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坤一路上提心吊膽,就是擔心遭遇成千上萬的清軍騎兵奔襲。
此時在曠野行軍的步兵遭遇擁有兵力優勢的騎兵那是一場災難,“紅旗軍”也不例外。
因爲大地冰凍三尺,倉促間無法掘壕,憑藉幾百輛裝滿糧食和補給的獨輪車根本無法有效阻截敵軍騎兵衝陣。
步兵不足三千,還有一小半使用冷兵器,憑藉這些力量野戰成千上萬的建奴和韃子騎兵,趙坤自認爲全軍覆沒的可能性極大。
現在好了有座城池,再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其實面對騎兵哪怕身後僅僅有一堵城牆都能夠使得步兵的防禦力倍增。
因爲背靠城牆列陣,步兵隊列就不會輕易被騎兵衝亂、沖垮形成各個擊破,也就不會四面受敵。
汝州城位於宛洛大道上,東控襄鄧,西扼伊洛,南臨汝水,西靠洗耳河,易守難攻,地理位置頗爲重要,自古爲軍事要地。
汝州城基本上是正方形,周長爲九里餘,城牆高四丈,外沿之上有城堞,城四角均有角樓,城內環城均有馬道,四個城門都建有甕城,屬中等規模。
可惜到了明末汝州城就遭了秧,崇禎六年底被流寇攻破,剛剛完成大修,今年冬天又被清軍一鼓而下。
趙坤做事穩重,知道河南被流寇、清軍雙重禍害饑民遍地,因此攜帶了足六百架獨輪車的糧食,總量達到三千石。
一天後谷如山也率領人馬趕來了,緊接着到達的是裴元武的人馬,顧準的人馬都是步兵,他們沿江乘船順流而下趕到荊州轉陸路趕來,最後到達。
“紅旗軍”作戰不肯受大明文官武將節制是鐵律,趙坤沒想着得到來自於大明的補給因此不跟河南地方官聯絡,派人跟旗衛接頭。
完成了集結、又有了城池可憑,趙坤膽氣足了,如今人馬有了一萬一千,其中正兵一半。
只不過輔兵尚且沒有全部達到衛所軍標準,裝備也不是衛所軍標配,六成人使用白蠟杆長槍,四成享受衛所軍待遇的輔兵使用自生銃。
旗衛及時傳達了清軍主力已經北渡黃河趕去山西的消息,趙坤終於可以放心大膽在大平原行軍,他認爲擁有一萬餘人馬只要不是奴酋的主力來圍攻,哪怕跟雙倍清軍發生遭遇戰也不怕。
情報表明押運物資的清軍總數也不過兩三萬,其中一半是漢奸騎兵,其餘絕大多數是韃子兵和旗丁、餘丁,這些人的戰鬥力拿八旗子弟兵不好比,戰鬥意志也不堅決。
由於多了谷如山的騎兵千總,裴元武的騎兵把總,加上趙坤帶領的騎兵把總,騎兵總數接近兩千,擁有了反擊能力,發生遭遇戰之時再也不是被動防守。
趙坤、谷如山、顧準、裴大能四個主將達成共識,都信誓旦旦要追上清軍後隊撕下他們一塊肉,爭取多奪一些糧食。
因爲這段時間採取施粥的模式接濟饑民,給幾個雜糧餅引導戰爭災民往江邊逃難,一千幾百石糧食已經用掉了。
想着打清軍後隊的不止趙坤等等一家人馬,還有盧象升、劉之倫、方正化的四萬餘明軍,他們制定的戰術是半渡而擊。
黃河冰封怎麼了,難道踏着冰面過河就不算渡河?
兩三萬清軍押着二十幾萬漢民,驅趕着大量牲口,大車、獨輪車上都滿載着物資和糧食,從冰面渡河談何容易,如何立足?
盧象升提議利用明軍率先在黃河北完成集結的優勢,及時探報到清軍渡河點設伏,在清軍踏上冰面來到黃漢中心之時,全軍發起總攻。
盧閻王不是白給的,此計頗毒,得到了方正化的大力支持,劉之倫也認爲可行,採納了。
唐王的兩千人馬也是一股力量,石崑山得以參加劉之倫、盧象升主持的排兵佈陣,他得到了情報後及時派遣旗衛火速聯絡趙坤部。
於是乎,清軍後隊有可能在渡過黃河之時,在北岸遭遇四萬餘明軍迎頭痛擊,隨即在南岸等待渡河的隊伍又會被趙坤、顧準等等率領的一萬餘“紅旗軍”狠**花,後果不堪設想。
山西境內的清軍沒有了戰心,四個王爺達成共識,意圖裝裝樣子後拔腿就跑。
主將鬆懈基層兵丁或許看不出,但是瞞不過高層將領,朔州城裡、城外一時間謠言四起。
吳襄父子由於寸功未立故而在崇德登基做皇帝大封文官武將之時沒有得到高官厚祿,吳襄如今還是一等總兵官、吳三桂當然不是平西王,他們父子連末等男爵都沒有混到。
此次他們父子率領兩千餘騎兵進入山西后運氣好得出奇,連取三座縣城都是不戰而下,沒有進行攻防戰,故而沒有人馬損失。
接到收縮防禦的命令後,吳家父子才得知“紅旗軍”殺入山西,爲此他們喜憂參半。
吳襄避開監軍的幾十個葛布石超哈後叮囑兒子吳三桂道:
“三桂,你永遠記住了,我吳家乃是爲了留下性命纔不得已降奴。
在東奴這邊不足兩年,爲父我更加感覺到那幫蠢貨成不了氣候。
原本那些只會揮刀子濫殺無辜的畜生混得風生水起,是因爲大明太不堪的緣故,如今大明有黃漢有‘紅旗軍’東奴早晚亡國滅種。”
吳三桂一臉痛苦狀,他鬱悶道:“咱們父子已經上了賊船還有機會回頭嗎?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
吳襄見兒子埋怨他做主投降,氣不打一處來,劈頭蓋臉一巴掌喝道:“不知好歹的東西,那時爲父不舉手投降,你小子當場就被建奴亂刃分屍了,還有機會埋怨老子?”
吳三桂當然不敢還手,但是嘴上不肯服軟,犟道:“當時死就死了,最起碼不會裡外不是人,如今再投大明豈不是背前主、棄後主的反覆小人?”
吳襄氣得幾乎要暴走了,罵道:“混賬話,反覆小人總比一個死人強!
難道你就不可以往好的方面想?把爲父理解爲關二爺那樣的人物,身在曹營心在漢?
況且那時還不僅僅死我們父子二人,還有一兩千忠於我們的兄弟們也得殉葬。
爲父一個決定相當於救了兩千人,死了都不會下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