)第13章 重返西域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150章 談判(上)第9章 千里追獵.第22章 碎葉風雲(三)第196章 事關重大(上)
第102章 爭奪家主(四)第43章 意外發現.第71章 射胡月(四)第11章 萬里來使第249章 真實意第207章 格局之變(四)第21章 碎葉風雲(二)第381章 江淮風雲(八)第89章 鬼推磨第321章 安西戰略(十一)第63章 別佳人(下)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183章 鏖戰會西堡(下)第162章 兩日風雲(四)第55章 戰朝堂(四)第154章 京孃的酒樓第2章 碎葉截銀(下)第342章 肅整兵部第244章 長孫壽宴第275章 兩支奇軍(下)第24章 碎葉風雲(五)第2章 揮琵琶(上)第309章 天降奇兵第344章 淮西有事第272章 朝堂內外第50章 鳳翔行第198章 事關重大(下)第218章 河湟明月第126章 魔高一丈第179章 磨刀(上)第187章 蜀郡突變第145章 杜梅之策第81章 巧栽贓第379章 江淮風雲(六)第24章 同船渡第199章 備戰隴右第144章 使者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224章 針鋒相對第180章 磨刀(下)第390章 刺案疑雲第129章 梟雄本色(下)第46章 大唐帝第313章 安西戰略(三)第82章 憶往事第228章 厲兵秣馬(一)第175章 党項人的商隊第128章 梟雄本色(上)第166章 機會第263章 聯姻雙刃劍第47章 崔皇后第252章 兩隻狐狸第74章 爭兵權(三)第217章 欲加之罪第392章 夫妻生隙第151章 談判(下)第366章 大唐變天(中)第49章 扣留葉哈雅.第320章 葛邏祿人(四)第101章 爭奪家主(三)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195章 飛奴客第261章 重建張家(下)第26章 碎葉風雲(七)第291章 漕運之爭(下)第57章 君不知第15 章 戰爭的第一條導火線第9章 掌財權第392章 夫妻生隙第104章 爭奪家主(六)第354章 右相隕落第231章 厲兵秣馬(四)第396章 項莊舞劍第167章 抉擇(上)第177章 回紇與黨項第9章 千里追獵.第97章 翠雲居第268章 風雨將至(上)第39章 綁佳人(下)第349章 局勢迷離(下)第173章 發現金礦第96章 崔小芙(下)第288章 朝戰風雲(下)第88章 長孫家(下)第291章 漕運之爭(下)第40章 困蛟龍第230章 厲兵秣馬(三)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333章 國事煩憂(上)第130章 三渡黃河(上)第36章 碎葉風雲(十七)第135章 謀取河西(下)第399章 水落石出第55章 戰朝堂(四)第13章 重返西域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150章 談判(上)第9章 千里追獵.第22章 碎葉風雲(三)第196章 事關重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