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羣臣擔心流寇越過黃河再次禍害京畿之地,紛紛建議緊急調動劉之倫和方正化的人馬回防。
唐王和盧象升的人馬既然已經踏上了前往河南剿寇的征途,那麼就順水推舟讓盧象升統領剿寇人馬,委任唐王爲監軍。
崇禎愕然!發現羣臣的態度轉變得太快,去年還紛紛彈劾唐王違背祖制擅自募兵,今年居然沒有一人揪住此事大做文章。
人大多數是同情弱者,羣臣也不例外!
人家唐王一家子都被張獻忠殺害了,如今孤身一人,哭着喊着要親自帶兵爲一大家子報仇雪恨在情理之中,諸位大臣都上奏天子委任唐王作爲監軍隨軍作戰。
這段時間輿情訩訩,獲知唐王、襄王的遭遇後各地藩王都坐不住了,太多藩王、郡王都得爲自己和全家的安全考慮,不信任崇禎皇帝的呼聲越來越高。
崇禎殺大臣如殺雞,但是對待朱家的親戚還是不錯的,現在藩王、王爺情緒激動,如果此時派出緹騎緝拿唐王送交宗人府處置,恐怕會引得宗室衆叛親離。
權衡再三,崇禎不得不選擇了隱忍,捏着鼻子給予唐王監軍身份,下旨命令盧象升戴罪立功火速平定流寇救出襄王。
羣臣都知道以盧象升加上唐王的人馬不足以打敗已經急速膨脹到幾十萬的流寇人馬,這時何如寵把劉之倫奏疏中爲“黃河大捷”立下戰功的“紅旗軍”人馬請功的舊事重提。
劉之倫爲人厚道,跟黃漢又有袍澤之情,沒有黑了趙坤、顧準等等將佐的功勞,要求朝廷給予封賞。
可是崇禎皇帝否決了,主要原因當然是這彪“紅旗軍”人馬染指內地,名不正言不順。
朝廷給予封賞就會變相承認了這彪軍隊的存在,以後就是朝廷在編軍隊,就得給軍餉、給駐地,因爲內地駐防明軍跟“五年平遼”承包的遼餉挨不着。
故而“黃河大捷”後相關文官武將都得到了提拔,連倒戈的祖寬、祖克勇、徐昌勇等等都得到了實授官職,就落下了主動參與攻擊清軍的“紅旗軍”將士們。
這個結果不僅僅讓劉之倫、盧象升、方正化不好意思,連基層明軍都認爲皇帝處理事情有失公允,紛紛爲趙坤、顧準的麾下鳴不平。
“紅旗軍”早就不在意朝廷的態度,因爲鎮撫官已經把軍功記錄在案,該給的封賞一樣都少不了。
被忽視的“紅旗軍”將士們絕大多數只認家主不認朝廷,依舊激情似火,在追擊建奴之時依舊積極主動,盧象升、唐王等等都感佩不已。
臘月低,追擊戰告一段落之時,“紅旗軍”陣斬清軍主將多積禮以下一千餘,獲得首功,劉之綸、盧象升、方正化、洪承疇聯合署名的捷報和報功文書送達京師。
十幾位重臣一致要求皇帝再也不能漠視內地那支“紅旗軍”,流寇纔是大明心腹大患必須剿滅,能打的那支“紅旗軍”可堪大用。
心亂如麻的崇禎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局面顯得力不從心,何如寵奏對聽在耳中只覺得不對味,這個老臣簡直是在質問他厚此薄彼。
也難怪,“紅旗軍”其他將佐或許何如寵不熟悉,但是他親自帶領幾個家丁考察了“紅旗軍”在南直隸中都、河南的安民成果,跟谷如山這個年輕將軍長談多次有一定的瞭解。
何如寵親眼瞧見在谷如山帶領下,霍邱縣、潁州最少活民二十萬。
他認爲大明就缺如谷如山這樣充滿朝氣,不貪腐、上馬能打仗、下馬能安民的將領,對於皇帝不給立下赫赫戰功的谷如山實授官職頗有微詞。
也是由於黃漢多次挑戰皇權獲得皇帝退讓,使得剛愎自用的崇禎略微懂得了“妥協是一種最高的政治智慧”,不是如同歷史上那麼倔強。
河南剿寇需要精兵猛將,“紅旗軍”那彪偏師無疑會成爲主要力量,崇禎又是被逼得妥協,同意了內閣議定的封賞即刻下旨。
趙坤加左都督銜領援剿總兵官實授駐地荊州,顧準加都督同知銜領當上了副將駐地夔州,谷如山實授參將駐地潁州,裴元武也是實授參將駐地安慶,其餘將佐也都升官一兩級不等。
這樣的封賞意味着朝廷把“紅旗軍”已經造成事實的駐軍地正名,趙坤等等管理、考覈轄區的衛所軍名正言順,也應該能夠得到朝廷下發的軍餉。
唐王在“黃河大捷”後立刻寫了奏疏保舉石崑山擔任南陽參將被皇帝留中,這一次也被翻出來重新議功,最後給了石崑山遊擊將軍實授,駐地南陽。
這有可能是崇禎良心發現,認爲唐王一家子死絕了,只剩下他一個,唐王已經是三四十歲的人如今連子嗣都沒有,想來他連繼承人都沒有應該不會利令智昏到覬覦皇位。
爲了給予唐王一些心裡安慰,崇禎同意他參與領兵爲家人報仇的請求,給了他保舉的石崑山遊擊將軍實授。
唐王迫不及待要爲家人報仇雪恨,趙坤、顧準等等將領也要火速趕回駐防地。
“紅旗軍”好不容易把根據地建設起來,眼看着不僅僅能夠做到糧食自給自足還能夠有餘糧出售,轄區的老百姓人心安定,要是被流寇禍害一次,損失不可限量。
唐王、“紅旗軍”、天雄軍合兵一處往河南開拔,行軍速度達到了一天一百里,走了七八天準備渡過黃河之時接到了皇帝的任命、封賞聖旨。
流寇禍害了藩王和幾位郡王的事實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大明王爺同仇敵愾。
彰德府的潞王派遣宦官帶領五百青壯年給唐王送來了八百石糧食和一萬兩“四方錢莊”的銀票。
爲了彰顯胸中無私,潞王給唐王的信件沒有封口,內容很簡單,對唐王的遭遇很是同情,支持錢糧和五百人協助唐王尋流寇報仇雪恨。
五百青壯年一小部分是潞王府的衛隊,一大半是大前年“紅旗軍”訓練過的鄉勇,戰鬥力跟流寇相比應該不遜色。