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五年二月到五月,遼東前線靜悄悄,明軍跟後金軍瞧上去相安無事。
暗地裡的較量可沒閒着,在寧遠西,“紅旗軍”和後金軍的偵察和反偵察進行得如火如荼。
一棵參天大樹上,一個身穿沾滿樹葉的漁網狀服裝的“紅旗軍”觀察員端着千里鏡遠眺,下面接應的幾個斥候警戒四周,不一會兒樹上的觀察員打起了手勢。
接應的斥候讀懂了,那是觀察員發現幾個可疑之人正在悄悄的接近樹林,位置在東北方向三裡外。
很快這個消息就迅速通過手語傳達,附近佈置的斥候都知道有敵人送上門,一個個偷着樂。
“紅旗軍”是防守方,是在自己的防線內反偵察。
有提前佈置戰場的先手、有能夠遠距離觀察的千里鏡、有旗語手語傳達軍情的默契、有嚴格的反偵察條例指導作戰,還有絕對的人數優勢。
建奴的哨探越過關寧軍駐防的錦州、松山、塔山、杏山、大勝堡、大定堡、錦昌堡、沙河堡等等防區深入這裡基本上是送死。
七個建奴自認爲行蹤隱秘,他們哪裡能夠預知快速通過一片林木稀疏的草地之時被遠在四里左右一顆大樹上的明軍觀察員利用千里鏡看得真真切切。
當一無所知的建奴悄悄的前進了三四里之時,忽然地上彈起一張網,一個建奴被高高的吊在空中左右搖擺,與此同時十幾支弩箭近距離激射,剩下的六人幾乎沒有來得及做出什麼戰術動作就紛紛倒下血流如注。
最後的結果是後金軍沒有探得任何明軍情報,反而給“紅旗軍”送去了一個活口,最後這個被活捉的建奴實在受不了非人的刑訊逼供,把他所知道的一切都講了,甚至於偷嫂子的事情都坦白了。
建奴的暗探步行爬深山越密林無法潛入“紅旗軍”佈防區,他們接下來採取了偵騎明目張膽出動的辦法。
可惜然並卵,幾十建奴哨騎剛剛接近“紅旗軍”實際控制區就遭遇數倍騎兵攔截,前隊和中隊立刻被包圍,後隊十幾騎見勢不妙立刻逃跑還被明軍輕騎兵火槍手打了一輪排槍導致四人落馬。
現在的“紅旗軍”擁有了輕騎兵,這是因爲黃漢發現騎兵火槍手如果採用冷兵器搏殺,跟弓馬嫺熟的韃子、建奴對決基本上是送死。
因此乾脆不給他們裝備沉重的鎧甲,讓他們輕裝上陣較好的發揮騎術優勢形成打得着、跑得了的優良作風,擋住建奴和韃子騎兵爲火槍手輕騎兵贏得裝填自生銃時間是冷兵器重騎兵的活兒。
火槍手輕騎兵也不是完全沒有戰鬥力,現在他們都領到了馬刀,帶鋼鐵護手的馬刀長度三尺五寸,重量三斤十一兩,類似於一戰時英軍的騎兵用制式戰刀。
輕騎兵不以力量取勝,他們的防禦力也不行,因此必須最大限度利用輕裝的靈活性殺敵。
他們揹着自生銃揮舞馬刀殺敵之時用不着花太大力氣,只要順手劃一下,被劃過身體的敵人保不準就會丟了性命。
因爲他們不裝備盔甲,因此訓練快速奔馳之時揮舞馬刀格擋迎面飛來的箭矢也相當重要。
寧遠城三十里範圍內進行的斥候戰後金軍一次都沒有討到便宜,導致建奴對寧遠西一無所知。
爲了穩妥起見,建奴放棄了派遣人馬來襲擾,因爲他們意識到“紅旗軍”不好惹,不可能如同關寧軍那樣龜縮在錦州任憑大金軍出入自由。
建奴們也知道,萬一越過錦州、塔山、杏山等等城堡襲擾寧遠被“紅旗軍”打了,吃了敗仗再要安全通過鬆山、大勝堡、大定堡等等關寧軍防區恐怕不容易。
明軍痛打落水狗人人樂此不疲,因爲後金軍的腦袋值四十兩紋銀呢,哪個當兵的不眼饞?
奴酋知道再要前往寧遠恐怕又得發動大規模國戰方可,派遣三兩千人馬恐怕不行,紅歹是漸漸的發現“紅旗軍”發展勢頭迅猛實力越來越強,他感到了深深地恐懼。
漢奸范文程和寧完我、姜新、張存仁等等熟知大明內情,見主子爲了“紅旗軍”崛起操心,在朝議時紛紛跳出來出主意。
范文程諫言道:“大汗,臣不密失其身,那黃漢飛揚跋扈在大明已經成爲衆矢之的,他剛剛被明國皇帝虢奪東平侯、太子太保等等勳爵,由此可見此人已經被孤立。”
寧完我獻計道:“此時我大金國可以派出信使送上勸降的書信,不管那黃漢是否接信,都會引來無數猜忌。”
范文程道:“我們多管齊下,再發動潛伏在明國京師的細作散佈黃漢暗自和大金國聯絡準備接受大汗給的王爵投降的謠言,不由得明國皇帝和大臣不暗自提防。”
紅歹是暗自咋舌,漢奸果然惡毒,搞陰謀詭計人人拿手。如此造謠生事,即便不能搞死黃漢也讓他會導致被明國君臣猜忌和提防,確實不錯。
紅歹是假惺惺道:“如若那黃漢真的能效忠大金國,朕真的願意不計前嫌以王爵賜之。”
幾個漢奸齊聲道:“大汗胸懷寬廣志在天下,可惜那黃漢有眼無珠辜負了大汗的恩典。”
紅歹是道:“朕準了諸位愛卿之計,還望諸位各自用心,爭取早日成功。”
忙完了春耕的“紅旗軍”體系沒有人農閒,因爲大家都爲了日子更加好過在出力流汗,跟替大明出勞役不同,一個壯丁每個月會獲得六錢銀子五斗雜糧的勞動報酬,集體勞動期間的伙食還是免費。
況且修建溝渠、水庫、打灌井都是爲了自己和鄰居們的田地能夠做到旱澇保收,能夠做到有抵抗一般性旱災、水災的能力。
“紅旗軍”體系做到了政府出錢、出糧,老百姓出力共同進行小流域治理,形成灌溉體系。
科學的給排水系統投入使用之時,水庫會在旱季提供保苗的水源,在大雨瓢潑之時,及時排出積水又能夠救活被淹的秧苗。
銀子不夠哪怕負債發展也要加強基本農田的改造,爭取體系內的良田能夠抵禦三十年一遇的特大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